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贗品

(新加坡5日訊)獅城一名古董商為了償還債務,在沒有徵詢收藏家的同意下售賣屬於對方的青花瓷。他也損壞了同一名收藏家的畫作,隨後以贗品歸還物主,試圖以假亂真,最後被判坐牢兩年5個月。 《8視界新聞網》報道,經營古董生意的42歲被告郭爵(Kuok Chio,譯音)早前對獲取犯罪所得、一項失信和欺騙的3項控狀認罪,法官於本月3日宣判時,將另外兩項控狀一併考慮在內。 案情顯示,2023年10月,被告問收藏家陳志金(Chan Chi Chin,譯音)是否可以把收藏品中的兩件帶到香港進行估價。 收藏家同意讓被告帶走一尊乾隆時期的青花蒜頭瓶到香港進行估價。根據法庭文件,這尊青花瓷價值約180萬港元(約103萬4366令吉)。 收藏家告訴被告,不能在未經他的同意下出售這尊花瓶,被告也同意了。被告還從他的公司賬戶向收藏家開出了一張5萬元(新幣,下同;約16萬5910令吉)的支票作為擔保。 不過,當時被告欠下超過6萬元(約19萬9092令吉)的債務,生意也受到冠病疫情的影響,因此決定賣掉花瓶還債。 被告從收藏家手中收到花瓶後,在同一天晚上聯絡了一名古董商把它賣掉。他以15萬元(約49萬7730令吉)的現金賣掉花瓶,並利用所得償還部分債務。 主控官指出,被告還試圖掩蓋罪行,把一尊青花瓷的仿品還給收藏家。 參考網上視頻 錯誤清理林子平名畫 幾年前,被告也曾欺騙過這名收藏家。2021年6月,被告在收藏家的住家看見一幅出自新加坡著名書畫家林子平之手,名為《水調歌頭》的字畫。收藏家早前以1萬8000元(約5萬9727令吉)購入這幅字畫。 收藏家允許被告把這幅畫拿去進行專業清洗,並支付被告2700元(約8959令吉)的服務費,包括交通費。 然而,被告不懂得如何清理字畫,他參考了網上的視頻,錯誤使用化學藥劑,不慎在字畫上造成更多汙跡。 為了掩蓋錯誤,被告於2022年1月24日將他早前拍下的字畫照片打印出來,再將贗品裝進一個塑料管子裡。被告囑咐收藏家不要打開,還說是因為管子裡裝有氮氣,有助於保存字畫。 收藏家沒有打開塑料管子,將它擺放在辦公室裡。 收藏家於2024年6月搬家時,決定打開塑料管,將字畫重新裝裱。他把塑料管帶到畫商的辦公室,但員工指出裡頭的字畫是贗品,被告的罪行才被揭發。
3星期前
(新加坡30日訊)古董商建議顧客將獅城著名書畫家林子平的作品《水調歌頭》送專業人士清理,自己拿了錢後卻跟著網上教程處理,結果毀了價值近2萬元(新幣,下同;約6萬4992令吉)的字畫又不敢承認,撒謊矇騙超過兩年,謊言才被戳破。 《新明日報》報道,被告是42歲的郭潮(音譯),他面對5項包括失信、欺騙、使用贓款等的控狀,除夕當日隻身一人出庭承認其中3項罪行,餘項交由法官下判時納入考量。 根據案情,被告是一名古董銷售商,經營一家名為Chinese Art Centre Pte Ltd的公司。受害人則是一名古董收藏家,曾向被告購買古董而結識。 調查揭露,2021年6月,被告到受害人家取一些傢俱和古董去儲藏時,看見受害人家中掛著一幅本地書畫家林子平的作品《水調歌頭》。受害人當時說他花了1萬8000元購買該作品。 被告指字畫上有些汙跡,建議受害人送去接受專業清理。受害人同意,允許被告代為送洗,並付了他2700元的清洗和運輸費。 