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聯絡我們
登廣告
關於我們
活動
熱門搜索
大事件
本網站有使用Cookies,請確定同意接受才繼續瀏覽。
瞭解更多
接受
您會選擇新界面或舊界面?
新界面
舊界面
簡
本網站有使用Cookies,請確定同意接受才繼續瀏覽。
瞭解更多
接受
您會選擇新界面或舊界面?
新界面
舊界面
星洲人
登廣告
互動區
|
下載APP
|
簡
首頁
最新
頭條
IG熱文榜
熱門
國內
即時國內
封面頭條
總編推薦
暖勢力
熱點
全國綜合
社會
政治
教育
我們
專題
發現東盟
帶你來國會
星期天頭條
華社
求真
星洲人策略夥伴
星洲人互動優惠
國際
即時國際
天下事
國際頭條
國際拼盤
帶你看世界
坐看雲起
言路
郭總時間
社論
風起波生
非常常識
星期天拿鐵
總編時間
騎驢看本
風雨看潮生
管理與人生
綿裡藏心
亮劍
冷眼橫眉
財經
股市
即時財經
焦點財經
國際財經
投資週刊
娛樂
即時娛樂
國外娛樂
大馬娛樂
影視
地方
金典名號
大都會
大柔佛
大霹靂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馬
花城
古城
東海岸
體育
大馬體育
羽球
足球
籃球
水上
綜合
場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專題
優活
旅遊
美食
專欄
後生可為
東西
時尚
新教育
e潮
藝文
護生
看車
養生
家庭
文藝春秋
星雲
人物
影音
讀家
花蹤
亞航新鮮事
學海
動力青年
學記
後浪坊
星洲人
VIP文
會員文
最夯
鄭丁賢
林瑞源
時事觀點
深度報道
投資理財
非凡人物
族群印記
身心靈
VIP獨享
百格
星角攝
圖說大馬
國際寫真
好運來
萬能
多多
大馬彩
熱門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郭鶴堯精神獎
特稿
【第三屆郭鶴堯精神獎·華教貢獻獎得主】70年奉獻杏壇 見證華教風雨 劉發明堅守為教育付出
人的歲數一旦達到70歲,就會被稱為古稀之年;如果某個領域貢獻了70年,應被稱為什麼呢? 麻坡中化中學就有這麼一人,年近90,卻有70年的光景是貢獻給了教育,看著老師學生來來去去,自己依舊堅守崗位,以微薄之力為華教付出;他,就是劉發明老師。 劉老師於上世紀的50年代中學畢業後,就進入中化中學擔任馬來文及英文教師,直到2015放下教鞭後,就全職出任校長室秘書處的職位至今。 熱愛中化心不變 劉老師在中化的70年間,見證華文教育走過風風雨雨;從第一任校長到目前的第19任校長,看過每一任校長為學校帶來的改變,也看著中化因教育改制政策而跌入谷底,然後又再展翅高飛,並達到今日的成就。 雖然很多往事他已不再清晰記得,但唯一不變的,是他熱愛中化中學的心。 他在獨中的貢獻,也讓他獲得2022年第三屆郭鶴堯精神獎評審團特設的“華教貢獻獎”,表揚及感激他投入獨中及奉獻獨中教育事業的熱忱與堅持。 上夜校自修中文 政府考試獲優等 劉發明於小學時期接受華語教育,中學則在英校就讀,不過,他靠著自修及上夜校來掌握中文,甚至在政府考試中獲得中文優等。 中學畢業後,因為需要找工作來幫補家裡,他在一名夜校老師的建議下,到中化中學教馬來文及英文科。 他說,當時“九號文憑”(相等於現今的“SPM”大馬教育文憑資格)非常吃香,雖然曾有人獻議他到工廠出任經理,他也曾通過警官考試與面試,但他最終還是選擇繼續當老師。 住學校宿舍長達30年 “我當時在麻坡六馬路租房子,每天騎腳車來回中化中學,校方知道後,就讓我入住學校宿舍。這一住就長達二三十年,直到孩子都長大了才搬出來。” 中化校園的氛圍及每一任校長的厚愛,是讓他願意在中化中學盡心盡力的原因,未來若情況允許,他願意繼續為中化貢獻微薄力量。 