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零拒收政策

拥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一般指的是在生理或心理上面对障碍,难以正常学习的学生,这样的情况往往让家长求助无门,使他们接受教育成了一个极大的挑战。因此,从最初鉴定到找到正确且适合的学习管道,也成了父母需要思考的问题。 自《马来西亚教育大蓝图2013-2025》公布以来,便为国家未来的教育发展制定了明确的方向,同时增加了许多革新教育资源的计划与方针,包括特殊需求的学生也一并获得关注。 报道:实习记者 陈德兆 图:受访者提供 2019年,政府推行“零拒收政策”(Zero Reject Policy),让拥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能够参与到学习的课堂上,尽可能地融入普通学生的学习环境中。 然而,也许传统观念使然,多年来华社对“特殊教育”意识都较为薄弱,许多华裔家长不愿接受也不愿面对孩子必须接受特殊教育的现实。随着网络时代的推进,对特殊教育的关注逐渐提升,有接连好几所华小开办了“特殊教育班”,平等化学习机会,缩小差异的界限。 7月初,法情学堂邀请了在马来西亚教育部特殊教育司(Bahagian Pendidikan Khas),学习障碍单位(Unit Masalah Pembelajaran)担任助理司长(Penolong Pengarah)的容淑维博士线上演讲,以“认识马来西亚特殊教育”为题,让听众能够全面了解政府制度下的特殊教育发展概况。 6种需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 要判定孩子是否为特殊人士并非依照个人己见,属于专业人士的教师也不能够轻易按照学生的举止来认证。对于如何判断学生是否属于特殊群体,容淑维说,依据《2013年特殊教育的规则手册》(Peraturan-peraturan Pendidikan (Pendidikan Khas)2013)的说明,只有经医生、验光师、听力学家或心理学家(无论是否在政府部门任职)认证患有视觉、听觉、语言、身体、学习障碍或多重残疾的学生,才真正需要接受特殊教育。 教师虽不能随意判断学生的“特殊”征兆,但能够观察学生的举止,若符合一些特征,教师或辅导教师可以在得到家长的同意后,带去卫生诊所(Klinik Kesihatan)去做儿童发展(Perkembangan kanak-kanak)的检测,随后得到医生的鉴定信件后再向福利部申请身障人士证(Kad OKU),完成后便可申请加入特殊教育班,避免错过学习的黄金时期。 截至2023年,本地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人数达到了11万6044位,而学习障碍占大多数。 种类 人数 视觉障碍 2616 听觉障碍 3755 语言障碍 1011 身体残疾 7006 学习障碍 97494 多重障碍 4162 *此数据仅纳入医生及相关专业人士鉴定后并取得身障人士证明(Kad OKU)的特殊教育需求学生。 (数据来源:马来西亚教育部) 申请“身障人士证明”保障福利 教育无界限,但有时仍需遵照规则行事。让特殊教育需求学生进入教育体系的其中一个条件便是申请身障人士证,但许多家庭常在这一步上思虑良久,认为持此证明就是一种身分的标签,会让旁人戴着有色眼镜来看之,但是容淑维说明,为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申请“身障人士证明”,可享有政府提供的福利及援助,同时可以获得福利部的培训、教育计划、豁免医疗费用,并且就读中小学期间每个月可享有150令吉的津贴,尽可能地保障他们的福利。 当然,教育部与福利部各司其职,在处理特殊需求人士的责任亦不同,单从称呼特殊人群上便有所差异。福利部一般称特殊人群为“身障人士”(Orang Kurang Upaya);教育部则称之为“特殊教育需求学生”(Murid Berkeperluan Pendidikan Khas)。称呼上虽有差异,但关注的群体类型近乎相同。容淑维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在《马来西亚教育大蓝图 2013-2025》所罗列的资讯中,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仅有6种,分别是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语言障碍、身体残疾、学习障碍以及多重障碍,但在福利部官方的《注册身障人士证明指南》(Garis Panduan Pendaftaran Orang Kurang Upaya)中却有7种,这又是为何? 容淑维说,在福利部所阐列的7项中,6种和教育部所列明的类型一样,唯不被教育部列为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是“精神障碍者”(Kurang Upaya Mental),这是因为若将患有精神疾病的学生放入到特殊教育班里的时候,会威胁老师以及其他学生安全的风险。