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游车河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巴黎奥运会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郑丁贤
非常人物
投资理财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陈志金
星云
拥抱父亲/陈志金(留台大马医生,台湾奇美医学中心加护医学部主治医师)
“爸,你跟孙子讲一下,小时候你最常跟我讲的一句话。” “虎虎,你知道‘勤有功,戏无益’是什么意思吗?” 我读小学以前,就一直在听我爸讲的一句话~ “虎虎,你抱一下爷爷” 我先让儿子抱一下我爸 然后,我再“顺理成章”的 也跟着抱一下我爸 在他80岁生日的这天 克服了我51年来 第一次拥抱我爸的障碍 我们俩,眼眶都微微泛着泪水 要克服两父子之间的许多矛盾 真的也不容易 还好有儿子当桥梁 我很常写我妈,却很少写我爸。 和父亲的纠结也几十年了! 小时候,家里贫穷,记得父亲下班回来,吃过晚餐,都会找我短暂的聊聊,然后他就外出和朋友聊天,在我们睡着后才回来。父子间没有什么深入的交谈过,他也从来不操心我的课业。父亲他只有小学毕业,母亲则连小学都没读,所以,念书从来都是“我自己的事”。父亲他没教我什么大道理,他常说“勤有功、戏无益”、“做人要有志气”、“有恩必报”,这3点我一直都有遵照。或许是因为我是长子,也或许是个性使然,认真读书这档事,在众多的兄弟姐妹之中,也只有我一个人有认真做到。 为了让父亲安心,小学的时候,我总是在父亲下班回家洗澡的时候,大声的朗读课文给他听,其实,我是连课本都没有打开,因为早已经把课文熟背,念给他听,只是不想让他操心。 他也常叫我“不要多管别人的闲事”、“要防着别人”这或许是他之前有一些不好的经历,但是,这两点我却从来都没有遵守。鸡婆率直的个性,虽然偶尔会给自己带来一些困扰,但是却是自己最执着、最鲜明的特质。 母亲过世之后,我其实对父亲是不谅解的,甚至可以说是有怨恨的!每每想到母亲所受的种种委屈,我就会打消和他联络的念头。 父亲是个杂工,没有稳定的收入,有一段时间还迷上了赌博!有好几次是一发薪水就输光,只好由母亲硬着头皮向杂货店赊借(还好没有借高利贷)。因为小学老师和中学校长的帮忙,我中学高昂的学杂费都是全免的,只需要负担公车通勤、午餐和书籍的费用,但是奇怪的是,这些费用我却从来没有一次缺缴,这件事困惑了我许久。有一回,父亲喝醉了酒,嘴里嚷嚷着:“你们不要拿走我的钱,那是阿金读书的钱!我再怎么赌,也不会输掉他读书的钱!”直到现在,每每想到这件事,眼泪都会止不住掉下来!是的,这就是他的“分寸”!也是他对我的爱!就像读小学时,他载我去上学,没有闹钟,我却一次也没有迟到过! 搭公车远赴300公里代子弔唁 有一回,他在报章上看见我恩人的母亲过世的讣文,他竟然可以自己一个人,搭着公车依照讣文上面的地址,到达300公里外的丧家去致意。父亲对这些“白事”,礼数一向非常周到。他说,这是有钱人家的丧礼,看到别人都是送很大的花圈,他只能买个小花圈,因此有点不好意思。但是,就是这么巧,刚好丧家在“车头的照片”缺一个花圈,别人送的都太大,只有他的“够小”,刚好可以派上用场,因而解决了丧家的困扰!说到这里,他脸上挂着的是既尴尬又有点自豪的微笑。这件事,我有听恩人提起过,她也很感谢父亲的心意。这是我恩人家中的大事,我没办法出席,父亲觉得这场白事,无论如何,他都得替我跑一趟。父亲说,他虽然是个“粗人”,这些人情世故,他还是知道的。 这趟回去虽然时间仓促,还是挤出一点时间回去看看父亲。谢谢他代我尽的人情世故。看着他逐渐苍老的体态,眼眶泛红的站在门口和我道别。我这次没有叮咛他烟要少抽一点,但是“爸,我爱你”这句话依然是没说出口,因为,这不是我们互动的方式,但是,我们彼此交接的眼神,已经是无声胜有声了! 台风天,飞机遇上乱流,在颠颇的机舱,赶紧把这文章写完,深怕 …… 边写边擦泪,偶尔抬头,和空姐四目交接,她该不会觉得我是被乱流吓哭的吧? 对父亲的爱,总是比较开不了口~ 但是,也是会害怕,自己会来不及说,因此,写下来提醒一下自己~ 有一天,希望嘴里能吐出“爸,我爱你!”这几个字~
4月前
星云
星云
【ICU重症医疗现场】正义魔人的早知道/陈志金
曾有一个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病人,送到急诊时,已经昏迷。 “据家属描述,发生的当下,病人正在和儿子讲电话,非常激动…… 实际上,他们是在吵架。” 查房的时候,护理师仔细地报告着。 “待会会客的时候,你会怎么做?”我转向住院医师。 “问儿子,他为什么要和妈妈吵架?” “不要再提这一段,避免加深儿子的内疚自责。”专科护理师知道我的用意,赶快救援提醒。 “……”住院医师似乎想再说点什么,可是话到嘴边就停住了。 查房后,我和他坐下来谈谈。 “追问儿子为什么要和妈妈吵架,对我们的治疗,有什么帮助?” “是没有帮助…… 可是……” “可是,你想要告诉他,下次不能这样和妈妈吵架?” “对!” “那你等她有‘下一次’的时候再说,好吗?” “蛤?” “等病人清醒、改善、拔管,可以转到一般病房,或者出院的时候,你再来提醒他,这样才能达到‘预防’下一次的效果。否则,你现在提这个,对病人的病情根本没有帮助,只会加深儿子的内疚自责。” “就是要让他内疚啊!”他义愤填膺地说。 “所以?你想要替病人出一口气?要替病人教训她儿子?你觉得妈妈会希望你这么做吗?妈妈会想要让她儿子,一辈子活在内疚自责当中吗?” “……”他低头不语。 教训别人不是我们的责任 “你想要让儿子觉悟,‘早知道’就不要和妈妈吵架吗?” “是。”