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金鑾鎮第四區國中

(蕉賴訊)抓住新年的尾聲,星洲日報《學海》雪隆區第39屆學生記者隊——《突破》培訓營圓滿落幕!本次培訓營旨在培養新一屆學記,具備作為學生記者所需的基本技能與素養。 培訓營於2月7日至10日,於康樂二校進行。為期4天3夜的培訓過程中,80位新學記參與了豐富多元的活動,獲益良多。 本次營會由本報、星洲人及星洲日報《學海》雪隆區第38屆學生記者隊聯合主辦,並獲得康樂二校提供場地支持,以及Gardenia Bakeries與佛光素食快餐通店贊助膳食。 今年培訓營的主題為“突破”,寓意學記能突破桎梏,勇敢邁出每一步,探索無限的可能性。 《突破》培訓營拉開序幕! 本次營會開幕典禮的嘉賓有星洲日報文教部主任曾翎龍、星洲日報文教部大專組主編王國剛、《學海》季刊主編葉欣媚、雪隆區學記負責人陳偉傑、《學海》編輯劉馨繢、康樂二校校長劉瑞梅及家協主席梁俊輝。 曾翎龍在致辭時分享了3個關鍵詞:“突破”、“傳承”與“耐心”。他表示,新學記們從選擇踏入培訓營的那一刻起,便是在挑戰自我、勇敢“突破”。正是這種精神,讓學記隊的“傳承”得以延續。他還強調,學記生涯中最重要的品質之一是“耐心”,唯有耐心耕耘,才能結出成功的果實。 梁俊輝代表校方致辭時表示,學校願意出租場地,不僅是對營會的支持,更希望學記們發揮力量,讓身邊的師生愛上華文,支持華教。 《學海》編輯室分享會 作為《學海》旗下的學生組織,《學海》編輯團隊現身說法,向營員們分享了《學海》季刊的製作過程,並介紹了學生記者存在的意義與責任。 王國剛認為,記者的筆是世上最有力量的工具之一,因為記者的工作是傳達消息,是社會的監督者。因此,記者必須對所傳播的訊息負責,避免散播不實資訊,確保所有內容經過嚴格審核。他強調:“我們的筆對大眾有著深遠的影響。”這番話不僅讓在場的營員們意識到新聞工作的責任感,也讓大家更深刻體會到新聞的力量。 葉欣媚向學記們介紹了《學海》季刊——一份專為中學生打造的課外讀物,在介紹了《學海》的編制過程後,她鼓勵學記們閱讀《學海》來拓展視野。 陳偉傑則鼓勵大家勇敢追求自己的興趣,並在寫報道時將之分享給讀者。“只有在寫自己想寫的,才會寫得精彩。” 主講人們在分享之後,與學記們進行了互動環節。學記們提問有關媒體行業和學記隊的問題,獲得主講人們的耐心解答。此次交流會不僅讓營員們對新聞行業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激發了他們對記者職業的熱情與責任感。 白慧琪:新聞寫作的本質是追問“為什麼” 星洲日報副刊高級記者白慧琪在營會講座的主題是“專題採訪寫作:題材發想、問題意識”。她強調,新聞寫作的核心在於不斷追問“為什麼”。新聞報道不僅是對事件的描述,更重要的是挖掘事件背後的意義,引發讀者思考,而非提供固定答案。因此,一篇有價值的新聞報道通常具備時效性、影響力、鄰近性、顯著性、爭議性、新奇性及人文關懷等要素,使其更具吸引力和社會影響力。 白慧琪指出,專題報道的靈感往往源自生活中的細微之處。通過細膩的觀察和深入探討,記者能夠展現某一現象或議題的不同面向,讓讀者獲得更深刻的理解。 潘致情:要用事實講話 新紀元大學學院講師兼媒體研究系主任潘致情也是受邀的主講人之一,講題是“記者偵探社:新聞選題背後的破案過程”,與營員們探討關於媒體素養與事實查核的議題。 她表示,記者就像偵探一樣,通過採訪、數據分析和實地考察3種技巧來調查事情的真相。但與偵探不同的是,記者的“武器”並非放大鏡或證據,而是手中的筆。潘致情藉此引出一個重要觀點——媒體素養。她將媒體素養比作一把衡量道德底線的尺,而這正是媒體從業者最應具備的特質,即公平、客觀、批判。 潘致情說:“在事實尚未被證實前,我們不應輕易下定論。否則,受影響的不僅是記者自身的聲譽,更可能侵犯受害者的隱私與人權。”此次講座讓學記們受益匪淺,對新聞倫理與媒體責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外出街訪:鍛鍊採訪與寫作技巧 為了加強新學記們的採訪能力,工委們帶領他們前往校外的各個店鋪與商家進行實地街訪。經過營會中安排的模擬採訪與夜間採訪環節,營員們已初步掌握基本的採訪技巧。工委們將營員們分為16個小組,並安排他們分別探討物價、人工智能、自然災害等16個不同的主題。在工委們的隨行指導下,營員們不僅能獲得實時的引導和協助,還受促採訪友族同胞,以獲取更多元化的觀點,並學習如何應對不同類型的受訪者。 街訪環節結束後,營員們返回營地,以小組形式總結采訪內容,並開始撰寫各自的報道。