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鄭鳳雲

氣候危機前,少了任何人多走一步,我們都不可能成功。這要求聽起來很多,但關鍵時刻最不需要的就是不作為,謹記:改變從自己開始。 終於來到零垃圾專欄的最後一期。這“終於”說得有點釋懷,也有點感慨。2016年的我把腦袋翻過來一遍,都不可能想到這幾年發生的所有事情。當時的我稱自己為activist一點也不為過。因為不滿世界運行的方式,所以我身體力行去做,希望用行動帶來點什麼改變。世界有沒有因我而改變?我不敢說有,但我自己倒是被徹頭徹尾改變了。 因為這場零垃圾實驗,我把我該做的、可以做的、不可以做的都做了一遍。如此的淋漓盡致,卻讓我體驗到一個道理:個人力量很大,無奈每個人能做的有限。 [vip_content_start] 我可以用堆肥箱分解廚餘,但全國千千萬萬噸廚餘在缺乏設備下只能被填埋;我可以不用吸管,但每分每秒被浪費的數百萬個塑膠袋,在缺乏管制下依然繼續危害自然環境;我也可以過極簡生活、用二手物品,可如果快時尚和快消費不被遏止,生態依然繼續走向崩壞的邊緣。 別誤會,我並非認為個人行為毫無作用。相反,我堅信世上所有偉大的變革都是從個人開始。只是時間在倒數,我想的總是該怎麼加速和放大這些改變。於是在零垃圾生活4年後,我脫離activist的身分,離開zero waste圈子,用另一個4年輾轉在不同跑道,包括到英國求學,目的只有一個:成為體系的一部分,從內部推動變革。 這幾年我變得不像以前那樣暢所欲言,部分原因是有所顧忌,但更多是多了份理解。身在體系之中,我深深理解有時候制度的失敗有其令人無奈的原因。我難以像以前一樣,用非黑即白的方式論述事物。有段期間我也曾懷疑自己迷失了方向,可當我非常努力在工作中輸出自己的影響力,期待能夠改變決策,我才突然清醒。原來我骨子裡還是個activist,我只是換了場景,用另一種方式尋求社會變革。 改變,從自己開始 在結束這持續了7年半的專欄前,我想很直白地對正在閱讀的你說: 我相信會對零垃圾生活感興趣的人,也是願意多走一步的人。請繼續你正在做的事,但請不要止步於此。氣候危機正危害地球千千萬萬人,地球需要更多像你一樣的人站出來,為逆轉氣候危機貢獻一份力。 如果你是老師,請教育學生什麼是氣候危機,引導他們修正對環境有害的生活習慣; 如果你是企業員工,請在辦公室發起綠色運動,提呈避免浪費的方案,協助機構開發對氣候有正面效應的產品和服務; 如果你是網紅、明星,請發揮影響力,為永續品牌代言、在平臺分享氣候危機知識,為粉絲樹立好榜樣。 如果你是零售商,請制定環保方案,獎勵自備容器的顧客,宣導不浪費的美德; 就算你覺得自己只是個普通人,也請聯署反對有害環境和社會的發展項目、寫信給國會議員反映不滿。最基本最基本的,請在下屆大選,投選重視氣候議程的政治人物。 氣候危機前,少了任何人多走一步,我們都不可能成功。這要求聽起來很多,但關鍵時刻最不需要的就是不作為,謹記:改變從自己開始。最後,再次謝謝大家多年陪伴。這條activist的路我會繼續走下去,未來若在不同場合我們相遇了,請說聲hi,讓我知道我們曾相識於一個叫做零垃圾的篇章。 Till then,我們有緣再見!
1年前
過去七年多來每星期寫一篇,到了後期,截稿日的前一天總是我最煩惱的時候。畢竟該寫的都寫了,不該寫的也寫了。零垃圾生活其實沒那麼複雜,這三百多篇文章很多時候是用不同方式重複寫同樣的事情。既然這樣,這專欄結束前的倒數第二篇,就讓我再重複一次零垃圾心得,希望對新老朋友有所幫助。 第1:從簡單開始 零垃圾生活的捷徑是從最不起眼的小事著手:隨身帶環保杯、隨口說不要吸管、隨便用二手物。先從不辛苦的、對生活沒那麼大影響的開始,就已經能解決大部分垃圾。若一開始就從最困難的著手,比如零垃圾第二天就自制面膜,很容易因為改變太劇烈而有挫敗感,堅持下去就沒那麼容易了。 第2:找個伴 不是叫大家談戀愛,而是找夥伴一起開始這段旅程。就像減肥一樣,零垃圾生活需要的是改變生活中的行為和思維模式,這樣逆著自己舒適的方式,就像處處跟自己作對一樣——正想隨手拿個塑膠袋來用,腦子有股聲音說:不能拿!找朋友一起零垃圾,一股聲音變成兩股,就算遇到挫敗也有人鼓勵陪伴,牙咬一咬就過去了。 [vip_content_start] 第3:給自己畫個灰色地帶 零垃圾生活有許多兩難時刻,比如忘了帶飯盒卻需要打包,用紙盒還是塑膠盒好?這時候允許自己進入灰色地帶,不管是塑膠還是紙,只要帶著感恩的心物盡其用就好。在灰色地帶彈性處理出其不意的挑戰,給自己反思的機會,漸漸瞭解更透徹後,就會從灰轉黑白,再遇到讓人困惑的情況也能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第4:對自己寬容一點 這世界並非為零垃圾生活而設計,我們要過零垃圾生活,就像逆流而行,自然會感到困難。在遇到難題無法解決時,要記得,不是自己做得不夠好,我們願意知難而行,已經是最大的成功。 最後一個心得,是我覺得最重要的零垃圾秘笈。修煉了這一點,零垃圾路上的許多障礙會自動消失,還會出現許多貴人幫助,讓路邊開滿鮮花,讓嘴角揚起笑容。這麼厲害的秘笈我用了8年修煉,效果令人滿意,今天就傳授給大家: 永遠將“請”、“謝謝”掛在嘴邊。 這看似廢話,竟是披荊斬棘最好用的parang刀。在開始零垃圾生活時,很容易將外界看作處處和自己作對的敵人。那些拒絕把漢堡包放到飯盒的快餐店員工,明明說了不要吸管卻又給你吸管的咖啡店阿姨,還有隨時隨地都想幫你製造垃圾的推銷員,怎麼他們就是說了不聽? 別急,下次試試在提要求時說:“不好意思想麻煩你一下,請你用我的容器打包,謝謝你。”只要一個轉念,將態度從“我是一匹與世界為敵的孤狼”,調整到“我想做良善的事,但我需要幫助”,你會發現大部分人都願意成全你的善意。 最窩心的是,我常發現說了請、謝謝之後,大家不僅更願意幫助我,在幫助我完成這些小事時,大家也得以從重複單一的工作中暫時抽離,為自己有機會參與到好事而欣喜,很多人甚至反過來跟我說:“謝謝你,世界需要更多你這樣的人。” 寫到這裡,我想對這一路幫助過我的人再次說一聲謝謝,麻煩你們了實在不好意思。專欄即將結束,但零垃圾生活將繼續。未來還請各位多多幫忙,小女子先謝過各位!
