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豆腐

    豆腐,是我们日常饮食中常见的食品,你知道豆腐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原来,每一块豆腐的诞生过程,都充满了匠心和耐心。   在这一期的〈它的诞生〉中,我们将一起揭开豆腐诞生的面纱吧!   在客似云来的怡保九洞大街新云茶室里,茶室店前是面档,后面则是制作豆腐的厨房地带,在制作豆腐的过程中,偶尔会传来阵阵扑鼻的豆香,让人可以感受到一股古早风味,由师傅精心制作出香滑细嫩的客家豆腐,入口即化。   罗锦发:罗家豆腐到第三代   该茶室东主罗锦发(54岁)透露,罗家的豆腐已经来到第三代了,从他的爷爷开始做起,过后由父亲继承,他于1996年接手制作豆腐,转眼已经28年了。   他说,他每个星期会制作3次豆腐,制作好的豆腐可保存3至4天,他是以半传统和半机械的方式制作豆腐。   过程分“三场”考耐力   他透露,制作豆腐过程繁琐,也颇考耐力,过程分为“上半场”、“下半场”和“半夜场”,从开始浸泡黄豆至做好,整个过程大约需要12个小时。 罗锦发用特制的磨豆机器搅拌黄豆和搾取豆浆,过后用木材烧火的传统方式来煮好豆浆,接著再制成豆腐,豆腐带有微微的烟薰味,多一股与众不同的古早味。 每次研磨30公斤优质黄豆   他表示,每次他会研磨约30公斤优质黄豆,这些黄豆来自美国和加拿大,其中加拿大黄豆更被誉为“豆王”。   他透露,采用石磨设计的机器来研磨黄豆,才会磨出豆子的独特香气,店内的机器已使用了四十多年。 在厨房内,可以看见罗锦发使用的灶头已留下岁月的痕迹,原来这是用泥水制作的。他使用废弃的栈板生火,即使在下雨天,他依然能用柴火烧制豆腐,顺利进行制作,并强调每个制作过程必须按部就班,不能操之过急。   当他磨好黄豆后,会加入热水混入和进行隔渣,热水的加入量完全依靠他的经验和目测,他能准确拿捏所需的水分,保证豆浆的浓稠度,使豆腐更加浓香。 坚持烧柴火煮豆浆 在接受采访期间,我们在一旁见证豆腐的制作过程,而罗锦发不断地说:“这里太热了,怕你们忍受不了热度和烟火气。”只见他在完成隔渣工序后,就用猛火煮豆浆,煮沸时温度会超过200度。   他指出,用柴火来煮豆浆,烟味会融入豆浆,让豆腐有了一种独特的古早烟味,一些顾客会特别喜欢这种独特的风味。   他表示,在煮好的豆浆中加入石膏粉,搅拌均匀,静置约一个小时,让豆浆凝固成豆腐花,然后再将凝固后的豆腐花倒入铺有纱布的压制模具中,覆盖纱布后用重物压制约一个小时,使豆腐成型并去除多余的水分。 “将压制成型的豆腐取出,放入盐水中浸泡。盐水可以增加豆腐的风味,并有助于延长保存时间。制作完成的豆腐可以在冰箱中保存3至4天。” 他说,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卫生,避免异物掉入豆浆中,否则会影响豆腐的品质,因为如果在制作过程中出现失误,可能会影响豆腐的成品质量。 “豆腐再制成客家酿豆腐,酿入鲛鱼、猪肉碎等,并分为油炸豆腐和白豆腐,并放在面档里卖。”       来自制作豆腐世家的罗锦发透露,当年外公也是以制作豆腐为生,母亲传授了他许多制作豆腐的知识,让他获益匪浅。然而,他坦言,年轻人不愿学习这门传统技艺,因为过程真的太辛苦了。 而他坚持用心传承并坚持传统柴火制作豆腐的手艺,默默地守护著这份家传的传统古早味和豆腐香。                  
