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青春

家中有的盘碗碟杯,似乎都是购物赠品为多。它们高低形状不一,却依然可以在玻璃橱架上紧紧相依,只有等到心血来潮或客人光临才用得上;爱用的那几只,永远都在沥水架上摆着。虽然没有名字标签,但家里人都有相处之久的默契——高大杯泡冷饮最适合,阔面大方的碗杯用来装糖水,长颈鹿杯恰好容纳一人份的饥渴。人不多,就一人一只。 那长颈鹿杯是我用得最就手的。热水先倒三分之一,饮料粉末随之加入旋转舞动,搅拌均匀后,再倒入热水至七或八分满,一杯比例恰到好处的热饮由此诞生。 我想除此之外,没有什么杯子和我如此契合。杯耳恰好的厚度,热饮不烫手,杯口阔而修身,配上饼干,是最叫人回味无穷的国民早餐。 这长颈鹿杯可不是什么购物赠品,而是来自她的心意。 我和她自小相遇并非偶然。我俩皆为家中独女,也曾想若是有姐妹相伴,会是闹剧连篇还是密不可分的亲昵,还好有她。虽然相差十余岁,不过年龄从未在我们之间冲刷成沟,个性之迥异也不会让我们生嫌隙。每每回乡,我总会带着我那只小行囊直奔她家,我爸妈不免莞尔:真是的,回老家就好像“揾豆油”(沾酱油),每次到家乡就要“离家出走”到她家过夜。自我有记忆以来,她就像我渴望的大姐姐一样照顾着我——到处吃喝玩乐、化身她的工作小助手、购物游车河,光是待在她家里也很满足。夜深人静“同床共枕”,说起生活日常或各种遭遇,仿佛是夜空中最贴近的两颗星,聊着聊着渐成眠。 关于拥有杯子的过程,记忆也已经模糊。 杯子降临到我人生的那一天,似乎也不是什么特别的生日或节庆。她对有趣的小玩意爱不释手,也时不时给身边人捎带什么,而我有幸成为其中一个。大概是那么好的日子,偶然得到来自她的惊喜,我想,那时候渺小的我,心里燃起被重视的感动,然后珍而重之向她道谢。她也总会落落大方地说,哎呀没什么的,你喜欢就好。 老实说我并不擅长得到。从小到大,家人的教诲回荡成心里的一道线:做人啊,要有来有去。得到了什么,就要回报什么。但一直以来,对于人情世故,我都是个“红毛直”,既不懂得什么时机该做恰当的事,也不知道不合时宜怎么写,且进或退的交际舞,竟如此难以理解。回礼要怎么送,送什么才是对方需要或想要,我真是无半点头绪。彼时我最多的就是书了吧,悉心挑选一本她会喜欢的小说回乡送她。我记得的,小心询问她的读后感,她说很好看的欣喜烙印脑海,心里仿佛化身杯子上那只长颈鹿般“颈”高气昂,拥有自己还是挺了解她的莫名自豪。 找她就找到我这只跟屁虫 长颈鹿杯白瓷外身看似无暇,图样文字仍在,但无论多细心清洁擦拭,内侧底部却是掩不住的细微年轮——毕竟用着它也有十来年了吧?印象中当时它头上还戴有矽胶帽子,如今不知所终。杯身有长颈鹿坚定而温柔的身影,虽然图文疑似指长颈鹿为鹿(Deer),大概只是因为Deer与亲爱的(Dear)谐音而特意为之的小心思吧?绝不是以长颈鹿嘲讽我那不明显的身高,也不是嫌弃我不够“长颈”的脖子。 杯子依旧在,只是,那段青春与她作伴的日子,年岁渐长已不再有,也随着她嫁为人妇,跟着她去到离乡两小时外的梦想之家。 从前回乡,她所在之处是我的锚,只要找她就找到我这只跟屁虫;现今也只有过年过节或事先对好彼此的行程表,才再能见上她一面。回到家乡,没有她的存在似乎再也不同。她家已经是两小时外的家,家乡的这个家变成了娘家。 偶尔还去她的这个家,她妈妈也就我姑姑,总盛情问我不来这里过夜吗?我也笑笑拒绝,毕竟少了她,再冒昧“睡”她的床也徒生尴尬。 彼此依然不时联络。问对方有没有回乡,分享近期做的糕点,家中什么有趣的事,但难以掩盖的是她眼里的落寞。她一切生活都好,却还在等待流星划过愿望成真的时刻,而我只能默默陪伴。像与我相互作伴的这一杯子,只要有需要,杯子都在;这一辈子,我都在。 正如杯上那一段话,为她,也为我传达的一句心意:想着你,祝愿你生活一切都好,今天如是,永远如是。(thinking of you and wishing you all of life’s best today and always.)
