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游车河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巴黎奥运会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郑丁贤
非凡人物
投资理财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马俊泓
动力青年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话说】不容青史盡成灰: 書寫學記歷史,唱出火般的歌
“我们围起来,我们牵起手,你听不见什么。”当〈学海之歌〉响起,全国数以万计的历代学记都会用不同的方式跟着哼唱,“一日为学记,终生要学习”和“积极主动,勇于负责”的口号,塑造了许多动力青年的精神面貌,培养出无数人才。 今年,星洲日报《学海》学记队正式迎来四十周年纪念,但迈入不惑之年的学记队,是否对自身的故事有深入了解?柔佛州数名天各一方的“老学记”,为了留住记忆的火种,启动了柔佛州学记队历史计划,立志写出学记队卅余载火般的诗歌。 根据《星洲日报创刊90周年纪念特刊》记载,星洲日报早在1985年就已开始培养对新闻事业有兴趣的中学生加入学记队伍。第一支学记队在霹雳州诞生,再陆续扩展至全国各地,如今已迈入第四十载,培养出数以万计的学生记者,为政治、媒体、文学等各领域注入活水。 柔佛州学记队历史计划召集人马俊泓说,他之所以会起心动念展开这项计划,主要是因为本身从小对文史感兴趣。在认识了许多宏观的历史后,近期开始关注本地更多被忽视的小人物及其背后的脉络和大历史。 计划小组将着手搜集有关柔佛州学记的文献,比如从星洲日报总社资料室调阅剪报,以及通过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网站搜集数字化报章,拍照截图后将内容整理成文字档案。 此外,小组还会在线上和线下采访柔佛州学记队历来培养出的重要人物,从专访中窥探学记历史,结合报章内容出版成特刊或专书。总务也会搜集与学记历史相关的珍贵文物,若收获丰富可策划展览或举办讲座。目前小组已搜集到不少剪报和文献,接下来则需安排采访工作,预计此历史计划将在2025年内完成。 学记队培育过代代人才 马俊泓举例,从过去的报章和网络文献发现,学记曾经举办过的活动意义非凡。譬如,一份1995年的剪报显示,柔佛州《学海》联谊会曾主办第三届全柔中学生《青衿》生活营,主办方在“我们的话”中提及,星洲日报作为热爱华文华语、族群和文化的报章,愿意以身作则,负起鼓励学子虚心向学的任务。该届生活营总共录取141名营员,足见其对青年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他和团队搜集的剪报中,不难从学记名单中发现许多当年处于青葱岁月的学记,如今已经在各自的领域中发光发热。 “学记在许多中学生的学习生涯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也为社会培养了无数人才,包括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长倪可敏、星洲日报副执行总编辑曾毓林、电视新闻主播陈嘉荣、政治学者黄进发等。为何没有人去书写这段历史呢?作为学记中的后辈,当我发觉以前各州的学哥学姐曾仗义执言地反对不公不义的事件,这股积极主动、勇于负责的精神也深深感染着我,促使我有志于将这些故事记录下来。” 天各一方 整理学记历史目标一致 心动不如行动,于是他就开始通过社交媒体找到几位久未谋面的学记,商谈这项学记历史计划,“学记一生一起走”的信念让他成功凝聚了几位志同道合者一起行事。所谓志同道合者,其实是8位分散世界各地的柔佛州学记,其中有3位分别位于南京、台湾和英国,成员都有各自的工作或仍在大学就读,其中一位目前还是星洲日报职员。这几位Z世代的“老学记”陆续加入团队,通过线上会议平台分工合作,整理柔佛州学记队成立至今的历史。 目前身处英国的林沋錤,来自宽柔中学,她认为学记队成立近四十年来所累积的历史不容小觑。她说,整理学记历史能为学记带来更多归属感,让大家了解学记队如何一步一脚印地发展壮大。 她忆述,在中学阶段的课堂上也曾学习宽柔历史,甚至还纳入学校考试。“虽然我对宽中的教育理念有意见,觉得需要改善,但是学了宽柔史之后,我觉得宽柔学村就像个大家庭。”