1年前
這專欄寫了七年多,終於要來到尾聲。在這倒數第三篇,我想記錄一下這幾年零垃圾生活中,發生過的一些美好且重要的事。 首先要提的當然是Zero Waste Malaysia。誰能想到當年一個念頭竟變成一個全國性的環境保護組織?當然功勞不在於我,我只是在臉書創立群組時輸入了這3個字,心想把親朋好友都叫進來,那就有了一匹軍師告訴我哪裡可以買裸包裝米,哪裡可以回收電池。 一個念想再加上無數次發帖留言,我的“親朋好友”現在有近5萬人。大家庭難免有些爭吵,但跌跌撞撞互相扶持,大家在零垃圾這條路上不斷修行、成長。感恩感謝,Zero Waste Malaysia現在在一批有朝氣幹勁的年輕人領導下越做越好,有繼續和企業合作,也和老師攜手在校園推廣零垃圾概念。幾年前我已從組織退役,現在回望,這念頭竟在馬來西亞的土地生根了,雖然還嫩,但每每想到這裡就覺得足夠不可思議。 [vip_content_start] 第二件美好的事,是遍地開花的零垃圾商店。就像在荒漠上見到生命從無到有的發生,這經歷人生能有幾次?這些商店跟我毫無關係,但我記得每一間店開張時,我那興奮、好奇的心情,帶著自己相機探店,這裡拍拍那裡拍拍。這些店主都不是一般人,在零垃圾處女地開荒需要的不只是勇氣,還有對馬來西亞人的信任,相信我們是一個願意改變、願意成全環境和諧的良善之人。 許多店在疫情後相繼關閉,也有許多新店用另一種方式出現了。那天在新開張的購物中心看見又一間零垃圾商店,我進去轉了一圈,用的是無人商店的模式。店主是誰我已不認識,只從海報看見他們歡笑的臉介紹自己的理念。模式換了,純粹的心不變。真好,真好。 第三件美好的事,是大馬人曾經經歷過不要吸管的浪潮,環境部還有過Zero Single-Use Plastics Roadmap。儘管小販中心的不要吸管告示已經老舊無人理,那Roadmap似乎也被束之高閣,但曾經轟轟烈烈發生過也是個奇蹟,不是嗎?我們的社會離零垃圾還非常遙遠,不要緊,就是在一次次嘗試挫敗、嘗試挫敗中,我們往前挪一小步一小步。只要不站著,總有一天會到的。 看見的改變 將近8年,你問我馬來西亞有改變嗎?有的,留心一點看,真的有的。像在美妝連鎖店可以買到竹牙刷這件事,在8年前只是一個“夢想”。雖然現在還不是隨處可見,但有需求才有供應,連鎖美妝店願意上架竹牙刷,感謝的還是你你你對環保產品的需求。 更重要的改變是,什麼是零垃圾Zero Waste?這問題現在隨機問問路人,他們不一定能回答得出來,但總能模糊地講出一些類似“是不是沒有亂丟垃圾啊……”,或者說“很熟很熟,好像哪裡聽過!” Amazing!這個圈子已經不是圈子,更像是綻開的花,從花蕊伸出甜蜜的花粉,風一吹,向四面八方飛翔。能有幸參與其中呵護這朵小花,我想說,在我將死之日回憶一生時,這8年一定是我這一生最閃亮的篇章。
1年前
1年前
其實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喜歡公共交通的廉價,而且不受塞車的困擾,但在這裡要愛上公共交通真的很難。最近一次臨時要到檳城,於是買了快車票。哎,這快車時速竟只有100公里出一點點,期間停停走走,用了四個多小時才到北海巴士站。 開始上班後我加入了通勤一族,天天早上擠著進地鐵去,晚上擠著進地鐵回。幾個禮拜下來,我要大大聲吶喊:實在太便宜啦! RM50可以在吉隆坡做什麼?有些人會說吃五六盤經濟飯,有些人上一次咖啡館都不夠,但感謝交通部,RM50就可以買交通月票,一個月內無限次搭乘雪隆區交通工具。這月票對我這種天天通勤的人來說實在太划算,若一個月上班22天,沒有月票的話得至少RM120,現在只要RM50,足足省了70令吉。這價格實在便宜到不行,就連已經十分便宜的北京地鐵都沒那麼便宜。 [vip_content_start] 當然便宜是便宜,在馬來西亞搭公共交通還是很苦的。今天和老闆開會晚了,我急匆匆要離開,老闆見外面下著傾盆大雨淡淡說了一句:“真的很佩服你們搭公共交通。”的確,連我都佩服自己!