工委們在旁適時提供建議,教授正確的寫稿格式,並指導營員們運用5W1H等新聞寫作技巧。在這一過程中,營員們學會了如何將零散的採訪內容整理成有條理的新聞報道,同時鍛鍊了語言表達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 寫稿環節結束後,陳偉傑為各組稿件進行點評,讓新學記們對新聞寫作的規範與標準有更深入的瞭解。 倦鳥歸巢,學記永遠在身後 回巢夜是雪隆區培訓營的特色活動,由在任學記為歷屆學記舉辦的團聚晚會,讓新任學記親身感受“學記大家庭”的溫暖。 傍晚時分,歷屆學記陸續到場,身穿各屆營衣,興致勃勃地拍照打卡,錄製口號影片,現場氣氛熱烈。 回巢夜的開場伴隨著39屆學記悠揚的歌聲:“心與風共鳴,突破自己闖蕩,39屆學記不畏風浪。”這句承載著學哥姐期望的歌詞,由39屆學記親口唱出,更顯動人心絃。此外,工委們也特別為歷屆學記準備了精彩的表演,包括話劇和歌曲演唱,溫暖的旋律迴盪在每個人心底,營造出溫馨而愉悅的氛圍。 在大合照環節,各屆學記緊緊擠在一起,高喊雪隆區學記口號:“堅持到底,TA一定很愛你!”這一刻,回巢夜的氣氛被推向最高潮。隨後,歷屆學記依次上臺,手持工委團精心製作的屆別牌子,與舞臺背景合影,定格珍貴回憶。 緊接著,熟悉的福利夜正式開始!工委們設立卡拉OK、紀念品、拍照等站點,讓學記們盡情享受歡樂時光。歡聲笑語此起彼伏,溫暖的氣息瀰漫夜色,也銘刻在每位學記的心中。 學記實戰挑戰:鍛鍊團隊協作,追尋真相 本次培訓營特別設置了“背水一戰”水戰活動與模擬採訪環節,全面鍛鍊學記們的團隊合作、應變能力及採訪技巧。水戰活動採用跑站競技形式,每組需依次完成挑戰並收集樹葉作為達標標準。考驗口才與反應速度的“急轉舌戰”,強調團隊協作的“同舟共濟”等環節,讓學記們在競爭中提升溝通與協作能力,同時深化團隊默契。 而模擬採訪和夜間採訪則讓營員們化身“曙光調查團”記者,通過採訪“嫌疑人物”,推理案件真相,體驗意外組記者的工作。他們在提問與記錄中尋找線索,並在討論中揭開謎底,不僅鍛鍊採訪與寫稿能力,也深刻感受到新聞調查的挑戰與成就感。這場結合競技與實踐的挑戰,不僅是一場比賽,更是一次難忘的成長體驗,讓學記們在合作與拼搏中收穫信任、技巧與責任感。 39屆學記正式啟程! 時光飛逝,第39屆培訓營即將迎來尾聲。在閉幕儀式上,陳偉傑逐一收集散落四處的隕石碎片,並將其放入機關內,象徵著隕石歸一,為39屆學記們4天3夜的培訓營劃上完美句點。隨後,在本次營長與副營長的陪同下,他進行了備受期待的開箱環節,正式宣告星洲日報《學海》雪隆區第39屆學生記者隊培訓營圓滿落幕!培訓營的結束標誌著新學記們學記生涯的起點,願他們攜手並進,書寫輝煌篇章,為學記隊注入新血脈,傳承學記精神。  
2月前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古往今來,人們對高掛空中的那輪明月總有浪漫的遐想。每當皎潔的月光灑滿大地時,心中便會湧起無盡的思念與感慨。 月亮不僅是自然界中的美景,也是文化中的象徵,代表著團圓和思念。中秋節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更是因賞月、吃月餅而廣為人知。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人們會與家人團聚,共度美好時光。月餅作為中秋節的象徵之一,承載著人們對親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隨著時代的發展,月餅的種類和口味也在不斷創新和變化。從傳統的蓮蓉、豆沙,到如今的冰皮、流心,各種各樣的新口味層出不窮,滿足了不同人群的喜好。 近年來,製作月餅的餅家更是在口味和設計上下足了功夫,推出了不少別具一格的月餅,既保留了傳統的特色,又加入了現代的元素,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雪隆區學生記者隊採訪了霹靂愛大華的紹華餅家,聆聽他們製作月餅的故事。 紹華餅家是一家擁有近70年曆史的老字號,如今已傳承到第三代。每逢中秋節,這裡都會迎來許多長者和遊子,選購年度必備的古早味。 據第二代傳人葉新金透露,許多顧客在中秋佳節前就會提前預訂月餅,有些遠在外地的遊子甚至會專程回來,只為品嚐這些傳統的福州月餅。 第三代傳人葉楚糧和其父親葉新金,每年都忙於製作月餅,這些月餅不僅形態與市場上的普通月餅不同,呈現出小圓餅和小橢圓型,而且在製作工藝上更加繁瑣,需要使用傳統的炭火烤爐烘烤。 