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锡克庙

2星期前
在本报《学海》霹雳区学记学习营的一系列采访地点中,锡克庙原是学记有些抗拒到访的地方,是对锡克教的不理解加上听闻要“包头”入庙所致。但拜访了后,发现锡克教义真挚感人,锡克人款待温暖真诚,让大家深受打动,颠覆了锡克教在心中的刻板印象,证明接触是理解的第一步。 甫入怡保火车路沙希普锡克庙(Gurdwara Sahib Railway Ipoh),锡克教徒巴山星(Bazan Singh)已等候多时。他细心地为学记们裹上头巾,引领学记清洗脚部,同时指导学记进入庙里时双手合十,不可背对神明,更不可喧哗,以示尊重。 18岁那年,在国民服务营醒来,巴山星发现自己留了18年的长发被不明人士一刀剪短。长发对于锡克教徒而言乃受之于神,具有生命力,一生不可阻止其生长。这一刀对巴山星而言,犹如在自己与神之间划了深深的一道裂痕,使他伤心欲绝。 然而,被父母接回家后不久,他毅然决然决定回到营会。“这是神的指引。有人如此冒犯剪短了锡克教徒的长发,代表世上还有许多人不了解锡克教。我要扛起责任,让更多人认识并了解我们。” 锡克庙提供贫者免费素食 巴山星告诉学记,锡克教不分贫富阶级,人人平等。若有朝一日身处异乡,遭难挨饿,只要走入立着高旗杆的锡克庙的食堂,锡克教徒便会免费提供吃食给来者,所提供的食物是全素的,无论来者身分、宗教和国籍为何,都可以填饱肚子。这是锡克教无私的精神,只要见到受难者,哪怕毫不相识,也会毫不犹豫出手相救。 此外,他还向学记们介绍了身上佩戴的匕首(Kirpan)。300余年前,印度旁遮普地区发生战争,锡克教徒随身佩戴此刀,用于防身与保护老弱。人人都有佩戴匕首的权利,包括妇女与幼童,因为在锡克教徒眼中没有强弱之分。匕首在这场战斗中赋予了锡克族令人生畏的战斗力,它象征着锡克族的英勇。 巴山星不是这座庙宇的工作人员,只是每逢周末义务到来为庙宇服务,此番收到导游李淑莹告知,得知学记队要前来拜访,便义不容辞接下这份导览的工作。 圣书解答疑难 为婴儿取名 锡克教徒有属于他们的圣书,即锡克教经典《永恒的导师》。他们视经典如活祖师,平日供奉在房间里,每逢祈祷时间或一些情况下才会被请出。祈祷仪式结束后,经典便会用布盖上,送回房间休息。打开经典也有一定的讲究,中午12时之前读取的是左页的经文,而12时之后则读取右页的经文。 当信徒们在生活中遇到难题或挫折时,便会来到庙宇,虔诚向经典提出内心的疑问,通过祈祷后打开经典翻阅到的第一页来获得答案。此外,孩子出生不久后,许多锡克教徒也会到锡克庙为宝宝进行取名仪式(Janam Sanskar),随机从经典中读取经文,经文中的第一个字母将保留成孩子的名字。 学记们抓住了难得的机会,亲眼目睹巴山星进行祈祷仪式。巴山星一边背诵经文,一边翻阅经典。随后,他向学记们传达了书中的话语:“保持心善”。他还分享了一段亲身经历,一名朋友母亲病重,便前来向圣书祈求母亲的康健,经典给予的答案为“她会摆脱痛苦”。几日后,母亲便回到了神怀中安息。 “或许人们会认为神给予的帮助一定是使他母亲恢复健康,但并非如此,祂有更好的安排,神的心意无法揣测。” 受洗教徒须遵守“5K” 已受洗的锡克教徒,有5个“K”是必须遵守的。第一个“K”是头发(Kesh),锡克教徒一生不剪发的原因是他们相信头发乃神所赐,不应剪断神所赐之物。第二个“K”是木梳(Kanga),巴山星表示,锡克教徒相信在用木梳子梳头的时候,木梳子会产生磁场,从而得到能量。 第三个“K”是钢镯(Kara),锡克教徒必须一直戴着,他们坚信这代表着永远强壮如铁;此外,钢镯还有警醒作用,在做错事之前,看见手腕上的钢镯,锡克教徒便会思考这样做是否违背道德。“我们相信地球是圆的,就如钢镯一样,所有人都要团结一致,如钢铁般刚强。” 第四个“K”为佩戴匕首(Kirpan),作为战斗民族,锡克教徒随身佩戴匕首是为了在危险来临时,能即刻保护自己与周遭的人。最后一个“K”为穿类似拳击裤的短裤(Kachera)。 信仰如宇宙无限彼此尊重 锡克教的宗教标志为Khanda和Ek Onkar。Khanda的圆圈代表着世界。