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郑羽伦

“现在回想我也觉得很奇怪,如果你问当时候的我,作为一个中学生喜不喜欢看报纸?应该不太可能会讲喜欢的,那个年纪怎么可能会喜欢看报纸呢?可是回顾整个参赛、备赛过程我却一点也不觉得痛苦,到底是为什么呢?” 马华作家郑羽伦,在成为诗人以前,曾经获得“星洲日报中学生时事问答比赛”全国冠军。那年是2009年,羽伦还是高二生,他说当时他的目标甚至只有一个,就是拿到冠军。 “参加时事比赛占据了我中学生涯很大一部分,也可以讲是我的精神支柱。因为学校很支持我们,不只是专门成立一个‘时事研究社’,社团成员可以一起备赛,而且要去吉隆坡比赛、拿奖的交通都是老师帮我们包办的。那时候得奖还有奖金,我记得那时候我拿到全国冠军的奖金之后,就去买了一只手表给自己,一直戴到今天。” 不是只看标题就能懂的 当年比赛的题目,羽伦说不只是范围广,问得也很细。换作今天,这些答案也许是谷歌一下就能马上得到的,但千禧年代资讯仍未发达,获得答案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比赛的题目会问得很细,你一定要读过内文,绝对不是随便看标题就可以知道答案的。那时候我很拼,去图书馆借了一大堆报纸,拿着红笔跟尺就开始划重点,当时候我可以讲是报纸上每一个字都去读,除了广告和讣告(笑)。我觉得这个过程让我对国内、国际新闻有更深的了解,也培养了兴趣。” 羽伦一开始参赛纯粹是因为学长带路,后来在过程中持续获得资源和奖励,推动他更投入其中。原以为这是一场毫无目的的热忱,却是在累积兴趣、形塑技巧之后,慢慢影响了他的思维。“当你累积了这些资讯,你会开始思考这个社会的运作,它跟政治的关系,到最后你会得到什么样的价值?我觉得这对我之后的写作有很大的影响。” 就读文学风气兴盛的居銮独中,羽伦创作的年纪很早,带着书写的野心,这些年阅报所得的资讯都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他创作的一部分,他写社会、写政治,在一众文笔和题材相对稚嫩的中学生中脱颖而出。“会这么享受这个过程,一来是学校给我们建立了很好的环境,有老师和学长姐的支持,也有我自己对社团的情感。再来是通过这个过程,让我建立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独立思考至关重要 不管是过去或是现在,大部分学生都十分专注学业,要补习、考试、升学,对于社会上正在发生的事情根本无暇关心。但羽伦正好相反,当同学们都在问他“为什么每天都在读报纸?”、“读这些有用吗?”,羽伦很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我一直很质疑我们的学习方式,像是明明是开放式的考题,但是作答的时候,老师却要我们一字不漏地背答案,一定要这样写才是对的。我不认同,我觉得我反而是更早培养到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看问题的能力。它让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是老师叫我们做什么就做什么。” 独立思考很重要,在资讯匮乏的年代,也在这资讯大爆炸的时代。当现代人驰骋在无止无尽的流量之上,所有的资讯和答案都变得垂手可得的时候,判断反而成为了更重要的能力。羽伦提到从小阅读报纸吸收大量资讯没有让他成为一台复读机,反而训练了他对时事的敏感度,让他在日后也成为了一名自媒体创作者。 体验自媒体生态,传统媒体需守住公信力 去年羽伦在YouTube上设立了频道“诗人说”,在这之前他没有受过媒体相关的训练,却也能在内容制作上相对有把握。“我知道要从什么地方查资料,要怎样构述一个故事,这些都是时事比赛的训练所学习到的,但在过程里面我也发现到很多问题。” 初初尝试自媒体平台,让羽伦对时下的媒体环境有了更多感触,包括在“自己想做的”和“观众想看的”之间拔河,也包括在做资料调查时发现各大媒体对报导的态度,似乎不再是一个“刊登出来的就等于正确”的时代。 “现在很多媒体为了抢快,都忽略了要查证事实。我觉得在现代资讯选择这么多,作为传统媒体更应该把持好这个部分。因为真的要讲报纸有什么是其他媒介取代不了的,我觉得会是公信力。” “报纸有近百年的历史传承,对很多人来讲,报纸讲的就一定是真的。这点其实很珍贵,现在就算有很多做得好的网媒、自媒体,都没有报纸的公信力。所以作为传统媒体,我觉得应该继续紧守这个底线,维护自己的公信力。” 相关报道: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活动】唤醒文学被忽视的力量 新纪元文学创作营&文学奖养成班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科技无法取代的人情味 乐龄照护服务日渐吃香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活动】动手升级再造把垃圾变黄金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话说】看清医美价值及概念误区 恢复原有自信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文化说】纸扎艺术需新血夕阳行业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文化说】方志聪教练:跆拳道展现人生态度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在数字时代阅报,鼓励中学生紧跟社会动态  
1月前
仔细一算,我第一次参加花踪竟已是15年前的事了。当时还是16岁的小伙,尚在文字里摸索属于自己的写作方式。我还记得第一次交上参赛作品时,心情有些沮丧,只因写出来的诗句远不及我脑海里所构想的好,而巨大的落差只有巨大的奇迹才可能让我得奖。我当然明白,但仍旧默默地期盼奇迹发生。 至于第一次得奖,是19岁那年,获得了新秀组评审奖。那时已经渐渐可以写出自己喜欢的诗句了,加上有花踪奖项的鼓励,便开始更加着迷于诗,开始忍痛砸钱网购国内外的诗集,认真研究,认真学习,也认真创作。坦白说,当时的我更注重的是名利。我想要站上花踪殿堂,高举奖杯,因为我知道那是一种身分的确定。而21岁那年,入围了马华文学组新诗奖,但更重要的事,终于让我收获了新秀组首奖。 得了首奖后便不再参加新秀组(怕输了丢脸),但往后的这些年里都只能在台下为得奖者拍手。曾经在心中豪言(因为不敢对外说)要打破黎紫书创下的纪录,成为最年轻的首奖得主,但不成功,便转而说要成为第一个九字辈首奖得主,但好像也失败了,呵呵。 不过随着年岁渐长,在乎的事也不一样了。但依旧坚持参加花踪,毕竟回看这段历史,花踪给予我的其实不只是名利,更多的是一个成为诗人的大方向,让我在里头探寻细节。当然,我仍旧为花踪铜雕而努力,只是不再猜想评审要什么,不再设计可以得首奖的题材与内容,而是回归本身,在当下的阶段更想写些什么,更想告诉社会些什么。 这或许是成为诗人路上的一种成长吧,一种花开的方式。而今花踪南下,花将散落得更远,让更多创作者触及这般高级花香。 Anyway,这次该轮到我了啦,ok吗?   相关文章: 【花踪荟萃】念念花踪/灵子(马华作家) 【花踪荟萃】开往南边的文学慢船/蔡兴隆(马华作家) 【花踪荟萃】花踪绽放至边城/许通元(南方大学学院 马华文学馆)  【花踪荟萃】花踪与我/李开璇(马华作家) 
2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