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会造成他的内疚自责?” “没想过。” “你觉得只要不吵架,动脉瘤就不会破裂吗?” “……” “你能确定动脉瘤破裂和吵架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吗?” “不能。” 无法确认因果关系的事,只有“时序上相近”,我们何必去强调呢? 更何况,强调这个,对病人的治疗、对医病关系,一点好处都没有,反而会让身边的人伤心。 教训儿子,不是我们的责任。 我们应该要看到,儿子也是另一个需要被解救的人。 “脑动脉瘤,它就像是一颗‘不定时炸弹’,存在脑部已经一段时间,我们平日也不可能提早知道它的存在,更无法预测它何时会破裂?也没办法预防。它的破裂,就是这么的突然!可以发生在病人正在运动、吃饭、看电视、上厕所,或者什么都没做的时候,甚至是正在跟家人讲话时,就突然发生了。”我向病人的先生、子女们说明,尽可能淡化发生的当下,病人正在做什么事。 “还好当时儿子很警觉,在电话中察觉妈妈讲话怪怪的,马上打119求救,立刻送医。发生的当下,如果身边没有人,可能就来不及抢救了。”我拍拍儿子的肩膀,也看看其他人。 “我们现在不要再回头想什么‘早知道’的事,要往前看,一起努力帮助妈妈渡过难关。” 坐在电脑前面的专科护理师,停下打字的手,给我一个肯定的眼神。 (她上次发现一位脑出血的先生,在倒下之前,是正在和太太欢爱。她觉得太太很自责,贴心的提醒我,一定要帮忙解除太太的内疚与自责。而这个秘密,只有我们两个人知道,病人的小孩,和其他医疗人员都不知道。) 事件发生了,太多的“早知道”是于事无补的。转个念,才能看到每个事件的发生,也会有好的一面。与其当个嘴上的正义魔人,不如多肯定别人的努力与付出或者实质上给予帮助。 “所有已经发生的事,都是好事”,年纪大了,越来越要提醒自己,正向看待每一件事。
8月前
星云
星云
正义魔人的“早知道”/陈志金医生(寄自台湾)
曾有一个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病人,送到急诊时,已经昏迷。 “据家属描述,发生的当下,病人正在和儿子讲电话,非常激动…… 实际上,他们是在吵架。” 查房的时候,护理师仔细地报告着。 “待会会客的时候,你会怎么做?”我转向住院医师。 “问儿子,他为什么要和妈妈吵架?” “不要再提这一段,避免加深儿子的内疚自责。”专科护理师知道我的用意,赶快救援提醒。 “……”住院医师似乎想再说点什么,可是话到嘴边就停住了。 查房后,我和他坐下来谈谈。 “追问儿子为什么要和妈妈吵架,对我们的治疗,有什么帮助?” “是没有帮助…… 可是……” “可是,你想要告诉他,下次不能这样和妈妈吵架?” “对!” “那你等她有‘下一次’的时候再说,好吗?” “蛤?” “等病人清醒、改善、拔管,可以转到一般病房,或者出院的时候,你再来提醒他,这样才能达到‘预防’下一次的效果。否则,你现在提这个,对病人的病情根本没有帮助,只会加深儿子的内疚自责。” “就是要让他内疚啊!”他义愤填膺地说。 “所以?你想要替病人出一口气?要替病人教训她儿子?你觉得妈妈会希望你这么做吗?妈妈会想要让她儿子,一辈子活在内疚自责当中吗?” “……”他低头不语。 教训别人不是我们的责任 “你想要让儿子觉悟,‘早知道’就不要和妈妈吵架吗?” “是。”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会造成他的内疚自责?” “没想过。” “你觉得只要不吵架,动脉瘤就不会破裂吗?” “……” “你能确定动脉瘤破裂和吵架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吗?” “不能。” 无法确认因果关系的事,只有“时序上相近”,我们何必去强调呢? 更何况,强调这个,对病人的治疗、对医病关系,一点好处都没有,反而会让身边的人伤心。 教训儿子,不是我们的责任。 我们应该要看到,儿子也是另一个需要被解救的人。 “脑动脉瘤,它就像是一颗‘不定时炸弹’,存在脑部已经一段时间,我们平日也不可能提早知道它的存在,更无法预测它何时会破裂?也没办法预防。它的破裂,就是这么的突然!可以发生在病人正在运动、吃饭、看电视、上厕所,或者什么都没做的时候,甚至是正在跟家人讲话时,就突然发生了。”我向病人的先生、子女们说明,尽可能淡化发生的当下,病人正在做什么事。 “还好当时儿子很警觉,在电话中察觉妈妈讲话怪怪的,马上打119求救,立刻送医。发生的当下,如果身边没有人,可能就来不及抢救了。”我拍拍儿子的肩膀,也看看其他人。 “我们现在不要再回头想什么‘早知道’的事,要往前看,一起努力帮助妈妈渡过难关。” 坐在电脑前面的专科护理师,停下打字的手,给我一个肯定的眼神。 (她上次发现一位脑出血的先生,在倒下之前,是正在和太太欢爱。她觉得太太很自责,贴心的提醒我,一定要帮忙解除太太的内疚与自责。而这个秘密,只有我们两个人知道,病人的小孩,和其他医疗人员都不知道。) 事件发生了,太多的“早知道”是于事无补的。转个念,才能看到每个事件的发生,也会有好的一面。与其当个嘴上的正义魔人,不如多肯定别人的努力与付出或者实质上给予帮助。 “所有已经发生的事,都是好事”,年纪大了,越来越要提醒自己,正向看待每一件事。
1年前
星云
优活
【陈志金医生讲座】拼凑一个“圆满”,让临终病人和家属都能无憾好好道别
面对无法救治的病人,我们要帮助他与家人完成生命中拼图,将缺少的那一块遗憾补上,让他拼凑一个“圆满”。正是因为经历过,我才了解病人家属的自责和内疚,其实我也在过程中,一点一滴的在治愈当年17岁无助的自己!