2星期前
这是个杯子和人的故事。 教学生涯27年又8个月,教师节学生送来的杯子无数,我与学生的关系仿佛年复一年牵系着杯子不断。岁月旋转,一些杯子早已化成记忆中模糊印象,一些学生也渐渐离远,走出我的世界,唯独这陶杯不离不弃,伴我至今…… 灰紫圆厚,色彩柔和,粗砂杯身,摸起来没有刺痛感,反而感觉平滑细致。直径9公分杯口,高12公分,400毫升水刚好填满杯心。龙飞凤舞字迹Happy Teacher‘s Day 2006已斑驳模糊不清,像岁月注入沧桑,千疮百孔。 忆起一段旧人旧事,那是单纯的师生情。我犹记得送杯子的是一个高中女生,个子不高,皮肤显白,清澈明亮双眼嵌在圆嫩的脸,很惹人疼爱。女生叫什么名字,我真不该忘了。我从来就不是轻易把人的名字牢记心扉的人,比起样貌,我倒是容易记得一些人的某些特征,即使事隔多年后,那些特征仍然刻骨铭心,挥之不散。 女生外形可爱,实则忧郁,课堂上对我的讲解总是轻颦眉头;讲到语法时,眉头锁得更紧了。明明很认真听课,却天生理解能力不如人,领悟力不强,往往一堂课下来,她总是满头雾水,一脸愁容。我很早就发现她眼神中的迷惑,于是常常有意无意走到她身边试探,而她总是羞怯低头不语,把问题继续留在我身后,深埋她的心底。 终于有天,女生在周记中透露心事。家中长女,背负着父母至高期望。望女成龙,父母希望她在学业上为弟妹树立好榜样,背负如山压力,她喘不过气来。我开始更关注她了,上课时不时把眼神瞄向她,试图了解她是否已经把课堂所学消化,可当我和她四目交投那刻,她会惊恐地移开眼神,头垂得更低了。一班四十余学生,我无法每堂课都迁就她的进度,唯有课后把她叫来办公室复习。 细诉不为人知的青春心事 不善言辞,却喜欢把心事摊开在周记,这是师生之间建立情感的开始。我细心批阅,然后留言,无论是感受,看法,建议或鼓励的话,只希望她正面看待问题,有个积极的人生方向。周记让我们的心越靠越近,日子久,她不再有顾忌,坦荡荡与我分享家中大小事,甚至个人秘密。一周一期,一来一往的文字,师生之间自然筑起一道桥梁与无需言语的默契。 中五毕业那年的教师节,在偌大礼堂教师节庆典上,她送来教师节礼物,还留下一句话:老师,教师节快乐!知道你喜欢紫色。我难得见到她眼里飘过一抹笑意,然后匆匆转身,身影消失于白衣蓝裙女同学谈笑风生中。就那一抹眼里飘着的笑意,让我往后日子多了牵挂,反复记起。回家拆开礼物,原来是一个好大的陶瓷杯,灰紫色。为何是灰紫?紫色可以很艳丽,而她偏偏选择暗淡无光的灰紫。这难道寓意着她迷茫忧伤,没有飞扬的青春岁月? 我的日子从此多了个灰紫陶杯。每天晨起,我习惯用它泡咖啡,袅袅咖啡香,一口一口啜饮,仿如聆听着女生缓缓细诉不为人知的青春心事。杯起杯落,恍恍惚惚,教师节那抹笑意与匆匆转身的身影又现白花花晨光中。那个转身似乎冥冥之中终结了一段故事。那年11月毕业季节,我和女生终究得走到分岔路口道别,她朝向康庄大道飞奔而去,我继续留在校园春风化雨。那一别,女生就像断了线的风筝,遗落在我寻获不着的角落。 辗转18个年头,杯留人散,而今,我不再以灰紫陶杯冲泡咖啡。10年前,我惊见杯身字迹越渐模糊,不忍再天天洗刷,于是把它移置梳妆台上,插上紫色梳子,装扮我每个漂亮的日子。风筝,即使断了线,我手中仍握着线;或许某个日常的瞬间,我走在熟悉的街上,蓦然回首,女生就在街角的转弯处。
2星期前
4星期前
小时候,家里孩子众多,母亲忙于家务,一律不许我和妹妹们蓄留长发。对母亲而言,长发需要用心打理,她不喜欢看见大汗淋漓的我们披着一头散乱的头发,难于梳理。所以,她除了把自己头发剪短外,孩子们也被禁止留长发。 我还很记得,每到剪发时,我都会要求母亲让我继续把头发留长。我好羡慕朋友们拥有长发,能编织成小马尾或辫子,还绑着色彩斑斓的蝴蝶结,有时则是毛茸茸的发球,煞是好看!但是我没有那样的机会,母亲总是推搪地说:“你们小孩不会梳理头发,每次都是乱七八糟的,我没空闲帮你们绑头发,一堆家务等着我做。“逐渐地,我从开始的吵吵嚷嚷到后来的顺依,不知不觉也就习惯了短发。 印象深刻的是每每到了理发厅,母亲总是对着理发阿姨千吩万嘱,务必把我们头发剪短些,不要让头发长得那么快,免得不一会儿又要来修剪。我只有干着眼睛从镜子中看着阿姨无情地挥动剪刀,把我的短发剪得更短。偶尔,母亲还加上一句:“再短一点。” 我不敢反驳,坐在理发椅上,唯有任人摆布。理发阿姨也不敢怠慢,顾不得我同意还是不同意,紧跟着又再挥剪几下。好了,这下,我们的短发从更短变得彻底的短,没有回头路,哭也无补于事,只有抿着嘴唇,心不甘情不愿从理发椅爬下,坐到一旁的藤制沙发,默默等待。轮到妹妹,又是一轮景象,刚才的画面重新上演一轮,在母亲的法眼下,谁也逃不过短发的命运。 有一次,遇到了一个手起剪刀落的快剪手阿姨,动作干净利落,有了母亲的吩咐,她开始肆无忌惮,大开剪刀戒,咔嚓咔嚓,几刀下来,直接把我的头发剪成极短,变身小男生短发,我顿时被吓懵了,还来不及反应,阿姨一声“好了”,我透过镜子望向坐在身后烫发的母亲,两眼接触,母亲脸上带着尴尬的微笑,想必她也不曾预料阿姨把我的头发剪得如此不堪。