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阿依沙叻新村

5天前
5月前
9月前
10月前
2年前
2年前
  焦點社區:阿依沙叻新村 (馬六甲10日訊)阿依沙叻新村一片私人地排水系統不完善,導致水流不斷透過溝渠裂縫流到村民住宅周圍,使到住家後巷及走廊潮溼長青苔,還經常發出臭水溝異味,給居民帶來嚴重困擾。 《古城》社區報記者與馬華歷史城市議員林千宏前往阿依沙叻新村,向該居民瞭解情況。 周寶耀:疑排水溝損壞不斷流出水 居民周寶耀指出,上述問題已經有一段時間,其住家後巷長時間積水的情況下,已經長了許多青苔。 “在住家門旁則不斷有水流出,出入家門都要經過,非常不便。” 他說,有時候留下來的水量非常大,導致馬路淹水,而最嚴重的是有時會有臭水溝的異味。 他也說,該空地早前雜草叢生,他也不止一次看過眼鏡蛇出沒,在地主清理後暫時再沒看到蛇出沒了。 他指出,在很多年輕該空地還沒有雜草叢生時,他看到空地有一個排水溝,懷疑是該排水溝損壞了不斷流出水。 林千宏:擔心蛇出沒促地主清理雜草 林千宏指出,早前居民擔心蛇出沒,因此聯絡了地主清理雜草,地主之後也清理了雜草,居民至今暫時再沒看到蛇。 他說,至於漏水的問題,他也和地主接洽,要求地主修補靠近住家的溝渠,以免水流不斷流入住家周圍。 “地主當時指會把水流引到別處去,我告訴他除了引水,也要修補溝渠。無論如何,事情已經一個多月了,我會再提醒地主。” 他表示,水流到居民住家周圍發出異味,給居民帶來很大困擾,居民也多次向他投訴,他也一直聯繫地主,無奈至今還未行動,他希望地主負起責任,將問題解決。 另一方面,林千宏也說,阿依沙叻新村有部分地方的溝渠已經有30至40年,他向有關當局申請翻新溝渠,目前等待當局批准。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3年前
3年前
3年前
馬六甲阿依沙叻新村(Ayer Salak),是國內唯一純天主教徒的華人新村,早在新村成立之前,天主教已紮根此地,迄今170多年。這裡遠離城市繁囂,您可以一窺華人天主教村的真實面貌,赴一趟人文與信仰之旅。 報道/攝影:梁德福 阿依沙叻新村位於馬六甲市郊,是一個純樸、寧靜的新村。這裡是州內唯一純天主教徒的華人新村,而且村民幾乎都是潮州人,教友不只用華語唸經,也以潮州話念經。早在新村成立之前,天主教已紮根此地,迄今170多年。這裡更有一座相信建於1886年哥德式的聖瑪利亞聖堂,見證著天主教在該村子紮根、茁壯到遍地開花的歷史痕跡。 在馬六甲,除了葡萄牙村,阿依沙叻新村是另一座全村天主教徒的聚集地,有兩座天主堂,其中聖瑪利亞堂於2019年修復後,依然保留著原貌,與旁邊建立於上世紀70年代初的天主堂新舊相互輝殃,同樣供教友參加彌撒。當地村民,普遍上都有一種觀念,就是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葬於斯。 [nonvip_content_start] 在這裡,您可以一窺華人天主教村的真實面貌,遠離城市的繁囂,赴一趟人文與信仰之旅。 阿依沙叻聖瑪利亞堂是甲州第三個堂區,根據資料,天主教紮根此地近200年,而古色古香的哥德式聖瑪利亞堂,於1886年在卡米爾神父任期內興建。他於1899年在阿依沙叻逝世後,被安葬在這座教堂內。 原本專注於原住民傳教工作的阿依沙叻聖瑪利亞堂區,隨後因為人事變動,以及原住民的習性而逐漸有了變化,一些原住民開始離開那裡。而在1920年代後期的中國南方天災人禍不斷,在教會的安排下,有不少來自潮州百玲、惠來等地的教友飄洋過海,轉往新加坡及馬六甲等。其中一部份的教友建設了今日新加坡萬里的“奉教山”,另一部份則來到阿依沙叻,原住民之後繼續開發土地種植農作物,一代傳一代,演變成今日獨樹一幟的潮州人及原住民“教友村”。 