2年前
优活
星云
我常写我妈却很少写我爸 说不出口的爱 / 陈志金
我很常在文章里提到我妈,却很少写到我爸。 我和父亲的纠结几十年了。尤其母亲过世之后,我对父亲曾经是很不谅解的,甚至可以说是心有怨恨的,怨到不想与他有任何联系。后来,我才逐渐明白父亲的爱是如此的扎实,即使他从来不曾说出口。 小时候,家里贫穷。记得每次父亲下班回到家,吃过晚餐都会找我过去说说话,这是我们父子两人短暂的聊天时光,然后他 就会外出找朋友,直到我们都睡了,他才会再回来。即便如此,我们父子之问似乎没有什么太过深入的交谈。 说起来,我的父亲从来不操心我的课业,或者说在课业方面, 我从来不让他操心。父亲只有小学毕业的程度,母亲则是连小学都没有读过,所以说,念书这件事,从来都是“自己的事”。 或许因为我是长子,也或许是我的个性使然,认真读书这档事,在众多的兄弟姐妹之中,也只有我一个人有真正做到。 还记得,读小学的时候,为了让父亲安心,我总是会选在父亲下班回家、洗澡时,大声的朗读课文,确定他有听到。我根本连课本都没有打开来,因为我早就已经把课文背到滚瓜烂熟,我念出来让他听到,只是不想让他操心。 有关注我的人可能都有发现,我很常在脸书或部落格写到我妈的事,不过,却很少写到我爸。其实,我和父亲的纠结,算一算大概也有几十年。父亲不太会跟我讲什么大理想或大道理,但他常说的“勤有功、戏无益”,“做人要有志气”,“有恩必报”这3点,我 倒是从以前到现在都记得很清楚,也尽量都遵照办理。 父亲也常叫我“不要多管别人的闲事”“要提防着别人”,这些忠告或许是跟他之前有过一些不好的经验有关。 然而,这两点我从来都没有好好遵守。鸡婆率直的个性,虽然偶尔会给自己带来一些困扰,却是我最执着、最鲜明的特质。 我的母亲在我17岁时过世,这件事让我对父亲产生诸多的不谅解,甚至可以说是有怨恨的。有阵子,每每想到母亲生前所受的种种委屈,我就会打消和他联络的念头。 父亲是个杂工,没有稳定的收入,有一段时间还沉迷于赌博。记忆中,有好几次父亲都是一拿到薪水就全赌输了,以致家用没着落,母亲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厚着脸皮去向杂货店赊借。还好,多亏小学老师和中学校长的帮忙,我中小学时高昂的学杂费都是全免的,我只需要负担搭公车的通勤费用、午餐费用和书籍费。奇怪的是,这些费用我从来没有一次缺缴。 这件事困惑了我许久。有一回,父亲喝醉了酒,回家躺在客厅的地板上,嘴里面嘟嘟嚷嚷,自言自语地说着“你们不要拿走我的钱,那是阿金读书要用的钱!我啊,再怎么爱赌,也不会输掉他读书的钱!”直到现在,一想到这件事,我的眼泪就会止不住地掉下来。是的,在我看来,这就是父亲的“分寸”,也是他对我的爱。就像我还在读小学时,即使家里没有闹钟叫醒他,他仍然会准时起床、载我去学校。小学的我,一次也没有迟到过。 有次,父亲在报章上读到我恩人的母亲过世的讣文,他竟然可以自己一个人,搭着公车依照讣文上面的地址,去到离家300公里外的丧家致意。我的父亲对于这些“白事”,礼数一向都非常周到。他后来告诉我,因为是有钱人家的丧礼,别人都是送很大的花圈,他只能买个小花圈致意,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但是就是这么巧,刚好丧家“车头照片”缺了一个花圈,别人送的都太大,只有他送的“够小”,刚好派上用场,解决了丧家的困扰。 说到这里,他脸上挂着的是既尴尬又有点自豪的微笑。这件事,我后来有听我恩人提起过,她也很感谢我父亲的心意。這件事是我恩人家中的大事,我因故没办法出席,所以父亲觉得这场 白事,无论如何,他都得替我跑一趟。父亲说,他虽然是个“粗人”,但这些人情世故他还是知道的。 随着在台湾的工作愈来愈忙碌,回马来西亚的次数变少了。每次回去探亲,时间都非常仓促。有次,我想尽办法挤出一点空档回老家去看看父亲,顺便谢谢他代我尽的人情事故。那次,看着他撑着逐渐苍老的体态与容颜,眼眶泛红地站在门口和我道别,我没有再叮咛他要少抽一点,我想说的是“爸,我爱你”这句话,可惜直到离别前,依然没能说出口。一直以来,这不是我们互动的方式但我们彼此交接的眼神,已经无声胜有声了。 那次,从马来西亚飞回台湾的航程中,恰巧遇上台风天,剧烈乱流使得座位起起伏伏,我的心也志怎怎。在颠簸的机舱内,我赶紧把这文章写完,深怕……一边写着,也一边擦着泪,偶尔抬头,不小心和空服员四目交接时,很怕她误以为我是被乱流吓哭的。对父亲的爱,总是比较开不了口,但总还是会害怕,自己会来不及说,因此,我写下来,提醒自己。期待终有一天,嘴里能突出“爸,我爱你!”这几个字。 阿金医师再说, 你有没有在听! 有时候父母对孩子的爱不一定会经常挂在嘴边,但是却不曾少过。他们会以他们的方式来表达,身为子女的你,或许当下一定能感受到,多年以后回想起来,可能才会觉悟“原来那就是父母爱的表现!”你是不是也要试着以你的方式,来让他们知道你对他们的爱呢?
2年前
星云
星云
乩童是我们医疗人员的朋友 / 陈志金
“主治医师在电话中向病人家属解释病况,目前冠病阴性,可解除隔离,转到一般加护病房。家属表示有乩身(神明)要看他,告知转一般病房后再去探视。目前升压剂使用,昏迷指数3分,瞳孔放大,对光无反射、无咳反射、无自呼。待有床会通知家属,家属表示希望尽快转到一般加护病房,让神明去看他。”早上的护理记录上这样写着。 因为病人住在隔离加护病房,神明的代理人(乩童),也无法靠近。 该怎么办呢? “病人家属来电表示,人在道场,请示神明表示病人魂魄不在身体内,希望我们能现在立即帮他轻敲(触摸)眉心三次,并叫唤病人姓名。”下午的护理记录上这样写着。 好险,神明代理人(乩童)有想到这个“隔空施法”,但是,需要借助护理师的手去协助。 请问,如果你是护理师,你会怎么做呢? 选项1:家属当我们很闲是吗?我们在隔离病房,各种治疗,就已经很忙了,还要帮忙做这些跟治疗无关的事? 选项2:家属怎么会相信这个呢?如果这个会有效,那就转去给神明治疗就好,干嘛还来医院? 选项3:病人已经脑干衰竭,所有治疗也没办法了。此刻,家属想要尽一点心力,如果能够减少他们的遗憾和愧疚,协助他们放下,举手之劳而已,何乐而不为呢? 各位猜猜看,我们隔离加护病房的同仁怎么做呢? 