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游车河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巴黎奥运会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郑丁贤
非凡人物
投资理财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谢冰莹
文艺春秋
【专栏.花样年华】伍燕翎/她们在半岛写作
在新纪元的图书馆内,竟然还找到谢冰莹一本非常薄小的小说——《爱与恨》。借了出来,翻到末页,看到“赠书单位”上记录:陈川波先生。陈先生笔名长河,也是当年南洋大学中文系第五届毕业生,于70年代初期负责编辑《星洲日报》五个文艺副刊。2015年,新纪元设立“方修文库”,乃是经时任新加坡热带文学艺术俱乐部会长的陈川波穿针引线。 谢冰莹于1960年离开马来西亚返回台湾师范大学任教,陈川波则于1963年毕业于南洋大学,就读时期还是校内重要刊物《大学青年》的编委。陈川波当年读了谢冰莹的小说,他的文学启蒙显然来自走入华校的中国现代作家。 1960年代初期的南大校园,乃至整个星马文坛,文学氛围浓厚。这时期走入南洋大学的中国现代作家就有凌叔华、梦瑶和苏雪林三位。她们虽然在大学里教授国学/古代文学,但她们本身积极创作,发表至当时最有代表性的文学刊物《蕉风》,又到新马各地演讲,结交文友,亲自带领学生投入创作,甚至在本地出版自己的文学著作。台湾中兴大学罗秀美老师早有长文〈自我与南洋的相互定义——苏雪林、凌叔华、谢冰莹、孟瑶与锺梅音的南洋行旅〉,对这几位现代作家的南游踪迹作出很好的剖析。 她们在星马生活3至5年,日子不长,来去如风,却铸成印刻。诚如凌叔华、梦瑶和苏雪林之于云南园,谢冰莹则是属于太平湖的。她抵达太平华联中学执教以后,可以说比任何一个南来的中国现代作家更努力地融入本土社会。1961年,她回到台湾,首先出版《马来亚游记》,书中收入多篇她对太平湖光山色的细微观察——“游太平湖最好的时候,是清晨、黄昏、月夜,和细雨蒙蒙的时候”,可以想像这位作家如何沉浸在昔日的太平湖时光。 书中还有一篇〈马来亚侨胞的口语〉,谢冰莹胪列出本地社会惯用的口语方言,让 “想来马来亚的朋友们做个参考”。在这列表当中有个很玩味的词汇,即“来的”。谢冰莹发现本地人惯常地在每一句话后面都加上“来的”。好比说“她是作家‘来的’”、“这是什么‘来的’”……似乎都是耳熟能详的星马华语,谢冰莹老早就注意到了。今天,广东话也常有类似词缀,例如“乜嘢来噶”,“佢系先生来噶”……其字意虚化,却是日常用语。 谢冰莹还没离开太平之前,上述提及的中篇小说《爱与恨》已由蕉风出版社出版。小说以她在太平中学执教时的情况为背景,写的是一中学生因女友出轨而闹出命案,自毁了前程,打击了母亲。轻薄的小开本,内附插图,吸引了阅读目光,谢冰莹强调通过文学来教化中学生。 早在1950年代,谢冰莹已想到太平这地方来。她在新加坡作家张逸萍的散文《希望》序言中提及:“说起来,已经是八年前的事了,台湾师大中国文学系,选修新文艺习作的,有一位马来亚学生,写了一篇〈太平湖之恋〉,那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小品文,真是如诗如画;我为这篇文章而陶醉,脑子里,常常会出现太平湖的影子,后来我去太平华联中学执教,可以说,也与这篇文章有关。” 还未抵马之前,谢冰莹已将小说投稿至《蕉风》。之后到了马来亚,更是积极,她在《蕉风》的文章,一是她旅居马来亚时的散文创作,另外则是她对文艺理论的写作。当时除了《蕉风》之外,还有《文学周报》,两家的编辑团队也是马华文坛主干,包括姚拓、白垚、黄崖、黄思骋等。谢冰莹亦被姚拓邀请到《文学周报》在福隆港举办的文艺营上演讲,算是和马华文坛文学爱好者首次“亲密接触”。谢冰莹是在此次讲演后再度萌起写小说的念头,《爱与恨》即是当下的产物。 这批“民国作家“的到来,在某个程度下为马华文坛增添不少姿彩,南洋对她们而言无疑是家乡和域外两地之间一个过渡的据点,当她们带着前半生的文学积累来到这里,南方暂且成了她们文人雅集的场域,不管是她们和南来文人之间,还是她们和马华文坛/文人之间,这座半岛的日常滋养了作家们的生命。