6月前
邀请阿根廷裔友人到住处用餐。一众男孩女孩看着满桌很是讶异,照拍了一轮问题问了一堆后边吃边问,你们华人平常吃饭都如此满汉全席吗? 我笑说才不。若是平常家庭,多数三菜一汤。若自己独自在家吃饭,顶多炒个菜煎个蛋,迅速弄碗汤。 那为何是三菜一汤他们再问。是否某种习俗或晚餐标准,如同阿根廷人办烤肉,必备阵容牛的不同部位,香肠、血肠、蔬菜如青椒、南瓜等、一种名为波罗伏洛(Proveleta)的起司;配菜有沙拉、炸薯条等;饮料方面则有菲奈特比特苦酒加可乐,红酒等。 我想了很久只笑说不清楚。容我致电回家问妈妈。 结果我妈只说从小到大家家户户都如此。 依然学不会煎鱼 印象里无论家中煮食,或在外用餐,桌上总是三菜一汤。一菜一肉一海鲜类,或一菜一肉一蛋,一菜一肉一豆腐,一菜两肉,两菜一肉,诸如之类的组合。如今想来其实也很合理,三菜一汤的组合顾及了营养均衡。 也想起小时候常拿汤泡饭,惹得母亲责骂,说如此对胃不好。可越被责骂越是喜欢,趁母亲转身把碗中汤添得满满,坐到电视机前大快朵颐。又被母亲大声责骂吃什么饭,那么喜欢看电视不然吃电视算了。 三菜一汤的神韵,在于菜色不重复不冲突,甚至味觉上得以互补或衬托。若已有重口味如红烧、糖醋、咖哩等,其他菜色最好以清蒸、蒜炒建简易处理。当日也不能忽略干湿对比,其中一道必含汁液,浇上白饭,多多益善。也正因如此,看似平常的三菜一汤背后工夫极多。再简单的菜色,至少也得在厨房耗上半小时45分钟不等。种种前置工作,切切剁剁,因烹煮需求,同种食材也得做不同处理,除了爆香三尊姜葱蒜,其他食材切丁、薄块、厚片、长条、细丝等等。若涉及煎炸,得准备面粉、发酵粉、鸡蛋调粉桨等。有些食材在前夜就得与腌料一同放入冰箱冷藏入味。炖菜汤水类小火慢炖短则一小时长则整日,才能熬出鲜美汤头菜肉入口即化。 前置工作后即正式开火烹煮,火候的控制,调味分量及加入时刻也是一门小学问。说来惭愧,煮食数年,我到如今依然学不会如何煎一条完美而不烧焦的鱼,常以清蒸或直接送入烤箱处理海鲜类。后来倒学会用海鲜做几样冷盘,醉虾,凉拌酸辣花枝等,都是极简易却让阿根廷友人赞不绝口的必点菜。 三菜一汤煮完吃完照片上传完,酒足饭饱送客后,就是洗碗。碗筷汤匙刀叉小事情,较累人的是刷锅子。有时一时失手,焦瘩黏了一锅。倒洗碗液用水浸泡,待次日处理。有时得知明日没时间处理,就认命的拿上不上材质的软刷,边慢慢刷边胡思乱想。 三菜一汤,从筹划到实行,到洗碗收尾。想来颇有人生缩影。若放入心思,多加练习,即使不比米其林大厨水准,也不至于烧毁厨房,总有进步空间。 盼人生无风无浪,平凡如三菜一汤足矣。
7月前
7月前
2年前
每逢下雨天,我总爱找些热腾腾的食物来充饥,可以是潮州粥、清汤面、肉骨茶,但这些都比不上我的偏爱——猪杂汤。自从我离乡背井到外地读书,我才发现原来不同地方的猪杂汤有它独特的诠释方式。 在我的家乡,芋头饭配猪杂汤就如豆浆配油条,堪称一绝。番茄、酸菜、白豆腐、猪肉碎、猪肉丸、猪肝和猪肠都是猪杂汤里头不可或缺的食材。汤头喝起来是酸酸咸咸的,味道很丰富,非常开胃。但是,来到这座城市后,我才惊觉原来这里的猪杂汤是以姜片、猪肉片和猪内脏为主要食材。而且,汤头里的白胡椒味十分浓郁,喝起来又呛又辣,和他们驰名的辣汤很相似。 