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邓洁盈

昨晚,我因工作来到富贵生命馆,看着人来人往的华社领袖,平时只会在新闻里见到的政治人物,都活灵活现了起来;而此刻,我身在安顺,出席我外公的葬礼。 我的外公,可能快要不行了——第一次有这种想法是在2022年,那时农历新年回安顺过年,印象里身体还不错的外公突然卧病在床。我一次次回到安顺,目睹他的身体变化——渐渐地,外公靠鼻胃管进食,喝奶水度日,失去了翻身、开口说话的力气,连咳痰都艰难无比。 老人受病痛折磨,总有一位家庭成员必须放弃生活,全身心照顾他。三姨为了照顾外公,放弃了出差旅游的机会,选择在家办公,甚至在外公病情恶化时辞去工作。三姨睡在沙发上,听见外公因痰液堵住喉咙发出的咳嗽声,她立刻起身,轻拍外公的背,帮助他顺气。 我知道,没有回来探望的日子里,外公和三姨日日夜夜遭受了不少折磨。电影《如何在奶奶去世前赚到数百万》中,主角M的妈妈照顾阿嬷的情节,不知道在三姨和外公之间上演了多少次。 外公的咳嗽声越发虚弱,意识也越来越模糊。他常年眯眼,似乎游走在清醒与昏睡之间,随着住院的次数增加,我们回安顺探望他的时间也愈发频繁。 富贵生命馆来了好几位行动不便的政治人物——他们被夫人搀扶,或坐在轮椅上,言语含混、神情恍惚。我数了数他们的岁数,与我外公年纪相仿。也许外公曾见证过他们年轻时意气风发、建设国家的模样。纪录片和维基百科详尽记载着他们的丰功伟绩,而我外公是一名退休老人,经历了历史课本里描述的重大时刻,留下几张家庭大合照。历史的浪潮泛黄成皱褶的老照片,在我眼中,他们与弥留之际的外公再无差别。 若不是为了工作,我估计这辈子都不会与元老级政治领袖有任何交集。第一次亲眼看见他们的身影,竟是在老战友的葬礼上,说不清是幸运还是不幸。 来宾们享用着精致的餐点,服务员随叫随到。场地宽敞舒适,完全不用担心日晒雨淋。逝者的家属跪坐在灵堂前,法师一遍遍地为亡者诵经;转眼间,念佛声传回外公的葬礼。我们保持着同样的姿势,连续好几天为外公念佛,祈愿他往生极乐世界。矿泉水瓶缩小了一圈,花生也变得软塌塌的。阳光刺眼难耐,老天爷在外公去世的早上下了一场小雨后,似乎抹干了眼泪,决定不再哭泣。 外公比一颗花生还要轻盈 这闷热的天气,我再熟悉不过——我与外公最后一次见面,是在离安顺老家不远的政府医院。我们曾在年初一来过这里,陪同患者的只有不庆祝农历新年的马来人。医院的老风扇嗡嗡地转着,越来越慢,炽热的阳光穿透窗户直射进来,老天爷在为这家医院增添一丝生机。然而,患者们像晒了一下午的咸鱼,如被凝固了一般,一动不动。 我突然想起,几年前偶然读过余冰燕写的一首诗歌〈杆秤〉:“……食道癌晚期。/ 祖父瘦成了最后一条躺在杆盘上的鱼。至今没有人告诉我/ 死亡有多重/ 多少钱一斤?” 神台摆放着荤素佳肴,趁着外公离开人间之际,让他好好享用一顿许久未尝过的佳肴。一支支清香缭绕在空气中,仅穿了一次的白色T恤,还残留着淡淡的香火味。 我的外公,真的像诗里描述的一样,瘦成了皮包骨头,静静地躺在床上。后来,他比葬礼上的一颗花生、一瓶矿泉水还要轻盈;他轻得无法用金钱、体重来估算,化作一捧沙子、一束黄花。
1月前
