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邡眉

邡眉写作15年后,于1997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蜡染炎天》;从1982年算起,迄今40年,算是资深散文作者了。她开始写作的1980年代初,彼时散文当然已是马华文学的重要文类——说不定还是数量最多的文类,盖许多写作者的起手式不是诗就是散文,甚至写散文的新秀可能比写诗者多。所以邡眉成为散文作者并不令人意外。 邡眉的散文平淡明朗而别具情韵,读来令人回味。散文面对、回应一个变动不居的世界;这个现实环境即书写的参照座标。散文抒写现实世界的日常质地,往往表达直接,笔触平易,情意自然流露。邡眉的散文大体上也是如此。她选择写散文——而非小说或诗——来表现她的生命经验与生活观感,表示她愿意显露自我的现实面向。 《一树花开:邡眉散文选 2001–2021》选自邡眉过去二十年所写的作品。书写的时间幅度不可谓不长。2021年,作者从“南风和暖的北婆罗洲”沙巴移居马六甲海峡北端的槟榔屿也超过二十年了。换句话说,尽管散文有个现实世界的座标,“凯风过郡”与“总角之宴”二辑文字的现实书写场地,早已不是作者生命经验发生的真实世界了(她写道:“深渊归来,再回想,已经过了二十多年”;“这些年月,根本就与藤本植物同系生长”)。因此这两辑散文,是作者的“记忆书写”;她记忆中的故人旧物,昔时旧事,在书写这些散文的雕字时刻,纷纷化作“今朝都到眼前来”的吉光片羽。 于是我们看到邡眉写某个阳光炙热的下午,长屋里年轻女祭司(Bobohizan)在召唤稻神班巴拉雍(Bambarayon)之魂,族人在欢腾弹跳。别一个五月天的午后,她遇到一个祖师奶奶级的女祭司,快八十岁了,“已经记不得与神通灵的经文咒语”。她写她称之为“太阳部落”的巴望村一位老妇人,采集许多“被太阳的手照料过”的野菜,挨家挨户分派,村民各自煮成菜肴后大家共享;这个保留理想群体生活的巴望村,在邡眉笔下,近乎乐土。“凯风过郡”文字多描写田间黄昏、树屋夜色,缅怀北婆罗洲故乡的大鸟(黑鹳)大花(莱佛士花)大桥(丹波罗利河),作者写记忆中的梧桐树鬼女兰,也写海角鱼村之行与山林荒野之旅。邡眉书写之际,自然乡野或许已在消失之中,二十年后,那个客家话华语马来语卡达山-杜顺语众声喧哗的世界是否犹在?就像格雷台风过后,沙巴西岸景色萧条。“不尽传经意,难言作赋心”(李攀龙句)。 “总角之宴”为一辑忆儿时作品。邡眉回到更早的时光,写“美丽的童年”的空间与记忆。当自然消失,环境改变,我们失落了曾经安身立命之处,唯有理想化童年,回到记忆里的最美好时光。作者写八岁时的秘密天地,写六七十年代的旧园老宅,写老家菜圃,写校园、雨天冒泡的鞋子,最后是休业式,童年的终结。诗云:“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时光已逝,宅院犹在,“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其中写亲人的篇章笔下感情自然流露,尤其动人,值得细细品读。 邡眉在〈遇上蠄蟧〉写她祖母。彼时89岁的嬷嬷“为人严谨,起居定时,朴实节俭,穿着传统守旧”,每天穿着客家妇女的蓝衫黑裤。嬷嬷有个拳头大小的烟罐,爷爷当年下南洋时携带身边,烟罐不知为何有个小缺口。后来作者到嬷嬷家,发现她不抽烟了,烟罐也消失了。以物抒情手法也见于〈想起父亲〉。她想念嬷嬷,也想念作风像嬷嬷的父亲。接着写五岁时父亲带她到修车厂对面歪歪斜斜的茶餐室老店吃早餐,喝奶茶,吃烤面包、及第粥,粥很烫,父亲耐心地等她慢慢吹凉,“一汤匙一汤匙送进嘴巴里”,邡眉写道:“现在回想起来,父亲怎么就从来都不曾催促我呢?仿佛时间本来就是应该这样地过。父亲读他的报章,我吃我的粥,我们在人来人往的快镜里静止,画面就是如此简单”。不过,现实时间不是散文时间,最终,父亲还是离开了人世,没有抵挡得住时间侵蚀的力量,“像那栋歪歪斜斜的老店”,早已不在了。老店成为作者笔下感情的载体。 到了第三辑“岛屿流光”,空间已是现实生活的空间,时间也贴近“此时此刻”,来到疫情肆虐的眼前当下(“新冠疫情。三月天。椰脚街,冷清,一逛就过了广福观音亭”)。