懊悔掌摑學生 改變教學方式 劉發明對許多往事都已不太記得,不過,對於第一次掌摑學生及事後的懊悔感,卻至今難忘;該事件也自此改變其教學方式。 他披露,當時該名學生非常頑皮,他一氣之下動手掌摑了對方,而學生竟然拿起書包跳出窗外,自此離開了校園。 “我每天盼著他重返校園,遺憾的是,他再沒回來。我非常後悔和內疚,覺得自己不該動手打人,也擔心那一巴掌把他的人生毀了。” 與學生溝通講道理互相尊重 他表示,當時其教學經驗尚淺,也沒受過專業訓練,才在盛怒之下動手。不過,自該事件後,他再沒打過學生,而是選擇與學生溝通及講道理,互相尊重。同時,不再堅持自己一定是對的,而是聆聽學生的意見。 一直到十多年後,有次他在買東西時,突然有人拍其肩膀稱呼“老師”,並提起當初的事情,劉發明才驚覺是曾被他掌摑的那名學生。 “我向他道歉,他說不怪我,也明白我為什麼生氣,並指他自己也有不對之處。”這個相遇讓劉發明有所釋懷,惟此後兩人再沒相遇。不過,劉發明認為,或許曾再次遇到,只是大家都已認不出對方。 60年代改制風波艱辛 教職員降薪撐中化 經歷過第1任校長至目前的第19任校長,劉發明指每一名校長都為中化帶來不同的改變與發展,除了60年代的中化因改制風波停滯不前,甚至跌入谷底。 上世紀60年代政府推動華文中學改制,否則就無法獲得政府津貼,此政策對許多華文中學造成嚴重打擊;一些華文中學接受改制,有的選擇成為獨立中學,在經濟上自力更生,中化中學就是後者。 劉發明表示,當時中化上下都非常艱辛,學生人數從千多人銳減至六七百人,為了支撐下去,所有教職員也大幅度降薪。 “我原本的月薪是兩百多元,減薪後只剩約160元。當時就有一些老師選擇到政府學校教書,成為公務員,享有各種津貼,退休後也可領取養老金,但我都不為所動。” 他解釋,在那個年代,160元的月薪仍足夠維持生活,加上喜歡中化,所以自己就沒有多想。 60年代末學生人數才增加 他說,中化的困境維持了數年,學校發展也停滯不前,直到60年代末,學生人數才有開始慢慢增加。 他說,總有家長喜歡與支持華文教育,加上數年後看到兩者的差別,才重拾對獨中的信心。 他認為,獨中統考文憑受到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歡迎,所以儘管目前不受政府承認,卻不會影響獨中發展,獨中畢業生也不會因此前途受阻。 教職員從學生變同事到退休 訪談過程,劉發明多次感謝歷任校長的厚愛,讓他在卸下教師身分後,仍能留在校內任職。 他說,過去有不少教職員都曾是他的學生,包括現任校長蔣璁江;從自己的學生成為自己同事後,再看著他們退休,劉發明已經習以為常。 他表示,自己仍執教時也兼職文職工作,退休後就獲校長挽留,繼續處理校長室秘書處的事務。 “是校長們的挽留,讓我能繼續在中化服務,我對他們感激不盡。”他也讚揚現任校長蔣璁江為校園帶來綠意盎然,令他很捨不得離開。
2年前
特稿
大柔佛
2022年度第三屆郭鶴堯精神獎 | 李保康:讓全體學生進步 教師應“優”在轉變差生
永平中學校長李保康認為,真正的優秀教師,應該“優”在轉變“差生”,使全體學生得到進步與發展。
2年前
大柔佛
特稿
“郭鶴堯精神獎”優秀獎得主陳麗娟:以身作則 用熱忱教學影響學生
“我記得教育家福祿貝爾(Friedrich Froebel)說過:‘教育無他,惟愛與榜樣’,身為老師的我必須與時俱進,不斷的學習與成長,更重要是通過以身作則,展現出我們對教學的熱忱來影響學生!” 榮獲“郭鶴堯精神獎”優秀獎的笨珍培群獨中教師陳麗娟(57歲),接受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的訪問時指出,不同於過往,現代的學子較沉迷於網絡世界,大家獲得知訊管道也多了,造成他們較為叛逆,師生關係與定位日漸模糊。 