我对蓝色的第一认知来自天空。小时候没有智能手机陪伴,放学了来到离家不远的公园。那里的体育设施生锈已久,操场长满了杂草,别说踢球了,走起路来都扎腿,即使是周末也显得冷清清的。但是只要秋千、滑梯、跷跷板还在,我还是会在公园玩一个傍晚,不亦乐乎。 有时是幼儿园的朋友,有时是一个人,坐上发出摩擦声的秋千,握着脱漆的铁链,全身用力荡到最高处,试着触碰近在眼前的天空。秋千是一个行动不便的老婆婆,摆动的幅度不够大,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我玩得不够尽兴,又跑去滑滑梯。滑梯板的长度一滑便到终点,已不能满足正长身体的我。小小的我免疫小小的儿童公园,一天玩下来没有多少刺激,便躺在滑梯尾处让时间流淌。那一整片的蓝天似用不完的颜料,白云是没被水彩笔弄脏的棉花,还没等我大展身手画画,蓝天白云渐渐落红。傍晚时分,太阳比我更早下山睡觉去,晚霞照耀整片天空,刚躺下来的我还没来得及喘气,流汗不停,青草与泥土混杂在一起的味道徘徊于鼻息。我对幼儿园没有留下多少念想,这是为数不多深刻的记忆。 我小学常看的漫画《哥妹俩》接触了第二种蓝色。《蓝眼泪》里,蓝敏儿带着果果来到海边,蓝眼泪漂浮在波光粼粼的海平线,蓝敏儿许下助人为乐的心愿。当晚发生火灾,蓝敏儿为了逃亡跳海,却不幸被一块重物撞击逝世,而她也在弥留之际捐出器官,真正实现了她的愿望,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生命。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除了天空以外大自然的其他蓝色,蓝敏儿有一双漂亮的蓝眼睛,她的善良也让果果和其他朋友流下泪水。蓝敏儿不像白天的蔚蓝显而易见,而是黑夜之后在海滩守护大自然的蓝眼泪,既忧郁又美丽。 蓝色已成为音乐 蓝色不仅仅是大自然的忧郁,它也逐渐渗透到我的音乐世界。一首〈沙滩〉让我第一次留意陶喆这位歌手:“Only Blue Only Blue/ 爱让人好忧郁/ 我的心我的心蓝蓝地”。蓝色不再是一种颜色,而是化身为一种音乐、一种情绪陪伴在我身边。《David Tao》的封面是浸在水中的陶喆,一大片克莱因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从此奠定了我的音乐喜好,其中慵懒舒畅的曲风和不过时的编曲成为我最常循环的专辑之一。如果说蔚蓝是晴朗的天空,那克莱因蓝则是忧郁的代表。陶喆的音乐是下班后卧在沙发喃喃自语的心事,戴上耳机隔离世外的烦恼,将手机音量调至最高,陶喆的歌声余音绕梁,盖着被子昏昏欲睡的我获得慰藉。 我常循环的不只有陶喆的音乐,还有两位我最爱的台湾歌手,男伍佰女陈绮贞——《吉他手》的封面是一身白裙的陈绮贞站在海中。陈绮贞的民谣是吟唱少女心事,如〈小步舞曲〉:“天空突然下起倾盆大雨/ 恋人在屋檐下相偎相依/ 移动我的脚步轻松躲雨/ 人潮拥挤握住湿热的手心”。抱着木吉他的陈绮贞,用着清澈透亮的嗓音观察细微渺小的一瞬间。陈绮贞的歌曲没有大喜大悲的情绪,仿佛是洗澡后挂在肩膀的毛巾,未干的头发,浴室还没来得及排出去的积水和快要消散的雾气。一块块蓝色瓷砖便是陈绮贞隐藏的秘密。 伍佰不一样的蓝色 伍佰&China blue赋予蓝色不一样的意义。China Blue汉语直译为“陶瓷蓝”,真正的意思却是“中国布鲁斯(蓝调)”,蓝调音乐是伍佰&China Blue音乐生涯的起点,如早期的《爱上别人是快乐的事》和《少年吔,安啦!》