2年前
文艺春秋
文艺春秋
【专栏.花样年华】伍燕翎/太平华联的谢冰莹和尊孔的张荃
萧依钊主编的《杏坛芳草——永远的邢广生》从另外一个阅读角度而言,除了为邢广生老师立传,也让我们看到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篇章的演进与形成。这些华校里许许多多可敬可贵的文化播种者,无疑是马来西亚文教建设的推手。邢老师与众多知交的交往点滴,让我们见识了为人师者的待人处世之道。 书中有一篇文章写邢广生和谢冰莹以及张荃之间的情谊互动,深深吸引我。中国现代作家谢冰莹,与苏雪林、冰心、丁玲等五四时期作家齐名。1930年,她前往日本留学,却因为参与抗日活动被捕入狱,并在狱中惨遭极刑。是年,她的代表作《一个女兵的自传》出版,名声大噪。那年,谢冰莹才30岁。作为中国第一位女兵作家,她矢志为国捐躯,她的《从军日记》是在炮灰战地完成的。谢冰莹裹小脚,绝食以求上学堂,被母亲逼婚,三段婚姻,女儿“小号兵”在文化大革命被活活打死,诸等人生历练使得谢冰莹成为中国现代作家深具传奇性的人物。 谢冰莹前半生的故事和她的作品,牵动不少马华读者,邢广生老师是其一。她是通过古典诗词作家张荃与这位文学偶像相识的。1951年,张荃与丈夫陈恺比谢冰莹先抵达马来亚,并先后任教于麻坡中化中学、怡保霹雳女中、吉隆坡尊孔中学,包括在马来亚大学担任中文系讲师。跟当时许多南来马来西亚华校教学的学人一样,他们丰富的学养、谦和的品性,滋养了一代学子。 张荃,祖籍广东揭阳,1911年生于北平,外祖父是桐城派古文大家姚梓芳先生,她本身则师从词学家夏承焘,专攻诗词。在马来亚教学期间,她写了好几篇在地游记如〈彭亨山中杂写四篇〉。刚离世的马来西亚历史学家李业霖先生于1955年在尊孔中学毕业,即坦言曾受教于张荃门下。张荃在马来西亚出版的《中国女文学家的故事》目前也收存在新纪元的李业霖书库。该书当年由麻坡中化校友赞助,同为中化中学校友兼马来西亚著名儿童文学家马汉,亦曾撰文特意推介。 谢冰莹比张荃年长5年,她们先在台湾相识,却相知于马来西亚。1947年,张荃应聘到台湾省立师范学院(今为台湾师范大学)任教,就在这时候,认识了同时期到该校的谢冰莹。1950年代,两人先后抵达马来亚。张荃约于1953年从麻坡北上吉隆坡,谢冰莹则于1957年应姚文训校长之邀到太平华联中学出任华文课主任。 自那时起,谢冰莹、张荃和邢广生,三位来自当时名校的华文老师不时凑在一块交流。张荃教学的最后一站是马来亚大学中文系,1959年,她最终难抵病魔在吉隆坡离世。彼时马来亚独立不久,华校师资力量尚且不足,这批南来执教的老师,实为当时莘莘学子注入中华文化传播的养分。谢冰莹除了在太平华联教学之外,积极投身当地的文艺活动,她在《文学周报》举办的文艺营上演讲,还给《蕉风》投稿,写小说,也写散文和游记。 毕业于太平华联的马华小说家梁园,当年即受教于谢冰莹;曾任教于怡保霹雳女子中学的散文家翠园,也曾撰文纪念她和谢冰莹之间的交往。她对谢冰莹三年零一个月在太平教学的生活记述详尽,“太平既有山有水,复有风光明媚的太平湖,加上这一位已心仪已久的作家,差不多每一个周末我和家人都驰车去太平与她畅晤。”(1980年5月15日《南洋商报·商余》) 这些南来马来西亚华校教书的作家学人,尽管在地时间不长,却带来深远影响。邢广生和谢冰莹缔造了40年之久的半生情缘,《杏坛芳草——永远的邢广生》一书公开了她们之间的三封私函,其中一封写于1964年,当时谢冰莹右手受伤,改用左手写信,潦草难辨的字迹上写着:“这封信你最好保存,将来我往西天以后,你可常拿出来看,也只有你配接受我这封长信,哎,可怜我已写了三小时了!” 谢冰莹的南洋书写何止留下迷人的太平湖,还有一段终究牵肠挂肚的南洋情缘啊。
2年前
文艺春秋
更多谢冰莹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