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谢敏洁

168个小时,此刻是他体内肱骨——也就是人类上肢最粗壮,连接肩关节与肩胛的骨头,在车祸中断开的累积时数。抱着肿胀淤黑的手臂在沙发挺直腰坐了7天,手术仍在排期,他没有埋怨,甚至淡定自若,连痛也不喊一声。 期间,除了到药剂行买弹力绷带给他固定骨折处、定时替换冰敷止痛,我尽可能沉默,心知只要一张嘴就止不了呼天抢地的咆哮。因为他的逻辑,我不解——既有保险,亦非付不起手术费,为何明知道政府医院病人多,医生少,却宁愿痴痴轮候,还偏不告知院方自己是公务员,而且是个医生。这一连串自虐的决定使我头脑发热,血压飙高,因焦虑而鼓起腮帮子憋气的模样像极了河豚。 群蚊乱舞、壁虎低鸣的那几个长夜,按闹钟提示每3小时起床一次,通过百叶窗遥望他在沙发直挺坐着,手执遥控器在动物星球、NBA篮球赛和港综《超级无敌奖门人》之间来回打发时间,客厅亮着微光,弥漫平静氛围这画面看起来不真实,甚至魔幻。 一记闷锤敲在心口 术前,骨外科递来报告和照影,他于同意书婆娑签字后,竟还有心思给我递杯水,拍拍椅子请我坐下,待解码的弦外之音悄然而至: “我是衡量过得失之后才这么做的。还记得医学院毕业前宣读希波克拉底誓词,教授看我们念得不痛不痒,于是希望我们在走上志业前,有幸生场不大不小的病,受点不致命且能痊愈的伤。” 别看他这话说得虚弱而缓慢,当中每字每句都像一记闷锤敲在心口,震得我头皮发麻、双眼瞪大。他浅笑着示意我冷静、冷静、再冷静,才继续说:“教授这样不是诅咒,是祝福。当我跟着长龙排在候诊室外,忍痛接受手术最快得排到9天后的现实,并且以病人身分在时间长河里感受等待被救治的心情——这所见所闻,有助我体会伤痛、明白病家所需,对日后执行职务有大益处。” 万事万念似乎在顷刻得到相应于心的理解,惟康复需时,那亦是另番风景了。
2年前
〈厨房〉这文章于1989年写成。从首度出版至今,对吉本芭娜娜来说,都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在这篇小说中,叙述伶仃的少女美影被男同学和他的“母亲”收留,而事实上这位“母亲”,也是一位男性。通过细致的文字,吉本描绘出没有血缘关系却能跨越性别藩篱的一家人,这题材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日本文坛可说是相当大胆的尝试。 “全世界我最喜欢的地方大概就是厨房。”吉本芭娜娜说,她似乎特别喜欢以“食物”诠释心灵慰藉,主人公背负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不想被击倒,也不想认输放弃时,还不忘大口大口吃饱,这仿佛应了我们常说的那句:“吃饱再说!” 第三个故事〈月影〉叫人看到爱情该有的模样,以及相爱未必有幸相守的遗憾。一位名为五月的女子,在交往4年的爱人因车祸意外亡故后,改变了看世界的角度。在日本被称为“治愈系作家”的吉本芭娜娜创作力旺盛,“死亡”和“分离”是她写作内容中常见的主题。小说中,女性角色纵使敏感忧愁,却又以积极乐观的视角看世界,尤其在大多结局里,展现希望和勇气。 吉本芭娜娜对大家说:“每一次离别,你以为你都会撑不下去,但只要你愿意相信,在适当的时刻总会有一个契机来临,让你可以与世界和平共处下去。”如此这般关于生离死别的演示,多少带着“共勉之”的意味,也让读者在文学的时空里疗愈伤痕。
3年前
说起散步和走路这回事,相信不少人会想起苏格拉底——两千多年前,他和柏拉图等弟子,散步在橄榄树林,并完成了许多哲学命题。 有样学样的我不论在熙攘的菜市场或喧闹的街头,也都深有体会。专心走路时,人会变得全神贯注,心无罣碍,对迎面而来的风景、擦肩而过的人物更容易做到静听、静观、静思,而龙应台老师这本新书里的题材,正是从“走路”累积而来的。 自从2017年移居台湾屏东潮州镇,开始乡居,行走于凤梨田、香蕉园、大山大海之间,龙应台老师便进入了田园式的文字里。 走一条没走过的路 有别于城市生活,走在任何一条路上都习惯开导航、找捷径,人在大自然里感觉天大地大,是可以靠感觉带路的。于是她推荐我们去走一条没走过的路、去坟场逛逛、走进一方田地、沿着溪流游走,甚至进入迷路在一片森林,放任自己去每一道风景相遇。 书中每篇短文不上千字,氛围恬静,简短但细腻,写丝瓜、冬瓜、苦瓜;写毛虫、鱼、黑熊;也写果农、渔民、猎人、原住民的日常。 爱发问的她和知识丰富的在地人迸发奇趣互动,当中囊括草根人物的智慧,亦捕捉平淡生活里的无奈与坚韧。在她笔下,戴斗笠,弓着背在荒地里拾粒的老妇人,就像米勒的《拾穗》。 60岁辞官归乡,65岁攀北大武山,完成首部长篇小说《大武山下》,70岁学习用电脑画画,创作出这部精致的生活小品。新一年,但愿她那双健康的脚带她走更多路,也顺带我们看更多风景。