因為5分鐘後我撐著傘走在傾盆大雨中,雷電交加,雙腳泡在積水的路上,時不時經過的車子把水濺得我一身。走啊,還得繼續走下去,不然還能怎樣? 先前在愛丁堡我曾和朋友有過這樣的討論:這一年的生活,扣除往返馬來西亞的長途飛機,我個人的碳足跡估計是人生的低谷。沒有車子,去哪裡靠雙腳走走走,單程走個三四十分鐘是正常,走一個小時去拜訪朋友也不累,只有去稍微遠一點的地方才偶爾搭巴士和火車。可一回來馬來西亞,不得了了,連到家附近吃個晚餐都得開車,每幾個星期還跨州,一面踩油門我一面想汽油燃燒後溫室氣體冉冉升空的畫面,阿彌陀佛…… 其實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喜歡公共交通的廉價,而且不受塞車的困擾,但在這裡要愛上公共交通真的很難。最近一次臨時要到檳城,於是買了快車票。哎,這快車時速竟只有100公里出一點點,期間停停走走,用了四個多小時才到北海巴士站。不過晚上10點,渡輪就停駛了,烏漆嘛黑的電招車也叫不到……還好有朋友義氣相挺來載我入島,不然真要露宿街頭。 在火車上我盯著時速表越來越不耐煩。如果有人在旁觀察,會看到我翻了300圈白眼——我實在不記得搭過這麼慢的火車!我想起中國即將被淘汰的綠皮車,轟隆轟隆慢吞吞前進。就連為人詬病的英國火車也是以近兩倍的速度行駛。換句話說,用相同的時間,在英國我可以跨越650公里,在馬來西亞只能300公里。怎麼這麼杯具啊? 抱怨歸抱怨,對於可以天天搭公共交通上班我還是很感恩的。尤其下大雨的傍晚,我雖然成了落湯雞,但看著擠得水洩不通的馬路,我寧願準時回家洗澡休息,也不要在車龍虛度光陰。很快我就要搬家了,遠離了地鐵站,我又得開車通勤。唉,人就是這樣,到時候我又會懷念搭地鐵的時光,抱怨怎麼開車這麼貴、這麼累、這麼慢,而且這麼高碳排!
1年前
我常認為,若不減量,而是繼續用一個產品替代另一個產品,我們就像挖坑填洞,這邊洞剛填好,那邊又被挖空了。臺灣是個好例子,讓我們好好思考我們為了什麼而環保?環保是因為不要浪費,還是為了繼續浪費?這界限似乎越來越模糊了…… 有去過臺北的人應該聽過西門町的阿宗面線。他們家的面線好吃不好吃見仁見智,但下次若有機會光顧,你們不妨留意垃圾桶那角落,他們有個箱子專門收集紙碗,上面寫著:可回收。 我上網查了一下,這有兩種可能。第一,臺灣有“僅存”的3家回收廠能夠分離紙容器上的塑膠淋膜,也就是能回收我們常見的紙杯紙碗。第二,這家面線店用的是純紙容器,這種容器用的是水性塗料,換句話說,紙容器不含塑膠成分,可以和一般紙製品一起回收。 [vip_content_start] 阿宗面線用的是哪種方法我不知道,反正包裡帶了自己的飯盒,請店員裝了熱騰騰的面線。用自己的飯盒嘛,回家洗洗就好了,不必煩惱什麼回收不回收的。 這次來臺灣是為了參加展覽,對臺灣的印象還是那句:很厲害回收。會場上各個角落佈滿回收箱,而且參展商素質也很好,垃圾都分類好才送到回收角落。這在中國、英國和馬來西亞的展會上都是不曾見過的。後來有機會去淡江大學參觀,幾乎每個樓層都有林林總總的回收箱,上面指示明確,用圖案指明什麼可以丟這裡,什麼應該丟隔壁。我拍了照發給在蘇格蘭的芭芭拉,讚揚臺灣人文素質高,回收做得好,她也嘖嘖稱奇。 除了回收,一些不容易察覺的改變也有不少的。像餐盒的回收量,臺灣環保署的數據顯示2019年回收量是8萬噸,到了2021年翻倍到16萬噸。相等於這人口2300萬的地區回收了80億個紙容器,人均35個。這數字還不包括紙杯以及沒有進入回收系統的紙質容器。 以紙質容器取代塑膠 除了紙容器回收量大增,另一個改變是臺北禁用一次性塑膠吸管了。便利商店門口貼了個海報,上面是一對帥哥美女拿著杯子喝水,相視而笑,中間寫著“直接喝最好”,下方才是小小的字寫著“替代方式:直接喝、紙吸管、不鏽鋼吸管”。如此想法正確的海報實在難得,要給個贊。 後來還聽說臺北市去年底開始禁止飲料店使用塑膠杯了,這點我實在沒注意到,看回活動上拍到的照片,垃圾桶滿滿是喝空了的奶茶杯,這些杯子的確沒一個是塑膠杯。