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轮椅

(新加坡25日讯)新加坡一名67岁的全科医生从小瘫痪,只能以轮椅代步,甚至在2009年确诊罹患第4期血癌,但他没有放弃热爱的运动,50年来征战了逾百场马拉松赛事。 《8视界新闻网》报道,陈建民两岁时患上小儿麻痹症,从此双脚瘫痪,日常生活需要依靠轮椅。 但他没有停滞不前,而是攻读生理学和医科的学位,还从16岁起用轮椅“奔跑”,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身残志坚坐轮椅跑马拉松 @8world.news 从小瘫痪以轮椅代步,罹患血癌战胜病魔,67岁全科医生奔跑50载,已经征战逾百场马拉松!#新加坡 #sgnews #marathon #wheelchair ♬ 原声 – 8视界新闻网 他起初用轮椅只能跑数百公尺短距离,后来越跑越长、越跑越远。 他23岁时参加新加坡马拉松赛,在4个小时跑完42.195公里。他是新加坡首名轮椅马拉松运动员,之后还代表新加坡参加1988年首届残奥会。 他在2009年确诊罹患第4期血癌,进行了化疗和骨髓移植,康复后重拾奔跑的爱好。 半个世纪来,他辗转多地,参加了一百多场马拉松赛,持续为残疾运动和残疾群体发声,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和参赛,为慈善组织筹集了超过1800万新元(约5978万2140令吉)款项。 根据早前报道,去年1月31日至2月6日,陈建民跨越了七大洲,成为全球首名在7天内完成7场马拉松赛的轮椅运动员。 退役后复出训练并不容易 他受访时说,当时是为了纪念运动生涯50年的里程碑,虽然途中遇到很多困难,包括缺乏睡眠和轮椅故障,幸好都顺利克服,最终创造纪录。 他对此非常高兴,并决定退役。 不过,休息1年又8个月后,陈建民感到健康大不如前。 由于减少运动量,而且长时间坐在轮椅上,他的皮肤开裂感到疼痛,血压增高,体重增加,于是考虑重拾运动。 恰逢上个月庆祝血癌痊愈15周年,他决定复出,报名参加12月1日举行的渣打银行马拉松赛。 恢复训练并非易事,陈建民发现自己发胖,无法坐进狭窄的轮椅车里,只好先减肥,并用其他轮椅锻炼,而且很快就气喘吁吁,甚至无法举起5公斤重的哑铃。 此外,身为医生的他工作繁忙,只能每天在上班前或下班后抽空练习。 “在诊所很忙,所以我(每天)抽出的时间只有20分钟。不需要很长的时间,这20分钟好好练习,所以是有效果的。” 他数周前奔跑了一半路程就停下轮椅,但现在体力恢复,健康状况也有好转,对顺利完赛充满信心。 他查看上述马拉松赛的路线后,发现有两大挑战。 首先,是位于新加坡奥菲亚路和安德逊桥的两个长距离的大斜坡;其次,是在多个路口需要把一公尺多长的轮椅回转。 他近期也针对这两个方面加强训练,包括在清晨穿着反光背心,于偏僻道路的斜坡练习爬坡,以及在多层停车场练习回转。 希望为有需要群体筹款 他的个人最好成绩是1小时40分钟,他希望这次能跑进2小时20分钟。 他说:“目标不一样了,年轻的时候可以说,我要趁这个机会打破纪录,争取金牌以得到光荣。但是,现在跑马拉松是我的兴趣而已,是为维持健康。我的目标是借马拉松筹钱,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他表示,15年前在新加坡国大医院接受血癌治疗时获得很多人帮助,因此这次参赛希望为有经济困难的癌症病患筹款。 陈建民说,马拉松不仅关乎一个42.195公里赛程,更关乎坚韧、希望和永不放弃的力量。 对他来说,马拉松不只是一项体育,同时象征着他的人生旅程,其中的斜坡、弯道和障碍,就像是他一路走来面对并克服的困难。 “我们人生的路程,很重要的就是,要找到你最有兴趣的事情并集中精神。最重要的是要有目标,不要放弃,要一直追求这个目标、这个愿望。” 他也鼓励大家培养运动的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不需要很长的时间,只要你抽一点点时间,但是要有耐心。如果你能够每天花10至15分钟时间锻炼,你会发现(这)对身体、对体力、对生活素质都有好处。”