“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总是在前线作战,保护着世界和每一个人。我们不会因为种族和国籍而不保护他们,我们只为正义而战,为每个人而战。” Ek Onkar则是经典中第一个短语。它的无穷号(Infinity)意味着神是超越宇宙般的无限。巴山星说:“我们的信仰只有一个神,但世界上有许多宗教,却彼此尊重,我们相信这一点。” 废阶级制摒弃歧视女性 巴山星也向学记们介绍了锡克教重要节日——光明节。此节日落于每年的4月14日,除了庆祝丰收节,也纪念锡克教第10位导师哥宾星在1699年丰收节时创立Khalsa Panth(卡尔萨教团),男性锡克教徒名字加上“星”(Singh,意为狮子),女性加上“柯”(Kaur,意为公主),有着废除阶级制及摒弃对女性的歧视,强调人人平等、友爱和彼此服务的重要含义。 至于锡克庙建筑的特点,巴山星披露,锡克庙并无固定样式,建筑风格会随着当地不同的文化而改变,例如本地的锡克庙有的是以甘榜屋或乡村小屋建成的,而在印度的锡克庙设有四扇门,意为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锡克教徒到来,唯一需遵循的规矩是信徒座位不可高于导师(Guru)。他还表示,锡克教徒间存有一种特殊的问候语,叫作“Sat Sri Akaal”,意为永恒的真理。 为灾区灾民送上及时雨 巴山星也提到卡尔萨援助组织(Khalsa Aid),并指这是锡克教无私向世界伸出援手的证明,发起者为拉维星(Ravi Singh),主要宗旨是为灾区灾民送上及时雨,无论是人为或自然灾害,卡尔萨援助组织总是走到前线提供帮助的第一批人。巴山星希望,锡克教的行动能感染更多人加入援助行列,让更多需要的人获得相应的帮助。 人民本为一体,锡克教徒扛起了领衔的责任,走在前端,其民族精神值得叹服。 【学生感言】 特殊新奇体验 采访之前,我们对锡克教是一知半解的,对它的认知只是停留在来自印度的其中一个宗教。这次的采访完成了许多人生中从未设想过的事,包括参观锡克庙和包头巾。通过巴山星的讲解,也对锡克庙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这是一个特殊且新奇的体验,希望未来能继续了解更多我们国家的风土人情。 【负责人感言】 报道完成度媲美记者 这篇报道文字通顺,更难能可贵的是结构铺排有意境,段落上下承前启后,没有一般学记稿件里不注重叙事铺陈、只求把采访得来的文字一股脑儿写出来的通病。内容也没有遮遮掩掩避重就轻,都是实打实的知识,证明采访学记明确接收到受访者资讯。报道的完成度可以媲美正式记者,甚至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写得非常好! 若要鸡蛋里挑一下骨头,那就是原文第一段是照搬维基百科对锡克教的解释,除了有抄书之嫌,也过于死板不吸引。上网找资料加深对采访课题的认识是好,但下笔时尽量不要照本宣科,特别是需要吸引读者注意力的导言部分。照片的多样性也有待加强。
2星期前
(新山16日讯)宗教信仰赋予人们心灵上的寄托,也是一种精神支柱。百年以前,来自印度的淡米尔族群和锡克族群来到柔佛州发展,时任已故柔佛苏丹依布拉欣看见这两个族群的需要,因此分别御赐一块地,让他们兴建庙宇,作为传承信仰的宗教场所。 这两座庙宇随着时间推进逐步扩建和修缮,形成如今独特的风貌,也为繁忙的新山市区增添各宗教之间和谐共处的景象。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新山眼〉“打卡新山和谐街”系列的第三单元,我们将带读者走访在新山市区拥有百年历史的两座庙宇,分别是位于翁固本街的拉惹玛丽安曼兴都庙,以及位于直律街的新山锡克庙堂。 这两座庙宇之间的距离只有短短的数分钟脚程,兴都庙的建筑色彩丰富,锡克庙的外形则是看似白色城堡,两者里头都蕴藏丰富的宗教文化历史,等待游客来发掘及打卡拍照。 ■拉惹玛丽安曼兴都庙(Arulmigu Rajamariamman Devasthanam) 五层庙塔亮眼 来自印度淡米尔族的社群早年来到我国,他们大部分在园丘工作,而他们相信只要有兴都教徒聚集的地方,就需要有一座宗教场所,祈求神明庇佑。 