母亲紧接着就跟理发阿姨说:另一个剪平装就好了,却不忘补上一句:“剪短一点”,妹妹才逃过一劫。 我当时满是委屈,回家的路上,我默不作声,母亲试图安慰道:“还好啦,也适合你。”我就知道这是善良的谎言,我的大脸庞哪会适合这么短的男生发型,心里难过死了。那段时期,我非常自卑,不敢抬头望别人也不敢和别人正视,生怕别人提起我的头发,害怕别人看着我的头发在心里窃笑。不久后,总算等到了头发回复了平时的短平装,心里才比较踏实,逐渐恢复了信心。 发型变迁 见证成长 上到中学后,开始会打理自己,母亲对待我们头发,不再像是小时候那般的强硬态度,她慢慢放松让我们留长发,虽然偶尔还是会嘀咕几句:“天气那么热,还是把头发剪短一些吧。”但却不作太多干涉。 后来,我就一直与长发共存,时有及肩及腰的长度,多数都以清汤挂面式留着,同时,也频频为长发添置各式各样的发饰,以弥补小时候不曾拥有长发的遗憾。 出社会工作,当时开始流行染发,让人看起来时尚又潮流,我也羡慕各个女生头上顶着好看时髦的发色。但我没有跟上这股潮流,主要是敏感头皮受不起化学颜料的刺激,唯有保留自然黑发,殊不知,却不经意地成为同事羡慕的黑色长发。他们曾经以为我年少白发,要以黑色染发遮掩,毕竟染发是当时的时尚,哪个女生不染发。知道真相后,大家惊呼我可以留有一头黑发,简直羡慕不已。印象中,发型师总是告诉我黑头发很沉闷和死板,没有神采。这时我才知道,原来拥有黑发也会被人羡慕。我羡慕别人的同时,别人也羡慕我。 年龄渐长,到了不惑之年,身边同龄朋友头发开始有些泛白,纷纷染发遮盖。而我的白发也不能避免地开始几根几根隐藏式地长着。与朋友见面或上发廊时不止一次被问及要不染个发,却被我婉拒了。我告诉朋友或美丽的发型师小姐姐,虽然有白发,但难得头上还有机会顶着黑色为多的头发,这是我的幸运,这时的我还能假装拥有青春,就让我的头发自然生长直到全变白时才打算吧! 近几年,为了遮掩逐渐稀疏的发量,我把多年来留着的长发剪短,并在发型师的鼓励下,尝试烫了卷发。卷发后头发蓬松,貌似发量多了几分,仿佛被岁月眷恋,添加几分自信。虽是自欺欺人,却也自得其乐。 如今中年短发,却也意外发现短发更适合现在的自己,我不再是那个万般抗拒短发的小孩,无论是长发还是短发抑或直发卷发,我都坦然接受,因为每一个发型,都是我生命中的一个阶段,见证了我的成长与改变。
4星期前
1月前
2月前
(吉隆坡讯)本校举行了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在这个充满青春气息的运动会上,每个学生都雀跃不已。各种比赛和表演为本届运动会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学生在各自的领域中全力以赴,展现自我,使运动会充满了热血与活力。 达涅亚斯里(15岁):坚持努力终会成功 达涅亚斯里凭借三项冠军和一项亚军,荣获2024年运动会最佳运动员殊荣。除了精通田径,达涅亚斯里还是出色的跆拳道和手球选手。她透露,每天坚持抽出一个小时的校外训练,尽管训练艰苦,但在家人、老师和教练的支持下,她感到十分充实。 达涅亚斯里分享,她会确保每次训练时间最迟至下午7时30分结束,然后专心完成作业和复习,以平衡课外活动和课业学习。“尽管比赛前会感到紧张,但一上场就会充满自信。”她鼓励同学们保持乐观,坚持努力,终将获得成功。 法廷(17岁):享受操步立志当警察 法廷不仅担任学生警察团指挥官,在运动会上亦表现出色,获得操步队季军、800公尺赛跑季军以及1500公尺和4×400公尺接力赛的冠军。作为指挥官,她负责指导操步员,整顿团队纪律,并对不遵守规则的成员施以适当惩罚。在彩排期间,她也检查成员的服装,确保每个人都认真参与。 法廷透露她的志愿是成为警察,她认为优秀的操步员需要准时和责任感。她鼓励同学突破对操步的刻板印象,享受其中的乐趣,认为这段经历帮助她发现了自身的优点,学习了新知识,结交了朋友,为青春增添了难忘的记忆。 巴尔齐斯(16岁):与队友训练提高统一性 啦啦队参赛选手巴尔齐斯表示自己在筹备比赛时感到紧张,在比赛中展现了自信和毅力。由于她有韵律操的基础,筹备比赛时并未遇到太大困难。尽管部分动作较危险,需要根据团队实力精心设计,但为了提高舞蹈的统一性,她和队友在晚上8时至11时进行校外训练。 作为啦啦队成员,巴尔齐斯强调毅力和对团队的承诺十分重要。她认为啦啦队员需要耐心及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并在训练中虚心接受批评。她鼓励想加入啦啦队的学生要有牺牲时间和精力的觉悟,准时出席每次练习。她期待在未来的比赛中继续保持积极态度,与队友们一起创造更多精彩回忆。 蔡梓晴(16岁):《宝可梦》主题曲增添童趣 梓晴在运动会上担任医护人员及实习学长团主席,负责照顾体力不支的选手。虽然救助过程有时缓慢,但一切井然有序。 梓晴透露在这次运动会中,她特别喜欢乐队演奏的《宝可梦》主题曲,增添了不少童趣。她希望明年能有机会参与赛跑,挥洒青春的激情。“建议可增加更多余兴节目,如扯铃和戏剧表演,让运动会更丰富多彩。”总体而言,她对本次运动会印象深刻,期待明年的运动会更加精彩。
