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金融

2星期前
3星期前
2月前
2月前
4月前
这次股市大跌是一场短暂的完美风暴,由多个条件同时发生而促成。换言之,这场风暴是难以复制的。 上星期一,也就是八月的第一个星期一,许多人突然纷纷向我咨询股市大跌的原因。这些人平日里可说对股市丝毫没有兴趣,但因为身边总有人关心,再加上那天的大盘跌幅确实显著,所以他们不免开始询问,就像问最近为什么天气这么热一样。 市场里有好几种说法,有些说得比较夸张的,就认为这次股市大跌是美国人,或者说是华尔街那群精英混蛋搞出来的,为的就是要收割全世界的钱。这一派人特别喜欢阴谋论,我也可以大概猜得到他们应该会很喜欢宋鸿兵的《货币战争》系列书籍,虽然他们可能不知道宋鸿兵更像是天桥底下的说书人,甚至连银行的财务报表都不会看。 很多人以为自己不碰股票,那么这种股市暴跌就和自己没有关系。然而,金融是生活的一部分,现代社会就脱离不了金融运作。 金融市场的好坏会影响社会运作的方方面面,例如银行放贷的宽松和利率水平、公司估值和股权融资成本,市场资金流动性也影响房地产市场等等。用普通市民的话来说就是,你不买股票,股市暴跌是不直接冲击你。不过,如果你的老板有在买股票,那么股市暴跌就会直接冲击他的财富,从而可能间接影响你的财富,因为老板的现金流是否宽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司有多少的奖励预算。 扯远了,回归正题。我个人更倾向于认为这次股市大跌是一场短暂的完美风暴,由多个条件同时发生而促成。换言之,这场风暴是难以复制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条件导致了这一切呢? ──美国的经济数据疲弱 通常,美国会在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五公布非农就业报告,而在八月二号所公布的数据远低于市场预期。这数据是用于显示美国的劳动力市场的强弱。当数据低于预期时,自然会让人们觉得就业市场有疲软迹象,觉得美国经济真的要不行了。 ──日本央行升息 日本央行实行了多年的货币宽松政策以及负利率政策后,近年来随着日本国内大环境,由通缩慢慢转通膨,企业盈利增长,其实日本央行试图想要调高利率。2023年7月最后一天,从黑田东彦接手日本央行行长之位的植田和男宣布,日本央行将会把目标利率从0%至0.1%的区间上调至0.25%的水平。这一举措让许多日元贷款变得更为昂贵,引发市场的流动性恐慌,特别是那些依赖利差交易的投资者开始纷纷抛售金融资产。 ──人工智能盈利增长放缓 在2023年里撑起半边天的人工智能领域,其涨势延续到了今年。然而,许多人工智能相关的公司股票已经变得愈加昂贵,估值长期处于高位。许多投资者明知估值太高是有其风险,但碍于市场欠缺有看头的行业,所以他们选择继续持有。因此,这类投资者对市场动荡也非常敏感,一丁点的风吹草动都能够造成人踩人的恐慌性抛售。 当你读到这里,或许会不理解,就是这么简单吗? 当然,市场是非常复杂的。这当中我省略了若干细节,例如一位做债券的同行透露,几星期前债券市场出现了大量资金的买入,无论是马来西亚债券还是美国债券;又譬如,巴菲特在此时透露他清空了许多苹果股票,目前手中持有2,000亿美元(一个2和十一个0,不用谢),让一些投资者觉得股神一定是看到了什么问题,因此也跟着抛售;又或者,那些被严重抛售的都是上涨了非常多的股票。 那么,为什么市场会这么快恢复呢?例如日本股市,明明星期一大跌了12%,却能够在星期二上涨10%? 我的解读是,投资者发觉以上的负面消息只是一时的恐慌。怎么说? 美国经济数据疲软不是头一遭了。在过去一两年里,美国时不时都有低于预期的经济数据,但市场并未表现出如此激烈的沽出反应。当然,有强大的人工智能狂潮也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市场的“化妆师”角色。 日本央行升息的消息其实从今年年初就不断传出,其行长植田也多次释放信号,表示日本即将会调整目标利率。