3年前
不知道你对古人的日常是否感到好奇,我倒是很感兴趣的,古人怎样刷牙?飞鸽真能传情?如果让他们穿越到现代,他们能听懂我们说的话吗? ……念书时,我对这类考题外的章节特别上心,还劳烦历史老师一再督促学习进度。即使被要求死背朝代、年份、人名、事件,我还是很爱历史中记载的那些故事。 本书作者是位中学历史老师,历史底蕴深厚不说,最难得的是,他拥有将历史讲得好听的天赋。衣食住行、恋爱婚姻、风俗娱乐,许多过去让我脑洞大开的疑问,都可以在这书里找到答案。 身为一位“历史知识”搬运工,作者很懂得挑有趣的话题来说,例如:古人如何运输“加急快递”,如何解决“剩女”问题,这都是现代社会现象和日常情境。此外,作者很常在文中使用当前流行元素,好比热门的古装穿越剧作例子,看过连续剧的读者必定会心一笑,而且文章多是问题导向,更容易引起共鸣。 总的来说,书中既有知识传递,也有见解和评价。作者熟读历史,擅长对照各朝代之间的人事物,统整出独特的观点和新发现,并且用现在人听得懂的语言进行活色生香的论述,这要比教条式的素材更能紧抓住读者眼球。 如果你觉得这位讲历史的王老师颠覆了你的历史三观,教你发现考试范围外的新世界,那么这本书的使命就已达成囖!
3年前
杨富闵出生台南,目前是台大台文所博士候选人,研究兴趣为文学写作与语文教育,曾获多个文学奖项。看他的小说《花甲男孩》和散文集《解严后台湾囝仔心灵小史》,大概就猜得出来他对民俗与在地文化的情有独钟。 从小在妈祖庙边长大的杨富闵,说他自己从小就是一个爱跟神明大小声的孩子。以写作回忆,叙事中的他年纪忽大忽小,时光任由他扭转,同时被扭转的也包括回忆。儿时的他在神坛前写作业、骑脚踏车沿着溪流晃悠、在家门前的庙口跑来跑去、搭乘父亲的丰田去追五王庙遶境、被二爷骑车载到深山林内收惊……时间,对他来说永远是不固定的;变化无穷的,还包括对人事物的观感。 本书由王德威、白先勇、言叔夏、邱贵芬等联合推荐。有趣灵活的民俗叙事风格和文学造诣增加了可读性,文章提到在地人口外移、老化与凋零,以及各种庙边小故事,落笔之处也总是意味深长——“骑到最后也是最远一颗平安红灯笼的放光之处,骑到农历三月的曾文溪河床地。那是乡境的最外边。告诫自己不可以再过去了,再过去就是兴建之中、飞沙走石的福尔摩沙高速公路了。” 不难发现,书中很常交织着时序颠倒的生离死别。作者举重若轻的文字让书中人物一颦一笑在白纸上生动展现,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踩高跷的蹲低跟他击掌,打瞌睡的八家将朝他偷笑……这些故事都在精炼的文字里变成温柔且美丽的句子、段落。
3年前
这本书描绘出所有负伤长大的孩子都会经历的心路历程。这当中最痛的,往往不是遭背叛、被抛弃的瞬间,而是如何在往后漫长的人生里自救,与陷入受害者情绪的家人相处,却不被其影响——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我认为。 本书中,作者的阴影养成,不仅仅是遇到一位家暴又外遇的赌徒父亲,同时还包括母亲在离异后经常用厌弃的神情向他叨念“男人,不值得信任”、“别像你爸爸”这类的话。这些不经意的怨怼话听入作者心里,日渐启动恶性循环的巨轮。 全书以12岁、24岁和36岁作为分割线。孩童期的他,身躯薄弱、声音尖细,性格敏感纤柔,经常因为自己生为男性,却未能成为众人眼中合格的男人而懊恼;进入成长期,他面对同侪或家人时,依然觉得自己是个异类,为了成为大家眼中很Man的男人,他努力寻找方法;在后半部篇幅,作者进入婚姻、生儿育女,书写内容亦开始侧重生活所带来的欢乐。 在翻书的过程中,读者仿佛目睹一场自愈的全记录。最后,作者从内心强大的妻子以及可爱的子女身上找到“解咒符”。有了童年受伤的经验,他更懂得避开育儿误区。性别平等是文明社会该取得的进展,未来不再把传统男性社会形象当成判断基准;反过来想,身为一位男性,你未必要雄壮、威武、严肃,但可以更温柔细腻,不把“男人该如何”挂在嘴边,也无需活在别人嘴里,这样或许会更自在!