4月前
  “很璀璨动人对吧?可是它的生命最长只有3秒钟。” “它们的存在对我们来说即是瞬间的灿烂。我们何尝不是它们,就像人生短暂灿烂,活出最精彩的故事,要及时。” 余晖。 轻轻踩在柔软的沙滩上,一步一步,沿着海岸线一遍遍地走着。海风吹拂过润红的脸庞,一阵一阵,吹得双眼时不时眯起来迎着风;海风里带着一丝丝咸味;一丝丝海水的味道;一丝丝潇洒。 仰首凝望,一座灯塔矗立在远方那座海湾旁的高山,静静地在一望无际的大海旁,伴着落日悄悄投入夜晚的怀抱,涌动的微波把照耀在海面上的阳光揉碎,洒进跃动的鱼群间;散在海鸥踩着风清点海面的节奏里。太阳缓缓下沉,慢慢褪色,将碧落染成了橘色,璀璨动人。然后才静静离去,让晚霞弥漫在整个星空;吹拂穿梭在海风里,带走一整天的忧愁。 夜空下的海,不是平凡的海洋,更不是平凡的海水。每每到夜间,海湾就会出现蓝色的希氏弯喉海萤,泛着蓝色的光,似乎是照耀大海;照耀人间短暂而璀璨的眼泪——蓝眼泪。 双脚站立在黯淡的沙滩上,浪轻轻地、温柔地冲到岸上;到岸上的双脚。触碰到固体和温度的蓝眼泪一瞬间泛出微亮的碧蓝,来来回回,将整个海岸线都点亮了;黑暗的夜空里眼帘中的曙光被点燃;触手可及的距离中,指缝间筛漏出光,在月光微微照耀、繁星闪烁中格外夺目,让人心扉散发出一份属于自己的平静;夜晚中的一股温暖。 一波又一波的浪,一次又一次冲到岸上,蓝眼泪为山川大海落下那份泪,为死寂沉沉、万籁俱寂的夜空和海洋发出敬佩的光,哪怕它的生命只有3秒;哪怕最后只剩下苍白无力、黯淡无光,依旧要在那一瞬间奋力地灿烂一番,给海留下永恒的足迹,给看海的人刻下绚烂的记忆,短暂又璀璨。 花开凋谢,月圆月缺,四时流转,这世间的每一事每一物都有各自来去的方向、波涛的节奏。人生的光影亦是如此,忽明忽暗,而这一生的交响曲的长短取决于我们怎么活出自己。 也许,人生需要换个角度看待,宛如蓝眼泪,人生无常,无论哪个选择、哪个路途都是一次有意义的冒险。往前看,期许每个日出日落,很多预想不到的故事等着我们去创造;精彩的每一幕等着我们去编写,哪怕人生几十年说起来短暂,不妨张开双臂,尽情拥抱每一幕激情的泪水、每一幕欢笑的幸福;尽情绽放自己的光芒,让生活抹上绚丽光彩,甚至传递给他人仰首阔步的光彩。 海洋里有星空。也有浩瀚星空的泪水。 蓝眼泪,为大海落的泪;为人间落泪,落下不同故事,不同的眼泪。 黄油饼是甜的,混着了眼泪变得稍带咸味,交杂着各种美好感人的味道。倾听繁杂社会的交响曲,感受时光飞逝。有人在江湖拔刀为国而战,有人在战场上挥剑奋勇而上,最后躺在血泊中依然紧握剑柄;有人为了文明而日夜改改涂涂了多少条文,有人穿着白袍不休不眠只为了持续多少颗的心跳,有人不断地呼吁保护母星最后却成为无力的呐喊,有人在深渊边缘被黑暗笼罩正期盼着一丝光辉的映照。 3秒钟的眼泪,为此落下,纵然那么的渺小看似无力,却都用尽力量努力去映在每一段故事里、每一个心扉里,靠着海水飘泊,四处发光就像海里的星河,努力递给世间每个灵魂都有继续往前走的勇气。往前看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努力的过程本就是孤岛,无畏去航海,最后抵达的一定是充满生机的彼岸,永远不要去为不值得的人、事、物而浪费了看漫漫路途景色的机会。少年与热血永不老去,即便披荆斩棘,丢失了怒马鲜衣。 会动的蓝海洋,留下会动的青春。 人间烟火,不仅仅局限于柴米油盐的熏染,在被岁月淹没的老故事中,我们也能看到万千的绝伦。生活的冷暖,一半南来,一半北往,那就一半让给暮色,一半还于人间灯火。让灯火阑珊去温暖每一颗心房,给在悬崖边的人打开一扇窗。 回眸,唯独光涌入眼帘。 相遇、重逢背后都有意义,能够遇见或是告别,都是一种缘,不完美又何妨,它是独特的,万物皆有裂痕,那就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可是它只有3秒钟的生命。” “正因为3秒钟,在短暂的绚丽里让我学会如何给自己的人生留下灿烂的烙印。” 海与浪,温与柔,幸与不幸,最后都会有遇见温暖的时候。尽头就是无尽的到站、下站、上站,踏上旅程。 【作家点评/若涛】 开篇很精彩。“3秒钟的生命”成功勾住读者的好奇心,随即笔锋一转,描绘海边风景。这几段写景很见功力,场景调度具层次感,由远而近,时收时放,静中寓动,不疾不徐把镜头聚焦于主题——蓝眼泪。对蓝眼泪的描写也具诗意,像“眼帘中的曙光被点燃”、“为山川大海落下的泪”都可圈可点。 可惜的是,之后好几大段的“人生感悟”,都太老套,跟主意象“蓝眼泪”的关联也不强。把这些段落删去,这会是一篇极优美的写景文。若要跟人世情愁相联结,蓝眼泪本身就是一个极佳的隐喻,稍加延伸就行了。 相关报道: 新的旅程 追尋遠方之足跡
5月前