1911年,住在当地的一名印裔社群管工古达,因此觐见时任已故柔佛苏丹依布拉欣,提出在当地建立一所兴都庙的要求,获得苏丹应允把该庙现址的土地捐给他们,并捐献500令吉建庙给新山区的兴都教信徒。 古达将玛丽安曼神明(Mariamman)供奉为该庙的主神,庙宇早期由亚答盖成,并将该庙命名为玛丽安曼兴都庙。 直到1985年,该庙重新被命名为Arulmigu Rajamariamman Devasthanam,Arulmigu在淡米尔文意即圣洁或荣耀,Devasthanam则是指寺庙,而为了对已故苏丹表示感谢,该庙也把“拉惹(Raja)”二字加在Mariamman前方,意即君王。 拉惹玛丽安曼兴都庙最具特色且亮眼的建筑,莫过于75公尺高的五层庙塔(Rajagopuram),塔身置有125个神祇雕像,最高处则置有5个壶状金属容器,称作Kalasam,这些雕像和容器皆来自印度。 庙方明年将维修和重新粉刷庙塔,象征再次赋予庙内神明力量,在兴都教信仰中,相关工序每12年必须进行一次;而庙内的壁画是由来自印度的艺术家绘制。 结婚礼堂建于1960年 值得一提的是,该兴都庙内也设有一个结婚礼堂,建于1960年,当时由一名商人哥文达沙米全资赞助兴建,以应付新人希望在庙内完成传统结婚仪式的需求。 结婚仪式会由一名祭司主持及祝祷,该结婚礼堂每次可容纳多达400人,每次使用征收3000令吉的费用。 至今已有数千对新人在该结婚礼堂完成终身大事,甚至有家族三代人都在这里完婚。 除了用作举办结婚典礼,该礼堂平时也会举办宗教讲座,每年的4月14日是淡米尔新年,届时也会举行文化歌舞表演。 游客需遵守寺庙条规 拉惹玛丽安曼兴都庙开放予游客进入参观,但需遵守寺庙条规,包括不能穿鞋及袜子进入庙内、入庙前需洗脚、不可触碰神像、不可戴帽子、穿着端庄。 无论是信徒或游客,在进入寺庙殿内时,都须根据顺序参观及膜拜,过程中将经过共13处,主神玛丽安曼神明就坐在殿内中间的位置。 印裔文化遗产中心料10月份开幕 拉惹玛丽安曼兴都庙即将迎来全国首个由庙方兴建的印裔文化遗产中心,耗资150万令吉打造,2层楼的建设工程至今已完成90%,预计今年10月份开幕,入门票收费为大马人1令吉、外籍人士5令吉,学生免费。 从印裔祖先来到大马发展至今,许多人已渐渐遗忘印裔原有的传统文化,以及祖辈的牺牲与贡献。 为了保留印裔文化遗产,庙方因此决定兴建一座印裔文化遗产中心,希望后代能够记住先辈的付出,并将其视作生活中学习的一部分。 该中心一楼展出该庙主神“拉惹玛丽安曼”价值100万令吉的黄金战车(Golden Chariot),以及主神的两名儿子“威纳雅格神明”(Lord Vinayager)及“慕鲁嘉神明”(Lord Muruga)的战车。 该庙欢庆的主要节日为淡米尔历4月(Aadi)的“升旗节”(Aadipuram),这个节日的庆典将举行长达10天。 “升旗节”的高潮落在第9天,该庙主神“拉惹玛丽安曼”将与两名儿子和伴侣圣驾坐在战车上,在庄严的盛况下巡游新山市区。 到了第10天,主神“拉惹玛丽安曼”的铜像将会于上午时段被带到海边,进行沐浴仪式;晚间降旗后则会供奉食物给主神。 该文化遗产中心二楼也将展出印裔首饰、传统乐器、历史文件、美食、文物、服装、逐户供应牛奶的传统模式等。 此外,该兴都庙位于翁固本街与直律街的交界处,而依附在庙外两条路共26间店铺也属于该庙所有,商家主要售卖花环、供奉品、糕点、服装等。 拉惹西仁:感激已故苏丹赐地建庙 该庙主席拉惹西仁表示,至今依然非常感激已故苏丹赐予他们土地兴建庙宇。 他说,从宗教角度来说,已故苏丹当年已拥有各族须和谐共处的愿景,如今也因此可在和谐街看到各宗教场所的设立,大家至今依然和谐共存,彼此尊重。 ■新山锡克庙堂(Gurdwara Sahib Sikh Temple) “白色城堡”庄严 参观了斯里拉惹马里安曼兴都庙,可以徒步3分钟,前往不远处位于直律街的锡克庙堂,一座外形看似城堡,简单又庄严的白色建筑物。 拥有百年历史的古瓦拉赛(Gurdwara Sahib)锡克庙堂是新山唯一的锡克庙,“Gurdwara Sahib”是旁遮普语,意即锡克教徒的礼拜场所。 