3星期前
1月前
1月前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4月前
4月前
5月前
5月前
5月前
5月前
6月前
6月前
2月下旬,我踏进中医馆,才明白生病其实是一种常态。有人咳嗽,有人蜷缩着,有的人手举不起来了,而我是一个肠胃不适的女学生,迫切需要几根针扎到我的肚子上。 小小的空间充盈着药草气息,浓重得渗入我的头发和皮肤,这种味道会随着我回家去,不易清洗。前台的两个男人在抓药,捣鼓着一堆粉尘和罐子,忙碌中有条有序,包装好后写上名字,病人的一日三餐新鲜出炉。我定期来往这里,看诊的人多得很,等待的过程总是枯燥。 等到针头抽离,女护士照例帮我熏艾草,那时我第一次见这东西,只觉得它像一只大雪茄,让我的穴位隔着皮肤吸取它。我不常主动开口和陌生人说话,但逼不得已时还是会叫好烫,她就会含笑着换个位置继续熏。观察起女护士,发现她的耳朵打了5个耳洞,亮晶晶引人注目,胸前则挂着一只黄色笑脸的徽章,因此在我心中得名笑脸姐姐。 造访的病人里,其实老年人居多,每每光临都会有种格格不入之感,不过我也是生病的人,有什么不同呢?虽然是这样说,看见没有落座的老人,也会以光速站起身来,晚一秒脸面就要掉到地上。 这天恰好不用行人之常情,屁股得以安家,我身旁的老人递来手机,起初还以为是遇到难题要我指导,没想到却是有好内容与我分享。播放了一段残障人士的日常短片,画面中只有一条腿的女人边背着婴儿,边努力地穿上裤子。 “你看她,真的冤枉,哎哟!是人看到都会想帮她的。”老人摇摇头,他理解女子的生活不易。我将影片看完,最后也认同他的观点。这下他顺势和我攀谈,问我为什么来这里,哪里不舒服。我即便是滥竽充数的广东人,也努力发出了几个拙劣的音节,有惊无险地回答了所有问题。最后主动抛出橄榄枝,关心起他的身体健康,礼尚往来,尽善尽美。 “我?我没有生病,我带儿子来的。等一下,我找照片给你看。” 打开手机相册翻找片刻,掏出一张儿子脑袋光秃秃的照相,上面有道很长很长的疤痕,是之前开刀留下的。原来生病的不是他,而是40岁的儿子中风了。儿子患病后手脚无力,做不了粗活,脑子也不灵光了。老父亲这一把年纪,没法工作,积蓄也因儿子治病没剩多少,幸好还有个在美国的女儿,经常帮忙补贴家用。老人语气流畅,说到轻松处则轻松,说到难处却不沉重,听起并不像是在诉苦。 中风还不如得癌症 他倾了倾身子,压低声量告诉我,中医馆这里,他从年初四就开始来,消费也有好几千了。我应景地咽了咽口水,心里也清楚,自己定期做针灸也花了不少钱,好像健康的身体都是用钱堆出来的。 “真的不要中风,还不如得癌症,得癌症几个月就拜拜了。”老人的这句话成了我们谈话的尾声,只因看见女护士招了招手,便起身往房间里赶去了。出来时推着轮椅,还不忘在我面前停留一阵,好似在跟我介绍。轮椅上的儿子表情木木然,不在状况内。 老人笑着和我道了别。 针灸的房间,有着橘黄的灯光,帘子隔开了晨与昏,在漆黑中听着隔壁床位的病人与医生交谈,仿佛一片祥和。回想起老人道别的那一刻,脸上分明是笑的,眼睛却能解读出两种情绪,左边心酸,右边无奈。读懂后,泪腺也隐隐作祟,好像在因为肚子上蚂蚁咬的痛感任性一般。生病的感觉,我很像也明白,往返这里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会好吗?会吃得下饭吗?会浪费妈妈的钱吗? 掀开幕布,哭泣的戏码也该尽了。笑脸姐姐走进来开了灯,注意到我鬓角湿淋淋,关切地询问,我只是说有点太热了。