我们的目标一致 “目前已转告主护,已执行此动作。”专科护理师这样写着。 我知道这位病人,晚一点会从隔离加护病房转到我的加护病房,我就先去看看他的治疗过程和记录。 结果看到这段很温暖的记录,我非常感谢,我们隔离加护病房的同仁,愿意选择选项3。 “病人已转入,Levo 30,Dopa10。”晚上我收到传呼,病人血压低,已经使用两线升压剂了,而且剂量很高。 我马上打电话到加护病房交待:“这几天病人因为隔离,家属都没办法来探视,可以通知家属现在过来,如果符合防疫规定的话,让他们会客,我怕病人等不到明天。” “好!”护理小组长很自然的回答。他们知道,对于濒临死亡,家属的道别很重要,因此,对于这样的“弹性会客”安排,他们已经习以为常,也会尽量配合。 结果半夜家属无法过来(可能是因为交通不方便),全家人一早过来,病人也很努力的撑了一整晚。 我马上去向他们说明。 我一一的了解他们和病人的关系之后,还有两位站在比较后面,一男一女,穿着比较不一样的。 “请问两位是……”他们俩相看,不等他们回答,我马上接着说: “喔!是来‘帮忙’的朋友。” 我说明完了,也跟家属交待:“如果有习俗上的需要,比如拜拜的符、符水,可以交待我们怎么处理,我们都很乐意配合。两位‘朋友’,如果有符合防疫规定,也可以进去看看。”我眼神转向那位男的,他也微微的点头向我致意,我们彼此心里明白。 后来,这两位“朋友”没有进来。 年迈的母亲进来,对病人说:“你要放下,没有病痛了,要好好跟着菩萨走……” 从老母亲和其他家人的反应,我知道,那两位“朋友”,应该有听懂我的病情说明,也都有告诉他们,大家都“尽力”了。 乩童(神明代理人),是我们医疗人员的朋友,不是敌人。至少在抚慰家属的心灵上面,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我们不是站在对立面。
2年前
星云
星云
【ICU重症医疗现场】清醒的植物人 肉毒杆菌中毒事件/陈志金(台湾)
“陈医师,大家都叫我们不要让妈妈气切,开、叫也没反应,要维持下去太辛苦了!” “她会好起来的,她可以起来走路、说话、跟正常人一样生活,只需要先做一个气切,让她撑过这几个月。” 当你听到这样的对话,是不是觉得我只是在安慰家属、给他们希望,同时不切实际等待奇迹的出现?不是的,我是在经过非常仔细的探究,抽丝剥茧之后,才找出了这一个“诊断”,才敢这么跟家属说。这是一个我自己从来都不曾诊断过的疾病。这个故事发生在2007年,我刚到台南还没满两年。 腹痛挂急诊却收到病危通知 那天是母亲节过后的中午,医院急诊室来了一位腹痛、觉得自己眼皮很重、全身无力的中年妇女。这样的情况再寻常不过了,抽个血、照个X光、吊个点滴,接着就是被安置在一旁,等检验报告出炉。 遇到这样心跳正常、血压正常,初步的检验、检查数据也都正常,却说自己呼吸困难、全身无力、眼皮睁不开的中年妇女,难免都会被认为是过度焦虑所造成。通常会让病人留在急诊室,待点滴打完、自觉症状有改善之后,再回家。 然而,到了傍晚,这位妇人的情况并没有如预期好转。于是,急诊医师又为她做了一系列的检查: 怀疑脑中风,做了脑部断层扫描怀疑心肌梗塞,做了心电图、抽血和心脏超音波结果还是一样,全部都没有发现异常唯一的异常就是动脉血液气体分析,她血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比较高,PaCO2为57.5mmHg(标准值为35至45mmHg),由此可以看出她的换气能力变差。急诊医师就在推测,这会不会是气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所造成,还是会厌发炎或脑干中风? 因为诊断不明确,又担心会恶化,只好先向家属“告病危”,并收住加护病房,以期后续做更妥当的照护与观察。 当天晚上9点,我收到加护病房的通知时,人已经到家了。听着电话另一端的病情报告,说病人插管了、血压偏低,我实在是无法安心,一直在猜测到底是什么疾病。后来,干脆直接冲到医院去了解。我就住在医院对面,走过去大概只需要3分钟,但我花了5分钟才出现在加护病房,因为我要先梳头发(我可以穿短裤出门,但是不能不梳头)。 面对至亲这样突如其来的变化,家属心中肯定是有许多的疑问与不安。因此能够在第一时间出现在加护病房说明,我是一定会出现的。若是再让家属等到隔天,哪怕只是几个小时,许多的猜疑与不满就会开始酝酿与发酵。 我在向家属做说明的时候,眼角余光注意到一位年轻女性正在录音,后来才知道她也是医疗人员,当下虽然心中有些担心,但并没有制止她,因为我知道家属有太多的疑问,我讲完了,他们可能也无法全盘了解或记下。虽然录音也不是什么坏事,但我必须分心提醒自己“小心说话”,对于刚当主治医师的我来说,自然是“压力山大”的事。 当所有检查都跟病人意识一样:没有回应 我们再度厘清整个发病过程,一切是病人自觉无力开始,而我们手上唯一线索是血中的二氧化碳上升。她到底是无力到换气量不足,还是气道阻塞或阻力过大到影响呼吸呢?我们首先排除掉气道的问题,因为病人在插管,二氧化碳被呼吸器“洗”出来以后,她仍然呈现“昏迷”状态、全身都无法动弹。 于是,我们朝向是中枢神经的问题去思考:是脑干中风、脑炎、癫痫,或急性神经发炎疾病,像是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esyndrome)等。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格林巴利症候群突然有了“知名度”,因为媒体一直在报导,说可能与注射疫苗有关。其实,这个病发生的几率很低,不过,在没有新冠疫情之前,加护病房偶尔还是会遇到。 偏偏病人的脑部核磁共振检查(MRI)、脑脊髓液检查、脑波都正常,这些本来期待能给我们答案的检查,仿佛在跟我们开玩笑,和病人的意识一样,不给我们回应。 由于没有一个确定的诊断,家属面对已经插管,而且昏迷的亲人,自然是非常害怕也非常担心,他们很害怕会就此失去母亲,也很担心万一母亲没能醒过来、变成植物人,他们该怎么办才好。 当一切陷入胶着之际,有位护理师发现“病人可能不是真的昏迷”,她或许只是“完全不能动”,就像一个人的灵魂被锁在躯壳里,像《潜水钟与蝴蝶》男主角那样的闭锁症候群(Lock-in Syndrome)。