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過動兒

2星期前
7月前
11月前
1年前
1年前
(麻坡22日訊)一場疾病就斷送一個家庭的生機。患有腦動靜脈畸形症的前石膏裝修工人,在完成腦部手術後欲重返職場不果,只能與太太在家中摺紙扎品,每月僅賺取三、四百令吉的微薄收入。 這名男子是來自東甲縣實廊的顏師木(Gan Ser Moo,40歲)。他在數年前被診斷出患上該遺傳性疾病後,多次進行腦部手術,原本小康之家也隨之陷入困境。 育5孩子2人是 顏師木與太太吳綵鳳(39歲)育5名年齡介於6至18歲的孩子,18歲的女兒及16歲的兒子都是過動兒及有學習障礙,女兒更同樣患有遺傳性腦動靜脈畸形症。 《星洲日報》在2020年為顏家提供援助,惟一家人情況至今未見改善,因此,決定再為顏家籌募7萬2000令吉,即每月撥放2000令吉,為期3年。 顏師木受訪時坦言,去年5月的腦部手術完成後,他有感身體狀況好轉及想改善家庭狀況,就四處尋找工作,但老闆們都不願聘用。 “我找過捧茶、煮炒、地磚及石膏裝修等各種工作,但因為我的手會抖動,有時也會突然抽搐發作而倒地昏迷,這些原因令我找不到工作。” 在家摺紙扎品月入僅400 儘管夫妻二人每天不間斷摺紙扎品,但每月僅得三、四百令吉收入,太太吳綵鳳就想外出工作,無奈家中孩子需要照顧,6歲的幼兒如今也出現患病症狀,兩夫妻憂心不已,卻只能坐困愁城。 吳綵鳳披露,長子長女及丈夫須定期到醫院複診,如今小兒子發燒時也會抽搐,猶如遺傳性腦動靜脈畸形症的症狀,醫生已安排他9月份到昔加末醫院進行腦電波檢查。 她表示,丈夫患病後已不能駕駛摩托車,加上她本身也沒有駕駛執照,一家人雖然省吃儉用,但丈夫與孩子複診及孩子們上學的交通費,對她而言都倍感壓力。 目前,兩人的長子長女在特殊班學習,另3名孩子分別在中小學上課,一家人生活清苦,希望社會熱心人士再次伸出援手,協助一家人度過難關。  
2年前
長大以後愈發迷信人與人能否相處得來,靠的的確是前世修來的緣分。7號病床的女孩因其嘰喳的個性招致同事反感,而我卻特別欣賞她的牙尖嘴利。她就像一本通篇疑問句,卻又沒有附上答案的《十萬個為什麼》,每每遇到華人醫生或護士,就會提出包括疫苗製作過程,病毒如何變種等等讓人措手不及的疑問。雖然讀了5年醫學,如何把艱澀的知識簡化成符合她理解能力和知識水平的解釋,我也一時毫無頭緒。 同事把她跳躍式的思維和對知識如此龐雜的胃口形容為病態的“意念飛躍”(Flight of Idea),成功引起專科醫生對她精神健康和智力發展的關注。我們從她的學習進度開始進行推斷,最後發現她可能患上閱讀障礙,因她無法念完ABC,同時難以分清b和d的區別,於是將她轉診精神科。 大醫生離開病房後,我私下和她交流。她和我分享她平時用平板電腦寫的說明文、講稿和短句。雖有語病,但對一個四年級的孩子來說,也算行文流暢,言之有物。於是,我提醒母親下次到精神科時,記得向醫生說明孩子能夠書寫華文文章的事實。能夠認得中文字,也許會減低她被誤診為閱讀障礙患者的幾率。 我和女孩母親同樣感到好奇,方塊字和閱讀障礙症之間有什麼樣的關聯?華文字的左右結構,諸多的形似字本該讓孩子產生更大混淆,怎麼反倒讓她更得心應手?因鮮少接觸閱讀障礙症,我無法替女孩及母親釋疑,只希望精神科會診時,在場有一個會讀華文的醫師,甚至是一位華文老師也好,負責評斷女孩的閱讀能力。我勸慰女孩的母親無需過於擔心,畢竟歷史上不少名人都有閱讀障礙的病史。聽見“名人”二字,女孩立刻從床上跳起來,睜大眼追問我口中的那些“名人”究竟有誰。在她心中,閱讀障礙竟成為上天的恩典,彷彿是讓她和普通孩子區分開來的超能力。 或許她正竊喜地認為,和文字無緣,她便有藉口全然投入她的畫家夢。她是第一位和我討紙筆的病人,說要把瞬逝的創作靈感畫到紙上,否則“怕到時會忘記”。顏料和線條才是她的語言,獲得一張畫紙,她仿若魚兒重歸水中那般逍遙和自在。 巡房時眾人一度把她當成智障兒,接連問她有關“失火時第一時間要通知誰”,“可不可以不穿衣服走在街上”等測試判斷力的問題。她因聽不懂馬來文而面露緊張和不知所措的表情。但我十分肯定,她的智商正常,否則也不能和母親針鋒相對,一來一往地鬥嘴,氣得做母親的總怨“這是上一輩子欠她的”。 我不怪一開始將她標籤為“過動兒”的同事。醫療診斷過程中,往往是她這種仔細的性格,才能發現病人潛藏的問題。然而橫跨在治療團隊和她之間的,更多是語言上的鴻溝,在她懂得渡水以前,我們是否願意屈身俯就,主動用她熟悉的語言去深入瞭解她的實際情況,再下定論。 後來發現,女孩和許多年輕人一樣因為抖音而愛上古風歌曲。我向來不認同那些新古典主義的歌曲作品,卻也慶幸女孩這個年齡就有詩有畫,於是從家裡的舊書堆中淘出一本《唐詩三百首》轉贈給她。這本童書只有白話譯文而無導讀。但我相信歲月會是更好的註釋,就像長大以後因為不如意的事而陷落語塞之窘境時,那些蒼涼的詩句便會從潛意識的沼澤中輕輕浮現。詩與生活的關係,總是如此自然而然。 女孩彷彿是來教我 時值清明,陽光到了午後便會自動從病房的窗沿和門縫中撤退,充沛的雨聲接著由遠而近湧入。這是最好替她導讀杜牧〈清明〉的時機,向她解釋詩詞的意在言外、借問酒家何處有的欲言又止、還有為何詩要止於牧童遙指杏花村的情節安排。以她的智力,她定能聽出一個所以然。 但是我始終和她保持距離,為的是病房護士的一句“小心她在嘗試引誘你”。我未曾預想,那些成熟的大人竟然也會耽於扭曲一段正常的人際關係。這番論調使我想起骨科時遇見的一位老搖滾,因為話題搭調,我們總喜歡互通有無。熱絡的交流卻給他招來“喜歡拍醫生馬屁”的冷言冷語。自此才懂我已經被架到較有權力的一方,而病人在醫院輕易就會成為攀炎附勢的弱者。病房莫名其妙成為權力場,處處都是多餘的地雷和暗器。 幾天後女孩康復出院,7號床留下安靜的空白。匆匆來去,彷彿是來教會我,何謂障礙,尤其是人心和人心之間的那一種。
2年前
2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