在這裡,除了古色古香的教堂,還有一座位於教堂對面,以古老石頭砌成的建築。由於建築風格獨特,吸引不少人的目光。 至今,阿依沙叻新村依然保持相當完整的原猊,同時,多數村民也是以務農維生,走進這裡,除了可以瞭解村民的信仰,更能貼進大自然,洗滌心靈。 聖馬利亞堂本堂神父姚佳祝受訪時表示,該新村有別於一般新村,它是國內第一個因信仰而聚集的村莊,很有特色。 他說,阿依沙叻培育出許多神父及修士,在南馬華語天主教傳教有一個重要的位置。 他表示,村內共有2座教堂,古老的歌德式教堂,建於1886年,而新堂則是在1970年建竣。自從新堂建竣後,舊堂就改作活動中心,一直到2019完成修復後,於當年12月8日開幕,目前屬於聖馬利亞堂的小堂。 他說,這座小堂除了建築特別,以紅石頭徹成,擁有135年曆史,裡面也還保留一副聖母馬利亞的彩繪玻璃,非常珍貴。至於卡米爾神父的遺體,已經移走, 剩下墓碑。 他表示,目前,平日彌撒、婚禮彌撒及每週五朝拜聖體會在老教堂進行,而週六及日的彌撒則是在新教堂進行。 “老教堂的古鐘也遷至新教堂,如今,每逢節慶,或者喪事,教堂都會鳴鐘,通知村民。” 他說,教堂顧名思義,就是宣教的地方,所以,聖馬利亞堂就是傳教的重要地點,除了彌撤,在疫情之前,每年也舉辦一些大節慶,例如聖誕節、主保日等等。此外,位於德林達軍營的東馬原住民軍人與家屬,一年也會兩次到該教堂參加彌撤。 目前彌撒主要是以中英文進行,但是,老一輩的村民在彌撒開始前半小時至45分鐘,會在教堂內以潮語唸誦玫瑰經,這已是該村的一個特色。 他說,嚴格算來,阿依沙叻的範圍是從老教堂之後算起,所以,老教堂算是一個重要地標,也有庇佑村民的意思。 另一方面,協助神父牧靈工作的林金仟表示,甲州是國內天主教華人教友比較集中的州屬,而阿依沙叻聖馬利亞堂是甲州3個講華語的堂區之一,另兩個是聖德肋撒堂及瓜達路佩堂。 今年88高齡的村民黃怡孝是土生土長的阿依沙叻村民,也是村內難得仍能以潮語唸誦經文的村民。他的父親早年從中國潮州過來,一直堅持信仰,更是當年負責教潮語唸經的老師之一。 黃怡孝表示,小時候到教堂參加彌撒時,神父念拉丁文,他聽不懂拉丁文,因為心中有一股強大的信念,所以堅持參加。 “我們當時唸經都是用潮語,所以現在我也習慣了,在家唸經時也用潮語。” 他說,現在時代不同,彌撒改用華語進行,無論什麼語言,都不會改變他對信仰的忠貞。 “我的子孫也都用華語唸經了,這是沒辦法的,學校及要理班都使用華語,所以就很自然用華語了。” 70歲的林成進表示,由於已經習慣使用潮語唸經,因此,他每天在家祈禱時,都會用潮語唸經。 他說,村民一般在喪事都會用潮語唸經,這個傳統已經好久了,從他小時候就是如此。 “我們以前有跟隨大人去唸經,聽著他們用潮語唸經,自己慢慢也學會好了,到現在也很自然地用潮語用經。” 他表示,現在教堂彌撒使用華語及英語,但是,開始前半小時左右,村民都會先用潮語念玫瑰經。 75歲的謝昭明的祖先很早就過來阿依沙叻,他是第四代居民,加上兒子孫子已是第六代,而且,他的婆婆還是原住民。 他說,婆婆只會說馬來話,所以在家都和她說馬來話。 “公公從中國潮州來,所以我從小也講潮州話,用潮語唸經比較親切。” 阿依沙叻新村村長林千宏表示,目前,新村有約160戶人家,人口近400至500人。與其他新村一樣,阿依沙叻同樣面對年輕人外流的情況,留在村內的幾乎都是年長者及小孩。 他說,該新村是國內唯一華人天主教村,又是潮州人聚集的地方,非常有特色。 “村民多數種菜,生活純樸,與繁囂的城市生活有很大不同。” 他說,早年曾有意申請在進入新村之前設置牌樓,唯沒有下文。現在,他會繼續爭取,希望可以設置牌樓或地標。
4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