可是,病人脑部核磁共振检查是正常的,所以并不是脑干中风导致的闭锁症候群。那到底是什么情况 不过,护理师这个发现很重要。我试着用手指把病人的眼皮撑开,才发现她的眼球是会跟着我的手指在转动的,所以她看得到,只是某些因素让她无法自行睁眼。天啊,她是清醒的,只是全身都不能动而已! Q.什么是闭锁症候群? 造成闭锁症候群(Locked-in Syndrome)的原因以脑干功能受损为多,尤其是中风。由于大脑功能没有损伤,所以病人有情感、有情绪,记忆力、视力、听力也都正常,只是全身肌肉瘫痪,以致除了眨眼睛跟转动眼球外,什么都做不了。由于就像整个人被锁在躯壳中、动弹不得,无法凭借个人意志操控肌肉,所以被称为闭锁症候群。 呼之欲出的是诊断,还是线索的中断? 我们再度停下来,以系统性方式检视我们仅有的线索二氧化碳的移除有问题、病人的空气通道没有问题,那就是通气控制的问题。既然是通气控制的问题,我们决定从中枢神经到呼吸肌肉,逐一检视一遍,列出各种可能的诊断。 最后,我们把问题定位在“神经肌肉接合处(neuromuscular junction)”,如此一来,可能的疾病缩减至剩下3个: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 蓝伯伊顿肌无力症候群(Eaton-Lambert syndrome) 肉毒杆菌毒素(Botulinum toxin) 中毒重症肌无力是可能的,但我们都没看过进展这么快速的,而且病人过去都没有发病过。重症肌无力常见症状是下午的时候,眼皮会开始无力,但在休息以后或睡一觉醒来的隔天就会改善,所以症状不完全像,其肌电图“重复刺激试验(Repetitive stimulation test)”的结果也不支持这个诊断。 蓝伯伊顿肌无力症候群是一种罕见的自体免疫疾病,其症状和重症肌无力很像,也会有四肢无力、自主神经失调等情况,但是多发生在:有癌症的病人身上,尤其常见于肺癌病人。不过,她并没有癌症。 至于“肉毒杆菌毒素中毒”这个病,我只有在医学系三年级时(1993年)的微生物教科书上看过,从来没有亲眼见过这个病,但分析起来是合理的。所以我还是帮病人抽血,送去疾病管制局(现在称疾管:署CDC)检验。此外,还要调查病人吃过的罐头或腌制食品。 于此同时,我们请病人的长女回去翻遍冰箱里的食物、照相记录,拿过来医院一一询问病人。问题又来了要怎么问?病人完全不能动,不能说话、不能写字、也不能摇头或点头,要如何向她本人确认曾吃过的食物? 灵机一动,我们想到她的脚趾头。稍早在替她做全身检查时,发现她的脚趾头还会动。于是,医护与家属分工合作,有人帮她撑起眼皮,有人告诉她如何表达如果“对”就动右边脚趾头,如果“错”就动左边脚趾头,就像开车一样,油门在右边,煞车在左边,还有人负责发问与记录。好不容易找出可疑的食物。 Q.什么情况下会肉毒杆菌中毒? 肉毒杆菌孢子广泛存在于生活中,在绝对厌氧的环境,都有机会:萌芽增殖。未经完全灭菌处理的食品于制作或包装过程可能遭受孢子:污染,再加上密闭或真空等缺氧保存的状态,就有导致肉毒杆菌中毒:(botulism)之风险。不过,肉毒杆菌毒素不耐热,煮沸加热10分钟即可被破坏,家庭自制腌制食品、真空包装食品、罐头等,食用前皆建议应:先彻底煮熟,以确保饮食安全。此外,注射肉毒杆菌毒素等医美疗程,也是肉毒杆菌中毒的途径之一。 这是一个合理的期待,并不只是等待奇迹把可疑食物送到疾病管制局做检验的同时,我们也向疾管局申请了的肉毒杆菌抗毒素(马的血清)来注射,然而此时妇人已经是全身瘫痪的状态,治疗效果当然是不好的。 极微量的肉毒杆菌毒素就有可能致命。根据文献上的记录,肉毒杆菌毒素是很强的生化武器,只需要1公克,就可以杀死100万人!不是10人,也不是100人,而是100万人! 这么微量的毒素实验室是无法直接检验的,只能用很“原始”的方式检测把病人的血打到老鼠身上,观察会不会出现眼皮睁不开、然后肢体无力等症状。 结果,所有的老鼠都死了。 当疾管局人员来电告诉我这个消息时,我反问他“那代表什么意思?”他说“这代表病人血液中有某种毒素,但是不确定是不是肉毒杆菌毒素。”我心想的是天啊!这个好不容易才得到的线索,难道又要前功尽弃了吗?后来,他说会把血液稀释后重做。 果然,老鼠出现典型的肉毒杆菌中毒反应。这的确是台湾很罕见的病例。几年后,我查了一下疾管署网页资料,在2012至2015年,台湾肉毒杆菌中毒确定病例数分别是0、1、0、2例,均为“散发性”病例,没有集体的中毒事件。相较于单一个案,集体中毒时会更容易联想到这个诊断,台湾最有名的肉毒杆菌集体中毒是1986年彰化“荫花生事件”和:2010年桃园大溪“真空包装豆干事件”。 找到确定的诊断很重要,也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能跟家属说,这是一个“会好”的病,只是在治疗期间为了让呼吸困难的病人维持呼吸,必须建立一个暂时的通道,也就是需要做气切手术。 “妈妈要先做气切,等3至6个月后、她的力气就会慢慢恢复,那时就能把气切管拿掉了,她也可以站起来走路,回复到原本的样子。妈妈的情况和脑干中风、植物人是不一样的。”我这样说明着。 只是看着躺在眼前的亲人,动也不动,家属是很怀疑我的说法的,加上他们同时也得面对许多来自远亲的压力,尤其当多数人都不觉得病人会好,建议他们不要让病人再受苦时。 若要问我当时有没有十足的把握,其实,是没有的。但根据医学教科书上的说法,这是一个合理的期待,并不只是等待奇迹而已。在病人的治疗期间,我一天说明好几次,毫无保留告诉他们,我所知道的事和:我们面临的困境。 最后,他们选择相信我,而我也相信他们:以他们家的向心力,是有能力支撑这几个月的疗程,好好照顾和陪伴病人直到康复的。 铁汉柔情与医病互信的辅助治疗 大约4个月后的一个下午,同事说,有一对中年夫妇来找我。 “陈医师,你知道我是谁吗?”看着眼前这一位穿着紫色外套、剪着利落短发、气色看起来不错的中年妇女这么一问,我还真的不知道她是谁。但是重症的训练,让我很快注意到她脖子上那个已经闭合的气切孔,接着我看看她身边的男士和年轻女性。“翁○○!