我沒機會體驗到這禁令的影響,因為買珍珠奶茶都是用自己的保溫杯,好幾個地方都大方給我新臺幣5塊錢的折扣。 關於這種從一次性塑膠過度到一次性紙製品的浪潮,臺灣政府也做了些努力。例如向紙容器製造商和回收商徵收費用,並用這些費用補貼紙製品回收商。不過《天下雜誌》的一篇報道就指,政府提供的補貼太低,沒什麼經濟效益,否則的話一開始也不會說臺灣“僅存”3家紙容器回收商了。 我常認為,若不減量,而是繼續用一個產品替代另一個產品,我們就像挖坑填洞,這邊洞剛填好,那邊又被挖空了。或許怎麼都算一種進步吧,但如此大費周章的,很多時候只為了滿足極不必要的消耗,這真的值得嗎?臺灣是個好例子,讓我們好好思考我們為了什麼而環保?環保是因為不要浪費,還是為了繼續浪費?這界限似乎越來越模糊了……
2年前
最近參加在KLCC會展中心舉辦的馬來西亞綠色科技展(IGEM),登記時掃描註冊二維碼,機器自動打印與會者的識別證。打印完畢,工作人員手裡拿的只是一個個金屬小夾子,用夾子把識別證夾在衣服上,繩子套子統統省去!我的天,這實在太聰明瞭。 之前上學時有門選修課叫循環經濟,其中一項分組作業是構思符合循環經濟理念的商業點子。這門課我沒選,但聽說有位同學提出租借運動衣的點子,結果被眾人否決了。大傢俬底下認為這點子實在太噁心了。“全身臭汗味的運動衣就算洗了,味道都去不掉!”同學說。 我雖然贊同,但還是分享我聽到的例子:香港某些健身房,顧客不必帶任何裝束,下了班直接上健身房,全身上下包括襪子,健身房都提供。所以那位同學的點子是有商業價值的,至於出發點是為了環保還是為了市場,就值得深思了。 [vip_content_start] 現在ESG正火熱,大小企業陸續設立永續部門,可就像那位同學,若在其位的人少了對環保的透徹理解,自然會想出環保的賺錢點子,而不是賺錢的環保點子。相反也一樣,在其位的人若用對了心,再不起眼的小事都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最近參加在KLCC會展中心舉辦的馬來西亞綠色科技展(IGEM),登記時掃描註冊二維碼,機器自動打印與會者的識別證。打印完畢,我已經準備好要拒絕工作人員遞過來的吊帶,這種識別證吊帶尾端通常夾著用來裝識別證的塑膠套。可這時我發現工作人員手上並沒有繩子也沒有塑膠套,他手裡拿的只是一個個金屬小夾子。愣了一下我明白了,這是直接用夾子把識別證夾在衣服上,繩子套子統統省去! 去掉繩子塑膠套,減少浪費 我的天,這實在太聰明瞭。關於減少活動使用的識別證吊帶,我想過不少點子,其一是鼓勵主辦方不要在繩子上打印活動日期,方便活動結束後向賓客收回明年再用。可現在看來,我這點子多麼麻煩啊。首先要安排人力回收,接下來還得浪費空間存儲上萬條吊帶,到時可能又有人說戴過的不衛生啦、收久了褪色啦等問題。KLCC這招太妙了。沒用識別證吊帶少了開銷,去掉繩子和塑膠套,只留下小夾子,回收和儲存起來方便多了。就算沒回收,這小夾子帶回家也有更多用途,大概率會被與會者重複使用。 這點子既不高科技也不創新。我想像,那個在其位的人或許和我一樣,面對大大小小展會留下的吊帶感到浪費。有天,或許他凝視著一堆被人丟棄卻依然美美的繩子,開始思考:我怎麼能減少浪費?也不曉得用了多久,但順著這樣的思路,他想出這個一點都不起眼的主意。不起眼不是貶義,能做到不起眼,說明新方案和舊方案行使了同樣的功能,既不讓使用者感到不舒服,也不需要使用者改變使用習慣。這小點子就這樣靜靜地、低調地,減少數以萬計的浪費。 看到這裡,請大家想像你們是在其位的人。老闆下令減少今年活動的浪費,KLCC會展中心是個成功的案例,那大家能反向思考,想想常見的環保餿主意嗎? 讓我自告奮勇。我大膽提議:撥款給大學實驗室,請實驗室開發新一代可降解材料製成識別證吊帶。繩子必需印上我司尊貴的logo,旁邊註明“可降解,愛護地球!”屆時在開幕禮上必須由老總推薦這款高科技環保識別證吊帶——對了,一定要邀請媒體朋友前來,並一人分發十條,可降解的嘛,是我司對全球零碳排的小小貢獻,小小貢獻!