2022年1月24日,被告帶著一個白色塑料管到受害人的辦公室交給他,稱字畫已經修復,並裝在塑料管內,還交代他不要打開塑料管,指裡面裝有氮氣,能更好地保存字畫。 受害人相信被告所言,直到2024年6月因搬家想要再次把字畫表框後重新掛上,才把裝在塑料管裡的字畫送到藝術品經銷商那裡檢查,結果被告知字畫是贗品。 被告稱他當時不知道如何清理字畫,於是跟著網上教學視頻處理,怎料把要用於清洗汙漬的化學混合物搞錯了,導致水墨暈染開來,越弄越糟又不知該如何解釋。   他稱,在開始清洗前,曾拍下字畫,便將照片拿去打印,以此歸還給受害人。 騙人交出青花瓷 賤賣15萬元還債 稱冠病疫情影響生意欠債累累,被告要顧客讓他帶價值30多萬元的青花瓷去香港,謊稱要估價,其實一到手就賤價轉賣。 2023年,被告因有買家想購買受害人的古董,因此要求上門拍照,但受害人的妻子不信任被告,於是受害人便說不想賣了。 數日後,被告又聯繫受害人,說自己要去香港,問是否能讓他帶兩件古董到香港估價。 兩人於2023年10月25日見面,受害人也答應讓被告帶走一尊乾隆時期的青花蒜頭瓶,這尊青花瓷價值約31萬5280元。 受害人再三提醒被告不得在未徵求他同意前賣掉青花瓷,被告也答應,但卻在青花瓷到手後就以15萬元轉賣。 被告稱冠病疫情影響了他的生意,導致他欠下六七萬元的債務,所以當晚就把青花瓷賣了償還債務。 至今未賠償 被告的代表律師在庭上透露,被告原本要求時間籌集款項,希望能做出賠償,但直到認罪前一天都無法做到,因此需調整判刑陳詞,向法官申請展期進行審理。 主控官對此沒有異議。 法官批准代表律師申請,案展3月3日讓代表律師為被告準備求情書,料在同日下判。
2月前
4月前
4月前
4月前
5月前
(芙蓉11日訊)國內貿易和生活費部銷燬總值63萬1141令吉的各種贗品,包括衣服、鞋子、酒類、打印機墨水、汽車配件、香水等。 國內貿易和生活費部(防範)副總監阿里斯馬末指出,這些銷燬的商品是涉及2022至2024年期間的43宗案件,分別發生在巴生河流域和森美蘭。 他說,這些被查獲的商品牴觸了1961年供應控制法令、2011年的商品事務法令、2019年商標法令、1993年直銷法令及1999年消費者法令。 “被銷燬的假冒商品包括衣服、鞋子、酒類、打印機墨水、汽車配件、香水等。” 他是昨日在森州汝來的執法部門倉庫舉行銷燬行動時,在新聞發佈會上,這麼指出。 銷燬過程採用數方法 阿里斯馬末指出,銷燬過程採用了幾種方法,包括沒收並銷燬,因為這些商品無法歸還給原主。 “這次銷燬是通過破壞機器進行,而這些商品已經完成了法律程序,也就是說,它們之前是在不同商業層被查獲,首先從零售商、批發商,再到生產商。” 他說,其中不僅是假冒商品,還有一些商品未符合馬來西亞工業研究及規格局(SIRIM)標準,甚至涉及利用金字塔計劃濫用直銷許可證。 假冒商品危害健康 他強調,假冒商品和不符合SIRIM標準的產品,如美容品和汽車零件,可能對消費者健康構成風險。 此外,他也呼籲各界支持在10月19日啟動的“反操縱和洩密行動”(Kita Gempur),打擊非法商品和濫用補貼商品的行為。  
5月前
8月前
9月前