3年前
张薏心,台湾最大茶叶出口商的独生女,在那个没有“女商人”的时代,独自撑起债台高筑的家族事业,学习谈判、妥协、忍辱、抉择,穿梭在以男人为主的商场,用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这样一个不服输的人生故事很励志,史诗级别的论述不仅刻画出女性在封建时代的困境——无法代表家族在宗祠上香,历经退婚有损家风的事等等,也流畅地描绘出台湾早年的时代经济变迁。 作者黄国华是财经专家,对于经济体系相当熟悉,在北埔茶商姜家的故事中详尽带出金融币制改革、土地改革、通货膨胀、白色恐怖、宵禁戒严等事件,手法以“人”为焦点,不卖弄历史知识,亦非天马行空地谈论毫无依据的历史事件;相反的,他在书中展现了扎实丰富的历史数据,也通过对白和语言注入特定时代的气味,如:客语、河洛语的词汇,增添阅读的语感。 除了女主薏心遇人遇事果敢做出正确决策,逆风前进的性格之外,父亲吉桑、山妹、文贵、阿土师、夏慕雪、靳将军等轮廓鲜明的人物也集结了大时代的生活缩影。即使你对历史毫无兴趣,亦能够通过这些人物情节,坐看台湾茶行兴衰。虽然小说不是由真人真事改编,有些历史细节也引发小争议,但毋庸置疑的是,作者下了很多功夫——除了通过采访采集相关的人物轶事,对于茶叶分类与制作手法等专业知识亦理解到位。阅毕,回头看我们这片土地,类似的题材并不少见,未来亦欣见更多故事被发掘,铭记前人走过的路。
3年前
近来,偶像明星官宣离婚、互怼的新闻层出不穷,也掀起社会舆论,消耗社会资源。但,婚姻有太多不足为外人道之处的酸楚,即便发生“不忠”、“不伦”的荒唐事,结果也不尽相同。 本书作者是一位调查过26万件外遇咨询的征信社女社长,她在书中揭露了一项惊人数据——约七成日本夫妻,就算掌握了另一半出轨的证据,仍选择维持婚姻关系。因此,书中少不了罗列“百忍成金”的经典个案,作者亦借题发挥让读者重新审视婚姻价值;更可贵的是,她通过与委托人的交谈,真实反映日本社会对贤妻良母的期待。 除了血淋淋的故事,作者甚至提点各种“出轨验证法”,也公开征信业界内部SOP操作。然而,这些委托人想知道伴侣出轨的真相,目的为何?是为了赡养费而搜集证据,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答案恐怕只有当事人知道!然而,当文字生动描写痛苦的妻子如何在拿到丈夫出轨证据当下竟然因为消除心中不甘而展露笑容时,我内心的惊叹号瞬间升到最高点。 人性和月亮一样,存在不为人知的面向。整体来说,本书不仅像侦探小说,也像疗愈鸡汤,作者往征信实务中引入婚姻咨商服务,社员们除了在暗处潜伏,也得学会聆听、判定事实,即时给与委托人安慰和建议,流畅的叙述读起来像小船触礁前一场鸣枪警示,不是叫你对爱情和婚姻失望,而是通过阅读停看听,在入场前想好自己的停损点。
3年前
前几天新闻报道适耕庄稻农不愿意下一代子承父业的社会现象,我心中除了感慨,亦试图通过书籍了解社会经济变迁如何影响传统产业变革,以及劳动者家族的心理脉络。 《我的黑手父亲》作者谢嘉心是“黑手”的女儿,父亲老是告诉她“不好好念书,将来就跟你爸一样当黑手”,她难免萌生许多不解。父亲用制造与维修拖板车的绝活养活一家人,如今为了不让孩子走上与自己相同的职涯,而将自己与工作说得如此负面的原因何在? 为了解开这道谜,作者认真念书,考进大学,拿到社会学硕士学位,还写了这本结合台湾传统产业技术变迁与劳工家庭故事的“社会书”,通过社会学学者的见地、理论、名词解释和统计数字,认真拼凑父亲与黑手们的职场脉络。最初作者带着自以为是的正义感到现场蹲点,希望借观察揭发劳动现场的辛苦与不平,过程却发现这些老师傅展现自信与自在,尽管工作看起来辛苦,实际上也辛苦,但脸上总是充满骄傲与自豪。 