。然而搞纯正的蓝调在华语乐坛是行不通的,为了成名,伍佰&China Blue以蓝调音乐作为底色,写出更多元化的曲风,迎来大众熟悉的伍佰&China Blue。伍佰&China Blue乐队成军32年,没有换过队员或解散,这在华语摇滚史堪称是一个奇迹。当这样的坚持展现在他们的音乐里,Blue不再是简单的天蓝色,而是〈白鸽〉MV里波澜不惊的天空,出租车川流不息,只有伍佰一人反其道而行,唱着:“前方啊 没有方向/ 身上啊 没有了衣裳/ 鲜血啊 渗出了翅膀/ 我的眼泪 湿透了胸膛”。键盘手大猫的钢琴solo缓缓升起,伍佰在高速公路上奔跑,一股向下的力量蔓延开来,往无法预知的方向前进。MV的结尾伍佰从高楼往下跳,却是以无形的姿态飞翔,冲破困境,开启崭新的生命。 听着〈白鸽〉,我才明白蓝色不只是干净透彻,它也可以容纳世间的皱纹和疤痕,一场大雨下来后,蓝色焕然一新、生机勃勃。伍佰的歌词富有诗意,却在他不加修饰的嗓音、亲切的地瓜腔中感受到粗粝的浪漫,那不是温室里的花朵,是湿泥土顽强生长的野草。 伍佰&China Blue的蓝色承载千丝万缕的情感,乐器的敲打声则是对生活的反抗,伍佰的歌声似乎在告诉我们,历尽千帆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受过伤也罢,至少今天我还能随心所欲地活着。 后来,这一抹蓝色又闯进一部部看过的电影。偶然点开的《阿黛尔的生活》讲述阿黛尔和艾玛一对同性恋人的故事。阿黛尔被一头蓝发的艾玛吸引,从此念念不忘,来到女同酒吧后与艾玛聊天互倾情愫,不久后两人确定关系。阿黛尔来自工人家庭,艾玛生长在中产家庭,注定两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有所差距。这时,艾玛不再染蓝发,生活的鸡毛蒜皮浮出水面,艾玛奔波于工作也不回家,寂寞难耐的阿黛尔和在派对上认识的男子发生关系,艾玛大发雷霆将阿黛尔赶出家门。阿黛尔因蓝色认识艾玛,最后全身浸泡在蓝色海洋,洗掉这场势不可挡的爱恋。蓝色是开启阿黛尔爱情的大门,也是阿黛尔渴求艾玛原谅时,艾玛无情地将阿黛尔赶出去的家门。 在《蓝色大门》里,蓝色则是孟克柔与张士豪青春和初恋,他们像小孩般打斗玩闹,度过了一个迷迷糊糊的暑假。当孟克柔跨过蓝色大门看向赢得游泳比赛的张士豪,两人也正式跨过青春的一道门槛,告别暑假迎接成人的到来。孟克柔与张士豪第一次见面交谈的夜晚,正是陈绮贞唱的 “湿热的手心”,那一块块蓝色瓷砖堆砌成的温热泳池,反射孟克柔与张士豪干净稚嫩的脸庞,守护着两人的懵懂无知。 蓝眼泪的凋零 晚上7点的双武隆渔村码头聚集了不少马来西亚本地和国外旅行团,他们为了目睹蓝眼泪的风采而来。我也是。我们穿上救生衣乘船出发。船长加速,船尾的马达发出嗡嗡叫,螺旋桨搅动出一条滚滚海浪,海水伴随着狂风拍打我的脸庞。一不留神,船停了下来,在海浪中肆意晃动,团友握紧扶手发出惊呼,我庆幸自己没有晕船的症状。坐在船尾的船员不知在什么时候从海里捞出蓝眼泪,铺在船的过道上。我们按照船员的指示轻轻揉搓夜光藻,蓝眼泪好不容易发出一丝微弱的光芒。不久,蓝眼泪在黑夜中渐渐凋零,仿佛生命力就此停止。船员捞取好几次蓝眼泪后,船长二话不说便调头返航。我疑惑地问船员:“我们就这样回去了?”