2年前
再好的科技,被濫用了,也只是另一場災難的開始。這是在見到椅子上的禮袋時我心裡想的。 這場活動的主辦方是MGTC,華文名字是大馬綠色技術與氣候變化中心。顧名思義,這官聯機構的其中一項宗旨是推廣綠色技術。禮袋用的塑膠袋就是所謂的綠色技術,一種宣稱可在自然環境下分解且不會破壞環境的塑膠袋。 先不說這技術是怎麼分解塑膠袋的,來看看塑膠袋裝了什麼:一大包快熟面。來參與活動的都是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相關人士,在參與環保活動時獲贈一袋快熟面?還裝在可分解塑膠袋?這是什麼黑色幽默? [vip_content_start] 我從不反對可分解塑膠袋,我反對的是濫用一次性產品。可分解塑膠袋用在對的地方,可以減少塑膠汙染對環境的傷害。什麼是對的地方?必須的、重要的、暫無替代品的地方,比如醫療包裝、災難救援品分發。用來裝快熟面嘛,肯定不在此列。 MGTC推廣綠色科技的用意固然是好,但用高科技塑膠袋裝快熟面,傳達了一個換湯不換藥的信息:只要可分解,我們便可盡情浪費。 開發可分解塑膠的是一家英國公司Polymateria,使用的是Biotransfomation科技。該公司宣稱塑膠生產商只要在生產塑膠產品時加入顆粒狀Polymateria technology,做出來的產品其使用表現不僅跟一般塑膠無異,內含的Polymateria technology在被激活後會將塑膠轉化為可降解的蠟狀物,可在常溫下逐漸被自然界的黴菌分解。該公司網站指出,由第三方實驗室做的測驗表明,使用該技術製作的一號(比如礦泉水罐)及五號塑膠(比如行李箱)產品可在一到兩年內完全分解。 高科技塑膠袋的分解旅程 讓我們來想想這高科技塑膠袋在馬來西亞的旅程。小明和我一樣參加了這場環保活動,有幸獲贈一包裝在高科技塑膠袋的快熟面。回到家小明把快熟面從袋子拿出來,把快熟面煮了大快朵頤。洗碗時正好需要塑膠袋來裝垃圾,於是高科技塑膠袋塞滿了垃圾,被小明丟到垃圾桶。第二天,高科技塑膠袋和這座城市千千萬萬的垃圾,被倒進億億萬萬垃圾堆裡填埋。哎,太可惜了,這高科技塑膠袋沒被小明隨手丟到樹林,而是進到填埋場。沒陽光、沒雨水、沒空氣,高科技塑膠袋在填埋場不會被分解! 在另一個平行宇宙中,小明一樣把快熟面吃了,但這個版本的小明很壞蛋,他隨手把塑膠袋往窗口一扔一了百了。塑膠袋隨風吹到附近的樹林,獲得雨水陽光和空氣的滋潤,降解程序啟動。接下來的一年,小明天天往窗外扔塑膠袋,小樹林的塑膠袋越來越多。一年後,小明丟的第一個塑膠袋分解得七七八八了,但樹林還有364個塑膠袋等待分解…… 按照我們的消費模式,不分場合、用途,統統用高科技塑膠袋來裝,很快整個馬來西亞就會被高科技塑膠袋淹沒。科技再怎麼高級,大自然都會不勝負荷。最終回到了我開頭說的,濫用了,只是另一場災難的開始……
2年前
最近在讀一本很有意思的書,書名叫《原子習慣》。這本在全球大賣800萬本的書,講的不是物理學中的原子,而是如何通過每天一小點的積累,創造未來大大的改變。這聚沙成塔、sedikit sedikit, lama lama jadi bukit的道理眾人皆知,但怎麼開始、怎麼堅持,才是這800萬買書的人想知道的答案。 作者說,培養一個習慣,例如定時運動、保持健康飲食、每晚閱讀等,普遍的做法是設定一個目標。比如3個月後瘦5公斤,一年看10本書等等。但這種做法有個缺點,就是難以堅持。就算堅持下去了,目標一達成就失去了奮鬥的動力,以至於重蹈覆徹迴歸原點。 他提出,與其把焦點放在得到什麼成果,不如放在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作者的朋友就靠著“我要怎麼成為健康的人”這個想法,成功減去近50公斤的體重。無論是點菜還是出門的交通工具,這位朋友時刻思考“健康的人會怎麼做?”。吃沙拉、多走路,按照“健康的人”應該有的行為模式,這位朋友成功培養起健康的生活習慣。 [vip_content_start] 按照“想成為怎樣的人”來做決定,每一次小勝利都給自己提供了新人設的證據:我今天運動了,我是個活躍的人;我今天吃了原型食物,我是飲食健康的人。收集到的證據越來越多,新人設也得到肯定。慢慢的,生活中不假思索就能做出符合新人設的決定,於是習慣養成。 看到這裡,我把書放下,摸著鬍鬚想:原來還沒看這本書前,我已是原子習慣大師! 我成為了我想成為的人 這要從為什麼開始零垃圾生活說起。當時的我和許多人一樣,對氣候變化、動物滅絕、塑膠活活餓死鯨魚等事情憤憤不平,可轉眼我又是一手拎著plastic bag一手拿著礦泉水瓶的“共犯”。那種強烈的對立感讓我感到特別虛偽,就像靈肉分離一樣,身體痛苦地做著違背意願的事。 我想成為一個“言行合一”的人,這是我開始零垃圾生活的初衷。於是接下來的許多年,當我在掙扎該不該糾結於一根吸管、一個塑料袋、一個奶茶杯時,我考慮的不是垃圾多重多輕,而是一個言行合一的人應該如何看待這件垃圾。 對許多人來說,我的零垃圾生活更像一場秀。若這真是一場秀,我有太多後臺獨處的時間去盡情製造垃圾。但因為抱著“想成為言行合一的人”這樣的想法,零垃圾的行為就不限於人前,在人後也能做到。在做出每個言行合一的決定後,我像是投票給自己建立的新人設。一年、兩年、三年……8年過去了,我不假思索拒絕用吸管、我不假思索自備容器打包、我不假思索到飲水機裝水。運用原子習慣法則,我成為了我想成為的人,零垃圾成為不假思索就能實踐的事。 如果你也為如何開始零垃圾生活而苦惱,不妨想想自己要成為怎樣的人。一個不浪費的人?一個珍愛自然生態的人?一個和大自然和諧共處的人?每次做決定時,問問目標人設會怎麼做?通過一步步實踐,來一步步收集證據,一步步投票給自己。當你成為想成為的人時,零垃圾不過是種習慣,實踐起來就不會覺得那麼困難了。