哗,太好了,比我预期中的还快耶!”我也想起旁边的男士和年轻女性分别是她的先生与女儿。从女儿口中得知,她总共离家136天,直到中秋节才回家和大家团圆。一聊起那段住在加护病房的日子、彼此所承受的压力,我们都不自觉地眼眶泛起了泪水。 离开加护病房后,妇人转到呼吸照护中心。期间先生几乎寸步不离、无微不至,抬脚、按摩等复健工作不假他人之手,换洗的衣服、被子、床单也都亲自清洗,甚至学会了灌食:几点灌米糊、几点灌鱼汤、几点灌牛奶,记得比医护人员还清楚。 一位看似铁汉的中年男人,做起这些琐碎的工作,竟然这么的细心。他说,他之所以不离不弃的照顾太太,只因为我告诉他,他的太太会好起来。 面对这样一位全身瘫痪、连眼皮都无法张开,看起来像是“重度昏迷/植物人状态”的病人,很庆幸的,我们团队发现她是“清醒”的,然后抽丝剥茧诊断出她是肉毒杆菌中毒。接着,为了让家人相信病人“会好”、半年左右是会站起来走路的,努力建立医病间的互信,说服家属不要放弃、接受气切。 这样的结果全赖一个“正确诊断”,一个自己从来也没看过的疾病。真的不敢想像,当初如果没有这个诊断、没有人发现妇人是清醒的,结果又会是如何?我依然清楚记得每一个细节,也会时时和年轻医师分享。每一次想起来,还是很感动啊!这家人示范了家庭照顾与支持的重要,而妇人先生则示范了铁汉柔情、男子汉的能屈能伸。 我从此和这一家人成为好朋友,成为他们一家四代的医疗咨询医师,她的小女儿结婚时,还邀请我上台致词呢!每年到了农历春节和中秋节,他们都会来找我,聊聊当年的事。即使十几年过去了,家人间再聊起这个故事,大家还是会哭成一团。
3年前
星云
星云
【ICU重症医疗现场】怀孕未满3个月,要不要说?/陈志金医师
在怀孕前3个月,很多孕妇会被告知“不能公布喜讯”,否则就会怎样怎样。明明是个好消息(通常是),却得刻意装傻与隐瞒。我自己是不管那些犯什么禁忌而“能不能”说的,我要考量的是孕妇本身“要不要”说、“想不想”说。 还没当妈妈时,太座曾经是护理师。从验到“2条线”那一刻起,我们就开始诏告天下了。这是为了上班要避开危险,包括“躲”X光、接触到需要做核子医学检查或治疗的病人、搬重物、上夜班……趁早说出来,同事多半会互相体谅与帮忙。 其实,我跟太座都清楚知道,胎儿在3个月以前还处于很不稳定的状态,怀孕3个月内流产也是常有的事。我自己是不管那些犯什么禁忌而“能不能”说的,我考量的是孕妇本身“要不要”说、“想不想”说。 在我看来,太早说的坏处是:万一流产了、大家不知情,就会一直被问“现在几周了啊?”“怎么肚子还不明显呀?”“预产期是什么时候?”我个人的习惯是,即使之前就知道同事怀孕的消息,不到肚子非常明显的时候,我是不会主动关心的。 记得第一次诏告天下没多久、满7周时,我们满心期待去妇产科扫超音波。结果,胎儿没有心跳了。我们都非常难过,太座更是。当然,不免要经历一段“现在几周了啊?”“怎么肚子还不明显呀?”“预产期是什么时候?”的问候,或最让人难过的问题“蛤?你已经生完了吗?身材恢复得真快!” 你知道吗?要忍痛吐出“流产了”这3个字,真的是心如刀割。旁人以为的关心,反而变成二度伤害的利刃,划在已经受伤的心上。 这样的情境,太座历经了好几次,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一次又一次的回答“流产了”。第2次是“空包弹”-Blighted Ovum,也就是所谓的“萎缩卵”,胎儿停止发育了。第3次是有听到心跳了,但开心没几周,某一天就流血了。儿子虎虎是太座怀孕第4次才生下来的,真的很不容易! 怀孕是夫妻两人的事 刚怀上虎虎时,我们都没有主动对外说,到了第7周的时候,也没有马上去扫超音波,而是再多等几周,确定没有出血才去看。因为很害怕太早知道,会再度希望落空。这一次,是等太座肚子隆起,自然显现出来,有人问了再说。 我在谈的不是“能不能”说,而是“要不要”说,因为任何人怀孕都属于个人的隐私。无意中知道别人怀孕,拜托在心里祝福就好,千万不要帮人家公开(要公开也是当事人自己公开),请尊重孕妇自己“要”公开或“不要”公开的选择。 怀孕有其不确定性,孕妇本身的心理压力也很大(尤其是高龄孕妇)。就算孕妇自己在未满3个月时公开,万一流产了,也不会是太早公开的关系。把责任都推给“太早说”,会造成孕妇的内疚与自责。 除了孕期的问候,产后有些婆婆妈妈的问题,也让人很反感。 “你们基因这么好,应该要多生几个吧?” “你们有能力养,怎么不多生几个啊?” “要给虎虎添个弟弟或妹妹,他才会有伴呀!”…… 奇怪,要不要生、要生几个,都是夫妻两个人的事,轮不到其他人来指指点点、乱给建议。尤其是你可能不知道,别人曾经经历过多少可怕的事。我自己虽然很想再生一个,但是一想到太座的经历,我只能尊重她的决定。 “我问你喔,孕妇会流产,是卵子的问题,还是精子的问题啊?”有一天晚上,太座突然问我这个问题。 “是你要问的,还是你有朋友在问……卵子和精子都有可能。” “你还记得吗?在10年前,我第2次流产的时候,我当时有问妇产科医师这个问题,他说是卵子的问题。但回家之后,你告诉我,精子和卵子都有可能……” “你是不想让我难过与自责,才这么说的吧?现在可以老实跟我说了。” “哈哈,我都忘了这件事,不过,我刚刚已经回答你了。”我给太座一个拥抱,我们相望而笑了。任何一个失落的妈妈问我,我一定都会是这个答案。因为这并不只是一个医学问题,也不需要一个医学的答案。 太座提到第3次流产的事,问我记不记得那次出血时,我带她去急诊的时候,那位医师一边扫超音波,一边说的话。 “那位医师说:你确定你有怀孕吗?根本没有看到胚胎啊!”太座告诉说,她当时很气很气,忍着不让眼泪流下来。我不记得这件事了。但太座说她大概一辈子都会记得。 病历明明会记录上次门诊的验孕记录,没看没关系,但是这一句话、这样的话,真的不应该说。无论健保给付多么无理、医疗环境多么血汗、同理心多么不值钱,都不应该阻碍“我要成为一位有温度的医师”的借口。 一句无心的话,可能会造成人家一辈子的内疚和自责。我时刻都在提醒自己,“无论在什么位子,我们都可以选择,当一个更有温度的人”。我当然不能要求别人也这么做,我只能要求我自己,并试着影响那些认同我的人。
3年前
星云
人物
ICU医生与死神殊死搏斗 陈志金医病、医人与医心