01/“医生,你是如何缓解自己的压力?” 这是病人、家属以及记者们经常问我的问题。作为一名急重症专科医师,我是如何应对压力的呢? 其实,我一直感激童年时光中,在马来西亚槟城,我常常在碰触的那些古文诗赋和流行歌曲。 那是我度过无忧无虑的时光,让我沉浸其中,忘却生活中的繁杂纷扰。在那些文字与旋律中,我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平衡,从而坚定地面对着每一次的挑战。 然而,现在的我明白,真正的压力缓解不仅需要艺术和音乐的陪伴,更需要内心的调整和思维的转变。我学会了倾听自己的情绪,与困难和挫折进行对话。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比如阅读书籍、与亲友分享心情、参与运动等。这些都成为我释放压力、提升自我能量的方法。 作为一名重症专业医生,我深知艰辛与挑战,但也深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应对方式。只有在面对压力时,我们才能真正认识自己、成长和进步。所以,我鼓励每个人都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会与压力和平共处,让内心浸润于深度和内涵之中,成为更加坚强、平衡的自己。 02/医生,也会犯罪的! 医生,作为社会中备受尊敬和信赖的职业,通常被赋予了救死扶伤的崇高使命。然而,正如“医生是人类,不是神类”这句话所强调的,即使他们身负重任,也不能免俗地会受到各种诱惑和负面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犯罪的发生。 在一些情况下,医生可能受到私利的驱使,背离职业道德,进行不法行为。他们可能为了个人的经济利益,过度治疗患者,甚至使用不必要的药物或手术手段,以获取更多的收入。这种行为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还可能对他们的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此外,一些医生可能追求权力和地位,而滥用职权。他们可能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地位,对患者进行不当的操控和剥削。例如,他们可能滥用处方权,开具过量的药物或滥用精神类药物,以满足自己的私欲或控制欲。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医疗伦理,也损害了患者的权益和尊严。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医生可能涉及贪污和诈骗等犯罪行为。他们可能利用职权,从医疗设备和药品采购中谋取私利,甚至与不法商家勾结,进行非法交易。这些行为不仅破坏了医疗行业的公平和公正,也损害了患者的利益和信任。 医生的犯罪行为不仅危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也损害了社会的公共利益。他们的行为削弱了公众对医疗行业的信任,使得人们对医生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产生怀疑。这不仅影响了医疗行业的形象和发展,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了负面影响。 为了防范和减少医生的犯罪行为,我们需要加强医疗行业的监管和自律机制。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医疗行业的监督力度,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其次,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同时,建立完善的投诉举报机制,鼓励患者和公众积极参与监督,及时揭露和制止医生的犯罪行为。 此外,我们还应加强对医疗行业的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媒体应客观公正地报道医疗行业的动态和问题,引导公众理性看待和评价医生的职业行为。同时,公众也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对医疗行为的辨识能力,避免受到不法医生的侵害。 总之,医生虽然是备受尊敬和信赖的职业,但也存在犯罪的可能性。