船员点了点头。 我们乘船离去,我没有闷闷不乐,但觉得这是一场挂羊头卖狗肉。百里迢迢来到双武隆渔村,期待看到如网络上流传的震撼壮观的蓝眼泪,但它们只是静静地躺在捞鱼网里,这些分量还不足以实现蓝敏儿的愿望。马达的嗡嗡叫愈发刺耳,我转头眺望海风吹来的方向,船外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海水翻涌出一片片浪花。夜幕降临,深蓝色覆盖整片天空,夕阳落日时留下的一丝余晖竟像是展翅的老鹰,仿佛是老天爷随意绘画的山水画。 我突然明白,我不需要刻意寻找心中的那片蓝藏在天涯何处。我的生活处处是蓝色,就如小时候玩累了躺在滑梯尾处,当我需要蓝色,只要抬起头,它就在眼前。
2月前
不久前,SM娱乐公司宣布他涉嫌性犯罪,与书中的Moon一样,毫无预警地退团,消失在公众视野中。 我忘了那堂华语课是如何聊到追星的,老师突然问我:“他不知道你是谁,你为什么要喜欢他?”现在我反而觉得,偶像就算陷入负面新闻、息影,甚至离世,都不意味着追星就此终结。我的情感开启这段旅程,何时结束,也由我来决定。 偶像成为负面新闻焦点时,粉丝也会随之成为嘲讽对象,亲朋好友会指责他们“看错人”。在这种情况下,大众往往忽略一个问题:当偶像陷入争议,粉丝在想什么?他们该如何延续情感?是立即“脱粉”,还是在周围嘲讽的目光中硬着头皮追下去? 偶像打人,精神支柱崩塌 《偶像失格》主人公明里患有轻度注意力缺陷,学习成绩不佳,这使她逐渐厌学,早早退学打工。在老师眼中,她不如同学反应敏捷;在妈妈眼里,她不如姐姐听话、优秀。平淡的青春本该草草结束,却在偶然观看了一部由偶像上野真幸饰演的舞台剧DVD后,生活染上了应援的蓝色。但某天,真幸因殴打粉丝陷入争议,一同搅乱了明里的生活。 明里将打工挣来的工资用来购买专辑、为偶像投票,并认真经营网络日志,获得其他粉丝的追踪。追星成为明里的动力源泉,感受自身存在的价值。 作者宇佐见铃通过明里的视角展开叙述,读者无法了解真幸对粉丝的真实看法。读者只能通过明里在网络日志中的解读,以粉丝视角认识真幸。换句话说,真幸的本质是什么并不重要,他成为明里心中的一个信仰。告别演唱会结束后,明里在真幸公寓发现意想不到的秘密,她心想:“我无法继续看着不再是偶像的他,也无法再解读他了。偶像变成了人。” 将偶像视为脊梁的明里,回到家中收拾凌乱不堪的房间,犹如拾起一塌糊涂的生活。明里说:“既然不适合两足行走,暂时就这样活下去吧。身体很重。我捡起了棉签。”——她并没有逼迫自己振作,而是小心翼翼地维系着生存姿态。 与偶像相见,结果…… 除了日本,韩国也是追星文化浓厚的国家。《梦女Y/N》主人公是一名德籍韩裔女生,她在德国观看了一场韩国男团演唱会,成为其中一名成员Moon的“梦女”(幻想与偶像谈恋爱的粉丝)。她凭借着优异的文笔,在同人网站上发布了以偶像为原型的同人小说。同人小说的女主被称为Y/N(your name,“你的名字”),让其他粉丝将自己代入其中,对小说情节产生共鸣。Y/N与男主在不同情境下邂逅,而主角则通过Y/N投射自己对偶像的情感。 然而,Moon突然宣布退团,女主立即飞往首尔,在寻找Moon的同时继续更新同人小说,每一次的更新都离Moon更近一步。当女主终于与Moon相遇时,她将同人小说交给对方欣赏,但Moon没有耐心读完第一章,并劝她:“你为何偏偏要来这里?