最受爭議的就是1987年破世界紀錄藝術品的15朵黃色背景、黃色花瓶《向日葵》了。拍賣前,這幅《向日葵》在世界各地巡迴預展,當時就有專家發聲說這幅畫是贗品,不是出自梵谷親筆,最後還是拍出世界紀錄,轟動一時…… 〈發死人財〉文中有一段提到梵谷破當年世界藝術品紀錄的《向日葵》,有一句:“但此畫充滿爭議,是另一個話題。”友人問難道那幅《向日葵》是贗品? 是否贗品,我真不知道,我又不是研究梵谷作品專家學者。既然友人問起,我就說說幾句從媒體討論這幅畫是否贗品的一些來龍去脈,炒碟冷飯,與友人分享。 梵谷筆下的《向日葵》,目前所知有4幅是花莖被剪的向日葵,是1887年在巴黎完成的。這4幅花莖被剪的向日葵現在分別收藏在4間美術館,其中一幅就在Amsterdam梵谷博物館。 另7幅花瓶裡的向日葵,是梵谷移居法國南部Arles畫的,創作於1888~1889年。花瓶裡的向日葵是最為人熟悉喜愛的向日葵。鮮為人知的一幅,花瓶綠色、背景藍色的3朵向日葵,是唯一一幅私人收藏品、現在難得一見的《向日葵》。最令人嘆息的是被日本收藏家Koyata Yamamoto購於1920年的瓶中6朵向日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毀滅於戰火中。不幸中的大幸是這幅6朵向日葵毀滅前拍下一張彩色照片,今時今日從照片的複製還原我們可以一睹它的容貌。無巧不成書,和那幅目前沒有機會一睹的私人收藏向日葵,花瓶也是綠色,背景藍色(有人說可能是紫色)。 最受爭議的就是1987年破世界紀錄藝術品的15朵黃色背景、黃色花瓶《向日葵》了。拍賣前,這幅《向日葵》在世界各地巡迴預展,當時就有專家發聲說這幅畫是贗品,不是出自梵谷親筆,最後還是拍出世界紀錄,轟動一時。 [nonvip_content_start] 但這爭議聲至今沒停息過。懷疑者也不是空口說白話,提出了各種證據,比如畫中的一根葉莖穿透葉子,花蕾和花瓣的分離不附合,還有這幅《向日葵》是唯一一幅梵谷和弟弟Theo互相通信時沒有提過的一幅《向日葵》。尋找蛛絲馬跡後認為這幅贗品是出自Schuffenecker之手,一個曾被認為偽造過Cézanne作品的畫家,巧的是他也是Paul Gauguin的朋友。裡頭有太多的細節,有興趣者可以自己去探究。 有句話“歷史會重演”,1987年梵谷《向日葵》疑案,2017年又在紐約佳士得重演,這次是達文西的《救世主》(Salvator Mundi),4.5億美元成交,是現在世界藝術品紀錄,同樣也受到一些學者懷疑是否贗品。 這類贗品爭議新聞,作為一個吃瓜群眾,當作看一部娛樂電影,很爽的,因為與自己無關。假如你是個喜歡買畫收藏的愛好者,而且像我一樣不懂分辨真假,真假畫的問題就和自己息息相關了,非打醒十二分精神不行,不然分分鐘上了賊船也不知道,尤其收藏中國水墨畫。中國有個經營中國水墨畫造假大集團,幸虧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被控上法庭罪名成立。造假畫集團主腦跑腿散佈各國,馬來西亞也避免不了。賣假畫之人是披上羊皮的狼,把你吃了只剩骨頭。收藏家一定要鍛鍊眼力,看人識人。
12月前
(新加坡6日訊)男子與女屋友共謀,買仿冒勞力士錶到當店套現,3個月內瞞過數名估價師騙走超過3萬新元(約10萬4933令吉)。男子也因持有和服用毒品被控,得坐牢5年及8個月,外加兩週抵罪。 《聯合早報》報道,馬來西亞籍被告爾萬薩(43歲)面對7項欺詐和9項牴觸濫用毒品法令的控狀,他昨天承認其中4項控狀,餘項交由法官下判時一併考慮。 案情顯示,被告於2017年8月在賭場結識一名男子,後者要求被告幫他當掉一隻手錶。 被告當掉手錶後,男子表示自己沒錢把表贖回,但這並不礙事,因為手錶是贗品。 