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诗刊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文学最直接的载体,向来是文字。然而随着各种传播技术的日渐普及、便利化,有没可能用不同的载体,来呈现文学更多元的模样?有的。数名甫出校园的九字辈、马华文坛的创作新秀就决定借助当下的科技便利,展开他们的文学实验——他们开创了马华第一本有声诗刊《口口》。【文艺春秋】特请诗刊团队回应10道问题,盼能为马华文学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01. 《口口》诗刊是什么,编辑团队共有多少人? 《口口》诗刊是一本数位诗刊,会以线上平台的形式公开发行。通过一系列“诗”与“声音”结合的尝试,我们希望能对何谓“诗”抑或“诗刊”有新的理解。一辑4期,两年一辑,为半年刊,分别于每年6月和12月左右出版。 诗刊即将在本月发行第一期,首期主题为“生态身体”。我们邀请了具创作前瞻性与实验性等理念相符的10位马华当代诗人发表10首原创诗作,并与声音结合,开拓当代诗歌的多元性。未来,《口口》诗刊更希望与各地不同领域艺术家、文学爱好者等实行跨域文学创作,提供读者不一样的阅读视窗。 目前编辑团队一共有4人,分别是郑田靖、梁馨元、艾立森与陈凯宇。 02. “口口”二字怎么念,是什么意思呢? 口口,苦后切。与《口口》的创刊理念相关,取“口口相传”之意。文学在文字系统之外,素来也有口说传统,只是这种传统在文字的强大笼罩下被遮蔽了光芒,逐渐被所谓更高阶的文明世界所遗忘。最主要的原因大抵是文字作为言语的保存技术得到很好的发展,而声音的保存在19世纪才第一次真正得以实现的缘故。因此,《口口》选择通过声音感受诗,与其说是创新,不如说是复辟。 从视觉而言,口口像相机上的镁光灯,一种看世界的窗口;也像是吞了文字的四方盒(虚缺号),中间空白,万物皆可装。 03. 《口口》的概念是怎样产生的? 一开始是田靖和馨元的设想。田靖想做另类诗刊的想法已久,馨元也想尝试声音与文学的结合,特别是分享诗、读诗这几件事上。他们一拍即合,天雷勾动地火(嗯?),但想着只有他们两人做不来,就找了共同好友凯宇,再后来他们又找了艾立森加入。《口口》目前为止,大部分概念性框架主要是田靖提出的,和馨元讨论后就此定下,最后从概念演变为实践的过程则大家各就各位,分工完成。 04. 为什么选择用声音呈现诗作,而不是散文或小说? 我们认为诗与散文、小说不尽相同,关系更疏远些,更捉摸不定,像女人,更像男人,最像酷儿。作为文体,有时候无需写一字,它本身自成一种另类的风格,不像散文与小说是组装的艺术,需要拼接后才有了生命力。而诗,残疾也是美的;空白即也存在。简单而言,诗更具有美学的本质,与纯粹的五感相通。 05. 怎么样的作品会被录用? 部分方面有突破,完成度也较高的作品;能提供我们更多思考的作品;展现出鲜明个人风格的作品;让我们读了想立刻谷歌他全家来一个深度背景调查的好作品;让我们编辑团队吵架的作品(欢迎前来挑战)。当然,还有两种人可以打破以上常规:编辑暗恋的对象,和邀稿的诗人。(前者绝不退稿,后者要是写坏了,可能走在路上要小心。) 06. 最害怕收到怎样的作品? 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作品。第一种是惊艳得爱不释手,觉得对方是天才,很想把对方收在口袋中,或是钉在口口官网,说:“看,我们有那么好的诗人在《口口》诗刊发诗作!有了这篇,我们终于敢以诗刊自居。”(借黎紫书语)但这必然引起内心深处的地雷——来自罗刹的惊怖,拷问自己是否还需要继续写下去。 而第二种,嗯,当然是你我都懂的。 与其钜细靡遗地谈论好坏文学作品的标准,我们更希望《口口》能提炼出一种宏观感,至于成果的好坏,就在往后的发展中交给读者评断了。一份不好的作品往往有很多框框条条和既定的样子,然而好的作品却是一把没有穷尽的尺。 还是那一句话,请用诗作说服我们录用你的大作吧!或,换句话,用你傲人的十八行鞭笞我们……(仿黄龙坤语) 07. 朗诵与朗读,二者可有不同? 我们的语感区别不出二者,但上网爬文,又觉得网友说的颇有几分道理。他们说,朗诵是一种表演形式,注重感情渲染;朗读在于对文的准确表达与理解。然而,这些放置在《口口》的语境中,就显得鸡肋,显而易见,我们无意于推敲朗诵还是朗读,《口口》的世界更宽广,既容得下朗读、朗诵和会弹琴的郎朗,也容得下豆沙包、咸蛋苦瓜、兰州拉面、剁椒鱼头、意大利海鲜烩饭还是威灵顿牛排……(不好意思,说馋了。) 08.《口口》叛逆吗?最看不过眼文学创作上的什么事? 小叛逆,大傲娇。叛逆,出于对时间的抵抗;傲娇,是对做诗刊的态度。我们将会专注于想尝试的方向、开拓自己的风格,关注我们认为应该引领大家思考的议题,也尽可能组合不一样的形式。 最看不过眼的,大抵是缺乏自觉的创作意识,没有方向,没有概念,没有设想,没有框架的作品。但这不表示他们写得不好,平心而论,单篇而言,往往还不算差。有些人写作好像沾酱,今天花生酱,明天千岛酱,后天豆瓣酱,最后出了一本诗集,把味道迥异的诗篇排列一起,名曰《这几年我沾过酱骚味》。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09. 能否请《口口》的每位成员选出一位自己最喜欢的诗人? 郑田靖:凯洛‧安‧达菲(英国) 梁馨元:余秀华(中国) 艾立森:艾伦‧金斯堡(美国) 陈凯宇:黄凯德(新加坡) 田靖:当我拿到这个名单,颇为意外——诗人们大江南北,身分之迥异,里面有女性、男性、异性恋、酷儿、反叛精神、实验经验、白人、黄种人、精英、草根、身心障碍、母亲、华人,搞不好还有罕见血型(?仿假牙语)。这并不是简单的标签,而是他们借由对位置的敏感与自觉发声的起点。而将这些名词统摄于一体,更多是一种边缘意识。这种边缘焦虑的自觉意识会产生前进的动力。如果说以上诗人的作品是我们几位的阅读史,那么《口口》力求的新意,或许恰恰来自于我们喜爱的诗人与自身危机意识的反映(我们之所以会阅读他们并喜爱,某程度也出于我们边缘身分危机意识与他们相呼应)。也正是这种不同的边缘意识与养分,才得以重新将不同的我们聚合,复育《口口》的降生。 10. 去哪里聆听《口口》的作品? 诗刊上架后,可到我们的网站下单。确认订单后,我们会尽速将特定链接于24小时内发送至邮箱,届时通过惯用的数位平台来聆听即可。目前会有YouTube与SoundCloud,之后会陆续增加更多合适的平台。欢迎对诗与有声诗感兴趣的朋友追踪我们的社交平台,我们将不定时更新资讯。《口口》网站:koukoupoetry.easy.co  *本回应主要由郑田靖撰写,梁馨元、陈凯宇、艾立森补订。 【延伸閱讀】《口口》团队三人诗作展—— 01 陈凯宇 / □ 一首诗 02 梁馨元 / 口吻 03 郑田靖 / 身 ‧ 声 ‧ 森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