两者相比之下,我会更倾向于前者,也有可能是因为这碗酸酸咸咸的猪杂汤承载了家乡满满的回忆。小时候,只要外出时遇上雨天,父亲总会带我们去吃一碗暖和的猪杂汤。在家乡,猪杂汤比比皆是,足以见得家乡的人们都很爱它。即便如此,我们常光顾的也只有其中两家店。第一家在家乡的知名度很高,且有自己的店面。倘若超过晚间7点去,基本上是找不到座位的;而第二家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摊子,就在巴士总站附近街道的五脚基里。由于父亲厌倦等待,所以我们光顾第二家的次数会比第一家来得多。 我不再是讨厌芫荽的女孩 时隔10年,某天,我们又来光顾这家猪杂汤店了。它不再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摊子,它有了自己的店面,不再害怕风吹雨打的干扰,但它依然在巴士总站附近。老板白发苍苍,脸上的皱褶却阻挡不了他慈祥的面貌,挺着弯曲的身子,缓缓走前来点单,和我记忆里的他判若两人。 老板用料十分豪迈,这碗猪杂汤里有猪肝、猪肚、猪肠、猪肉丸、猪肉碎、白豆腐、酸菜、酸梅和芫荽。小时候,我和母亲总会把芫荽夹到父亲的碗里。由于父亲不挑食,名正言顺地成为了我和母亲的“食物回收桶”。这10年改变了我不少,我不再是那个讨厌芫荽的女孩了。这一次,我把芫荽配着猪肉丸一起下肚。 “这猪肝不熟,别吃了。”忽然,父亲用筷子夹起了一块鲜红色的猪肝,放置一旁,夹起的时候我瞄到父亲的眉眼间微微有皱褶。小时候曾经光顾好多次,老板都不曾犯过这样的失误。这才让我意识到老板也不年轻了,已经不再像从前般的熟练精干,就像我母亲的厨艺也不如从前精湛,食物味道都变淡了许多。很多事情,我们总以为还有机会、还有时间,殊不知时间早就从我们的指缝间逐渐流失。小时候曾经喜欢的食物,长大后都逐渐变了味,不知是不是因为这一份人生历练使得我的味觉产生了变化? 付了钱,留下一只剩3块红色猪肝的碗,是我们能留给老板的一丝温柔。
2年前
2年前
2020年第一次行动管制,买个菜都像上战场似的事先拟定策略,在脑中模拟演习一番,但终究还是得在超市外排上半小时的队。 台湾作家洪爱珠说的,能在直火上将生米煮成熟饭是一生受用的技能,我颇认同。有讲究的朋友甚至弃用电饭锅,坚持用土锅在直火上烧饭。我是骑墙派,用哪个方法煮饭都无所谓。用电锅煮,按下煮饭键就能离开,方便又安全;在直火上烧饭要顾火,但淘好米放到炉上开火后,可以在一旁洗菜备料一面顾火,也不是特别麻烦的事。饭量少用土锅似乎更省事,也不会有米饭沾锅底的问题。当年在英国宿舍用电锅烧一个人吃的饭,洗锅时从锅底刮出的饭几乎相等于一餐的分量,唯恐暴殄天物,我后来干脆洗锅前加水把沾锅的饭刮出,再倒进另一个锅子里煮粥,又是另一餐。 英国留学那年,每周一次走20分钟路去Tesco买菜。因为要提一周分量的食材,初期回程会搭巴士。后来认识了住楼下的台湾同学,就常常结伴一起去买菜。他有一个小叮当的口袋般似乎内嵌另一次元通道的神奇背包,无论装多少东西进去,表面都不鼓起来。同学会帮我扛一些东西,负担减轻后走路回去也没问题。Tesco除了星期天,每天24小时营业,有一阵子我们还兴午夜去买菜,应该是贪那个时段人少,也可能是贪好玩。只是午夜没有巴士,要有无论东西多重都要自己扛回去的觉悟。
2年前