再者,这一次的利率调整幅度也非常小,远不如美联储在2022年那么激进。因此,市场对此已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也看到许多资金逃离日本市场,转战日本债券。顺带一提,日本央行当天的数据网页刚巧当机了。 至于人工智能的狂欢派对是否已经结束,目前还 没有定论。这一次的人工智能革命是真有其事,你可以实实在在看到有许多工作和工种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只不过,实质的科技革命是一回事,股市则是另一回事,而后者常常跑在前头。所以,人工智能相关的股票投资会慢慢进入一个更为理性,但依旧乐观的阶段。 当然啦,我之所以敢这么说,是因为市场在星期一的暴跌之后已经陆陆续续收复失地了,也包括我们公司的客户。 在星期一尚未闭市之前,我和同事们心里也相当不安,因为整个市场的沽出规模实在过于疯狂。我们反复思考和搜寻资料,试图从众多资讯当中整理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或者头绪。于是,我们发现那些被严重抛售的股票出奇的一致:都是那些上涨了许多的股票。估计这一次的抛售潮逼得人们也不得不套现。 当我们判断这一次的跌幅更多是一时情绪,与基本面关系不大后,我们便决定买入。当然,这也得益于我们一直秉持的原则就是要保持一定比例的现金持有量,以备不时之需。这一点也和PHEIM投资管理公司创办人陈俊贵博士的理念不谋而合。从事后诸葛的角度来说,这次的决定,收获甚多。 有些读者可能会不认同,觉得基金经理只是管理他人钱财(other people’s money),所以在市场大跌时选择买进自然较为容易。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我自己也是公司的客户之一,和其他客户一起身处同一艘船上,因此在决策时非常谨慎。这一做法并不常见,同行之间也没有太多人效仿。但,我认为基金经理和客户购买同一只基金至关重要,这不仅可以彰显该基金经理是言行一致的投资人,而不只是一个基金的推销员。 以上就是我对这一次市场短期暴跌的解读,希望对各位看官有所帮助!
4月前
5月前
8月前
儒家提倡安土重迁,“父母在,不远游”,早期的确方便管理人民财产,却造成迈入现代化的障碍,明清甚至禁止出海贸易。相反的阿拉伯和欧美等一神教文明鼓励四海为家,建立海上贸易网,发明大众金融市场——即使无血缘的人也能互助。 耶鲁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2006年被华尔街评选为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他在耶鲁大学的金融学通识课大受欢迎,而本书乃用金融学的风险管理分析人类文明史。 所谓文明,就是“个体更容易生存,更免于受暴力所威胁”。分析罗马及中国皇帝被杀害的频率,发现动乱的时代通常都气候不良,罗马和中国的模式相同,北方干旱时,游牧民族只好南下,于是政治动乱,皇帝被杀,甚至亡国。此规则放诸全球各地历史皆准。 但也有反例,某个墨西哥文明就不太被天灾影响,显然他们有更佳的“避险手段”,比如贸易,粮食不足则输入粮食,避免了社会动乱。 历史从暴力走向文明,关键在发明了避开风险的手段,给群体带来生存秩序,包括六大创新,依序为:技术、迷信、家族、宗教、国家、市场。作者为每一种创新举了许多例子。 第一个是技术更新,例如定居农业,气候变化迫使原始人定居并发明储存技术和驯化动植物,以确保食物不中断。 神话迷信带来了秩序,强化道德可阻止暴力,国家的诞生垄断合法暴力(刑法),并以神话来维持权力。 家庭和婚姻的发明形成在危难时互相信任的互助群体,印度农人把几个女儿往不同的方向外嫁,以分散自然灾害的冲击。 [vip_content_start] 宗教社群是类似“内部金融市场”的跨期合作互助体,宗族、金融市场和国家福利是宗教的竞争者,因为这些会令信徒不再需要他们。 