新山锡克庙堂欢迎任何种族的访客参观,只要穿着得体(谢绝短裤背心)、入庙堂前清洗手脚,不论男女,脱鞋和以布裹着头即可入内。 走进庙里,映入眼帘的是开放式食堂与厨房,这里每日向大众提供免费的素食和茶水,访客可以倒上一杯旁遮普香料茶,感受北印度饮食风味。 锡克庙堂的二楼则是祈祷室,在宽敞的殿内,正中央是祭台;每当进行祈祷仪式,信徒便面对着祭台席地而坐,在宗教师的带领下膜拜圣经,同时,宗教师也会弹奏及演唱赞歌。 特别的是,每晚,锡克圣经都会被收到祭台旁的小房间里,天亮后再拿出来,而宗教师每天早晨会随机翻开圣经,翻到的第一页讯息就是当日圣经对信徒的开示。 锡克人有功获苏丹赐地 回溯到19世纪,体格高大健硕的锡克人来到柔佛,多从事警察、保安的工作。相传一次,已故苏丹依布拉欣的橡胶园仓库失火,锡克人提着水桶前去灭火。因灭火有功,他们在1916年获苏丹赐予一片地段兴建锡克庙。 新山锡克庙堂理事会秘书曼吉星受访时表示,该庙堂建于1921年,由于该庙是新山唯一一座锡克庙,随着信徒人数渐增,该庙在1957年进行重建,并在1992年再次扩建,才成为如今的面貌。 “目前,新山和周边地区有大约700到800户锡克人,除了新山市区,来自士姑来、丰盛港、哥打丁宜和振林山的善信也会来这里。” 曼吉星说,该锡克庙堂经扩建后,成为两层楼高的综合庙堂,可以举行祈祷仪式、婚礼、初生婴儿命名仪式、葬礼等。 他指出,在冠病疫情前,许多来自欧洲或其他国家的游客会前来参观该庙,也有不少学生考察团,为此,庙方特别制作了导览小册子,让访客在参观时,更容易深入了解锡克教的故事。 锡克旗高挂庙顶易辨识 锡克男子为何蓄长发、戴头巾?锡克宗教师为何总是穿戴铁手镯,身上还挂着一个短剑?走一回锡克庙堂,你就会得到答案。 和世界各地所有的锡克庙一样,新山锡克庙堂外有一面高高耸立的黄色旗帜,那是印有锡克教标志的锡克旗(Nishan Sahib)。 这面锡克旗,通常被挂在庙里最突出顶端的地方,也是锡克教的重要象征,据了解,这是为了让远处的人们一眼就望见旗帜,知道这里有座锡克庙。 在古时候,锡克庙是战争的“庇护所”,由于锡克教主张人人平等(pangat)原则,因此能够不分种族或宗教,为到访者提供食物和歇脚处。 曼吉星透露,在疫情期间,该庙举办了一些济贫活动,也曾向滞留本地的外国游客伸出援手,而庙里的食堂也是从早晨开始供应膳食茶水,让有需要者填饱肚子。 他指出,在锡克庙堂没有社会阶级之分,无论是什么身份地位,来到庙里都会依循传统和大家一起同桌共餐,使用相同的餐具、吃完后也必须自己清洗碗碟。 他也说,该庙的公共食堂可同时容纳500人,许多信徒会在食堂享用简单的餐点后,再到二楼的祈祷室祈祷。 光明节相等于锡克人新年 每年4月14日的光明节(Vaisakhi),是锡克教的重要节日,也是新山锡克庙堂最热闹的庆典。 曼吉星说,光明节相等于锡克人的新年,每逢光明节,该庙都会举办长达3天的庆祝活动,也会进行隆重的锡克旗升旗仪式,即把旧的旗帜换下,插上颜色鲜艳、崭新的旗帜。 “因为锡克庙堂的旗帜是非常神圣的存在,而经过一整年的日晒雨淋,难免会有褪色的情况,因此每一年都必须换新的。” 他也透露,锡克信徒会在每年的11月,庆祝锡克教创始人那纳克宗师的诞辰;而第五位宗师古鲁阿占的殉难日则落在6月份。 ★下期预告★ 同是穆斯林祈祷场所的清真寺,但在新山和谐街上,就有3所建筑风格迥异的清真寺,建设时期分别跨越18和19世纪,惟目前仅有其中2所清真寺开放予游客参观。 “打卡新山和谐街”系列的第四单元,我们带读者前往印裔穆斯林清真寺、阿尔阿塔斯清真寺及安努尔清真寺,了解这3所清真寺的独特之处,为大家揭秘鲜为人知的“亮点”,从不同角度认识清真寺。 《新山眼》的内容,将同时在报纸和社交媒体推出。 各位读者可至“大柔佛社区报”的官方优管频道(YouTube),同步追踪《新山眼》。 欢迎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读者,点击以下链接订阅本报官方优管频道(https://bit.ly/3zaWUBC) 。
2年前
3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