2020年第一次行动管制,买个菜都像上战场似的事先拟定策略,在脑中模拟演习一番,但终究还是得在超市外排上半小时的队。 台湾作家洪爱珠说的,能在直火上将生米煮成熟饭是一生受用的技能,我颇认同。有讲究的朋友甚至弃用电饭锅,坚持用土锅在直火上烧饭。我是骑墙派,用哪个方法煮饭都无所谓。用电锅煮,按下煮饭键就能离开,方便又安全;在直火上烧饭要顾火,但淘好米放到炉上开火后,可以在一旁洗菜备料一面顾火,也不是特别麻烦的事。饭量少用土锅似乎更省事,也不会有米饭沾锅底的问题。当年在英国宿舍用电锅烧一个人吃的饭,洗锅时从锅底刮出的饭几乎相等于一餐的分量,唯恐暴殄天物,我后来干脆洗锅前加水把沾锅的饭刮出,再倒进另一个锅子里煮粥,又是另一餐。 英国留学那年,每周一次走20分钟路去Tesco买菜。因为要提一周分量的食材,初期回程会搭巴士。后来认识了住楼下的台湾同学,就常常结伴一起去买菜。他有一个小叮当的口袋般似乎内嵌另一次元通道的神奇背包,无论装多少东西进去,表面都不鼓起来。同学会帮我扛一些东西,负担减轻后走路回去也没问题。Tesco除了星期天,每天24小时营业,有一阵子我们还兴午夜去买菜,应该是贪那个时段人少,也可能是贪好玩。只是午夜没有巴士,要有无论东西多重都要自己扛回去的觉悟。 [vip_content_start] 周而复始的买菜生活过了一阵子后自然地养成了节奏,同时也熟悉了超市里什么东西摆哪里,能非常有效率地采购,毕竟买来买去大概都是买同样的东西。我记得一定会买花椰菜和芹菜,除了自己爱吃之外,那也是英国超市里售卖的蔬菜种类里自己比较熟悉又经济的。其他马来西亚人比较常吃的菜如小白菜和黄芽白,在英国身价较矜贵,像豆腐一样不舍得常吃。实际上豆腐普通超市还没卖,要到伦敦唐人街才买得到。一块豆腐一英磅起跳,当时的汇率换算成马币是至少7令吉。难怪朋友有次拿出一块豆腐款待我时,我几乎以为他手中捧着的是一块黄金了。 买个菜都像上战场 瘟疫蔓延两年多来,发觉自己又养成了类似的买菜节奏。在那之前虽然也常自炊,买菜却相当随性。2020年第一次行动管制,买个菜都像上战场似的事先拟定策略,在脑中模拟演习一番,但终究还是得在超市外排上半小时的队。回到家还要为买回来的物品一一消毒,然后自己洗澡洗发把全身衣服换下送洗(不过后来在读到美国疾控中心说没必要这么做后就停了,只是保留了外出回家必洗手的习惯)。如此累死人的作业当然要尽可能少做,所以就有必要在购物清单下点功夫。 绿叶类蔬菜不耐放,除非像日本人韩国人那样做成渍物或泡菜。但我的胃对于蔬菜的态度很中华,不是不喜欢渍物和泡菜,但时不时还是需要大口吃热呼呼的青菜才能得到慰藉。只是绿叶类蔬菜无论多爱吃都不能多买,必须与较耐收的瓜菜类如番茄、包菜、黄芽白、南瓜等搭配才行。所以从第一次行动管制开始,冰箱里几乎时刻都有包菜,而看到包菜上桌就知道冰箱里没什么库存了。其他常驻冰箱的食材还有鸡蛋豆腐金针菇鸿禧菇,鱼肉类则会视冷冻库容量适当储藏。 由于担心不知道哪天突然被带刺铁丝网围起来,沦为强化行动管制区内的居民,如果不巧家里粮尽蛋绝,又未能及时获得当局配发的食材,岂不是要饿肚子?所以那段日子里,总是心心念念确保家中有可以吃上几天的米或面、沙丁鱼午餐肉等几个罐头,快熟面也必不可少。所幸那些储备粮食都没有需要上场应急的一天,而是在后来的寻常日子里下了肚。 被大疫训练两年,现在买菜又恢复以往的效率,从正面或阿Q的角度想,也算是一种收获吧?