第六个创新——市场,包括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不同的文明性格会影响文明演变的轨迹,比如儒家称商人为逐利之徒,形成抑商文化,在“士农工商”中列为末等,但事实上商业造就的跨区贸易能降低风险冲击。例如大运河废弃就造成沿岸商镇衰败,运河附近民变暴乱增加,促成了太平天国。 儒家提倡安土重迁,“父母在,不远游”,早期的确方便管理人民财产,却造成迈入现代化的障碍,明清甚至禁止出海贸易。相反的阿拉伯和欧美等一神教文明鼓励四海为家,建立海上贸易网,发明大众金融市场——即使无血缘的人也能互助。儒家文化强调家族血缘,重民法而轻商法,19世纪时试图利用洋务运动引进现代金融,结果因长期的文化习惯而水土不服。 新型社会也有新型风险,比如股市崩盘,也因此催生新的国家型态——福利国家、货币国家、财政国家——新的避险方案。 书题已经道明了主旨:今日的文明是人类在跟风险的博弈中逐步塑造出来的。换句话说,我们都是无数暴力事件中幸存者的后代。
8月前
编按:《金手指》你看了吗?电影所改编的原型案件,就是香港股市赫赫有名的佳宁集团骗局,而马来西亚恰恰是这场骗局的重大“赞助商” 之一。那么跟电影相比,书里真实呈现的佳宁案又是如何呢? 陈松青(以下简称老陈)是佳宁案的主脑,电影只是笼统地说他来自南洋,真实身世仍有争议。在《香港企业并购经典》一书写到,老陈自称在砂拉越出生;《From BMF To 1MDB》一书里则提到老陈是新加坡公民,只是1984年被撤销公民权。之后调查案件里,也发现老陈同时拥有巴拉圭和汤加国的护照。 1972年,原本是工程师的老陈,因其建筑公司被利华银行控告,以破产收场。失意的他背井离乡,到香港发展,开启传奇的一生。 《From BMF To 1MDB》描述,老陈一开始就在房地产公司上班,并结识了贵人——锺正文(任达华饰),两人合作无间。电影里,梁朝伟以其秘书名字为公司命名。有趣的是,作为原型人物的老陈也有位名为Carrie的女秘书,跟佳宁集团(Carrian Group)发音也有几分相近,不知两人关系又和电影有几分相似呢? 在1978年,老陈不断利用杠杆来增大其手中地皮数量。先是买入一片土地,后抵押给银行来获得远高土地价值的贷款金额,用这笔借来的钱再买地,再抵押土地来贷款。就这样,老陈在两年时间内购入数百万平方呎的土地,成为一家中等规模的地产机构。 那么,是谁给老陈注入源源不绝的资金呢?答案就是马来西亚土著银行旗下的BMF(Bumiputra Malaysia Finance Limited,也被称之为裕民财务)。 不但有金主,就连当时的东风也在老陈那一方。 ◢买下金门大厦,贩卖故事 根据《香港企业并购经典》,在1978年3月,香港政府放宽银行牌照的发放限制,并发出27张银行牌照,使得银行数量猛增4成。各家银行四处找人把钱借出去,加上香港土地价格快速上涨,让老陈有机会用这方式获得额外资金。如今,这种方式已不可行。 老陈随后推出过高价豪宅楼盘,用子公司偷偷买入托高房价(电影里,梁朝伟为此开设众多空壳公司)。如此反复操作,佳宁集团算是在地产闯出一些名堂。但,这种玩法充其量也就是广告宣传,安分地卖房子始终无法给老陈带来巨大财富,因为老陈要的是一台可以印钞票的机器! 那么,要怎么做呢? 就必须拥有一家上市公司的壳。因为只要公司业绩屡创新高(或者让人感觉如此),那么它的股票就会受到追捧,也可以不断发行更多股票来获得巨额财富。故此,老陈盯上了美汉企业的上市壳子。 有了壳还不够。老陈需要一则好故事,一则能够到处贩卖,并让人产生幻想的故事。 或许真的是上天眷顾,1978年,著名的金门大厦(如今是美国银行中心)被香港置地公司收购,但是隔年年末,碍于资金考量而想要脱售。 金门大厦,应该就是那个能人浮想联翩的故事主角了。于是,老陈和锺正文在该年11月成立公司,并接洽置地公司,表示愿意以9.98亿港元买入。与此同时,收购美汉企业的壳,也在同步进行。 1980年,老陈先是在3月完成收购美汉企业,改名为佳宁置业有限公司,后在7月15日把购得的金门大厦,注入在这家上市公司。不到两个星期,老陈宣布已有新买家愿意以15亿港元,买下佳宁置业刚刚获得的金门大厦。瞬间,其股价飞涨至9块钱。 正当大家在股市欢庆时,老陈直接带来另一则重磅好消息,宣布恒生银行创办人的二代会以16.8亿港元,买入这座金门大厦。