她說,此外,鑑於冠病疫情猝不及防的到來,大幅影響了現在的教學模式。 熟悉科技應對新教學模式 “除了面對面教學,老師應儘量熟悉新創科技,比如掌握上網課的各種技巧與應變模式,讓學生無論身在何處,都能同時擁抱數位學習的效率,並即時瀏覽老師設置的教材內容、進而自主學習。” 陳麗娟畢業於臺灣大學醫事技術學系,具有30年的教學經驗。她曾於1993至1995年在吉隆坡中華獨中執教,隨後於1996年轉到笨珍培群獨中,並一直擔任教師至今。 盼播種有助華校生光明前程 陳麗娟表示,在華族教育的長征上,儘管她只是扮演一顆小螺絲釘,是個微不足道的播種者,雖然僅儘自己的綿力,扮好自己的角色,希望所播下的種子對華族子弟的光明前程有所助益,並有利於未來社會的進步與國家的繁榮與強盛。 對於獲得第三屆郭鶴堯精神獎優秀獎,陳麗娟向郭鶴堯精神獎主辦單位及評審團成員,表達無限謝意和敬意。 “首先,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我說的謝意是指:因為你們的發現獨中辦校的艱辛與困境。” “你們也看到了老師們的負重而砥礪前行,接著你們又給予我等表彰與嘉獎,凡此種種,對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的付出,表達了極大的支持、鼓舞和肯定。” 她也感謝其上司和同事們的加油打氣及無私幫助,以及家人的諒解與支持。 華教長征路忌單打獨鬥 陳麗娟表達了對華教事業的期待,並指出:“一個人,固然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卻可以走得很遠。” “在華教事業裡,還好我們並不孤單,想像一下,若單打獨鬥的話,我們支撐不了多久。” “敢為天下先”這一句話,是接下來我個人要對郭鶴堯精神獎承辦單位表達的無限敬意! 她說,有別於其他各行各業,教師堅守“教學,育人” 的職責,負起了“傳道,授業,解惑” 的任務,所以教師這一項工作,至今還是未能被人工智能(AI)所取而代之。 她說,在歷史長河裡,即使經歷朝代的更新換代,沒有任何人,無論王侯將相,無論販夫走卒,無不尊崇這個號稱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職業。 她也認為,郭鶴堯精神獎團隊高度的重視教育工作者,不遺餘力的提攜優秀的教師,對於影響後世的教育千秋大業可謂無遠弗屆。
2年前
特稿
大柔佛
【郭鶴堯精神獎得主】陳美莉:獨自在臺學習成長 藉特殊經歷輔導學生
“正如先賢孔子所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多年來,我一直秉持這一教育理念,在教學過程中以及日常生活中,盡力解決學生們遇到的各種問題。” 已逾60歲的陳美莉,仍在笨珍培群獨中任教。除了認真履行日常的教學工作,她還藉助自己從小獨自在臺灣學習和成長的特殊經歷,為學生提供輔導和指引,成為他們生活中的良師益友。 在印尼唸完小學後赴臺升學 陳美莉的家鄉是印尼巨港,她的父母從小接受中文教育,也因此對中文教育非常支持。陳美莉在印尼完成小學教育後,被父母送到臺灣升學,獨自一人完成了初中、高中和大學的學業。 在商學系畢業後,陳美莉留在臺灣工作,在一家外國企業擔任商業秘書,熟悉進出口貿易。 “由於印尼的教育環境沒有華校,因此在我的兄弟姐妹中,只有我有幸接受到正統的中文教育。” 叮囑學生努力適應環境 她笑言,一個人在小學畢業後,就被送到臺灣唸書,在懵懵懂懂中學習和成長,也磨練了她。 “我輔導過遇到各種困境的學生,包括因為家境經濟問題,萌生想輟學的學生。我經常叮囑他們必須努力去適應環境,因為環境是‘死’的,人是‘活’的,我們必須去適應環境。” 從事教育工作超過20年 陳美莉已經在笨珍培群獨中從事教育工作超過20年,主要負責教授簿記、初中和高中數學、商業統計學以及商業學等科目。 “觸發我從事教育工作的契機,是在我40歲左右獲得馬來西亞公民權的時候。當時,我的孩子已經上幼兒園和讀書了,我也有更多的時間。所以我覺得不要浪費這些時間,於是選擇了進入教育行業。” 從主婦變教育工作者不容易 陳美莉表示,在開始從事教育工作之前,她只是一名家庭主婦,在家照顧和教導孩子。 “從家庭主婦轉變為教育工作者並不容易,但是由於我在商界積累了一定的實戰經驗,因此當我進入學校後,就被分配到教授商業學和數學等科目,讓我能夠發揮所長。” 灌輸學生活用知識 陳美莉坦言她的教學雖然沒有什麼獨特的特色,但她經常向學生灌輸必須活用課本上學習的知識,在生活中加以應用。 “我也長期在學校教美工課,我會引導學生們利用所學的三角函數,在日後設計作品時,利用數學中的角度,讓一件作品得以站立,不會倒下來。” 她還引導美工班學生利用數學計算一件作品的生產成本,並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 “當然,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也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提升自己的班級經營和教學能力。校方也會聘請專家、學者來開辦講座,讓老師們參加。” 她說,如今科技發達,老師們除了可以通過與同事交流和翻書,也可以上網尋找資料,並經過過濾後,以學生聽得懂的語言進行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聽得懂是很重要的,他們才會有興趣去學習及做練習。” 得獎心懷感恩 對於獲得第三屆郭鶴堯精神獎優秀獎,陳美莉表示十分高興,感謝大會給予的肯定,同時感恩董事部和校長多年來給予的機會和體恤,以及同儕的協助。 “更加感恩的是,因為有了這些學生,我才有機會在學校服務及申請這份獎項,也可以說是學生造就了。” 陳美莉也十分感謝其父母,因為若不是當年送她到臺灣接受教育,也不會走上教育的道路。
2年前
大柔佛
大柔佛焦點
【第三屆郭鶴堯精神獎】熊雪娟堅持教育就是希望
香港電影《五個小孩的校長》中,飾演校長的楊千嬅說:“教育是身教,用生命影響生命”,令人動容。 “2022年度第三屆郭鶴堯精神獎”優秀獎得獎者之一的熊雪娟也抱持同樣的信念,堅定不移。 現年55歲的熊雪娟投入杏壇服務已邁入第卅年,目前是利豐港培華獨中的行政處主任。 她接受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訪問時表示,自己相信也堅持教育就是希望,只要付出就能看到未來的希望。 “教育就是一種陪伴、希望和不要放棄。教育是百年樹人的長遠工作,不能在短時間內看到成果。我們要相信學生,相信他們有向善向上的能力。” 她提及,身為教師,只有在課堂上面對學生,時間有限。除了教學之外,能給予學生的育人部分比較少。因此,她希望在課餘時間能多一點跟學生聊天,聊聊學生的價值觀、對未來的想法等。 熊雪娟表示,面對現在的學生,教學方式必須多變,更要多接觸學生,聆聽學生內在的聲音。 “我們要主動走進學生之中,我常跟學生宣導,沒事也可以到輔導室來找老師聊天。有時候,我們也可以不必很正式地在特定的地方聊天,只要路過碰上面了也可以聊一聊。” 當看到學生接受輔導後想要協助人,表明往後要修讀輔導與心理課時,又或是一些學生表明想要當教師時,她就覺得很不錯,挺開心的。 “生命影響生命。” 身為培華獨中校友的她在中學畢業後,前往臺灣師範大學修讀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習,輔修中文,隨後也於2014年獲得臺灣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學位。 