2年前
回國後一個月,那堆分類好的回收物還躺在廚房。看它們越堆越高的趨勢,我不禁懷念起英國……不要誤會,我懷念的是從房間走個十步就可以輕鬆脫手垃圾的“方便”。玻璃、塑膠、紙張、廚餘、金屬,這些生活中天天都見的回收物,我什麼時候願意,就可以什麼時候把它們送到回收桶。拍拍手,搞定。 回到馬來西亞,唉,回收又成了一件“需要額外努力的事”。所謂的額外努力,是尋找合適的回收方式、地點,再抽時間把東西送過去。 以我居住的地點為例,最理想的回收處是PJ Eco Recycling Plaza。這是州政府設立的一站式回收中心,幾乎什麼都收,連不常被接受的塑膠袋、文具、玻璃和保麗龍都接受。缺點是隻在星期一到五早上9點到下午4點開放,對於要上班的人來說簡直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vip_content_start] 其實我的花園區一直有上門回收服務。這個由Nestle攜手市議會開展的計劃,將PJ劃分成好幾個區域,星期一到日每天到不同區域回收。居民只須在指定的回收日,將回收品放入分獲的白色塑膠袋,再把袋子放到家門口就行了,非常方便。這個活動在我去英國前就展開了,回來後還繼續,但我從沒參與過,大家知道為什麼嗎?看回我上一句話估計你就能明白。回收物必須裝入白色塑膠袋——為了減少垃圾,首先必須製造多一個垃圾?我……哎! 那天逛One Utama商場,無意間瞄到一個告示牌讓我眼睛一亮:回收lanyard(證件吊牌)?順著告示牌的指示,我來到商場近期設立的回收中心1Recycling Centre(IRC),地點就在停車場地下一層,不算難找。而且管理層還挺貼心的,特意在門口劃了兩個綠色停車位,方便顧客把回收物送到中心門口。除了常見的塑膠、金屬和紙製品,這裡也接受舊衣物及電子垃圾,且天天開放,從早上十點到晚上十點,時間非常有彈性。 硬要指出可以改進的地方,那有兩個。第一,這裡不接受玻璃。這是本地回收的痛點,因為缺乏玻璃回收廠再加上玻璃的重量增加運輸成本,可回收玻璃的地方少之又少。既然IRC是One Utama的社會企業責任項目之一,建議管理層試試披荊斬棘一番,為顧客提供回收玻璃的解決方法,而不僅侷限在相對容易回收的物品。 第二,類似的回收中心在許多大型購物中心不算少見,但共同點是都設立在停車場。出發點雖是方便顧客卸貨,但往深層想,其實也引導人們把車開進商場,做了回收再來消費一番。當然,商場為了盈利無可厚非,但若把回收中心設在停車場外,開放給社區人士利用這項設施,這更符合保護地球不分你我的概念。否則,不想逛街的人得白白支付停車費進來回收,沒開車的人得扛著回收物在商場走來走去尋找回收中心,實屬不便。 回收的方式有很多,但缺乏政府帶頭建立完善的垃圾分類及回收系統,使得在馬來西亞做回收不像在英國只是“舉手之勞“,而是“需要額外努力”的事。對於所有不嫌麻煩回收的你們,謝謝你們為地球多走一步。我知道這有時候真的很煩人(廚房堆積的回收物讓人抓狂),但我會堅持下去,找回適合自己的回收方式。一起加油!
2年前
回來後要重整塵封的廚房,才晴天霹靂發現我家附近的零垃圾商店都歇業了。一瞬間用得扁扁的菜瓜布不敢丟了,已經快空了的蘇打粉也一點點摳來用……嗚呼哀哉,我的零垃圾生活又打回原點! 2016年剛開始零垃圾生活時,馬來西亞還沒有所謂的零垃圾商店。當時和老公騎著摩托趴趴走,看見某店似乎有零垃圾的可能,就走進去瞧瞧逛逛,這樣一寸寸畫出專屬我的零垃圾地圖。後來零垃圾商店出現了,人生也輕鬆了許多。從前要去好幾個地方才能買齊東西,在零垃圾商店一次過辦好。雖然日子久了也挺悶的,乾糧來來去去那幾種,零食挑來挑去沒什麼想吃的,但方便快捷啊。以前畫好的零垃圾地圖也漸漸被我遺忘…… [vip_content_start] 這次回來雖然被打回原形,但有了在英國的慘痛經歷,馬來西亞再日常不過的一切在我眼裡突然珍貴了起來。那天和老公去MCO期間常光顧的超市走走,哇,一大堆蔬菜都沒有包起來,都是我“可以買”的。雖然有點戲劇性,但我真的在眾蔬菜間張開了雙手,擁抱久違的“自由”。 英國小鎮也被超市壟斷 在英國的這段期間,我一直覺得當地人已經沒有了食材的自由。小商家已經式微甚至滅絕,大超市賣什麼,人民就吃什麼。舉個例子你就知道我什麼意思了。在馬來西亞,我們也有逐漸被超市壟斷的現象,但越往小城市走,連鎖超市越不見蹤影。最小的kampung,供應食物的是雜貨店,是小小的菜市,是路邊一個個農民的檔口。英國的情況卻完全相反。回國前我去了Cairngorms國家公園,住在國家公園裡一個人口3000的小鎮。那一排店屋有餐廳,有賣運動用品的店,有紀念品店,有油站,就是沒有面包店,沒有雜貨店,沒有水果店,也沒有當地人兜售什麼當地食材。因為鎮中心就有一家連鎖超市,裡面應有盡有,遊客和居民都往那裡添購食材了。 當然一些小鎮還是有小商販的,這例子只是表達了英國和馬來西亞在食物供應上本質的區別。我到蘇格蘭高地旅遊過4次,在這人煙稀少的地方,超市是不變的陪伴,就連油站都是超市開的,讓人打了油順便去店裡買食材,哪有小商家生存的空間?也因為大超市如微血管般侵入英國最小的城鎮,不管去到哪裡,人們都吃差不多的食物。明明是個島國,從蘇格蘭到英格蘭,超市賣的魚就那幾種,紅紅的蝦永遠沒有甜味,黃瓜永遠包在plastic裡…… 如果必須正能量點,那超市壟斷食物供應鏈也是有好處的,那就是任何改變只需一朝一夕。想想,超市有這麼大的滲透率,只要超市願意,明天全英國的黃瓜就可以統統裸賣!哈,不管想得再美,我都不要馬來西亞變成這樣。看,我家附近的零垃圾商店雖然關了,但兩公里內我有兩間大巴剎、兩間米店、一堆老字號雜貨店、中藥店、水果店、菜鋪,他們售賣形形色色的裸包裝食材,已經夠應付我的生活所需了。或許比以前稍微麻煩了些,但回頭看我們所擁有食材自由,我真的感恩、知足了!