如果这笔交易真的能够完成,那么佳宁置业不到一年内就赚到近7亿港元。 此后,佳宁置业的股票是洛阳纸贵,老陈可以用股票来抵押并贷款,各银行也乐见其成(包括汇丰银行)。老陈的业务也越做越广泛,航运、保险、电影、酒店等等。当然,佳宁的股价必须只涨不跌,老陈才能继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但,好景不常。1982年10月26日,佳宁宣布业绩有所增长,但为了继续给股价造势,老陈宣布派发0.12港元的股息(此时佳宁股价估计是1.50港元左右)。奈何,佳宁外强中干,毕竟由始至终只是一家不断用钱堆叠出来的公司,根本没有足够现金派发股息。老陈只好改口送红股代替股息,并同时发行优先股筹集资金。这时,市场真正看清佳宁的现金流困境,股价暴跌3成。 此时,老陈依旧垂死挣扎。但奈何需要填补的财务窟窿实在太大,以10亿港元起跳。这时,Jalil Ibrahim作为土著银行时任主席的代表,前往香港调查裕民财务的状况,以确保一切没问题。但Jalil在酒店惨遭杀害,并弃尸于新界一带的蕉林。 从此,佳宁案就不再只是一起纯粹的白领犯罪案件了,而是有了刑事成分。香港警方之后的行动,算是把佳宁想要债务重组的希望给拔掉。老陈随后落网,佳宁集团也正式被清盘,总债务106亿港元,其中46亿港元从裕民财务借的。 为什么裕民财务愿意借出这么多钱? 《From BMF To 1MDB》描述,马来西亚经历了513事件后,政府推出了很多政策来扶植土著的经济地位,而土著银行就是背负这项议程。在七八十年代,许多国家都正值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房地产是一项相当有利可图的选项,因此1977年成立了裕民财务,希望在香港找到投资良机。 那么,这整个过程是不是没人起疑心呢? 非也。裕民财务的稽查师在1980年(也就是老陈收购金门大厦那一年)就曾提醒说佳宁的贷款金额已经高达32亿港元,而且高度集中,不能忽视。奈何,裕民财务总经理说这些贷款都有抵押物,而且得到全体董事局的支持,其中就包括土著银行的董事。 ◢马哈迪和达因出场了! 当佳宁集团出现问题时,土著银行才终于愿意面对现实,那就是他们的股本是完完全全被前者的烂账给抵消。如果按照正常市场运作,土著银行就应该破产结业。 但,土著经济的议程怎么能够失败收场呢?于是,马哈迪和时任财长达因联手让国油以9.3亿令吉,买下PNB所持有的9成土著银行股权,然后再注入3亿令吉资金,而土著银行则以7.3亿令吉把它们所持有的马来亚银行股份卖给PNB(并获利5.9亿令吉)。这笔新资金和5.9亿令吉的获利,用以注销土著银行的烂账。 不过,根据规定,国油是不能持有银行股票。但在马哈迪的铁腕手段下,这一切都变得可能,并利用各种机密理由,拒绝公开裕民财务的细节。而总检察长更是直接摆烂,任由那些与佳宁集团有串谋嫌疑的裕民财务高层出入国境,并说这是海外案件,大马政府没有管辖权。 政策的被滥用、政客的不切实际和铁腕、玩忽职守的高层,利欲熏心的骗子。凑齐这些,让佳宁案充分生长条件。多年后,同样的配方,让这类案件再次发生,让我国名誉受损。这一次,它的名字是1MDB。 相关报道: 黄子伦 / 诶? 国家的钱不见了! 【读家说书】黄子伦 / 你与诈骗犯的距离 星洲人专栏》黄子伦 | 暴跌后的小型股可以买吗? 星洲人财经专栏》黄子伦 | 小型股变巨兽怒吼
10月前
11月前
11月前
1年前
每当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总是有点不知从何说起。 “合规官”这一词,听起来很陌生对吧?这是我的职称之一。 我在新加坡的一家钱币兑换公司工作,我入行时共有5间分行,目前已扩张至17间。更严格的合规管理,是有必要的。 当我还是会计时,上司替我报名参加与行业合规相关的讲座和作坊。虽然它们和会计工作并无太多关联,但我还是抱着好奇心去参加了一场又一场的讲座。 起初,我是蒙查查,有许多行业用词需要时间揣摩和学习。慢慢地,我便了解合规官的职责,包括确保公司的运营方式遵守相关的法规、符合金融行业的标准,以及监督货币兑换交易的合法性和透明性。