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马中关系50年

马中两国之间,有大量与我相似的游走者和归来者,他们在时空的穿越中造就了马中关系稳健发展的第一个五十年,并为马中友谊下一个五十年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 马中建交50年的深厚友谊,正如大马独特的多元文化环境,是由两国人民共同呵护、同心传承的结果。作为一个在中国学习生活近十年的马来西亚籍人类学者,我既是受益者、见证者,也是亲历者、推动者。 在中国的社交场景中,马来西亚华人常被问及关于祖籍、母语习得以及对华认知等,这些成为中国友人了解马来西亚华人的“经典问题”。华人华侨相关的研究揭示了一个显著的趋势,即马来西亚华人在描述中国时,出现从“祖国”到“祖籍国”的明显转变。特别是对于在马来西亚出生并成长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华人来说,深受我国教育政策影响,强化对大马国族和民族文化的认同,将自己的身份表达为马来西亚人或马来西亚华人。中国,不再像祖辈那样被视为“祖国”,而是成为祖籍国。作为一名在中国生活多年的大马华人,我从来华读本科到博士毕业,再到入职厦门大学,在生活日常与社会交往中已经无数次被问及这类经典问题。 关于选择来华留学的原因,背后有一段奇妙的缘分。当年做留学地抉择时,在上海和台北之间,是家族渊源促使我选择了上海。家族故事中的祖籍地——上海一直是我心中向往。直至我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期间,为完成课堂作业,梳理材料时才发现家族成员对祖籍地的认知出现了偏差:我们的祖籍地其实是在浙江绍兴,而非上海。这段趣事以及我在华留学的文化适应过程,强化了我跨文化的思维方式,也促使我对自我身份认同及与他者关系进行不断思考。 多年在华生活,我在中国的主流文化环境中不断适应、调整,最终成功融入。乃至我的中国朋友都说,我的气质像中国南方人、说话口音像中国北方人、思维方式像中国人,完全看不出我是个外国人。“大马人”和“外国人”的身份标签,仅仅是存在于各种行政手续中的“纸面身份”。与此同时,我也会经常面临那些外国人在中国反复被问及的问题,比如外国人如何看待中国、如何保持马来西亚的文化底色与身份认同等。这些问题鞭策与思考,以及长期游走的生活经历,使我反复地在两个国度、两种文化中审视自己的身份,不断校准自己的认同。 我是马中两国传统友谊和文化教育交流的受益者。受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我自高中毕业后便前往上海交大深造,后在天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再于北京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在我身边也不乏前往马来西亚深造,并成功在马来西亚获得学位并服务于大马的中国籍友人。可见,这种游走使我们变成了马中两国之间的桥梁,使得马中教育文化交流生生不息。此外,近期落实的两国互免旅游签落地、两国双园的稳健发展、经贸合作的源远流长,都为马中人民在个人、企业、社会及国家层面的友好交流提供了许多制度性保障和无限机遇,我们每个人都是马中友谊的亲历者。 当今世界是高度流动且深度联结的。越来越多大马人选择游走于马来西亚和国外之间,为体验不同的生活、追寻更好的薪酬待遇、获取更好的教育资源而流动。关于大马国内人才流失的讨论确实不少,但我之所以使用“游走”一词,这是对 大马人不管身处何处都仍然保持与祖国紧密联系的真诚肯定——他们走出去了,但随时都能再归来!更重要的是,通过游走,他们成为了马来西亚连接外部世界的重要桥梁,将人脉、资源、视野和机遇带回大马,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驱动游走的是大马人对国家的深厚情感及对未来的真诚期许。12年前,美国加州斯克里普斯学院的一位马来西亚籍留学生进行了一项“马来西亚人才回流可能性”的开放性社会研究,以问卷、部落格留言等多种方式征集大马人的看法。其中有一道关键问题是“是什么驱动你回到马来西亚?”。研究结果很有意思,驱动归来的三大影响因素是就业前景、回国能否有所作为、及对国家的道德责任。许多生活在海外的大马人都表示他们愿意回到马来西亚,希望为大马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因为马来西亚始终是我们的家。 游走在马来西亚和中国之间,我深刻地认识到全球化并非一个宏大虚空、遥不可及的概念。马中两国的密切交往切切实实地影响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使我们大马人享用高性价比的中国产品,使中国朋友方便地享用猫山王榴梿,更使得如我一般的留学生成为在马中友谊的桥梁,锻造了我们马中友谊推动者的新身份。 游走与归来都仅仅是过程,不是结果。马中两国之间,有大量与我相似的游走者和归来者,他们在时空的穿越中造就了马中关系稳健发展的第一个五十年,并为马中友谊下一个五十年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 (《鹭岛南望》是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研究团队就马来西亚及东南亚相关国际问题共同撰写的评论文章专栏,本文是系列评论的第30评。文章仅为个人观点)
6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