通过学习宽柔史,让她更深入了解宽柔的筚路蓝缕,以及华社一直以来对宽柔的支持,才有今天的成绩。 在太平洋的另一端,坐标位于北京,同样来自宽中的邱靖棠也深有同感,她认为历史记载对一个团体而言很重要。对她而言,这份不领薪水的任务反倒是建构自我价值的管道。尽管不是出身于历史系,但她也看到这个研究的价值,认为值得参与,经询问下二话不说便答应加入。她说:“纯粹觉得可以做点事情挺好的,我在中国一直有自我接纳问题,觉得没有做到什么事情,自我价值不高。如果有活动让我参与,感觉会是挺美好的一件事。” 总结历史 鉴古知今 当年曾是柔佛州学记联谊会主席的曾昱程,负责领导、策划过许多学记活动,包括培训营和周年庆等大型活动。在同届学记的友爱支持下,他做起事来如鱼得水,也收获许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让他时隔多年回忆起学记生涯,依然是满满的开心回忆。 曾昱程认为,对当事者来说,了解历史可能不是当下最重要的事情,但从经营者的角度来看,历史是至关重要的。唯有知史才能做阶段性总结,有清楚的思路思考一个团体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决定未来的走向,鉴古才能知今。 询及学记生涯对个人的影响,林沋錤感性地说:“学记在我心中有很重要的地位,那些年的回忆,是我多年以后都会很感激的经历。” 她指出:“学记给我很大的转折点,让我学会自己一个人旅行。在新山担任区长的时候,我曾独自去了很多地方,这段经历间接成就现在的我,使我不害怕搬到新的地方,在千里之外的英国也敢于探索,摆脱自己的舒适圈。” 撕开草莓族标签,青年也能有作为 马俊泓说,如今很多人认为年轻人不再关心社会议题,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代。他认为,这是以偏概全的说法,每个年代都有关注时事、历史,愿意为目标努力的人。启动这项研究计划,可说是与“草莓族”的标签抗争,让社会看到还有人在默默耕耘,铭记历史。 他希望,各州历任学记和社会青年也能响应号召,共同参与那些看似“可有可无”却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事情。正如〈学海之歌〉所唱的,“我们要,我们要,抓紧那一把火炬,燃烧熊熊的火。我们要,我们要,抓紧那一把火炬,唱出火般的歌。” 相关报道: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话说】馬大燈籠節:文化傳承與新生力量的結晶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 有活动】周若濤×梁馨元:談一首詩的發聲方式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话说】让韵律操星光熠熠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活动】朗诵以前,先认真读懂一首诗 诗人林健文与国赛朗诵冠军刘巧晴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制服团体聚会 第二届全国政府中学华文学会干部研习营
2月前
动力青年
动力青年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话说】让韵律操星光熠熠
旋转、跳跃,轻盈的舞姿,灵活的动作,挑战人体极限的伸展……韵律操(rhythmic gymnastics)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柔美。无论是体态的优美还是动作的炫目,背后都是千锤百炼的结晶。 放眼东南亚,马来西亚韵律操队可说是常胜军,自2015年新加坡东运会起,连续四届蝉联韵律操全场总冠军,展现了强大的统治力。然而,韵律操在我国并非热门运动,除了局限于女性才能参赛外,教练和训练资源零星散布于少数城市,导致韵律操未能在大马遍地开花。 在柔佛新山,谢雪君教练年复一年地浇灌韵律操之花,只盼这项运动能在文化沙漠中扎根发芽,有朝一日繁花似锦。 新山作为马来西亚第二大城市,却长期缺乏正式合格的韵律操教练。而这正是谢雪君与韵律操结缘后,毅然坚持努力钻研的契机。 