6月前
几天前,在社交平台上读到一段文字,讲述儿女带父母出外旅行的困难和挑战,包括父母对行程的兴趣、饮食喜好及体力差异等问题。因此,一些人只能无奈地放弃偕同父母外出游玩。这让我想起两年前离世的母亲。 母亲生前喜欢旅游,这是最近思念她时点滴的回忆中勾画出的母亲。依稀记得她会参加村里的旅行团,在本地或到国外旅游。那时候,她最远的旅行地点是云南。母亲带着重重的行李箱回来,装着很多不怎么实用的纪念品。印象深刻的是,我竟没想到母亲也为我的同学带了纪念品,大家都很开心收到礼物。那是母亲对他们的爱。 我们长大成人后,各人都在不同时候带她到不同的地方旅游。母亲像似参加旅行团那样附和我们的行程。我想,她是最合作的团员。我们去哪就去哪,吃啥就吃啥,从未听见她一句怨言或投诉。2004年,我第一次和母亲出国到香港。我们先到堂姐家,再从深圳乘坐大巴到福建漳州二伯父家,之后到厦门、诏安,再回到香港。第二年,我们到台湾,当时二哥在台湾工作。这次的旅行,都在三四月,天气比较冷的时候。 当我们从深圳回到香港,由于人潮拥挤,还拎着大包小包的手信,那段路挺辛苦。同行的还有姑姑和姑丈,都是七八十岁的长辈。那时候,母亲相对的年轻,还不到65岁,但却发现她走得比较慢。一路颠簸,猜想她是累了;我放慢脚步陪在她身边。然而,有些时候情况却由不得人。在台湾的时候,我们到了许多地方。一天,为了赶上去高雄的火车,我们扛着行李箱冲向月台;母亲费劲地跟着。真是苦了她,但她依旧没有任何怨言。即便在阿里山,她也愿意和我们一起凌晨三点多起身,在摄氏3度的寒冷天气下,等候日出美景。 2007年7月,母亲中风。然而,我们的旅行并没有终止。那年12月,我们开车到新加坡,车子却在途中爆胎。行动不便的母亲在闷热的车里,安静地等待我们把事情处理完。不用说那么远,有时候外出吃饭,有些餐厅在一楼,母亲也会咬紧牙关,一步步地走上楼。心里其实是愧疚的,真难为了她,但她依然微笑着。母亲很满足,因为孩子在身边。 2009年,是母亲中风后第一次带她搭飞机,我们再到香港,也是天冷的时候。那一次,我们到了迪士尼乐园,借了轮椅,推着她到处走。那天,母亲笑得很灿烂。之后,我们搭火车到广州。这次,赶火车的情节多了几分紧张,母亲已经不再行动自如。我和大哥将她夹起来,连人抬起地上了火车。我们一点都不觉得辛苦,倒是苦了母亲。那几分钟极为紧张刺激;安顿下来后,我们都大笑起来!那是一种释然。 我成了母亲的安全感 最后一次和母亲一起搭飞机是在2013年,我们回到福建诏安。我依旧是她最佳的室友。那年,我们四姐妹临时计划一起到诏安探亲。我转头问母亲,“你要去吗?”母亲毫不犹豫地说好!我接着告诉她:“我没有去哦,你和姐姐们一起去。”这一次她依旧毫不迟疑,她说,“那我不去了。”我们都笑了,没有安全感的母亲。不知何时开始,我成了她的安全感。只要我在,无论路多难走,或多高,她都安心慢慢往前走、往上爬。她知道我和家人在她身后。 自母亲开始失智,我常会漫无目的地开车带她兜风。一次,把她载到朋友家。朋友看着我扛下轮椅,再扶母亲下车;回家时,再扶母亲上车,把轮椅扛上车。她后来说,“很佩服你可以这么做,带你的母亲出门还真的不简单,太麻烦吃力了。” 我微笑不语。那是我的母亲,过去她含辛茹苦把我们养育成人。我们所做的,比起她所付出的,永远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回忆这些,其实因为想母亲,也想起她的温柔,留下了许多美好的时光。怀念与母亲同行,一起吃喝玩乐的日子。感恩的是,在她中风行动不便后,她仍在我们的许多旅途中。 感谢上帝给我们很多恩典和爱,母亲一直都在儿女的爱中,尽管我们并不完美,也有和她生气的时候,或者让她难过的时候。 想念母亲,在她安息两周年前夕。
7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