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聯絡我們
登廣告
關於我們
活動
熱門搜索
大事件
本網站有使用Cookies,請確定同意接受才繼續瀏覽。
瞭解更多
接受
您會選擇新界面或舊界面?
新界面
舊界面
這些“養胃”的4個習慣 其實正慢慢傷害你的胃!
|
德國之聲 |
德語媒體:雙贏=中國人贏兩次?
|
視頻|老闆用硬幣發薪900令吉“給00後的震撼教育!”
|
外籍男診所鬧事 咬斷警察左耳
|
特朗普稱接到習近平電話 未說明幾時和內容
|
這些“養胃”的4個習慣 其實正慢慢傷害你的胃!
|
德國之聲 |
德語媒體:雙贏=中國人贏兩次?
|
視頻|老闆用硬幣發薪900令吉“給00後的震撼教育!”
|
外籍男診所鬧事 咬斷警察左耳
|
特朗普稱接到習近平電話 未說明幾時和內容
|
這些“養胃”的4個習慣 其實正慢慢傷害你的胃!
|
‹
›
簡
本網站有使用Cookies,請確定同意接受才繼續瀏覽。
瞭解更多
接受
您會選擇新界面或舊界面?
新界面
舊界面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德国之声 |
德语媒体:双赢=中国人赢两次?
|
视频|老板用硬币发薪900令吉“给00后的震撼教育!”
|
外籍男诊所闹事 咬断警察左耳
|
特朗普称接到习近平电话 未说明几时和内容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德国之声 |
德语媒体:双赢=中国人赢两次?
|
视频|老板用硬币发薪900令吉“给00后的震撼教育!”
|
外籍男诊所闹事 咬断警察左耳
|
特朗普称接到习近平电话 未说明几时和内容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
›
星洲人
登廣告
互動區
|
下載APP
|
簡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德国之声 |
德语媒体:双赢=中国人赢两次?
|
视频|老板用硬币发薪900令吉“给00后的震撼教育!”
|
外籍男诊所闹事 咬断警察左耳
|
特朗普称接到习近平电话 未说明几时和内容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德国之声 |
德语媒体:双赢=中国人赢两次?
|
视频|老板用硬币发薪900令吉“给00后的震撼教育!”
|
外籍男诊所闹事 咬断警察左耳
|
特朗普称接到习近平电话 未说明几时和内容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
›
首頁
最新
頭條
IG熱文榜
熱門
國內
即時國內
封面頭條
總編推薦
暖勢力
熱點
全國綜合
社會
政治
教育
我們
專題
發現東盟
帶你來國會
星期天頭條
華社
求真
星洲人策略夥伴
星洲人互動優惠
國際
即時國際
天下事
國際頭條
國際拼盤
帶你看世界
坐看雲起
言路
郭總時間
社論
風起波生
非常常識
星期天拿鐵
總編時間
騎驢看本
風雨看潮生
管理與人生
綿裡藏心
亮劍
冷眼橫眉
財經
股市
即時財經
焦點財經
國際財經
投資週刊
娛樂
即時娛樂
國外娛樂
大馬娛樂
影視
地方
金典名號
大都會
大柔佛
大霹靂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馬
花城
古城
東海岸
體育
大馬體育
羽球
足球
籃球
水上
綜合
場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專題
優活
旅遊
美食
專欄
後生可為
東西
時尚
新教育
e潮
藝文
護生
看車
養生
家庭
文藝春秋
星雲
人物
影音
讀家
花蹤
亞航新鮮事
學海
動力青年
學記
後浪坊
星洲人
VIP文
會員文
最夯
鄭丁賢
林瑞源
時事觀點
深度報道
投資理財
非凡人物
族群印記
身心靈
VIP獨享
百格
星角攝
圖說大馬
國際寫真
好運來
萬能
多多
大馬彩
熱門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非傳染性疾病
北馬新聞
玻州非傳染性疾病致早逝 衛生局:飲食作息不健康
玻州衛生局局長卡沙裡說,玻州因非傳染性疾病(NCD)死亡患者年輕化,主要因素是不良飲食與不健康的日常生活文化所導致。
8月前
北馬新聞
華社
馬中醫保總商會籲增衛部撥款 公衛系統加強傳統醫療
馬來西亞中國醫藥保健食品總商會(馬中醫保總商會)呼籲政府在2025年財政預算案中,將衛生部預算提升至GDP的3.5%,以加強傳統與輔助醫療在公共衛生系統中的作用,全球應對非傳染性疾病(NCD)的挑戰,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8月前
華社
即時國際
世衛:人均酒精消費量 歐洲世界第一
非傳染性疾病(比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佔據了世衛組織(WHO)歐洲區所有死亡的90%。
9月前
即時國際
全國綜合
西華:馬籤《多哈宣言》 應對非傳染性疾病劇增
馬來西亞生活醫學學會創辦人兼主席西華尼斯瓦蘭說,為了解決日益嚴重的非傳染性疾病負擔及其相關課題,馬來西亞簽署了《多哈宣言》。