谢雪君原本是一位华小老师,2006年被派往士姑来国光华小任教,当时的国光韵律操队伍仅有约20人,也是新山区唯一的韵律操队。恰巧时任带队老师请产假,谢雪君被迫顶替带队,迅速在6个月内接受培训,成为新山韵律操队的带队老师。 回忆当年,谢雪君透露,队内的教练只是曾学习韵律操的运动员,并没有合格的专业教练进行训练,导致学生在比赛中因技能错误而无辜被扣分。2008年,当谢雪君被选为韵律操队教练时,她开始深入了解韵律操的精髓,学习如何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技能。她不懈地参加各项课程,以理解韵律操的规则,同时向其他资深教练及前国州选手请教带队和纠正动作的方法。凭借自身的努力,她最终成为了合格的韵律操教练。 2014年起,教育局开始专注发展韵律操项目,选定国光华小作为新山韵律操的训练中心。然而,她发现其他学校的学生难以前来参与日常训练,无以为继之下她辞去了教练一职,韵律操队也就此解散。 “其实新山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学生却无从训练,我对此深感惋惜。”时间一晃来到2020年,谢雪君心中的韵律操之火未曾熄灭,她在Starlight新山韵律操队开始培训有志于参与韵律操的学生。Starlight从最初的3位学生,一步一脚印发展至今天的逾50位学生。 积极推广韵律操之美 谢雪君深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除了训练学生外,Starlight也提供平台让有志于成为教练,并且具备参赛经验的前选手,前来受训为合格教练。因此,如今她的教练团队都是年轻而富有经验的国州选手,包括来自吉隆坡和峇株巴辖的前选手。她们的目标是将新山韵律操队发展趋于成熟,让更多合格且具有热忱的教练一起发扬韵律操之美,把新山的韵律操传承下去。 她坦言,经营新山韵律操队是一项非常艰辛的任务,面对的问题包括缺少完善的场地和设备,而且用具和器材都非常昂贵,加上新山家长尚未充分了解韵律操。因此,她努力走出校园,带领学生参加新山各地的表演,同时通过社交媒体推广韵律操之美。 何谓韵律操之美?谢雪君形容,这体现于选手的体态、身体的柔软度、脸部表情和神韵,以及根据规定的动作标准,如将身体部位伸展至90或180度,跳跃、平衡、灵活、旋转,细致到角度都需要拿捏得当。她也非常注重每位运动员的态度,尤其是训练和比赛期间的个人纪律和行为。训练时的她很严格,但训练之外她可以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为朋友。 韵律操面对宗教和性别课题的挑战 询及韵律操运动中的性别课题,谢雪君表示,在马来西亚只有女性可参与韵律操运动,意味着有一半的国民无法亲身体验此项运动。她质疑,男生无权参加韵律操,是否因为韵律操的美不符合传统男性应具备的阳刚气质?她认为,男生同样可以参与艺术体操,许多男生具备柔韧性,能够掌握艺术体操的精髓和技巧,动作也可以很轻盈。女性可以做到的高难度动作,男性也可以做到,且呈现另一种力与美的结合。 支持这项运动的人以女性为主,参赛者的男性亲属因性别身分感到尴尬,所以无法亲身前往赛场支持,赛场上多是母亲陪伴孩子参赛。谢雪君认为,如果能有更多男性参与,韵律操运动的发展或许会更上一层楼。 在2024年全柔学联韵律体操赛中,谢雪君发现哥打丁宜、笨珍和居銮队的参赛者清一色都是穆斯林,她认为种族因素也是韵律操训练无法回避的议题。由于韵律操的服装紧身且相对暴露,要招收穆斯林的学生就变得非常困难。曾有县教育局官员表示,若想要推广韵律操,也只能专注在华小和淡小,因为穆斯林的韵律操服装必须宽松并且遮住羞体。谢雪君曾经收过非华裔学生,父母觉得可以接受紧身的服装,只要内衬长裤及长袖即可。她希望可以推广韵律操,让更多穆斯林能够参与,通过运动打破种族之间的隔阂。 访问尾声,谢雪君感性地说,尽管再苦再难,她也依然热爱这项运动。看着辛苦训练的学生在全国赛上获奖,就如同圆了自己追寻的舞蹈梦想。尽管她已无法实现这个夙愿,但愿更多热爱韵律操的小朋友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像繁星一样闪烁发光。 相关报道: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制服团体聚会 第二届全国政府中学华文学会干部研习营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跨越种族藩篱 丘淑霖说声 早安 Kawan!