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起薪

“哇,你們00後要求很高。”一個面試官聽了我的薪資要求後如是說道。聽見這句調侃,內心其實有些不愉快,畢竟這句調侃大有質疑我能力,認為我好高騖遠或是自視甚高的潛在含義。 當然,這也有可能是出於好意的間接提醒,讓我知道我的薪資期望和市場或公司的標準脫節了。但無論哪一種,都是在說:你的要求不切實際。 依稀記得實習還沒結束,家裡就詢問我是否找到了工作,又或是問我實習的公司有沒讓我轉正。家人的關心自然是善意的,不過這些善意多多少少還是讓我感受到了一點壓力,不再擁有學生這層身分後,我很難心安理得地一直待在家裡。與此同時還會有一些同儕壓力,許多朋友畢業後都迅速找到了知名公司的職位,起薪也都很可觀。我明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職業發展,然而待業期間還是會不自覺地與他們比較,覺得自己落後或者不如別人。 畢業生妥協接受低薪 一些公司會通過求職網站向我發來面試邀請,許多朋友或是家人知道後都建議我去面試。雖然我內心深知這些都不是我屬意的工作,也不符合我的職業規劃,去面試了也是浪費彼此的時間,但當時還沒得到任何錄用通知的我在心理壓力下還是接受了部分公司的面試邀請,也便有了被面試官調侃薪資要求太高的經歷。 幸運的是兩個多月後,我成功找到了一份算是符合自身期待的工作。儘管待業期僅有兩個多月,可我仍然深刻體會到,若待業時間過長,確實會讓人不自覺地開始懷疑自我。讀大學時就聽過很多人說現在的文憑不值錢,大學生畢業即失業,又或是囑咐畢業生剛出社會要求不要太高,先慢慢累積經驗,之後有能力再向老闆要求更高的薪資。我不能說這些話是錯的,畢竟現實的例子要多少有多少。然而,盲目貶低應屆畢業生的價值和能力對就業市場來說真的是健康的嗎?我對此感到懷疑。 在當前的勞動力市場中,求職者和僱主之間的權力關係本就失衡。僱主掌握著更多的市場信息和資源,在談判中佔據主導地位。在這種背景下,長期鼓勵應屆畢業生妥協、接受低薪,不僅會壓低人才的價值,更會形成一種“低期望-低迴報”的惡性循環。“我要讓老闆知道便宜沒好貨”的網絡流行語,正反映了社會對低薪現象的普遍不滿。 我可以理解職場的現實是複雜而多維的,薪資水平不僅取決於個人能力,還受到市場供需、企業預算以及行業發展等多重因素的影響,然而,如果當初我輕易降低了自己的要求,或許就無法得到現在的職位。儘管如此,我並非主張大家都不要降低期望。每個人的職業發展路徑是獨特的,我的情況並不能套用在所有人身上,職業規劃需要根據自身的能力和價值審慎評估,並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不久前,我和我的華文老師聊起各自的近況時自我調侃了一句:“我現在算是失業人士。” 老師回應我:“不是失業,是待業。” “失業”和“待業”有著微妙的區別。失業似乎意味著無所作為,待業則意味著正在積極尋找機會,這個過程是充滿希望與可能的。祝福所有還在求職的朋友面對任何環境都能保持耐心與信念,最終找到與自己能力相匹配的機會。
4月前
10月前
11月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個國家的中等收入陷阱,就和我們在職場裡常說的“中年危機”極為相似。當你是新晉員工時,你能夠用低廉的價格和優秀能力來打敗一群競爭者,你也隨之獲得擢升。但是,當你到了某個位置時往往就會卡住,高不成低不就的模樣。 日前看到一則新聞,標題大意是大馬畢業生的起薪40年未變,而我國有中等收入陷阱問題。從下標題的角度來說,這無疑是聳動的。但是裡面的表達方式確實有很多漏洞,例如當論證40年起薪未變,他們是用土木工程師現在的起薪和80至90年代相差不遠為比較點。但是,且不論現在的土木工程師的起薪是不是這麼低,要知道80至90年代正是馬來西亞經濟起飛並大量城市化的黃金時期。 供需關係影響企業和大學生議價空間 當一門行業處於黃金時期,因為所有企業都對未來發展非常積極,也需要大量人才,在供需關係影響下,僱主自然很願意付出更高的薪水招聘大學畢業生。