被告這時意識到,他或許也能以如出一轍的手法行騙,於是想出以當掉高端仿冒手錶來賺錢。 3個月6次到不同當店    用假表共騙逾11萬 被告於是拉攏女屋友沈約恩(48歲)加入計劃,網購多隻仿冒手錶,到不同的當店典當套現。 庭上透露,被告和沈約恩於2018年1月,到位於滑鐵盧街(俗稱四馬路)第261座的方圓當典當一支假勞力士名錶。當店估價師檢驗後未察覺異常,兩人順利騙得8000新元(約2萬7982令吉)。 兩人嚐到甜頭後,繼續到不同當店典當假表,3個月內6次得逞,騙得共3萬2200新元(約11萬2628令吉)。 2018年2月3日,沈約恩到一家當店典當假表,被眼尖的估價師識破,後者隨後通知老闆報警。 法庭文件顯示,被告兩天後(5日)試圖通過兀蘭關卡離境時被警方逮捕,7日獲准保釋在外。 被告也被控    保釋期間持有和服用毒品 根據控狀,除了欺詐罪行,被告也因在保釋期間持有和服用毒品被控。 2022年2月11日,中央肅毒局執法人員突擊被告的單位,起獲至少109.2克冰毒和至少40.71克大麻。 被告在2022年7月21日接受驗尿時,尿液被驗出含有冰毒成分。他事後向當局坦承曾吸食冰毒。 控方指出,被告在3個月內欺騙不同當店,涉及騙款超過3萬新元,而且持毒、吸毒,因此促請法官給予能起阻嚇作用的刑罰。 沈約恩的案件則仍在審理中。(人名譯音)
1年前
(昔加末22日訊)一家店設買食油條件,另一家商店賣贗品,兩店被判罰款共7萬令吉。 上述昔市兩間商店分別牴觸1961年供應管制法令和2019年商標法令,而於昨天被昔加末地庭法官拉希瑪判處罰款3萬令吉和4萬令吉。 上述兩案分別由副檢察司莫哈末沙比和檢察官拉惹諾依哈絲主控。 首案於今年10月7日,發生在利民達一間商店,店家為顧客設下購足30令吉者才能買2包1公斤莊食油,而30令吉以下者只能買1包1公斤莊食油的條例。 該店家因牴觸1961年供應管制法令第19條文,地庭法官在店家代表俯首認罪後判處罰款3萬令吉。 次案被控的一間商店在麗峰鎮,店家被指於去年12月22日,擁有價值8000令吉本地著名商品的贗品,而牴觸2019年商標法令第102(1)(c)條文,該店代表昨早在地庭認罪被法官判處罰款4萬令吉。 在1961年供應管制法令下,罪成者可被判罰款100萬令吉或監禁3年或兩者兼施,重犯者被判罰款不超過300萬令吉或監禁不超過5年,或兩者兼施。若罪成者是組織或公司,則罰款不超過200萬令吉,再犯則罰款500萬令吉。 至於2019年商標法令,罪成者若是組織或公司,每件贗品可被判罰1萬5000令吉,重犯者則每件可被罰款不超過3萬令吉。 柔佛州國內貿易及生活成本局主任麗麗莎琳達今天發表文告強調,該部將有效率和迅速地採取行動,並對打擊管制商品和國內貿易方面絕不妥協,以造福人民。 文告指示,該部也要求公眾透過以下管道,提供有關涉及政府補貼商品的任何可疑行為,且完整和具體的線索︰1)呼叫中心 1800 886 800;2)執法指揮中心(ECC)03–8882 6245 / 6088;3)貿消部 Whatsapp 投訴︰019–279 4317;4)電郵︰e-aduan@kpdn.gov.my;5)下載移動應用程序“Ez ADU” 或6)前往柔佛貿消局8間分局任一分局投報。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3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