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為自己贏一次 930公里 徒步朝聖的救贖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读报纸的无用之用,我们培养独立思考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活动】唤醒文学被忽视的力量 新纪元文学创作营&文学奖养成班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科技无法取代的人情味 乐龄照护服务日渐吃香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活动】动手升级再造把垃圾变黄金
2月前
动力青年
动力青年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我听见】死亡来临时,让我们无遗憾道别
喜欢听说读写各种故事,曾任星洲日报普通组记者与坤成中学历史教师。非主流00后,有痣青年,相信人性本善。 电邮:
[email protected]
。 除生死,无大事。究竟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面对死亡?年轻人为何举办有关临终关怀的醒觉活动,又会如何谈论死亡呢? “大家听到死,就觉得很恐惧。可是,为什么我们不要突破这个恐惧呢?”临终关怀醒觉活动筹委会主席张菲玲这么回答。对她来说,一旦看破死亡这个课题,其实就会发觉死亡并没有那么恐怖,况且每个人都一定会面对和经历死亡。 “我们想通过这个活动,自己感受、体验、接受,最终才能走到释怀这一步。我们想通过这四个阶段(F.E.A.R),让大家看淡死亡,用更好的心态面对死亡。” 死亡是可以看破或看淡的吗?她说,如果你已经知道该怎么去面对的时候,就会发现死亡并没有那么恐怖,在经历其事时,也不会茫然失措。 亲身体验和感受死亡 在开幕仪式致词时,张菲玲提到此次活动主题中的“蝴蝶”象征着转变、美丽、优雅和联系。正如蝴蝶从毛虫变成最终形态一样,临终关怀代表着从生命到死亡的转变,强调了死亡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循环的开始。“吻”的概念则象征着与逝者分享的连接或记忆的瞬间,温柔地提醒着人们在肉体之外的爱和联系。蝴蝶是希望、变革和生命旅程永恒美丽的象征,即使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也是如此。 感受到生命的珍贵 她说,此次临终关怀的对象,是专门针对患有绝症的人,在他们生命的最后阶段,提供支持和舒适的形式,目的是通过满足患者的身体、情感和精神需求,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为他们的家人提供帮助和安慰。 这种关怀主要侧重于管理与绝症相关的疼痛和症状,力求让患者尽可能保持舒适。此外,临终关怀团队还为家人和护理人员提供指导和支持,提供咨询、教育和实际帮助,帮助他们度过这个艰难的时刻。 此活动精心设计了不同阶段的体验,让参与者可以感受、体验和接受死亡,最终达到释怀的目的。譬如在感受的阶段,通过观看遗物及其背后的故事,观众可以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和逝去的意义,并了解关于临终关怀和安宁关怀,加深大众对此主题的认识。 此外,活动也设有死亡体验环节,参与者需“躺”在伪棺木体验自身的死亡,进而思考生命的意义。通过冥想环节,参与者可感受生命的临在感,体验内心的平静和思索。 接受和整理情绪 有柔软才能坚强 看着学生一步步了解何谓临终关怀,直到活动期间已能够从容谈论生死,活动顾问老师姚丽洙也表示:“我希望这不只是让学生去学习如何举办一个活动,而是从中去接触大众的人性,学习如何懂得去尊重生命。” 她说,如果大家能够这么坦诚地去了解自己,接受自己的感受,包括负面的感受如恐惧与悲伤,那每个人的心都会放柔。当每个人的心能够柔软一点,将会产生巨大的力量,足以慢慢感染身边所有的人,乃至整个社会。 “我们必须要知道并了解,柔软不是脆弱,反而是坚强的源头。