2年前
無處不在的塑膠吸管、一不小心就出現在桌上的UFO(醬料碟)、直接插在雪糕上的塑膠湯匙、堂食點飲料卻裝在塑膠封口杯送上來……垃圾大軍無孔不入無所不在,上缺政策下無意識,我們的垃圾處理,還有很長很遠的路要走啊。 “我的頭很痛!看,官聯公司活動用這麼多保麗龍!”我把照片發給英國的同學,內心充滿不適應。雖然在英國的這一年,我罵了不少當地濫用一次性餐具的習慣,但“保麗龍”這3個字似乎已經在那個國度絕跡,一下看到這麼多保麗龍讓我真的有點不適應。 我跟同學解釋,保麗龍比許多一次性塑膠垃圾更具破壞性,因為雖然保麗龍“技術上”可回收,但實際上因為重量輕、體積大,回收商不太接受保麗龍。想想,好不容易載了整輛羅裡的保麗龍回去,賺的錢搞不好還不足以抵消運輸費,誰願意收? [vip_content_start] 猶記得在楊美盈擔任環境部長時,鼓勵政府機關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當時效果頗為顯著,常看到礦泉水被替換成水壺、糕點裝在普通碗碟。現在有沒有倒退我不清楚,畢竟還沒機會參加政府活動,但這場由官聯公司舉辦的活動用的全是保麗龍,這陣仗讓我開始懷疑人生:這些年我們都做了什麼…… 可降解飯盒,要如何降解? 樂觀一點想,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這些看似保麗龍的東西,其實是可降解的“環保”產品。那天在經濟飯檔口看到一大包“保麗龍”飯盒,但盒底原來寫著Biodegradable。後來和朋友聊天,又提起他主辦的活動用的也是可降解材質。這些變化讓我又驚又喜。 喜的是“環保”產品開始深入到小販層面,意即價格也開始和普通產品有得一拼了。驚的是,這麼大量的可降解飯盒,有沒有人問它們如何降解?可降解材質多種多樣,我就不深入展開,但大部分這類產品共同面對的問題,是它們只能在一定條件下才能降解。條件之一通常是高溫,這高溫不是隨便丟到泥土曬曬太陽就行,而是需要工業等級的堆肥系統才能辦到。所以當我們想像,可降解產品像落葉歸根一樣輕鬆、乾淨,那就是想得太美好了。 在垃圾處理系統較為完善的國家,市政府有相應的設施處理可降解產品。他們的問題不是如何降解,而是數量太多,如何管理。在馬來西亞,我們不是沒有工業級廚餘機,但許多是私人機構購置,一般老百姓用不著。於是,可降解產品在缺乏條件下變成不可降解,只好和其他垃圾一起送到土埋場多年不化,問題依舊…… 垃圾問題要上下齊心才能解決,所謂的上是政策、硬體,下是行為、習慣。回國的第二天,我第一次帶身經百戰的不鏽鋼飯盒去打包。我自以為聰明,提醒店員別給我小包的小辣椒。短短一年而已,我這身武功怎麼可能輕易被廢掉?沒想到去取個東西回來,我的飯盒已被層層塑膠袋包起來,而咖喱汁已經沾到袋子,退也不能退了…… “回來後中的第一個地雷。”我發了個苦笑的臉給朋友。無處不在的塑膠吸管、一不小心就出現在桌上的UFO(醬料碟)、直接插在雪糕上的塑膠湯匙、堂食點飲料卻裝在塑膠封口杯送上來……垃圾大軍無孔不入無所不在,上缺政策下無意識,我們的垃圾處理,還有很長很遠的路要走啊。
2年前
2年前
在我離開宿舍當天,捐贈箱沒那麼滿了,但不遠處的大垃圾槽滿溢各種被褥、床單、拖鞋、衣物……該給的意見我已經給了,我也在學生群組盡力分享捐贈品的信息,但這災難會停止嗎?不會。 “如果學校好好跟學生溝通,這就不會發生了。”我愣愣地看著眼前的“垃圾堆”,心想。 這垃圾堆是宿舍設立的捐贈角落,供即將離開的學生捐贈物品。聽起來很貼心,拿來行銷還給人“學校真環保”的印象,可事實如何?1200人的宿舍,管理層只提供10個不大不小的紙箱,物品當然每天滿到溢出來。今天的“垃圾堆”最嚴重,紙箱已被淹沒,物品蔓延到大堂地上。這災難只用一個週末形成。 [vip_content_start] “請問學校會如何處置這些物品?”我忍無可忍,問宿舍管理層。該負責人很自信說:“別擔心,這些物品100%會被重複使用。” 聽到100%這數字,我就知道大事不妙,世上哪有100%這回事?果不其然,當我詢問前來收取捐贈物的慈善機構職員時,他說:“我們只收衣服,其他的物品一概不收!”他一面把一堆堆衣服塞進大塑膠袋,一面抱怨:“你們的管理層一點都不在乎這件事,這宿舍是我見過最糟糕的垃圾堆。若我把那些髒兮兮的東西帶回機構,肯定會被罵!”他說畢業季是該機構每年最大的捐贈物來源,該機構和學校合作,每星期兩次到二十多處收集捐贈物。一些宿舍管理良好,物品整齊分裝在袋子,不像我們這個宿舍和所有“垃圾”混在一起。 後來我又經過“垃圾堆”,驚見清潔工人大把大把將生活用品裝進垃圾袋。我問清潔工人,他說這些物品將被丟掉;我再問另一位管理員,他說沒辦法,肯定很多物品要進垃圾桶的。