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加强监管和自律机制,提高医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以维护医疗行业的公平、公正和信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患者和社会公共利益得到有效保障,让医疗行业真正成为救死扶伤、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 03/医生价值非凡 最近我似乎终于领悟了“朝花夕拾”这四字所蕴含的深意。就如同那晨曦中的花朵,清新绽放,却在黄昏时,才懂得去拾起,细细品味,而那时:“是否,已经太晚了”呢? 我恍然发现,我一生中追求东西,其实这些,早已悄然无息地,存在于我的生命起始之处,只是那时的我懵懂无知,我未能察觉,你们会吗? 小时候在槟城,在那个炎炎夏日的小岛上,我追逐着那杯中冰凉的冰块,我往往却忽略了,我手中那支简单童玩。而当我长大,历经沧桑,我回首望去,那些所有童玩,成了我心中最珍贵的记忆。 那时的欢乐,那时的纯真,都已随风而去,留下的,只有深深的怀念、无尽的遗憾。 我想我的青春岁月,在槟城发芽亦是如此。 身处青春时,往往无法感受到青春的美好,只知道一味地,年少追逐未来梦想。然而,当青春渐行渐远,我又发现:那些曾经的欢笑、泪水、挫折和成功,都是如此的珍贵和难忘。 可惜的是,我如同这个世间,每个人一样,我无法同时拥有青春了,还同时对青春有感受,我们总是,只有青春成为过往:出现在回忆中,我们才想追寻那些逝去的岁月,多么的美好、多么的珍贵! 在我的人世间,太多的东西,真的要等到它消失,我才能明白,其价值的存在…… 就像那童年的玩具,就像那段不复返的青春。 然而,即便我无法回到过去,我们依然可以珍惜现在,把握每一个当下的回忆,我的病危、病急和病人在他们在人世间,生命最后阶段时刻,都让我生命过程中的每一刻,仍充满了感动、感谢和感恩,此生除了过完我生老病死的一关,能当医生,这也是:我的价值非凡啊!
6月前
随着“躺平”、“摆烂”等词语在网络上的爆火,00后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不再披星戴月地追求诗和远方,反而更在乎眼前的苟且。这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在人们的想像中,本该以青春为本钱,与梦想为粮食,勇往直前地探索前方未知的人生,为什么反而崇尚起了这种看似消极的人生态度? 00后目前正好处于15岁到24岁,也就是一般人的初三到社会新鲜人的阶段。先从情况最简单,也就是还在中学求学的00后谈起,他们面临的烦恼一般都比较简单,最主要的无非是课业压力。学习成绩在现今社会当中,已然成为了衡量学生、证明自己的唯一途径,成绩的好坏更是与学生的努力直接画上等号。但是实际的案例往往告诉我们,不是努力就有成果,普通学生平常勤勤恳恳地刷题、复习,到头来考出来的成绩可能连临时抱佛脚的“学霸”的车尾灯都看不到,更不用提那些压根连复习都不用的“学神”了。 更有甚者,他们就算付出比别人多十倍百倍的努力,在学习成绩的提升上也非常有限。面对这种靠努力无法填平的鸿沟,“摆烂”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毕竟努力与收获已经不成正比了。有趣的是,你常常可以从这些“摆烂”学生口中听到:“我只是不想,要不然我也可以……”尝试把他们的失败归咎于想不想,并非能不能。追根究底,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读书这条路,现有教育体制的不够完善使得有些学生无法发现自己的特长,只能在不适合他们的道路上死磕,没有成果的付出让他们难以维持学习动力,最终走向了“躺平”。 对于准备升至大学的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的是人生的重要岔路,开始要做出大学与科系的选择,可以说他们第一次被赋予了决定自己人生的权力。从以前十多年按部就班的人生,到可以自己决定人生重大方向的剧烈转变,对于大多数的人都是难以短时间适应的。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选择会对以后的人生造成影响,偏偏又还没有承担责任的心理素质,如果没有人从旁引导,他们就容易下意识地选择一条看似最轻松的道路——“躺平”。他们会开始随波逐流,选择一个对于普罗大众“最合理”的选择,而不去遵循自己的心之所向,因为就算这个选择是错误的,他们也可以自我安慰地找各种理由合理化自己的选择。过往制式化的教育让他们没有办法接受失败,而唯一可以不失败的方法就是不去尝试,所以与其做一个挑战鱼跃龙门的鲤鱼,他们宁愿做一个没有梦想的咸鱼。 选择无声的抗争手段 在我看来,这种缺乏面对失败的勇气就迎合世俗的选择,又何尝不是一种“摆烂”? 顺利升上大学后,他们正经历着一个未成年到成年的转换,仿佛从名为中学的鸟笼放出来的小鸟,开始适应自由的新生活。