你在我身边找不到什么。我们两个人的未来永远不会有交集。” 这一刻,女主意识到偶像与粉丝之间不可跨越的距离,两人虽近在咫尺,却遥不可及。 女主朋友制作的短片中有一句对白:“我爱的不是他。我爱的是他的故事。这就是为什么我不知道怎样才能写得好。如果故事已经完美,写得好又有什么意义?”通过这句话,作者埃丝特·李引导女主在追星过程中,逐渐领悟到自我追寻的真正意义。小说结尾,女主没有像Y/N那样与Moon再次相遇,阳台上弥漫的烧焦气味,提醒着她再也无法看到Moon在舞台上跳舞的痛苦现实。 文泰一涉嫌性犯罪 恰巧,现实中也有一个叫Moon的韩国偶像,他叫文泰一(Taeil),Moon是他的姓,担任NCT组合的主唱。不久前,SM娱乐公司宣布他涉嫌性犯罪,与书中的Moon一样,毫无预警地退团,消失在公众视野中。粉丝无法接受偶像一下子变成罪犯,他们在网上发布焚烧专辑小卡的视频,发泄心中的愤怒,宣誓感情一刀两断。 看着小卡一点点化为灰烬,我想起曾读过《偶像失格》(《推し、燃ゆ》)日语原版书名解读——“燃ゆ”在日语中既有“燃烧”之意,也指网络词汇“炎上”,指一个人爆出负面新闻后,如同引火燃烧般,在短时间内引发批评风暴,造成混乱的场面。 粉丝爱上失格的偶像,就是一场看不见灰烬的燃烧。 相关文章: 再听已是曲中人/邓洁盈(蕉赖) 邓洁盈 / 世俗禁忌下的波涛暗涌 邓洁盈 / 世界虽大,唯你填我寂寞
2月前
张爱玲在《茉莉香片》形容香港为“一座华美的但是悲哀的城”,这句话似乎奠定了香港文学的基调。那是1943年,乱世的香港既危险又迷人,吸引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前去,飞蛾扑火,一去不回。大卫·波德维尔曾批评香港电影“尽皆过火,尽是癫狂”,可这句话成为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代名词——周星驰的无厘头、王家卫的文艺、徐克的武侠梦、杜琪峰的枪战片,尔冬升的写实关怀等等。那是80、90年代,香港被冠上“东方之珠”的称号,一切蒸蒸日上,熠熠生辉。后来,林夕为新书写序,《我所爱的香港》被人呸一声,因为没有人会这样爱香港……那是2014年,林夕在原有的书名加上“痛”一字,发布《我所痛爱的香港》。这些书这些电影,一跃成为香港独特的文化名片。 来到香港的一个月前,我疯狂阅读香港文学——散文、小说、论文、专栏,读了又读。我也一头沉浸在香港电影——喜剧、文艺片、黑社会、武打片、恐怖片,能看的都看了。我去的香港,是香港文学和香港电影的香港。 李碧华,这位影响我极深的香港作家。我因张国荣观看《胭脂扣》和《霸王别姬》,从而认识李碧华,阅读她的其他作品。李碧华爱写食物,一段段故事的贪与痴由美食开启,搞得我阅读时又怕又想吃,仿佛能看见李碧华鬼魅的文字随处漂浮在港式餐厅的招牌上。来到香港是必须要吃蛋挞的,这是一种仪式感,就如你不来马来西亚吃榴梿,那仿佛是白来了。葡式蛋挞一定要趁热吃,我吹了吹热气,将一半的蛋挞吞下。奶香味在口腔散开,浓郁十足,却不烫嘴,蛋挞慢慢滑进喉咙。这一流畅的动作,我真成为了《吃蛋挞的女人》,但小说里的女人是为了找到像父亲一样的男人而到处寻觅切合心意的蛋挞,我的目标非常明确,我只为了美味而来。 