而所谓的“标准”是由金融监管机构设定的,最主要的目的其实是防范洗黑钱,和打击恐怖融资等非法金融活动。 公司在赚取盈利的当儿,合规官必须严格执行一系列的审核措施,例如:客户身分验证、监测交易、公司内部的政策设定、培训员工、风险管理、记录保留、合规审计以及应对违规行为。 柜台出纳员是直接与客户互动的员工,他们也是防范非法金融活动的第一线,因此总会遇到各式各样的情况。举例来说,当顾客兑换或汇款至一定的数额,我们需要顾客提供身分证件及其他的支持文件,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仅仅这项要求,就足以让某些不能理解的顾客刁难,甚至口出恶言。 有些比较小心翼翼的顾客会质疑我们的用意;也有的顾客得知需要验证身分,会要求把款项数额降低。除此,还有被各种诈骗如爱情骗子骗得团团转而前来汇款,又或是为了赚取佣金而出借自己账户的钱螺等情况都有可能遇到。 而我们的工作,就是要严格执行规定,不能有“随便”的态度。我也需要确保同事都了解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千万不能为了做生意和怕麻烦,而“好心”替顾客想办法。 千万别贪图小而快的利益 我们常常需要不断地教育和嘱咐员工,好似老母亲,免不了被嫌啰嗦。但为了把嘱咐都刻印在每个人的心里,只能不断地啰嗦下去。 金融行业都需要合规官。银行、保险公司、证卷公司,又或是其他领域,例如医疗保健、餐饮行业、法律相关的公司等等,合规官都有助于公司在法律框架内运作。 在“合规”这一项领域,我的道行尚浅,并不是相关领域毕业出生,只能勤能补拙,希望在任期内,循规蹈矩,做好自己的本分。 我也想通过这篇文章传递这个概念: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千万不要贪图小而快的利益,被非法分子利用,成为钱螺。金融行业一层又一层的铁丝网迟早会把这些不法分子困着,因为我们正在努力! 【星云】长期稿约/我们这一行 电邮:[email protected] 来稿请注明:我们这一行 •文长勿超过1000字,可附上相关照片。 •请于稿末注明中英文姓名、身分证号、联络地址、银行户头 、电邮等作者资料,否则恕不录用。 •文章经录用,除了在平面媒体刊载,本报也拥有作品上网、 录影、录音、改编等其他使用权。
1年前
1年前
而这一切,都使得许多中文圈的人们对金融这事儿有严重误会,以为只要自己的数学好就能够玩得转,孰不知自己的认知和现实有巨大落差。最后要么是在股市里任人宰割,要么是远离真正的金融市场,进入到“金钱游戏”等类似“伪金融市场”里寻找回报。 我承认这标题是有点耸动,或许有那么一些以偏概全。不过,我也管不了这么多。就以我的片面观察,我发觉中文圈子里特别多金钱游戏的骗局,尤其是说中文的华人圈子里。作为对比,受英文教育或者说英文的华人圈子里也是会听到一些金融骗局,但是和中文圈还真的是有那么一些差别。 中文圈骗局有何特色? 我先说中文圈的骗局有什么特色。一般来说,常常给人一种非常粗糙的感觉,不管是宣传材料的素质,还是里面所透露的“投资策略”。就拿我曾看过的一些材料来说,骗子们所说的事情压根儿就不可能实现。举例来说,骗子说机构投资者比散户有许多优势(这个我知道),其中包括可以提早在股市开市之前进行买卖,也就是可以在早上九点之前完成交易(这完全是胡扯,你只能下单,但系统是不会执行),而且有特别的窗口看到其他人的交易来套利(这也是胡扯)。 你看,只要大家有交易过,或者有仔细阅读股票交易所列出的交易明细,就会知道这完全不可能办得到。但是在骗子的世界里就是办得到,而也确实有人相信。 另一种骗局则是声称自己有特别的交易模式(可能是个人操作或者是AI操作),能够稳定获利。如今硕果累累,他们自己赚够了,邀请你也一起加入。 我分享一些经验,很多时候我和同行们见面,不管是什么场合,当谈到投资策略时,全部人都是避重就轻。要说大方向或者一些行业意见,他们是愿意分享,例如看好哪一个市场或者领域之类,但你要继续打听他们买什么股,何时买卖,那么这场对话就已经结束了(可能也会被列入他的社交黑名单)。