11月前
全國綜合
社區動態
優大首屆醫學討論會 70醫學者參與
拉曼大學(優大)醫院今日舉辦第一屆醫學討論會,主題為“管理非傳染性疾病,促進社區健康”,共有70名醫學人士參與。
11月前
社區動態
全國綜合
衛部:具腦中風心臟病風險 230萬人身患3非傳染病
衛生部今日公佈的《2023年國家健康及病發率調查報告》(NHMS),有超過50萬或2.5%的大馬成年人(18至40歲)同時患上4種非傳染性疾病(NCD)。
11月前
全國綜合
即時國會
衛長:非傳染性疾病患者 治療費年耗96億
衛生部長扎麗哈指出,我國共耗費了96億5000萬令吉來治療非傳染性疾病的患者,即佔醫療總支出的16.8%。
1年前
即時國會
即時國內
扎麗哈:非傳染性疾病日趨年輕化,檢查年齡從40歲下調至18歲以上
衛生部長扎麗哈指出,非傳染性疾病日趨年輕化,衛生部因此在檢查活動中將檢查年齡從40歲下調至18歲以上。
1年前
即時國內
大柔佛焦點
扎麗哈:昌明Afiat計劃健康篩測 提升非傳染性疾病認知
(昔加末10日訊)衛生部部長扎麗哈表示,該部將藉“昌明 Afiat”計劃在社區進行健康篩測,以提昇人民及早發現非傳染性疾病(NCD)重要性的認知。 她表示,“昌明 Afiat”計劃與衛生部白皮書中的衛生改革議程一致,重點是從“治療病人”轉為“健康護理“的新模式。 她說,該部日前在甘榜爪哇舉行柔佛首場“昌明 Afiat”計劃活動,而計劃是由她昌議下展開。 扎麗哈昨晚在昔屬福莆仙公會慶祝成立56週年紀念暨四機構理事就職典禮聯歡晚宴上致詞時,作上述表示。 她也說,昔屬福莆仙公會約有400名會員,是昔縣非常活躍的組織,該組織於1967年成立,至今已有56年曆史。 她表示,該會參與社區活動如舉辦捐血運動、太極班、舞蹈班等,並協助昔縣弱勢群體或福利團體。 她說,衛生部將在整個九月舉辦“2023年歡慶大馬健康幸福月(BMSS)”慶祝活動,以提昇人民健康的認知,並促進政府機構、非政府組織和私企公司合作,以及社區團結和培養健康生活。 興安總會總會長拿督斯里吳金華致開幕詞時表示,國家目前局勢混亂不堪,政客們喜歡炒作種族和宗教課題,以撈取支持。 他說,這是非常不道德和不負責任的行為,並將分裂人民團結、製造不安、引起種族爭議及對立,而人民需要的是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 他說,人民希望不論哪個政黨執政,他們都必須推出好的施政方針,以確保國家繁榮和人民的幸福,讓人民安居樂業、經濟蓬勃發展。 昔屬福莆仙公會會長陳珍亮致詞時呼籲年輕朋友積極參與會館的活動,從中學習莆田方言、參與傳統節日慶典和吸取祖輩的智慧。 他表示,青年參與會館活動不僅有助於更瞭解祖籍文化,還能培養領導力和建立社交網絡,為未來奠定堅實的基礎,並通過擔任職務或參與志願工作,回饋社區。 昔屬福莆仙公會在會上移交各3000令吉捐款予昔加末親善洗腎中心和利豐港培華中學,而陳珍亮也當場響應吳金華的號召,捐獻2萬令吉充作興安總會大學貸學金基金。 晚宴籌委會主席薛振成也上臺致謝詞。
2年前
大柔佛焦點
百格午報
百格午報 | 進口白米價將再起 農糧部推稻田計劃盼自給自足
大馬目前進口白米已漲至每公噸3272令吉,貿易庫存預計還能維持6個月。不過農糧部預計,未來進口白米的價格會再漲,原因是…… 【新聞看點】 1. 新總檢長首開腔談扎希案 “沒撤控 是停控 ” 2. 李存孝挑戰賽沙迪退出團結政府 3. 沙民雨中迎接 元首後感動落淚 4. 摩洛哥發生6.8級強震 至少296死
2年前
百格午報
都市動態
陳國偉:非傳染病已成頭號殺手 例常體檢很重要
行動黨蕉賴國會議員陳國偉指出,非傳染性疾病佔過早死亡率近70%,已成了大馬的第一號殺手,因此他呼籲公眾進行例常身體健康檢查,不要忽略健康的重要。
2年前
都市動態
全國綜合
扎麗哈:世界主要死因 須側重預防非傳染疾病
衛生部長扎麗哈說,未來的公共衛生戰略應側重於傳播更準確和易懂的非傳染性疾病信息,以及解決個人的具體問題,並實施個性化的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戰略。
2年前
全國綜合
東海岸
依扎尼:病例每年增加 非傳染性疾病年輕化
吉蘭丹州行政議員拿督依扎尼表示,非傳染性疾病病例每年都在增加,包括在年輕群體中,由於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導致的肥胖、高血壓、心臟病和糖尿病。
2年前
東海岸
社區動態
減低上班族患非傳染性疾病 仕林河醫院推“社區健康,國家強盛”計劃
仕林河醫院推展“社區健康,國家強盛”計劃,以減低上班族患上非傳染性疾病,如血壓高、心臟病和糖尿病等的風險。
2年前
社區動態
全國綜合
扎希:治療費高 營養不良兒童恐患NCD
副首相拿督斯里阿末扎希說,全球化潮流的變化對飲食習慣造成重大影響,導致我國兒童面臨營養不良的雙重負擔,他們長大後極有可能患上非傳染性疾病(NCD)。
2年前
全國綜合
北馬新聞
非傳染性疾病普及化 臨終關懷需求提升
非傳染性疾病(NCDs)逐漸普及化,促使病患對臨終關懷(Palliative care)的需求增加,也顯示臨終關懷在我國衛生保健體系開始扮演重要角色,為面臨壽終的病患提供更好的姑息治療
2年前
北馬新聞
更多非傳染性疾病
下一個
結束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