繁荣与破败同时存在 我们一家人来到一间米其林级别的卤水鹅店。一盘鹅肉摆在桌上,我咬一口,油分浸在口中,咀嚼起来,鹅肉的香味与卤汁味盖过了刚刚的油腻。我立刻想起《吃卤水鹅的女人》,这口感真如小说里写得那样香喷喷。可吃着吃着,发现年长的服务员在盯着我们,好像在提醒我们快吃完,不要耽误下一位顾客的到来。店的面积太小,熬煮卤汁的大桶和斩鹅肉的位置已经占了一半,就连厕所门前也坐下了一位客人。服务员只能身贴身,久而久之怨气全显在眼神上,似乎我们的行动再慢一点,就是下一只被斩的鹅。虽然不知道小说里谢月明的妈妈店铺面积有多大,但想到香港寸土寸金,我心想这窄小的位置,是很难将爸爸一块块的血肉搬进来熬煮成汁的。 我坐上叮叮车,与港铁相比,它行驶较缓慢,几百米就有一站,更多是不上班的退休老人在塔车。我想到《胭脂扣》里如花为了寻找十二少重返人间,偶遇了在报馆工作的袁永定。深更半夜,他们俩坐在叮叮车上聊天,如花脸色苍白,自顾自地叙旧。袁永定觉得眼前的女人有些奇怪,问如花认不认识林黛,如花在林黛大红之前就殉情自杀,当然不知林黛是谁。而现在的年轻人,别说林黛了,就连梅艳芳也不一定知晓。上世纪80年代,饰演如花的梅艳芳和饰演十二少的张国荣事业如日中天,而现在如日中天的是香港男团Mirror成员姜涛,他的粉丝为了庆祝生日还包揽所有的叮叮车,让全港市民免费乘搭一天,于是我这游客也顺势坐上一趟。《胭脂扣》上映转眼近40年,梅艳芳、张国荣和林黛一样已离开人间,穿旗袍的如花不知转世有没有再成为香港人,塔上这一趟百年历史的叮叮车。 走进环球大厦的那一天是五一劳动节,女佣都不工作出来游玩了,广告词也替换成他加禄语。可想而知,本地人有多久没来光顾这座大厦。虽然不在重庆大厦,但我也体验了一把《重庆森林》里主角误入他人城市的游离感。菲律宾人来到香港从事女佣相关的劳动工作,周末就会在地铁站席地而坐,不顾游客的目光聚会聊天。 人总是要找到归属感,如果一时无法回到家乡,那就与乡亲互抱取暖,在不起眼的街道建立一片香港人也无法踏入的天地。许多巴基斯坦人也为了讨生活来到马来西亚,马来西亚人为了新币兑换率前往新加坡工作。就连香港人自己也会背井离乡——Beyond为了音乐生涯到日本重新开始,成龙、李连杰为了拓展香港电影市场闯荡好莱坞,TVB剧集的主角离开香港去加拿大或者英国散心;外地人来香港,香港人也去外地。香港这座小岛挤下了那么多人,挤在密密麻麻的鸽子笼,为了一间30坪的公屋排队多年,总有人等不下去自行离开的,极少数的会住在太平山顶的豪宅,仰望香港最繁华的夜景,其余的普通人只是一盏四方形的灯。全球最贵的房价,成为香港普通人一生也无法跨越的贫富差距。 所以哪一面才是真实的香港?是维多利亚港的豪华游艇,还是地面积水的阴暗小巷?是网红打卡圣地的坚尼地城篮球场,还是被清拆的九龙城寨?是要价两千多块港币的黑胶,还是女人街大甩卖的服装摊?香港允许繁荣与破败同时存在,无论是公众人物、媒体或市民也从不遮掩其中的问题,敢评敢骂。香港人是以谩骂之名来爱这座城市,期盼香港变得越来越好。作为一名外国游客,我左右不了香港,只有在花费几百块的一餐时,忍不住嘶一声,似乎体会到香港人在痛爱什么。 我相信,这不会是我最后一次来到香港。