当一个人能够容许自己哭的时候,其实那才是最坚强的,因为我们承认自己的情绪,承认我们内在还有一个小孩。 “一旦承认了自己的情绪,其实是在拥抱自己,并且完全接纳自己,这也就足以让自己能够更坚强起来。所谓弱者,是逃避自己的柔软之处。其实坚强跟柔软不是对立的,反而应该是融合一体的。如果我们没有柔软这部分,我们是不可能真正坚强。” 最后,张菲玲也强调,悲伤是被允许的(It’s okay to be sad),如果不允许自己伤心的话,就是在跟自己搞对立。 讨论生死不再是禁忌 “如果你不让自己把情绪表达出来,那你要怎么坚强呢?一直把情绪收在心底,你是不可能坚强的。可能到最后那一刻,你真的崩溃了,那要怎样照顾好自己?其实,每个人都应该面对自己心里最深处的情绪。你可以哭,你想怎么样都可以,但你一定要面对你自己。” 临终关怀,简言之就是做好让生者安息,同时帮助生者坚强的工作。看似简单,要做好这件事却不只需要心理意识上的醒觉意识,更需要持之以恒的行动,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扶持。年轻人愿意主动迎面如此沉重的课题值得鼓励,期待有朝一日讨论生死不再是禁忌,无论贫富贵贱,每个人能够从容面对及接受自己和他人的死亡。 相關報導: “生命之旅”情景音樂會落幕 為祗園修心院籌獲43萬 將殯葬教育改革視為己任 遺體化妝師 推廣生命教育 132醫學系師生感恩致敬 送別一家3無語良師 楊偉漢《照》丈量人生 / 歐芙苓(甲洞)
6月前
动力青年
星云
信与老物件/马俊泓(士姑来)
今年SPM华文作文的考题听说分别是信、老物件和谈一谈得与失。作为2017年的第一批00后SPM考生,我自己对信和老物件其实也已接触不多,现在的05后和10后不晓得除了作文公函以外,是否还亲自下笔写和寄过信,对老物件是否还存有一丝温情与敬意? 通常华文作文第一题都是开放题,有比较大的空间可发挥,像这题“信”可理解为信函,或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对自己的自信和信心也是信,这就是汉字的奥妙。但是,作为考生难免会患得患失,若我理解的信与批改老师理解的信不同,会不会一不小心就离题?一失足成千古恨啊,考生通常会觉得打保险牌好一些,但这样的思维也造成孩子不敢放胆想像,毕竟天马行空是可能被惩罚的。 说回正题,信函在当今世代,似乎已成为老物件。无论是日常社交的私函,或是商务与公务往来的公函,信函已经从我们的生活逐渐退场。或许在10年之内,实体信函就要像按键手机一样,成为时代的眼泪,被扫入历史的尘土中供人瞻仰。 所幸,作为中文系毕业生,我和信与老物件还有机会打交道。实习期间,我在学校的历史研究中心协助老师处理“侨批”,此“侨批”就是当年祖辈下南洋时,从中国寄来或往中国寄回的信件,“批”就是闽语当中的“信”。 要看懂侨批 可真不简单 老实说,现代人要看懂这一封封的侨批,可真不简单。首先,那时还未有统一规范的简体字,要辨认字迹就需要懂得繁体字。有一些字还是“异体字”,比如“回”写成“囬”,形体相近的字体还能勉强猜中。更让人头疼的是,侨批通常用毛笔写就,遇上工整的小楷真是谢天谢地容易辨别,碰到龙飞凤舞的草书就只能“望字兴叹”了! 再来,白话文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尚未同行,时人写信大多还是用典雅深奥的文言文,并非我们平时说话写文章会使用的语句。如果文言文一窍不通,即便看懂了每一个字,也不一定能够懂得写信者想要表达的情与意。况且,侨批当中可能还夹杂一些方言词语,比如“珍”的闽南语念作“tin”,一罐牛奶就写作一珍牛奶,新加坡以前被称为“石叻坡”,“石叻”就是马来文“selat”的闽南语音译。若信中有数字,通常也是使用大写(如壹、贰、叁),或是今人已经不再使用的苏州码。 简言之,要看懂一封侨批,还需要各种历史、语文、社会方面的知识,才能层层解码还原信中的真意。这样的“老物件”,蕴藏着季风吹拂的爱恨情仇,也夹杂着日常毫不起眼的柴米油盐。无论时代如何更迭,烽火连天时的家书,都是历久弥新的陈年佳酿,愈老愈显得弥足珍贵。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如今还有多少人愿意花时间感受手写的从前呢?还有谁愿意等待我写的信呢?
9月前
星云
更多马俊泓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