这落差令作者感到不可思议,书中流畅、细致的文字记录着黑手们的付出、收获,以及安身立命的全过程,同时也带出劳动者与二代专业养成大不同所带来的矛盾——从师徒制出师的父亲,从现代教育系统毕业的儿子;一个“忍受曝晒”,一个“寒窗苦读”,作者谢嘉心以女儿视角生动记录下这场“技术”与“文凭”的交锋之战。无论是这本书,还是早几年出版的《做工的人》,这类社会主题书籍都开始聚焦劳动者生活,记录一个世代的“螺丝钉”如何打造出经济奇迹,以及他们身上饶富生命力的故事,皆可供下一个时代的劳动者们作为精神养分。
3年前
法国作家西蒙·波娃有句名言:“女人是形成,而非生成的”,而这本书要说的就是“男人是形成的,而非生成的”。 “哦莫,你是女生耶,这些粗重工作就留给男生去做吧!”在我举起5加仑矿泉水桶装到饮水机时,美女同事们纷纷轻呼。 “没关系,姐姐有在练!”我心嘀咕,况且5加仑(约18公升)按理是成年人可承担起的重量,到底是什么局限了这项人类行为呢? 是性别刻板印象!我们可以从书中看见鲜活的亲子日常,例如:两位男孩在观赏动画《鬼灭之刃》时“学到”流血不流泪的男子气概,这让作者充分意识到儿童被亲友和媒体潜移默化的可能。对她来说,当儿子在哭泣,母亲如果用一句“男孩子不准哭!”来解决的话,长久下来事情应该会变得更麻烦。 本书的立意并不新颖,但身为一位经手许多性骚扰和性暴力案件的律师,同时亦是担起亲子教养的单亲母亲,她的文字里流露出善意提醒。面对各式各样家暴案件时,她会反复思考:“这个男人为什么会养成这种性别歧视的想法呢?”想当然耳,她迫切希望用尽一切办法引导懵懂少年建立正确的性别平等观念。 事实的确如此。要求男人必须坚强、成功、自信,这使得他们在遭逢失败和挫折时缺乏退场机制。不少数据显示女性比男性长寿,部分原因归咎于男性承担更多社会投射的责任、压力和期待——你认为未来的男孩们有必要继续负重前行吗?
3年前
因为“元宇宙”3字,这部于1992年出版的长篇冒险科幻小说《雪崩》重新受到读者关注。但作者斯蒂芬森描绘的未来显然和Meta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的理想相去甚远。本书叙事节奏快支线多且杂乱,近600页的文字读起来有趣却相当累人,需足够耐心才能看到当中启发——小说前半段主述“雪崩”病毒的调查工作,后半段深入追踪幕后黑手。 整体来说,小说家斯蒂芬森并没有描绘一个美好的未来。在超现实的情节里,小说主人公弘是一名才智过人的黑客、特约记者、顶级刀客兼披萨快递员。在他生活的地方,尖端科技与野蛮低俗形成强烈对比,美国政府不再是泱泱大国,反而被各种不合理的制度僵化,被资本主义胁持。 不可避免,我想起电影《黑客帝国》(Matrix),即使世界再混乱,英雄主义依然在不少美国文学作品中流窜。通过荒诞的文字,斯蒂芬森嘲讽文明人退化成科技的奴隶,而这个类似“机器人”的生命体毫无选择只能按照“程序”行事。 身为物理专业的美国作家,斯蒂芬森给小说的时间与空间设定了宏伟的理论——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对电脑技术,尤其游戏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编程语言可以控制人脑,继而改变世界。小说并没有太出格的结局,主角弘理所当然成为制服病毒的超级英雄,而“元宇宙”的发展也正如打开潘多拉盒子。读完后,或许该加紧思考人类价值,尤其当政治和经济被捆绑,一串电脑病毒就能让世界分崩离析,这会是你向往的未来吗?