不同于中学时期大部分时间都被规划好,大学生涯相对较短的上课时间给予了学生很大的时间自由。如果是到外地的大学求学,更是连私人时间也能脱离父母的控制。但是伴随自由而来的,是各种诱惑。突如其来的自由使得大学生像一夜暴富的“暴发户”,肆意挥霍着自己的时间,造成学术与社交活动的荒废。 面对外界的诱惑,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稍不注意,很容易就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最常见的就是沉迷于电子游戏或是社交媒体。雪上加霜的是,近几年短视频的风潮席卷全球,虽然单个视频只有十几秒,但一刷就让人停不下来,等反应过来可能已经浪费了一整个下午。有些人则是因为从小被父母严加看管,这也不许,那也不让的,反而让他们在获得自由后产生了逆反心理,尽情地享受着以前所感受不到的快乐。上天是公平的,每个人的一天都只有24小时,所以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这些娱乐活动,他们就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在枯燥的学习上“摆烂”,毕竟在他们的观念中及时行乐才是人生主轴。但其实对于其中的大部分人来说,他们也很清楚个中危害,只是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欲望,所以只能在每次蹉跎时间后,短暂地产生了负罪感,然后下次继续重蹈覆辙。 职场新鲜人“摆烂”的最大原因,无疑就是对现状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不得不说现今社会对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实在是不太友好,他们辛辛苦苦地熬完了大学生涯,本以为自己的美好人生才刚刚开始,却发现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很多大学生在就业前设想了如何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职场中一展长才,却在毕业后,碍于各种原因,连找到心仪的工作都成为了天方夜谭。这时,也许是迫于财务的压力,也许是来自父母的施压,他们只能选择一些薪资待遇较差或者干脆投入到自己不喜欢的行业。身为职场菜鸟的他们,要经验没经验,要人脉没人脉,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这条“食物链”的最底层。 他们拿着低廉的薪水,做着看不到尽头的工作,运气不好的还会遇到勾心斗角的同事,美其名曰让年轻人累积经验,其实骨子里就是被包装好的剥削。从满腔热血的有志青年到每天朝九晚五的“社畜”,极致的反差感让这群年轻人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对未来失去了希望。在无力改变现状的情况下,他们选择了无声的抗争手段——“摆烂”,企图用这种消极的态度,宣泄着世道对他们的不公。他们就像行尸走肉的僵尸,机械式地完成着自己每天的工作,早已忘了自己初心。就算周末有闲暇时间,他们也已经放弃了提升自己,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己已经深陷泥潭,多做无用的挣扎只会越陷越深。 “摆烂”在各阶段的00后身上均有体现,上面所述的原因也只是冰山一角,但也值得我们从中反思了。现存的教育体系是否太过于注重学业,忽略了其他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升学期间,家长是否有正确地从旁引导?对于未成年到成年的过渡期,家长是否应该给予更多的辅导与关心,而非突然之间就给予过多的自由?社会对于职场新鲜人的过度剥削是否合理,还是只是在消磨他们的热情? 说了那么多,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社会乱象呢?其实我觉得还得从00后本身入手,首当其冲的便是自信。只要能够帮助他们培养出对自己绝对的自信,其实“摆烂”情况也就迎刃而解了。毕竟“摆烂”说白了就是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投下了不信任票,所以会出此下策。躺平只是休息,而休息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但在这之前,也请各位00后们不要忘记了原本的目的地,永远保持着随时出发的勇气。
7月前
8月前
8月前
8月前