當我再詢問宿舍負責人時,他卻暴跳如雷否認這一切,還要我供出是誰告訴我這些事。 不管是慈善機構的工人,還是宿舍職員,在多次談話中他們都表示這樣的事“年年發生”,“重複很多年了”。這是不知者無罪嗎?還是沒經驗所以犯錯?不,這是不思進取,將錯就錯! 罪魁禍首:缺乏溝通 我總結了一下,釀成這場災難的罪魁禍首是缺乏溝通。負責人說所有關於捐贈物的信息都清楚寫在郵件,我反駁指郵件只有短短一句提到“學生可以把還可以用但已經不要的物品送到捐贈箱”。什麼物品?如何打包?罐頭食物可以嗎?內衣可以嗎?襪子可以嗎?多數學生對回收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認為還可以用的物品都會“有人用得著”。我就在捐贈箱找到一卷還剩下10%的廁紙。很乾淨,還可以用,但,誰用? 此外,管理層也沒有解釋這些捐贈品將何去何從。如此大量、高價值的捐贈品交由校方處理,校方有責任交代物品的去向。什麼物品捐給什麼機構?多少捐贈物進了垃圾桶?多少給了新學生使用?當我問這些問題時,負責人無法回答。 在我離開宿舍當天,捐贈箱沒那麼滿了,但不遠處的大垃圾槽滿溢各種被褥、床單、拖鞋、衣物……該給的意見我已經給了,我也在學生群組盡力分享捐贈品的信息,但這災難會停止嗎?不會。學校有錯也有責任,學校沒有提供足夠資源減少浪費,也沒有提供學生正確知識讓我們做好捐贈工作,這是垃圾管理的漏洞。 學生也有錯。看看那些只用了一年的物品,再看看外頭因生活費高漲而水深火熱人們,這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現代版縮影。我相信任何有惻隱之心的人看到這垃圾堆,都不會開心。這場災難將過度消費的惡果赤裸裸展現在學生面前,願這能啟發部分學生在未來的人生裡想好好才買,想好好才丟。因為這世上沒有一個回收箱能把所有物品變廢為寶。真的沒有。
2年前
在英國留學的一年終於畫下句點。很多人問我英國那邊環保不環保?今天小小總結我的觀察,選了我覺得英國做得很好的6個點,給他們大大的贊。 1.塑膠袋的確沒有亂亂給: 以前習慣了買珍珠奶茶會給袋子,去雜貨店買一包零食會給袋子,就連買條口香糖也會給袋子。多虧英國政府推行的塑膠袋收費政策,這裡買東西常常是拿了物品就走,“給塑膠袋”已經不是標準動作。偶爾店員問要不要袋子,給的也是紙袋。若塑膠袋,多是要額外收費的。 2.水龍頭打開就喝: 這裡的自來水可以直接飲用,再加上水很便宜,出門在外根本不必愁“裝水”這件事。只要帶個水瓶,到處都能找到飲水站,餐廳的白開水也不收費。 [vip_content_start] 3.素食很普遍: 這裡的餐廳普遍會標註素食選項。很多餐廳的菜單有很大比例的素食餐點,有些還正面是葷食,背面是素食,甚至表明即將“素食化” ,要在某某年之前調整成無肉菜單。 4.公共交通很方便: 無車的一年我幾乎是靠雙腳、巴士和火車移動,不但一點不覺得麻煩,甚至還覺得比開車輕鬆自在。這裡的巴士和火車準時靠譜,網絡四通八達。朋友芭芭拉一輩子沒擁有過車子,也不打算買車,生活一樣逍遙。唯一缺點是火車票有時可以貴得離譜,再加上綿延不絕的罷工…… 5.二手物是主流: 這裡的二手物市場非常發達,除了隨處可見慈善二手店,還有相當受歡迎的古董店售賣有年代感的服裝和舊物。網上也有免費贈物群組、二手買賣店。在這裡說自己穿著、用著二手物並不羞恥,而是再正常不過的日常。 6.氣候政策是國家大事: 英國的政治和馬來西亞一樣亂哄哄,但氣候政策依然堅挺。這裡有負責監督政府的Climate Change Committee,他們不僅為政府提供意見,還可以批評政府氣候政策上的無能。這裡有不盡完善但相當大膽的2030年禁售燃油車政策,因此電動車市場及基礎設施火速發展。氣候政策在這裡攸關能源安全、國家經濟,並不像在許多國家,環保被譏諷為“一群理想主義者嚷嚷要拯救北極熊”。雖然英國的氣候政策錯誤百出反反覆覆,但必須給他們前衛、大膽和勇於掙扎前進給個贊。 總結下來,英國在環保上是充斥矛盾的國家,上面的所有贊,我也可以“彈”一遍。比如塑膠袋這件事,雖然購物不給塑膠袋了,可超市大部分蔬菜水果都包在塑膠袋,那些塑膠袋就不是塑膠袋?再加上便利生活才是王道,大小商店售賣的即食餐點是人們生活的主旋律:一包三文治、一包薯片、一瓶汽水就是早午晚餐;還有荒謬至極為蔬菜水果標上best before date的做法,導致大量食物浪費。 制定有效的環境政策固然具挑戰但並非不可能,而那種“只要是紙做的就無所謂”、“有回收就夠了”的浪費思維,才是最難改的。所以英國環保不環保?政策、硬體,yes;行為、思維?有待加強。
2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