她也说,在后期的会议讨论中理解到,精神类障碍的学生在认知方面与一般的普通学生无异,可安排在普通班继续学习。然而,若是相对严重的话则是需要安排在医院接受治疗,甚至是会规定在医院学习,因此与一般特殊教育需求学生有所差异。 本地公立特殊教育体系有哪些? 特殊教育需求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未来学习管道。在马来西亚,本地的公立特殊教育体系大致分为3大部分,分别是特殊教育学校(Sekolah Pendidikan Khas,简称“SPK”)、特殊教育班(Program Pendidikan Khas Integrasi,简称“PPKI”)以及融合教育(Program Pendidikan Inklusif,简称“PPI”)。与第一项完全专注在特殊教育需求并独立成校不同的是,后两者分别在普通学校进行,但区别在于一个是附属在主流学校并独自成班,另一个则是让学习能力较佳的特殊需求学生到普通的班级中上课,尽可能地让他们融入其中适应环境。 在华小,特殊教育班(PPKI)和融合教育班(PPI)是较多华裔家庭的选择,除了环境之外,也能够让父母较容易理解到孩子情况。根据教育部特殊教育司的数据,全国现目前共有336间华小拥有特殊教育班(PPKI),而融合教育班(PPI)则是依据每年的招生需求而定,因此并没有固定的数据。 当然,要审视特殊教学需求的学生适合在哪一种类型的学校求学,教育部也有其实行方式,具体有两种: 01 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的3个月试用期 (Tempoh Percubaan Tidak Melebihi Tiga(3)Bulan Murid Berkeperluan Khas) 适用所有类型学校的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特殊学校-SPK、特殊教育班-PPKI、融合教育班-PPI) 从入学的第一天开始计算,被委任的负责老师观察特殊教育学生是否可以适应当下学校的环境。 3个月只是规定的时限,若教师在观察两个月后发现学生可以适应主流班的环境,便可即刻结束试用期。 02 融合教育审视表单 (Senarai Semak Kesediaan Inklusif,简称“SSKI”) SSKI表单主要是由学校老师负责,并且只适用在特殊教育班(PPKI)以及融合教育班(PPI)。 施行的时间共6个月。首3个月,教师可观察学生在班上的行为并在这过程中完成SSKI表单。但当教师在完成SSKI表单后仍觉得学生在主流班“缺乏准备”(Kurang Bersedia),可是却想再让学生尝试在主流班适应的话,便可在接下来后3个月的时间里采用“介入学习”(Intervensi Pembelajaran)的方式来继续观察学生。 若学校有特殊教学需求的学生(MBPK),就必须成立“学校特殊教育委员会”(Jawatankuasa Pendidikan Khas Sekolah, 简称“JPKS”)。此委员会在接获有“尚未准备”(Tidak bersedia)以及“缺乏准备”(Kurang bersedia)的学生后,就需开会来讨论有关学生是否需要更换至其他更适合的班级(从融合教育班换去特殊教育班)或转入特殊学校。 技职教育或是另个选择 另外,升上中学后亦是另一件苦恼的事情,继续念书还是选择手艺活变成了一项关乎未来生活的抉择。特殊学校以学术与技职区分特殊教育需求孩子的学习倾向。本地的特殊教育中学原有6所,但在去年新建了槟城文蒙里玛特殊教育中学(SMKPK Bumbong Lima),因而共有7所学校。但这7所学校关注的面向亦不同: 特殊学校(中学)学术与技职学校的选择: ˙吉隆坡:SMKPK Setapak ˙雪兰莪:SMPKV Shah Alam ˙槟城:SMKPK Persekutuan、SMKPK Bumbong Lima ˙柔佛:SMPKV Indahpura ˙彭亨:SMPKV Kuantan ˙吉打:SMPKV Merbok *注:SMKPK,全称“Sekolah Menengah Kebangsaan Pendidikan Khas”,较专注在学术性方向。 SMPKV,全称“Sekolah Menengah Pendidikan Khas Vokasional”,专注在技职教育的方向。 技职教育的课程: 女装制作、家具制作业、电器安装与维修、HVAC空调安装、服务、故障排除与维修、桌面出版、峇迪布生产业、预备与制作食物工业、摩托车-维修与服务、足、手、耳按摩疗法、美容服务与艺术、预备与制作食物工业、包装业、美发业、平面设计、峇迪布生产业、预备与制作食物工业、面包制作、园林设计、普通种植业、家禽养殖场、水产养殖操作、糕点制作。 更多【新教育】: 文史研究学者安焕然/做学问是一段体会人生的路 本地药理学先驱颜怡江/做学问要走出象牙塔
1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