散文与书写者的距离已从漫游者的视角拉近到浮生日常,近乎是袍子上虱子的特写。她写槟城的街弄、皮巷、椰脚街、色兰乳巷,写街上的芋饭铺子、手工香铺、戏班子、夜店,写老理发师、洗眼女师傅、印度小伙子盛羊奶的铜壶、象树,也写峇峇娘惹文化、梦境、泡汤。 邡眉的散文世界由这些寻常岁月里头的事物人情,藤本植物般交织而成,像她自己说的,“每件事都跟另一件事休戚与共”。这些书写“吾家日常”的散文呈现特有的淡淡情意与念旧情怀,面对逝去的流金时光,惆怅而非忧伤,惘然而不渲染。二十年来,她的文体变化不大,文字是一贯的简洁洗炼,随意轻松,但意味隽永。
2年前
日光从露台直直照进客厅来,照在墙上装潢的隶书字画,画裱上的绸缎闪动别样的光彩。难道这幅画聚了什么精气神? 别相信,别听了三两句的花言巧语就马上相信。小小居所,绝对不可能有什么神奇大事。那闪闪嘎亮的光,想必跟溅到地板瓷砖上细碎的阳光有关,反射到容易被糊弄的人类眼里,才那么自以为岁末会有什么奇迹发生,好生欢喜一场。果然,果然!我只要多动动脑筋,稍微思索,满脑子嗡嗡着响,一声声回响证明了脑袋已经空洞有时,产生幻觉。不过,这样一个空洞的脑壳竟然还记得近期一些的奇异事件。 某日早上,一对身穿端庄华服的新人,在注册局窗口报到。新郎没有身分证随身,他告诉窗口接待员说,刚才出门的时候,身分证掉进沟渠里。接待员瞪大眼睛问他,为什么不捡起来,他说沟渠里有水。他这句话像平地里突突冒出的奇特讯号,害我们一行等候办事的人,身体45度倾向那个叫人兴味顿生的方向。接待员不温不火,说:这样吧,你回去捡起身分证,要是被水冲走了,我劝你到警察局报失。等处理好身分证再来结婚吧。两人悻然离去。年长的证婚人无奈地跟在后面,匆匆离开,似乎连他们都拿自己的孩子没办法。当时还在第二阶行管令时段,室内人少,很快又恢复了平静。细碎的问与答在好几个窗口有来有往。时间又回到无止境的平凡。一个小时过去,那对盛装的新人再次出现,这一次有身分证了!我仔细端详,戴着口罩的新郎,前额既不冒汗也不泛红,眼神镇定,说谎也没有一丁点儿的不好意思。这是怎么做到的? 第三阶行管令期间,某个注册结婚的旺季,如果大门口的把守不够紧密,来者不遵照人数的规定,那大门肯定要被洪水猛兽冲破。没见过这么壮观的注册日吧?嗯,就是这样,难于想像。 对人类的秉性越来越陌生 把关的接待员在报到处镇住江山,明文规定宣誓仪式是大事,凡参加典礼者衣着都要端庄正式。踏踏踏,有人穿拖鞋进来。请换鞋子。我这拖鞋好几百令吉的!小姐,即使是名牌,拖鞋还是拖鞋吧?窸窸窣窣,有人穿T恤牛仔裤,还有小小迷你裙等,花样层出不穷,溜进等候室。这类穿着哦,麻烦你们……好声相告,往往换来恶言相对,真为工作人员叫屈。 有人打抱不平,有人窃窃私语:不认识字吗?外面贴着大张的壁报,图文并茂!哦,对啊,我们家的女婿事先还再三叮咛,不能随随便便的穿,要穿正式的服装,宣誓不是儿戏。几位长者频频点头。 走秀的年轻人,这是怎么回事?是明知故犯吗?衣着不到位的爸爸妈妈,又是怎么回事?是孩子没交代清楚吗?看见低头不语的爸爸妈妈,看见脸红耳赤的年轻证婚人,大家心里都大概猜到问题所在。不过,我更不理解的是,为什么会这样?究竟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让自己在人生特殊的一天如此不顺利会有特别意义吗?人与人之间的代沟似乎越来越明显了,对吗? 看到这个现实背后的破碎思维,是不是在预告新的颓废时代正在催生?又是什么撕裂了这个时代?是风风火火的世纪大灾害吗?是我们族群局部性的异变吗? 对面的大厦俨然现代的日晷在一步步将晷针偏移,宣告岁末的光景到来了。 历经人类浩劫的第二年了,我现在才发觉自己对很多的事情越来越不理解,对人类的秉性越来越陌生,冷飕飕一阵不可言谕的恐惧从心底蹿昇,荒蛮得不知道自己何时在心里养了一窝兔崽子,咀嚼我的寛心,破坏我的宁静。疫火过境、余震还在之际,大家小心翼翼地过活下去。不知道来年,元气恢复之后,能不能拎把大油刷,白漆涂料哗哗地刷掉所有的创伤,翻开新的里程碑呢?到时候,踏过清浅或鲜明脚印的人们,会不会庆幸自己迈过如此一段惨痛的历史。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