6月前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首歌,起初你毫不在意,但在人生的某个时刻才意识到,这不仅是一段旋律,它唱进了心里,而你已成为歌曲的一部分。影响我如此之深的歌曲,便是Beyond的〈情人〉。 〈情人〉的由来并不简单。1992年,Beyond来到人生地不熟的日本发展音乐生涯。黄家驹在万般寂寞之下创作〈情人〉,Beyond不仅是在思念异地的恋人,同时留恋着熟悉的家乡——香港。作词人刘卓辉曾解释道,〈情人〉的demo叫〈大陆情人〉,描述一个大陆人与香港人异地恋爱所遭受的阻碍与困难,借此隐喻大陆和香港的关系。无论创作动机如何,Beyond和刘卓辉对于异地恋的体会都是一致的。 Beyond鲜少创作情歌,但唱起情歌来比任何人深情,〈情人〉前奏的笛子声缓缓拉开了情感的序幕,像是雾包裹着听众的耳朵。歌词“淌泪”“唏嘘”“忍耐”带有一丝苦涩与克制的爱意。“你与我之间有谁?”黄家驹标志性的颤音像是在叹息,两人中间不仅有第三者,还有地域与文化差异带来的阻隔。间奏的吉他solo胜过千言万语,似乎是男方在回忆两人的点点滴滴。“多少唏嘘的你在人海”则仿佛是被拉回现实后的宣泄。结尾木吉他的弹奏加上黄家驹的哼唱,显得凄美又温柔。 〈情人〉听得我如痴如醉,久久无法平复。因为〈情人〉,我开始深入了解Beyond,对我来说有些遥远又近在咫尺的乐队——远,是因为Beyond活跃时期我还没出生;近,是因为卡拉ok、街头弹唱总是少不了Beyond的身影。然而,越是了解Beyond,越是不敢细听这首歌,歌词仿佛是黄家驹知道自己即将离去之时留给歌迷的遗言。乍听之下,这首描述异地恋的歌曲,竟听出了一丝丝告别的意味。 或许是黄家驹娓娓道来的歌声给了我错觉,我早在1993年就听过〈情人〉。那时候的我还没出生,却仿佛在另一个平行时空,曾买下《乐与怒》卡带,里面送了一张Beyond马来西亚不插电演唱会的门票。我心想,1994年将会看到他们更加大型的出道10周年演唱会,错过了这一次也没关系。 生命永远定格在31岁 那一场不插电演唱会的歌单没有〈情人〉,但演唱了〈海阔天空〉。一个多月后,黄家驹在录制日本综艺节目意外坠地重伤,昏迷6天后离世。那个节目叫〈小内小南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可黄家驹还没做他喜欢的纯音乐大碟,还没来得及唱〈情人〉,生命永远定格在31岁。 31年前,你来到马来西亚开了人生最后一场演唱会。 31年后,我奔赴香港,这是我离你最近的一次,你已埋在黄土之下。 ——我后知后觉,黄家驹在世和他离开的时间一样长了。 前不久,香港市建局启动洗衣街的重建计划。Beyond的二楼后座便是其中一个单位。它见证Beyond每日每夜的排练,家驹的离世,Beyond三子的解散。二楼后座坚持了近40年,在新旧时代更迭之下被无情地拆除。 眼前的香港,拆迁建设翻新不知多少次,矗立的新公寓取代破旧的屋邨,那些旧日的足迹如同黄家驹的逝去,尘归尘,土归土。 可同时,香港书店有解析Beyond音乐史的书籍,唱片店还在摆放Beyond的旧卡带和黑胶,流浪歌手在人来车往的柯布连道弹唱着Beyond的歌曲,即使没有多少人为此停留……今年是你离世的31年,你在这里,又不在这里。 石澳大头洲的岩石堆积相连在一起,海浪拍打出不规则的细碎声,有的岩石经过海水多年的滋润变得暗沉。我站在情人桥上一览无遗,可谓是海阔天空。午后的太阳滋润着大地,热风微微吹过,我感到平静。另一边的华人永远坟场,黄家驹的坟墓同样面朝着无尽的天空和大海,九泉之下的故人将获得阳光得以重生。 我突然想起〈情人〉里的歌词:“盼望我别去后会共你在远方相聚。每一天望海,每一天相对。” 天人永隔。在我出生前,你比任何人更早离开这个世界。我和你相隔的,不只是一片海,还有31年无法横跨的距离。 这一刻,我真正明白了〈情人〉的含义。