台湾奇美医院加护病房的主治医生陈志金从医23年,当中有17年在加护病房里挽救生命。他称,ICU医生像是鬼门关前的守门员,替病患守住最后一道防线,然而总有些球会“失守”,看着生命在眼前消逝。对他来说,ICU医生不仅救病人,还得拯救家属的心。当逝者已矣,他希望家属解除心中的枷锁,不要带着遗憾活下去。
3年前
人物
星云
【ICU重症医疗现场】转念就能突破对立/陈志金医师
爷爷年近90岁了,患有帕金森氏症、中风、失智症,反反复复都因为谵妄症(Delirium)而入院。照护爷爷的家属都很辛苦,因为人在谵妄的时候,除了会大吼大叫,还会拳打脚踢。 这次,爷爷是因为昏睡两天而送院。透过脑部电脑断层检查,诊断出大范围的脑出血,在紧急插管后,便被转诊到我们的医院。其实,在外院急诊的时候,爷爷的瞳孔对光已无反应,这表示脑部的生命中枢“脑干”的功能已经受损。 在神经外科医师和家属说明之后,由于评估手术助益并不大,再加上爷爷年纪很大了、又有多重慢性病,所以家属决定不手术。加护病房值班住院医师也和家属讨论了DNR(Do Not Resuscitate),即“不施予心肺复苏术”,指在病人临终、濒死或无生命征象时,不施予心肺复苏术(CPR),包括气管内插管、人工呼吸及其他救治行为,最主要的目的是避免让病人短暂延长生命却承受急救的痛苦。 即使值班住院医师一定会很尽责与仔细和家属说明并讨论DNR的决定,我在查房时,依然会再次逐一地和每一位家属确认过他们的想法: “是否对病人的病况有充分的了解?” “家属间对DNR的想法是否有共识?” “是否清楚知道DNR的意思?”…… 这是因为之前就曾经遇过了家属签了DNR,并不是他们希望“最后阶段”不要急救,而是他们始终以为自己的家人没有这么危急、一定会好起来,所以“不需要”也“不可能会需要”走到急救这一步。这样的认知落差是很危险的,一定要好好沟通、再三确认,才能避免医病间的误会,甚至衍伸出更大的问题。 “医师,我爸爸人明明都好好的,怎么会脑出血呢?”在我确认过爷爷的两位子女对DNR的想法以后,他的女儿这样问我。有些医师听到家属这样的问题,心里大概会觉得有点不舒服吧,可能还会想“最好人好好的,会需要住到加护病房”。有时候,还会被触怒。我当然知道家属是没有恶意的。 “脑出血就是会这么突然,可以前一刻是好好的、还在和你讲话,下一刻就突然倒下。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这样的报导,不是吗?有些人,还比你们爸爸年轻很多呢!”语毕,我看到两位子女都点点头。 “爸爸的情况是谁发现的?”我所说的,他们都是知道的,只是情感上还无法接受爸爸已经脑出血这件事,才会想要问。这时,只要心平气和再陈述一次,不必觉得被冒犯。其实,我有看到他们是需要被协助的,就想再多谈一些。 “是我发现的。我爸有失智症,经常会谵妄,这个月因为谵妄的次数变多,就安排他住院治疗。他每次打完镇静的药物,就会停止躁动,接着大概会睡上一天。但这个星期以来,他几乎每天都躁动,而且这次很不一样,打了镇静的药物之后,竟然睡了整整两天。我一直跟医生说,我爸不对劲,他们才帮我爸照脑部断层扫描。是不是已经出血一个星期,只是医师没有发现?” 我知道,家属真正想问的是“医师有没有延误治疗”。更重要的是,他正在怪罪自己“为什么没有早一点发现”:如果我可以再早一点发现异状,爸爸就不会变成这样了。 “我觉得不是。这个脑出血是急性的,就是会来得这么措手不及,和这个星期的谵妄没有关系。脑出血一般不会有什么前兆,也无法预防。所以不要去想,如果早知道爸爸就不会出血。我跟你说,还是会的。 他听着我这样说,眼眶里打转的泪水差一点就要流下来。他就是要有人跟他说,爸爸会这样,并不是他的失责。 “而且啊,我觉得你做的很好,警觉度很高,有发现爸爸反应跟平常不太一样,医师也及时帮爸爸做了断层扫描。再晚几个小时,应该就来不及了。目前病情虽然很不乐观,但至少我们有争取到一些时间,可以好好跟爸爸说说话,想一想爸爸还想见什么人、还有什么心愿或放不下的事。” 爷爷应该会感觉很欣慰 兄妹俩点点头,经过我的提示,他们似乎开始转念了:从即将失去亲人的悲伤情绪中,转换成要替爸爸多做一点事、多完成一些心愿。 “你们家有什么习俗吗?有没有宗教信仰?” “我是拿香的。” “那可以求个符,或符水也可以,都拿过来、交代护理师怎么做,我们都尽量配合。没关系的,我知道那是大家的一番心意。”我话才讲到一半。 “但我爸是信天主教的。” “喔,那你们再讨论看看,请教友一起来祷告也是可以。” “陈医师,那我可以把这个放在我爸爸的床头吗?”儿子当下就把包包上的佛祖牌拆了下来。 “家人都同意吗?如果都同意,当然可以,没问题。”对于家属和病人各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医护人员要格外小心。 到了隔天查房时间。 “孙子们昨晚都来看过爷爷了。” “那个佛祖牌还在吗?其他家人有没有说什么啊?” “还在啊!而且还和圣母摆在一起呢!” “真的喔?太好了!” 当天下午,爷爷就安详的走了。 我想,爷爷看到佛祖和圣母能够和平共处,一起送他走最后一程,应该会感觉很欣慰。在看到他的子女能够释怀、转念、放下,应该会更欣慰。无论什么宗教、什么信仰,都会是我的伙伴。我的信仰则是“救病人,也要救家属”——即使病人已经无法救治,家属仍需要好好的活下去。 (摘自《ICU重症医疗现场2:用生命拚的生命》) ICU 热血暖医生陈志金 《用生命拚的生命》线上分享会 12月10日(星期五) 3PM-4PM 在大众书局“POPULAR Malaysia”脸书 facebook.com/popularmalaysia 进行线上分享会
3年前
星云
星云
【ICU重症医疗现场】谁都不能早知道/陈志金医师