1993年投入杏壇時,她在吉隆坡中華獨立中學宿舍輔導老師,隔年前往巴生濱華中學執教,1994年至2021年期間於巴生濱華中學、光華獨中、中華獨中等擔任輔導老師、班導師、輔導主任、學務主任、教師進修中心主任等職位,2022年開始返回母校執教。 至於自己為何想要當教師,熊雪娟表示,她自己回想起來,發現從前常帶著她和學生們在校園裡粉刷學校、在學校購買的土地上種草等的已故培華獨中校長洪志勝、父親熊星均和中學時期的教師,都對她執起教鞭發揮了影響。 “洪校長對辦學很堅持、很有熱忱,但他在1985年時突然生病離世,當時全校五六百名學生都很震撼,而我覺得仍很年輕的校長一定還有很多事情要做。至於我的父親是一名熱心華教,堅持把5個孩子都送到獨中的爸爸,還有中學時期的老師也熱心教育,關懷學生。” 走在教育這條路上多年,熊雪娟表示,面對學生的家庭環境問題時不能做些什麼,無法協助學生走出來是她最難過的事情。 “例如家庭失去功能、破碎家庭等,在這樣的情況下,只能陪伴著學生,讓他們知道有陪伴的力量,還是有人關心他們,避免他們自我放棄,還能堅持走自己的人生路。”
2年前
大柔佛焦點
大柔佛
莊惠嫻正面看待一路艱辛 走進學生內心教學
2022年度第三屆郭鶴堯精神獎:優秀獎得主 “教學之路舉步維艱,不敢去想還有多少個10年,但只要在初老的階段仍保有教學熱忱與動力,還是可以正面看待的。” 這是峇株巴轄華仁中學華文兼中國文學史老師莊惠嫻(54歲),回首執教邁入第30個年頭的體悟。 讓學生不再抗拒甚至愛上華文 莊惠嫻也是華仁中學校友,她中學畢業後以董總保送生的身分,到臺灣師範大學就讀中國文學系,畢業後便回國履行合約,到母校擔任老師至今。 她一路認真堅持地教,帶領學生感受文章蘊含的情意,用作文與學生交流內心世界,讓不少學生不再抗拒華文,甚至愛上華文。 發掘學生優缺點並協助改進 對她而言,作為一名老師,要不嗇於把學生好與不好的部分都勾勒出來,讓學生知道自己的長處與不足,才能幫助學生改進。 莊惠嫻在去年獲得第三屆郭鶴堯精神獎優秀獎的肯定,她對此自謙表示,這座獎項應該獻給培育她的華仁中學及臺灣師範大學,也會不斷提醒自己,繼續保有對教學的赤子之心。 莊惠嫻:透過學生想法提升自我 從過去的“爬格子”到今天“敲鍵盤”,寫作的方式是轉換了,但莊惠嫻對於寫作的熱忱卻始終不變,至今仍筆耕不輟。 莊惠嫻受到父親的影響,從小就熱愛寫作,初中開始投稿到各大報章及刊物,到現在仍常有作品輸出,她為的當然不是稿費,而是斷不了寫作這個嗜好。 在當了老師之後,她也鼓勵學生多讀多寫,踴躍投稿、參賽及貼堂,更用心批改學生的作文,在文末留下點評或感想,在回饋中與學生做精神上的交流。 “每每有時候,是學生的想法改變了我,讓我在這些小夥子身上得到正能量,進而自我內化,無形中提升了人生智慧。” 古文不可死記硬背 需瞭解含義 莊惠嫻希望學生能真正領略古文的美,而不是靠死背硬記的方式拿分數,因此她在教授古文時會詳細解釋單詞和賞析文句段意,讓學生切身體悟古文的情意。 她認為,讀古書不外乎是學習古人立德立心的精神與寬大坦然的胸襟,這些哲學底蘊與思想是不過時的美麗,值得傳衍。 此外,莊惠嫻認為,不同年代的學生個性也不同,老師應隨時代加入新的教學元素,這幾年她上課開始採用分組搶答的方式,藉此提高與學生的互動,提振學生上課的精神。 感謝華中一路栽培 自認乏善可陳的莊惠嫻,原本婉拒參與角逐郭鶴堯精神獎獎項,但在時任校長郭天平一句話鼓勵下,她最終決定接受提名,並把這份榮耀贈予一路栽培她的華中。 莊惠嫻透露,郭天平當時告訴她:“你提名也是為了華中,如果你得獎的話,也是華中獲得了榮耀”,就是這句話打動了她。 她說,在這漫漫教學長路上,她要感謝家人對她的支持、師長對她的栽培,以及一批又一批的學生,造就了今天的她。 她已把得獎獎金2000令吉,以已故父親莊松愛的名義,悉數捐予峇株巴轄華仁中學清寒子弟助學金,延續父親熱愛華文教育的精神。