3年前
没错,本书作者陈昇就是我们认识的那个音乐人陈昇。 除了写歌,他也办摄影展、开画展、写小说。本书文字生动、轻盈,长句充满生活感,风格就像他近年来动辄上千字的歌词,情景延展开来,可成为一部史诗级作品。 这部厚80页的全彩精装绘本收录了5篇散文,题目分别为〈Bird on the Wire〉、〈切诺比星空〉、〈逃离柬埔寨〉、〈青春期之后〉和〈破鞋〉,内容从旅游到生活,映照出人事物换星移的感叹与沉淀,以及陈昇独特的生活哲学与幽默。即使患病在家休养,暂停演艺活动的期间,陈昇的创作细胞依然活跃,顺势投入绘画、写作,用色虽然偏冷,但想像力丰富的构图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比起〈把悲伤留给自己〉、〈恨情歌〉那时期的陈昇,现在的他更擅长观人入微,将小人物柴米油盐点化成充满人情味的故事。关注陈昇音乐的朋友应该听过专辑《归乡》里“七叔”这位不普通的人物,到了本书〈破鞋〉这篇,角色更鲜活地出现,于是我们看到了65岁修博士学位的怪人大步往梦想走去的背影,还有葬礼上高朋满座的盛况,有人说:“一世人是要死两次的,那一直被人家记着就不算死去了,只有全然被忘记,才算死透了!” 本书写满对生命的诘问,非常适合在后疫情时代出版,尤其在年终岁末,人们开始计划未来之时,本书也起着启发之用——比起往前冲刺,或许更应该缓下来留意生命各种时刻的面貌,以及稍纵即逝的人事物,且行且珍惜。
3年前
朱宥勋是一位在文坛被认可的作家,得过许多文学奖,在文学期刊发表过大量作品,筹办过各类文学活动,出版节奏也相当规律。作为大前辈,作者在书中明摆着谈“生存之技术”,如果你也仰赖稿费为生,不妨将本书视为求生工具。因为在编辑实务中,我经常发现新手作者对收支、版税、印刷、铺书、宣传等作业缺乏“现实感”,却一心想掏尽存款自资圆梦。 真的不要再把出书当成梦想了——作者在书中坦白相告。正因为本书写得够“俗”,俗到让细节处的魔鬼无所遁形,我是边看边频频点头,最重要的是:他教会了我如何谈钱才比较不伤感情。尽管台湾与马来西亚文学环境的“眉角”大不相同,文字创作者的境况却大致相似——大多自雇、没太多同事,更没有法规规范,写手们要如何在文字堆里赚取合理的生活费?关键是发表平台!因此,作者花大篇幅陈述各类平台,例如:报章副刊、文学杂志、文学奖、网络,以及种种补助。 此外,作者多番提到“靠嘴”吃饭这回事。进入直播内卷化的时代,家家出版社都在跪求颜值高、口条好、人脉广的天菜作者;倘若条件不足,亦可靠后天训练,就像书中所提及的案例实际。事实的确如此,我见过在台上侃侃而谈的畅销作者,大多都是早早写好讲稿,稿子还钜细靡遗地标明手势和停顿点,甚至提早到现场探察场地与设备。 简单来看,本书就像确切告诉你——这房子室温为零下4度,请穿够保暖衣物,确定自己耐得住寒冷才入内以避免感冒,又或者选择别间暖和的房子,将写作当成副业。业余参与,也就能无痛登出。
3年前
作者在前两本书《在婚姻里孤独》和《成为母亲之后》得到许多婆婆妈妈阿姨们的支持,本书延续“母亲”这主题,焦点更锁定男女在婚姻与家庭的差别待遇。为了成为众人眼中的“好女儿、好太太、好媳妇、好母亲……”,我相信许多女性都落入了本书所述的“黑洞”,将自己的人生典当给虚妄不实的“五星好评”。 由于真切感受到职业妇女的生活挣扎,复杂与混乱的“带娃”状态,作者巨细靡遗地将各种小事记录在案。然而,她质疑的既不是丈夫,不是夫家众亲友,更不是要求她加班待命的老板,而是眼前这个文化、这个社会。 “纯粹因为你是女人,就会被要求承担其他人不想承担、或者自认为无力承担的任务?”大学时期主修社会学的羽茜说道。从进入婚姻的第一天起,她就察觉到原生家庭和职场以外的性别不平等。 重点是:只要有了婚姻、子女、家庭牵绊,女性就不再是那个想冲就冲的自由个体!但男性呢?羽茜在书中多番提问,即便如今大多家庭进入双薪常态,女性经济独立,也拥有自己的事业,却因为性别差异,男女被允许和被包容的程度依然大不相同。 因此,她选择用文字记录这一切,曾得过文学奖的她笔触直率,内容却还是相当温婉。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由衷佩服那些育婴愉快,重返职场后夜夜加班,还有时间拍美照PO脸书的女性友人。或许我们只看到月亮皎洁的一面,却永远无法看到它另一面的阴暗,不是吗?