几乎每天都有金粉传类似这样的讯息给我,我也尽可能的给予回复,尤其是睡前或半夜传来的,因为这代表这些事真的很困扰他,可能是找不到其他人述说,也可能是其他人无法给他一个让他释怀的解答。 某天深夜,我在脸书收到这则讯息。我知道,还有更多人有着同样的困扰,只是不好意思写讯息来问,甚至不好意思告诉其他人,只能自己承受。所以我刻意忽略掉一些病情的资讯,避免掉一些可以做为辨识的资料,把我跟金粉的对话分享给大家。 “阿金医师好,几年前,我的父亲在加护病房住了几天后去世了。他要走的前一天,一直吵着要回家,他告诉每一个去看他的家人‘我想回家!’,但是,没有人敢答应他。我们总以为等他情况稳定了、就可以出院回家了,然后再也没有那一天。” “我们在医师发出病危通知时,有依照父亲的意思签下DNR,只是对于‘没有带他回家’,我们仍是非常自责,直到几年后的今天,这件事都还揪着我的心。当时的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才是对的呢?” 如果你的心里也承受着这样的关卡,跨不过去,试着对号入座,看看能不能稍微释怀,一点点也好。我是这样回应他的(同时是在跟心里有着同样的结的人说): 每一位住进加护病房的老人家,都是想要回家的。只是在那个当下、治疗正在进行的时候,无论是家属或医疗团队都不可能冒着风险让病人回去。就算当时选择回去家里,在老人家喘、疼痛、各种不适的时候,却没有药物可以舒缓他的症状,只能看着他辛苦的往生,事后,大家还是会内疚与自责的。 待在ICU里,至少在过程中都有止痛止喘的药物辅助,没有让病人太辛苦,也算是努力到最后一刻了。当下“不能答应让病人回家”的决定是不得已,也是为了他好。不过,最后家属有遵照病人的意思,没有进行CPR,也算替他做了最后一件事,多年后想起来也不会觉得遗憾。 我想,老人家都不会希望看到晚辈在几年之后,还在自责这件事。他会感谢的是晚辈为他所做的努力、并且执行他的意愿。更希望家人都能放下,快快乐乐的过以后的日子,替他完成他没能做到的事,好比“你们能好好陪伴妈妈,就是爸爸希望你们帮他做的事。” “感谢阿金医师的回复。今早,我又再次因为想念而落泪。诚如您所言,如果我们真的带他回家,内疚的可能就是看着他痛苦的离开,那应该会是更深的自责感。 “谢谢您让我对这件事有了更多的释怀,我会学习放下,好好陪伴妈妈,然后期许自己跟您一样,也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有善的循环。真心感谢!” 把每个选择当成最好的选择 无论是留在医院治疗或是把病人带回家,家属多半都会为自己当时做的决定感到内疚与自责,因为人都会“假设” 那个没有做的“决定”才是比较好的。这样一来,就很容易活在自责与后悔的无限循环中。 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接着一个的选择。每个选择都很不容易,更何况是在ICU里面,肯定都是生死关头的“抉择”。 有时候,需要多花一些时间去了解跟分析。如果没有时间去了解,那就选一个可以信任的人。虽然最后决定的人还是你,但这个人会建议你可以怎么走。 我在ICU里扮演的角色,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家属知道,经过讨论、有考虑过病人的喜好、价值观及他所在乎的事,才做的决定,都是好的决定,没有对错。所有“已经发生的事”都是好事,没有“早知道”这件事。 (摘自《ICU重症医疗现场2:用生命拚的生命》) ICU 热血暖医生陈志金 《用生命拚的生命》线上分享会 12月10日(星期五) 3PM-4PM 在大众书局“POPULAR Malaysia”脸书 facebook.com/popularmalaysia 进行线上分享会
3年前
星云
星云
【ICU重症医疗现场】为什么要花时间签书? /陈志金(大马人,台湾加护病房医师)
有一位网友来留言: “恕我说句不中听的,其实书的内容本身,就已经是作者最大的心意跟诚意了,除非是与读者面对面相遇或特殊的情况要勉励或送什么人,不然,先把扉页寄下来签,然后再寄回去装订,跟工厂印刷整本书没有多大差别,只是徒然消耗作者的宝贵时间跟劳力而已。” 真的很感谢他的留言,我也想过这个问题 如果只签一个名字,然后再用大量印刷的,或者是刻一个印章,再一本一本的盖上去,我是觉得,收到的人,不会有太大的感动。 所以,我选择一本一本亲自签,虽然看起来很像,但是,每一个签名又会长得不一样。 每一个签名,在不同的时间,可能力道不同、笔触不同、墨水量不同、心境不同,都会有些许的差异,但是,祝福和感恩的心是一样的。 这事,当然非常消耗时间和劳力。 国庆假日,我哪里也没去,就在医院关了两天在签名。 这样做值不值得?读者感不感动?那是见仁见智的问题。 或许有人看了签名,也不会有什么感觉。 有人也不会因为有签名而买这本书。 但是,我在想,为什么有人看完书以后,会希望作者在书上留有签名? 因为那是一个“连结”,是一个记忆的“线索”,也是一份“认同”。 有不少读者看完《ICU重症医疗现场》后,深夜私讯,希望把书寄来医院,让我签完名,再寄回去。我想,他们就是认同书中的内容、很有感触,希望在书中再留下一个“连结”,作为下次再看时的一个记忆线索。而且,有签名的书,应该比较不会拿去回收吧?我是这么期待的。 看起来很“傻”,很不“值得”? 如果只是把书当成是“商品”来看,的确是如此,非常不符合成本效益。 心中有一个“遗憾” 每一本书能赚多少版税?这些时间成本的投入,根本就不“划算”!但是,如果把书当成是“一个理念的传递”:能够让阅读的人,为你的理念而感动,能够因为阅读后,而有所启发、有所释怀。 此刻,再看到这个签名,我想,对这本书的感受,就会更加的深刻,也会更愿意的协助推广、分享给身边的人。我是这么想的。 在ICU里也是一样,套一句留言者的话:“在上班时间,把病人照顾好,就已经是医师最大的心意跟诚意了”,治不治得好,尽力治疗就好。 为什么要在下班时间、假日时间还挂心病人的情况?为什么还要花费心思在家属身上?说什么“救病人,还要救家属?”其实,这么做,是因为自己心中有一个“遗憾”,想要弥补当初自己的一个“遗憾”,不希望看到有人再因为这样一个“遗憾”,内疚自责一辈子。 新书中会分享更多这些看起来很“傻”的故事。 因为我自己收到有签名的书,会有感动,我也希望收到的读者当中,也有人会感动, 所以就签了,我也不觉得那是在浪费时间。 动机就那么单纯。
3年前
星云
更多陈志金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