炭烤保持月餅油香口感 福州月餅作為福州人中秋節不可或缺的傳統美食,凝聚了濃厚的地方文化和豐富的歷史背景。與市場上常見的廣式月餅不同,福州月餅以其獨特的口味和傳統制作工藝贏得了人們的喜愛。 福州月餅包括鹹肉月餅、油棗(又稱老鼠餅)、麵茶餅(福州話稱為“卓有”)以及多種口味的豆沙餅,如白蓮蓉和黑豆沙。 油棗香脆甜而不膩 福州月餅是福州人最鍾愛的一種傳統月餅,其內餡由蔥和肥豬肉混合而成,外皮則以炭火烤制而成。這種製作方法使月餅保持了肉餡的鮮嫩多汁,同時外皮也焦香酥脆。製作過程中,紹華餅家堅持使用炭火烤爐製作,雖然這種傳統制作方法的使用步驟較為麻煩,但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月餅原有的油香口感,使其風味獨特,充滿古早味。 油棗則是福州的另一種特色。這種餅的主要原料是糯米粉、麥芽和熟麵粉,製作過程中注重調和和烤制,最終呈現出香脆的口感。由於不含肉類成分,油棗是一種素食者也可以安心享用的糕點。它甜而不膩的風味,讓人每次咬上一口,都能品味到傳統工藝的精髓和福州特色的獨特魅力。 福州月餅傳承更需文化傳遞 餅的保質期不長,所以店家每天只生產當天所需的量。以老鼠餅為例,身為油炸食品的老鼠餅可以保存較久,但麵茶餅一般只能保存兩個星期,放久了便會出油並且味道會變差。豆沙餅則可以保存一星期。如果要保存久一點,可以放在冰箱裡,吃的時候拿出來烘烤一下,口感或許會有些差別但仍能接受。 鹹肉餅則與眾不同,因為紹華餅家使用炭火烘烤的原因,鹹肉餅放得越久口感會更好。如若拿冷藏後的鹹肉餅去烘烤,味道會更加馥郁地散發出來。因此,有些人習慣多買一些月餅放在冰箱裡保存,等到想吃的時候再拿出來烘烤,即便過了中秋節,也能隨時享受到這種美味。 福州月餅的傳承和發展不僅依靠技藝,更需要文化上的傳遞。每逢中秋佳節,福州人都會互相贈送月餅,表達祝福和團圓之情。福州月餅作為傳統美食的一部分,不僅承載了地方的飲食文化,還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故事和人文情感。對於許多福州人來說,咬一口福州月餅,不僅是品嚐美食,更是品味一種久遠的鄉愁和家鄉的味道。 福州月餅的製作技藝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創新和改進,但它的核心工藝和傳統風味始終保持不變。這種對傳統的堅守和對品質的追求,使得福州月餅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依然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葉楚糧:回鄉接手助父母減負擔 葉楚糧透露,自家做餅的模具都是特別從中國運進來的,不同餅都有自己的專屬模具,形狀獨特,可謂獨一無二。另外,廚房裡的大木桌是從第二代傳承下來的,因長時間在上面揉壓麵糰制餅,桌面上已經有了一個凹痕。 每到中秋節,鹹肉月餅或豆沙餅會成為大多數福州人送禮的首選佳品,以表達對親友的祝福和思念。特別是那些長年在外的遊子,更是在中秋節時懷念家鄉的味道,特意從遠方購買福州月餅。月餅承載了許多人的回憶和情感,成為連接家鄉與外界的紐帶。 葉楚糧透露,他曾在新加坡工作,後考慮到父母年事已高,而手工製作餅的工序及準備工作繁多,他擔心父母繼續做下去會吃不消。為了減輕父母的工作負擔,他最終決定回鄉接手這份手藝。 福州月餅不僅是一種味覺的享受,更是福州人心中永恆的味道和記憶的延續。它象徵著團圓、家鄉和文化傳承,是每一個福州人心中深處最溫暖的記憶。 學記感言:感受紹華餅家熱愛及堅持 紹華餅家作為一家歷史悠久的老字號,在傳承傳統工藝的同時,不斷創新,力求為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的月餅。他們堅持選用優質原料,注重每一個製作環節,力求每一塊月餅都能帶給人們美好的體驗。 在採訪中,紹華餅家的負責人分享了他們對月餅製作的熱愛和堅持,以及對未來發展的美好展望。他們希望通過不斷的創新和努力,讓更多人感受到中秋節的傳統文化魅力,以及月餅所承載的濃濃情意。 相關報道: 【專題】新增10v10對戰更強大 打王者 別沉迷! 【專題】實踐管理並解決問題 傳奇學生社團 開發領導力  【專題】走過百年燻房見證魯乃橡膠業興衰  【專題】青年作者馬爾科姆6歲起寫作 揮發童心 書寫童書  【專題】飛航學院CEO:較細心專注 女性 也可衝上雲霄!
8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