6月前
1年前
耽美文学流行于世,同志文学由来已久,但多数为海外著作。本地的同志小说,你看过吗?本书集合两位作者的作品,《仰光系列》收录11篇由棋子所写的马来西亚同志短篇小说,《背光系列》诗集由无花写作,两人在2017年合作出版,书名源自缅甸的古都“仰光”。 在马来西亚,同性恋群体犹如“房间里的大象”。他们无法公布于众,不能为自己的身分骄傲,只能乔装打扮,隐去姓名,淹没于时代的洪涛。马华同志文学经常反映同性恋遭遇的现实和困境,没有耽美文学的“美”和“梦幻”,有的只是苦甜共存的心酸。 《仰光》系列小说的人物,他们不是成功人士,或名门贵族,而是生于边缘的普通人;〈最痛的痛〉因邻居报复而患上HIV病毒的主人公;〈美距〉得不到喜爱之人回应的泰国之旅;〈近黄昏〉画家与富翁老人的忘年恋;〈FAHAM〉佛教与伊斯兰教碰撞出的火花;〈仰光〉华人与马来人的跨国思念之情;家庭、文化、宗教、政治,时代背景等等,都可能成为同性恋人爱而不得的因素,加上马来西亚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小说蒙上一股浓厚的南洋色彩。每一篇短篇小说,仿佛在回望不同普通人的人生,他们没有主角光环,我们犹如生命中的过客,了解他们曾经历的惊心动魄的爱恋。 现实的残酷与无奈,在世俗禁忌下流动着波涛暗涌的情欲。 《背光》里,月亮、黑夜、咖啡、梦境等等都化为同性之爱美好的寓意和象征,一首首情诗包裹着炽热滚烫的爱意。无花不强调性别特征,只有“你”和“我”,人人都可以成为无花情诗的主人公,暂时忘掉世俗的眼光与条框,就像是回到原始社会,没有道德与边界,有的只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隐晦模糊的欲望。“倘若这已是一生当中/一段无法追溯的憾事/我将竭尽全力谱写一首诗歌/悼念你和荒唐的自己”——这几句出自〈前传〉的情诗,没有一个“爱”字,却仿佛写出许多同性恋人无法白头偕老的遗憾。 女性角色形象贬义化 除了棋子和无花的作品,《仰光》还收录一篇许通元的论文:〈龙凤书到同志核心:跋《仰光》/《背光》〉学术化的评价两位作者的叙事手法,也讨论马华同志文学的特色和发展。许通元是马华同志文学的重要人物,他曾主编、写作许多同志文学主题的期刊和小说,能在这本书看到许通元的身影,并不意外。 虽说《仰光》易读,文字凄美,但阅读时心中不知不觉浮现一个问题——小说大多以男同性恋视角展开,女性角色多数为男同性恋的妻子和妈妈,黄脸婆、固执传统、边缘化等等,单薄、贬义化的形象。同样是性少数群体,女同性恋的刻画少之又少,这能不能算是马华同志文学的局限呢?不过,马华同志文学能发展到今天,实属不易,期待越来越多的本地作家能参与其中,添上隆重精彩的一笔。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