3年前
箕轮厚介是日本出版界的奇人。他的起跑点不在编辑实务,而是业配和广告业务,因此对数字的敏感度绝对远远超越坐在编辑室对稿、打字的文青编辑。 这让我想起自己在编辑高峰期那几年被要求平均每月送印一本书,书展前甚至背4本书上身,“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水深火热时,我曾这样问过主编。 她笑而不语,但箕轮在本书中给出的答案十分明确,那就是——出版节奏和产量。除了内容品质,畅销关键也在于“出版量”,作者、出版社与读者之间的期待与默契就像一座持续滚动的巨轮,维持出版营收。 此外,作者也在书中说出数码时代的出版关键——编辑的社群力,这包括贴近最潮的热门话题,并立志在策划和行销的路上越走越宽广。对同样从事编辑工作的我来说,作者箕轮先生在书中描述的行内风景就像整合了那些年编辑教我的事,本书每翻一页都像戳中要害,但差别在于他的答案和思路来自日本出版现况。 马来西亚中文出版拥有像日本那样的阅读环境吗?同样书种和策划放在马来西亚中文市场可行吗?作者的业绩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读完之后,你自然会明白。 最后,作者也在字里行间谈及他的热血性格,以及编辑擅长“编故事”的特质,尤其当出版业遇上数码科技,编辑工作内容日益趋向多元化,编辑们似乎更无可避免地被卷入各种业配和行销实务当中。按作者说法,在面对商品功能和价格都差异不大的定位时,一位好编辑能够编出好故事并付予商品生命力,这种才能放在各行各业都大有用处呢!
3年前
2020年,“N号房事件”震惊全韩,乃至全世界的最大原因是:这宗网路犯罪案件涉及偷拍、凌辱、迷奸、合成裸照、蓄意侵害未成年女孩,威迫受害者拍摄影片,指示她们用刀子在身上刻字等残忍行为,其渗透力和扩散力远超越人们认知。直到这本书出版,许多人才惊讶得知吹哨者竟然是两位为了参加新闻报道比赛,而意外揭发案件的女大学生。 将资料集结成书之前,她们就以自媒体的方式在网络持续追踪其他网路性犯罪案件,督促社会持续关注,凝聚力量。你或许以为这是韩国才发生的事情,但马来西亚网络亦非安全之地。其中最让父母坐立难安的,是社交媒体潜藏的危机,以及Telegram这类标榜“注重安全和隐私”的通讯软体。 深入N号房做追踪报道的过程注定不顺遂,两位年轻作者尽力交待这座庞大犹如暗网的影像流通机制、Telegram贴文无法被删除的理由、藏镜人如何利用影像赚钱、法治难以触及的死角等等,立场坚定得超乎人能想像;同时,她们也发现网路犯罪集团以残忍的手段从中牟利,而且早拟定全身而退的策略而无惧司法正义。 整体而言,作者写作风格直白热血,有股初生之犊不怕虎的气势。从中可以了解法律漏洞和检举管道,以及提倡保护儿童安全使用网路的重要。即便如此,本书揭发的也只是冰山一角。作者二人合体称为“追踪团火花”,希望独自受苦的女孩团结迸发出改变社会的火花,在新闻热度退去后,N号房的匿名会员可以被绳之以法,被害者无需再活在恐惧之中,但愿如此吧!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