因为大家都有自己赖以生存或者扬名立万的秘密,没有人会和你全盘托出,除非你俩是同事或利益一致的时候。他们都知道一笔交易越多人知道,那么这笔交易的潜在回报率就越低。大家有钱肯定是静静地赚。 西方国家和本地中文圈骗局层次不同? 当然,这并不是说出了中文圈就没有骗局,想当年的金玉华公司(Genneva,已被警方和国家银行取缔)也是红极一时,至今还有许多人对其深信不疑(也有类似的骗局不断涌现)。如果我们再进一步,看看西方国家,这些骗局所涉及的金额也是非常夸张,例如美国的Theranos和FTX,都是动辄十亿美元起跳。但这些骗局有很大不同,那就是它们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而且被骗的虽有普罗大众,但很多权贵都被难逃被割韭菜的命运。这和本地中文圈里的骗局几乎都在针对银发族以及日夜努力地讨生活的普通人(JJPTR就是专门针对这群体)是截然不同的。在江湖道义上来说,这两种骗局还真是有层次之别。 为何会这样? 中英文世界的金融资讯量有差别? 客观来说,是中文和英文之间的资讯量有巨大差别。金融这玩意儿是源自于西方,你甚至可以追溯到16世纪,全世界第一家上市公司——荷兰的东印度联合公司,让全世界认识到金融的力量若发挥得当是可以呼风唤雨,以及滥用金融工具的后果(例如次贷危机时的金融衍生产品,或者各种会计欺诈案件),这一些都极大丰富了英文世界里的金融资讯。即使你不懂金融,但起码你会对这些案件的新闻报道略有耳闻。 但是来到了中文世界,金融的历史或许存在已久,但是学术研究或者相关报道是到了近代才大放异彩。即便如此,也大多集中在中国、香港、台湾等市场。加上本地资本市场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后变得异常保守,更多管制,不能卖空(如今允许但也是诸多限制),金融产品和创新已是落后许多市场。 [vip_content_start] 况且,许多长辈们的财富大多没逃过亚洲金融风暴的魔爪,而“金融”也成了他们的终身梦魇,使得他们停止学习和分享。相反,在这场危机里有办法保住财富的幸存者们,大多成了本地金融圈里的大佬们。虽然这些大佬们不乏华裔,但如今还是用中文来沟通或者做主要交流媒介语的,我能想到恐怕也就只有冷眼前辈一人。 在这种环境影响下,本地有关金融的中文资讯自然是大大落后,甚至是狭隘,不然你就不会看到至今仍有一群人相信“庄家”这种阴谋论。 法律知识拉开中英文学习者对金融的认知和应用? 第二个原因则是金融的学习方法导致的。虽然金融是一个集合了许多学科的杂学,但其中有三大学科尤其重要,分别是数学、心理学,以及法律。刻板印象来说,数学是亚洲人的专长。心理学复杂得多,至今仍然有许多理论还在探索和验证中,也有不少争论,而我觉得中英文学习者的起跑线还算接近。 真正让人之间的学习产生差异的还是法律知识。不但因为法律是英文书写,相当考验阅读时的断句和诠释,而且也讲究你如何应用在现实世界里,这也是许多中文圈里英文能力欠佳者,感到非常吃力的事情。举例来说,一家公司为何会被列为PN17,是有明确的条件,而上市公司要脱离PN17也是有明确规定。这一切都是需要你去研究交易所列出的上市公司条规(当然也要略懂会计),不是随口说说就能够脱离;公司能够发行多少红股或者回购多少股票,也是有规定……要弄懂这些事情,你不认真地在金融市场里工作,还真是办不到。 而这一切,都使得许多中文圈的人们对金融这事儿有严重误会,以为只要自己的数学好就能够玩得转,孰不知自己的认知和现实有巨大落差。最后要么是在股市里任人宰割,要么是远离真正的金融市场,进入到“金钱游戏”等类似“伪金融市场”里寻找回报。社交媒体把互相攀比推到了极为糟糕的地步,让许多人不自觉地掉入各种骗局。这,又是另一则故事了。 既然混这圈子的人们对金融异常陌生,骗子们的行骗手法自然就不怎么讲究,都是走炫富路线来吸金,来来去去都是名牌、跑车、名表、酒店活动等等,带着麦克风走出来的那位像是个暴发户,而不是技术宅。 以上,就是我一些简单的观察。希望对各位防范骗子有所帮助。永远记得,世上没有白吃的午餐。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