時間快轉,來到現在,馬來西亞的城市化已經是近八成,1990年也只是近五成。也就是說,那時候的大學畢業生的薪水當然是有溢價。大家大可去問問,凡是在那個時期踏入建築業的前輩們,也大多獲得相當寬裕的生活 (當然,你不要賭錢輸掉)。 另一方面,1990年,大學生數量不到40萬,佔全國人口的2%;如今,馬來西亞有近600萬大學生,佔全國人口約莫20%。這兩組數據擺在一起,任何略懂經濟學的人都知道這樣的供需關係一定影響企業和大學生的議價空間,是完全無法相提並論的。 不久前有幸聽到經濟學家沈聯濤的訪問。有人詢問如何看待我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問題,沈具體怎麼回答我已經忘了,但他認為“馬來西亞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是一個思維問題,核心就是我們用次等思維來處理問題。換言之,就是需要政府在教育和技術上的投資,以及其他因素配合。 據我一些觀察,這些能夠激起民憤的標題通常都非常吸睛,例如僱主欺壓員工、令人瞠目結舌的新晉員工表現、男女擇偶條件的衝突、有錢人“何不食肉糜”的言行舉止等等……我不知道長期吸收這些資訊的人們,尤其是年輕用戶,會讓他們形成何種價值觀。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很鼓勵人們懂一點金融和經濟方面的學問。 就好像我看到這則新聞時,我也還沒找什麼資料,但是就從經濟學的一些基本邏輯就可以推斷了。 誠如去年我所引用張五常先生的理論,經濟學不外乎是競爭約束、成本概念,以及需求定律。 企業為何能長期打壓員工薪水? 如果某個行業欣欣向榮,那麼薪水一定是水漲船高的。你不願付更高的薪水,對手就會把你的員工搶過去。一家企業有辦法長期壓著員工的薪水,不外乎幾個原因,這個行業的經濟蛋糕無法做大(已過高峰期或正在縮水)、員工不具備離職或者離開這行業的本錢(可以是技能或者語言問題)、這個行業有極高的遣散成本(可以是財務和法律上的成本)、這個行業的技術水平無法積累成優勢(通常是重複的低技術活兒)、這個行業的人才庫供過於求等等。 [vip_content_start] 你看,用這方法來思考,事件就變得簡單了。 那麼,我們能不能用這些方法來看中等收入陷阱呢? 中等收入陷阱類似於職場“中年危機”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個國家的中等收入陷阱,就和我們在職場裡常說的“中年危機”極為相似。當你是新晉員工時,你能夠用低廉的價格和優秀能力來打敗一群競爭者,你也隨之獲得擢升。但是,當你到了某個位置時往往就會卡住,高不成低不就的模樣。你心裡清楚,要繼續攀升,你的管理技術還不到位;更低的崗位,你看不起那薪水。 當然,很多人都會想辦法攀升,他們也會尋求門道,看看有什麼方法。不過,這當中有很多弔詭之處。怎麼說? 許多高管在評價其下屬時,常會說誰誰誰的思維還沒準備好,或者說誰誰誰的目光還是很短淺之類的話語,而偏偏這些思維和目光是必須靠那些下屬們自行領悟的。如果是由高管們來“洩題”,那麼你就會得到許多不及格的高管。而我說的弔詭之處,就是一旦這些下屬們有辦法晉升,他們好像開了天眼,視野直接今非昔比。 同理,當國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後沒有特定路線可循,因為國家需要尋找下一個新的增長點來躍升,而偏偏沒有人能夠知道下一個適合你的增長點是什麼。所以講的是一個“賭”字。而國家有一個優勢,那就是人口。換言之,並不需要全部人都賭對,只要這個國家有少部分人賭對就可以了。而馬來西亞,到底有沒有做更多準備,把這場賭盤的勝率提升,就只能拭目以待了。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3年前
3年前
3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