2年前
  不少新村总有一两个人踩着脚车,或是骑着摩托,或三轮车游走村里卖些小吃,如猪肠粉、潮州水粿、面包、炸物或糕点等等,成了在地人的一段回忆。如今,欲寻回这样的场景相当难,因为没多少年轻人愿意做。倒是常见有外籍人士骑着摩托卖冰淇淋或面包。 早年的加亨(Kahang)新村亦有一个白发及肩老太太,赤脚,踩着一辆老式脚车,在午后穿街过巷卖油炸豆腐。 这豆腐经过油炸后,外酥内软。加上由于豆腐制作工序中,有用柴烟熏过,带有淡淡的柴烧味,风味独特。 若有人要买这油炸豆腐,她会用小刀将本来四方形的油炸豆腐切成三角形,接着在豆腐中间划一刀,淋上微甜的辣椒酱,即是可口点心,老中青少皆宜。 时间过去多年之后,老太太早已作古,这款小吃也跟着消失。惟自制柴烧豆腐的业者,姓黎,依然有继续供应柴烧豆腐给菜摊和杂货店,乡亲们都惯称他为“豆腐佬”。 时间走入2022年,本地午后才开档的一个糕点摊,重写柴烧豆腐新篇章,偶尔有出售这款小吃。只是记忆里的那种微甜的辣椒酱味道,一去不复返了。   更多文章: 【重拾新村生活法】黄秀仪/炒木薯 【重拾新村生活法】黄秀仪/苦芽——大热天的良伴 【重拾新村生活法】黄秀仪/福建女儿糕 【重拾新村生活去】黄秀仪/腌渍小红葱头,大热天的开胃品 【重拾新村生活法】黄秀仪/新村星级茶点——芝麻番薯饼 【重拾新村生活法】黄秀仪/缓解便秘的番薯叶粥
2年前
现代人外食,讲究“均衡饮食”。读过一点书的,会告诉你什么是“营养金字塔”:多蛋白质、多维他命;少碳水化合物、少脂肪、少糖。 典型菜单:鱼、肉、蔬菜各一份,再来个豆腐。很少会点两份鱼,两份蔬菜。就算两份肉类,也不会是两鸡或两猪。三代同堂分食两碗饭,见米如见鬼。 无菜无豆腐的配搭,尤其少见。个人向来推崇以自由饮食解放灵魂,想吃就吃。如是旅行,更该尝在地特色,全肉全鱼无所谓。时间食量有限,不必为了“均衡”,非蔬菜豆腐不可,而牺牲平日吃不到的地方美食。更何况所有餐馆的蔬菜,做法千篇一律。养生为名,怕死为实,不是蒜米清炒就是油菜,望之生畏。 潇洒一点吧:两鱼三肉,两肉三虾,想点就点,想吃就吃。最主要是光盘别浪费,无须强求均衡。保健养生有赖长期生活习惯:早睡多运动适量饮酒不动怒,忍无可忍不必再忍多拜神。在外一餐半餐骗自己“均衡”一下,不会保你长命百岁。 “均衡饮食”的点菜概念,必要个豆腐。和蔬菜一样,豆腐变不出什么花样。来来去去,不是葱油、红烧、铁板,麻婆,就是瓦煲。略有心思的煮炒店,偶有川味鱼香和家常豆腐。 多点创意,可学台菜,拌皮蛋肉丝,或海带紫菜。就还没看过韩式泡菜豆腐或臭豆腐拌白豆腐,再加几粒臭豆调色。玩大点:猪肝猪脑豆腐搅拌机打碎,加点蜜糖当甜品。 个人最喜欢的豆腐,就是图片所示的“老少平安”。传统粤菜,平凡无奇,但一般餐馆已不做。简单的去骨鱼肉蒸豆腐,软香无刺,老少都平安。 给业者老大建议几个做法:豆腐炒滑蛋虾仁、蒸腊肠片、蒸咸鱼鸡粒、蒸雪菜肉末,都是配饭佳肴。以上几道不难做,让非豆腐不可的顾客多点选择。 带汤汁的,可以炖白菜,或干脆加时下风行的咸蛋黄弄成羹,年轻人一定喜欢。胆固醇太低者,可趁机补补。 高贵点,蟹肉瑶柱蒸豆腐;或竹笙瑶柱扒豆腐。围上小鲍鱼,洒金华火腿碎,几点松露油,就可以卖天价了。最高境界,学《射雕英雄传》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把一整条金华火腿钻二十四个洞,酿入豆腐,让豆腐吸其“金华”。只取豆腐弃火腿,奢华又浮夸。 别以为行情不佳。彼岸货币汇率奇高,高价豆腐可吸引邻国豪客。一份豆腐卖一八八大元,豪客还是雀鸣般聒噪cheap cheap cheap。爱国,就是要为国赚取外汇,此乃光宗耀祖千秋大业,何乐不为? 更多文章: 胡须佬/私房菜 胡须佬/新加坡炒粿条 胡须佬/7招教你搞出难吃的炒粿条
2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