2年前
大柔佛
大柔佛
阿虎老師執教獨中最大動力 甘願做 歡喜受
2022年度第三屆郭鶴堯精神獎:優秀獎得主 來自峇株巴轄新文龍中華中學的“阿虎老師”丘金虎常說:“甘願做,歡喜受”;這也是他堅持投身獨中教育的最大動力。 現任新文龍中華中學教務主任兼電腦科老師的丘金虎(49歲),也曾在新山寬柔中學、居鑾中華中學及麻坡中化中學執教,並長期進行教育培訓及激勵分享活動。 此外,他擁有臺灣明道大學光電暨能源工程碩士學位,現任馬來西亞資訊教育發展協會會長及馬來西亞留臺明道大學校友會會長。 須因材施教 丘金虎向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表示,老師必須懂得因材施教,一些學生的資質很好,會自動自發唸書,無須老師操心,而中等資質者則需要老師的指導。 “對於不愛念書的學生,老師便要為他們指引方向,讓他們認識自己,許多人就算無法進入大學,也能找到好工作,併為社會做出貢獻。” 他在教學生涯領悟到的座右銘是:”老師是人影響人的工作,我感恩所有教導過我的老師,因為有他們才有今天的阿虎老師,也希望我的學生未來也能成為很棒的老師。” 丘金虎:每年修改教材教法 丘金虎表示,身為電腦老師必須不斷自我提昇,因為科技日新月異,教材及教法也要每年修改,才能與時並進。 “電腦科和歷史及地理科不同,不能一直沿用同一種教法,而且也要根據學生的程度來修改教法 。” 他目前教課都會介紹風靡全球的聊天機器人ChatGPT,有一些老師擔心學生會用來作弊,但凡事都有一體兩面,人工智能(AI)可以取代工作,但卻無法取代人。 任教務主任 須擬定學校發展方向 目前擔任教務主任的丘金虎認為,教務主任的權力及責任比教師更大,身為學校的決策者之一,也必須擬定學校的未來發展方向。 “新文龍中學雖然是小學校,但卻有很大的發展潛能及空間,最重要的是必須擁有本身的辦學特色。” 他常說“甘願做,歡喜受”,因為喜歡做,才會樂意去做。過程可能會辛苦,但回想起來會是開心的,那麼所做的一切就是值得的。 他看到所教過的學生一批批的畢業,也希望自己對學生的影響,在他們的人生當中,能夠帶給他們一些幫助。 “也許他們在處理事情或遇到困難時,會想起阿虎老師的指導,教學除了教知識,也包括做人做事的態度,我相信每位老師都會成為某個學生的貴人。”
2年前
大柔佛
大柔佛焦點
第二屆郭鶴堯精神獎頒發7獎項 向獨中老師致敬
(笨珍17日訊)上善若水,向盡責、鞠躬精粹滋養千千萬萬獨中生的老師們致敬!“2021第二屆郭鶴堯精神獎”今日在笨珍培群中學舉行,頒發了2項卓越獎及5項優秀獎。
3年前
大柔佛焦點
大柔佛
郭鶴堯精神獎優秀獎得主 | 陳蘇弟喜歡與學生互動 一生堅守“誨人不倦”
出自《論語·述而》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教育工作者應有的態度,更是第二屆“郭鶴堯精神獎”優秀獎得主之一的陳蘇弟一生奉行的教育理念。
3年前
大柔佛
大柔佛
郭鶴堯精神獎優秀獎得主 | 陳珠明積極推展美育 帶領學生領略美
深知美育對學生成長髮展的重要性,來自永平中學的美術科主任陳珠明一路走來敬業樂業,積極帶領學生認識美、感受美,她在日前獲得2021年第二屆郭鶴堯精神獎優秀獎殊榮。
3年前
大柔佛
大柔佛焦點
郭鶴堯精神獎成績出爐 華中林汶良 培群李文輝獲卓越獎
(峇株巴轄22日訊)第二屆(2021)“郭鶴堯精神獎”得獎名單出爐,峇株巴轄華仁中學數學教師林汶良及笨珍培群獨中歷史教師李文輝雙雙榮獲卓越獎,各得獎金1萬令吉。
3年前
大柔佛焦點
更多郭鶴堯精神獎
下一個
結束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