从小开始,龙在我的心目中就是一种勇猛,且祥瑞的象征。 小时候当我把自己想像得很厉害、很好打时,都会自诩说“我是李小龙”或“我是成龙”,就是如此勇猛。虽然事实并非如此。 我居住的新村里,无论是福德正神(大伯公)、关帝圣君,还是其他庙宇的屋脊和栋梁上总有龙的踪迹。年幼时看到的喜帖也都印有龙凤呈祥的画,一切都彰显出龙独有的神恩浩大及大吉之气。 多年前在拉曼学院(今称拉曼理工大学)求学,正值青涩岁月,同学和校友都爱组织起来举办新春晚会、月光会、迎新会和回校升学讲座。促进拉曼日新校友间的联谊之余,也接待新进的学弟学妹,将那份温馨的归宿感传承下去。 那年,大伙儿突发奇想,说:“不如给同学们来个惊艳,今年我们舞龙!”虽然当时身为学生的我们时间和经济都有些不济,不过精神和体力却非常充沛,可以借此取长补短。 人有善愿 天必从之 三十多年前的网络资讯并没有现今这样发达,我们搜索了许多杂志和书本才把龙的基本造型找出来,再拟出简单的构图。为了造出龙头,连以往二、三年级所学的手工艺活都派上了用场——首先,找来一个葫芦形气球,将其吹胀到一呎半长度,绑实之后,用预先剪开的无数个一吋大小的报纸沾上清水,贴在气球表面。大约敷了两三层,开始涂上浆糊,并贴上许多剪成小方格的白纸。约莫八九层之后,便粘上条状宣纸作为最后一层修饰。经过两天暴晒,再涂上两层浆糊加固,这个纸模型简直坚硬如石。 最后将气球放风,大家在纸糊的雏形龙头上开洞做为龙的眼睛和嘴巴,再用纸泥勾画出龙的鼻子,将纸皮裁剪成龙腮,用枯树枝作龙角。雪白的棉花用于装饰龙的眉毛和嘴边的水须,细细撕开的拉菲绳则串成龙须。 我们还在龙头内部加上铁圈,作为巩固龙头和手柄的结合,以加强龙被强力舞动时的抗压耐力。龙身是一匹20呎的黄布,用荧光漆画上龙鳞,缝上龙鳍。 经过日夜赶工,一条活灵活现的龙终于出现在大家面前。龙终究完成了,但是如何舞龙?谁来舞龙?确实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俗话说:“人有善愿,天必从之。” 无巧不成书,那个时候我们有幸遇到社会义工组织——小草队的沈利明老师提供义务指导,让我们学习舞龙的基本动作。晚间我们到老师的会所学习,白天在宿舍院子的草地上反复练习。 那年的新春晚会,我们燃烧奔放的青春,舞着自制的龙为同学校友们贺年献瑞。虽然如今年华老去,相片已经褪色,不变的是缤纷的记忆。
11月前
12月前
梅淑贞告诉我她要出书,是一套7集的梅淑贞文选,收集她中学少女时期至今已过半个世纪的梅淑贞文选。党友们知道这件事后都异口同声说早就应该出了。应有的约会,迟到肯定好过没到。 知道这消息,就一直等着书出版,原本计划是去年4月出版的,可是楼梯声响了之后,不见人下楼。追问后,才知道各种原因不顺利无法完工。现在终于姗姗来迟等到第一集《梅诗集》面市了,党友哪有不为喜事庆祝一番。 顺便在此解答一些读者对梅淑贞一套7集文选可能会有的疑问。7集为《梅诗集》、《人间集》、《游花园》、《无重点》、《梅得食》、《梅花观》和《梅戏言》。日前出炉只有《梅诗集》,其他6集将在2024年不久全部面市。明年书展可能会有梅淑贞文选推荐会,各位爱书人士敬请留意。 [nonvip_content_start] 梅淑贞新书第一集《梅诗集》出炉,党友和她聚合一堂搞了个“梅诗集推荐会”,乐欢欢,笑场连连。不觉想起那一年党友为假牙诗集《我的青春小鸟》第一版出炉时的庆祝聚会,可惜主角假牙身在伦敦,不能和我们一起庆欢。那一晚地点是在其中一个党友的家,吃的都是美味可口的Home Cooked food。填饱肚子后,高潮节目是每个人要选一首《我的青春小鸟》里的诗朗诵。我选了〈演员训练班〉,因为喜欢电影。这首诗是需要用多种语言来念,最适合表演语言天分,明知自己说话口齿不清,我就抓紧机会来扮嘢,弄到个个笑到按腹弯腰。 2018年陈伟光把《我的青春小鸟》搬上剧场在槟城演出,〈演员训练班〉这首诗是开场重头戏,由张愫珊演训练班老师,她七情六欲的声调表情朗诵〈演员训练班〉十分到位。我看后,心里想,幸亏张愫珊没听过我的版本,不然散场后要和她见面时,我不知哪里找个洞口来钻! 这次庆祝,每个党友都收到一本梅淑贞亲笔签名的《梅诗集》,免得有些人问这本新书是否收集了1972年出版的同名书《梅诗集》里的全部诗,答案是:NO。想知道新书《梅诗集》里的黄金屋,赶紧去买一本来看。这里卖个关子,喜欢《红楼梦》的读者千万不要错过。 这次当然也少不了朗诵诗的环节。老规矩,每个人选一首诗来朗诵。我选了一首〈青春〉。每个人问为什么选这首诗,我笑说我还是青春期啊。真实的原因是希望朗诵这首诗的一瞬间,青春早已一去不回头的我,青春的光影会在脑海里闪一闪。我抢着第一个表演先献丑,原因当然是好戏必须留在后头。我是出了名很多字不懂发音,〈青春〉这首诗有些字我是不会念,只好硬着头皮有边读边,无边读上下。不出预料,笑声阵阵。连接而来的表演,个个党友表演得比吴慷仁在《富都青年》更出彩。全程都录影了下来,可是不会公开放映。Sorry。
12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