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游车河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巴黎奥运会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郑丁贤
非凡人物
投资理财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马华文学
星云
文学路漫漫,追梦不迟/吴鑫霖(八打灵再也)
昨晚,以作协会员身分首次参加由隆雪中总主办的“第18届马华文学奖”颁奖典礼。本届得奖者为高龄84岁的北马作家冰谷,追梦奖则由谢诗坚、李宗舜、刘育龙、沈国明获得。 这5位得奖者,其中4位都算得上是我在文学上的知交,得奖实至名归,特别是冰谷,在文学路上从1960年代耕耘至今,笔耕不辍,让我辈敬佩不已。在台下为他鼓掌时,我希望我也能笔耕到老,追梦追到生命尽头。 话说,我是怎么认识冰谷的呢? 缘分要从我担任《中国报》副刊专栏编辑说起。 当时冰谷已著手写自传了,在《中国报》副刊上发表了长篇的“铁蒺藜岁月”系列。当时我们的版面不大,每次他的来稿都要被迫要将文章分为“Part 1、Part 2、Part 3……”刊出。 文章刊出后,有人为此喝彩,也有人为此喝倒彩。所幸,不论是我还是冰谷都获得馆方支持,坚持让冰谷的铁蒺藜岁月系列完成发表。虽然间中有些内容因不得已的因素和困境做了少许删节,但并不影响整体的精彩。 昨天走前去跟冰谷寒暄,文学果然让人年轻,让人精神焕发!但因为还有很多人要跟他合影,简单说了几句话,我就退到一旁和其他文学同道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观赏大荧幕上冰谷的文学生命历程短片时,看到温伯温祥英,看到菊凡、宋子衡等七君子,当然还有李有成老师对冰谷文学创作的点评,都深深让我感动。 说起马华文学的发展,我想起最近在读的,收在郑良树老师《马来西亚华社文史续论》中,写于2001年的〈华教·马华文学·中文系〉,郑老师对马华文学有这样的一段看法:“……大马华教自成系统,从幼稚园到大专院校中文系;这条既保存华族传统文化又吸收友族语言文化的教育输送带,就是大马华族整个文化系统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马华文学是文化系统之一,其存亡兴衰完全系命于华教。 文学有那么让人“色变”吗? 华教是华文文学的根基,二者也存在着互动的关系;华教发展了文学,文学倒过来也支援了华教。但它们是母鸡生蛋,不是蛋生母鸡,是华教这只母鸡生了华文文学这颗蛋。没有华教,肯定就没有华文文学;没有华教,肯定就‘作家比读者多’,甚至于‘只有作家没有读者’,或者‘没有作家没有读者’。” 华教与马华文学唇齿相依的关系,至今不变,他日也不会改变,除非华教消失。 比较遗憾的是,文化和教育界常有人“闻文学而色变”,对此我颇为好奇,文学有那么让人“色变”吗?难道马来西亚华人不觉得自己能培养出的优秀的马华作家,如黄锦树、黎紫书等人很值得给自己鼓励和掌声吗? 疫情之后,以及网络的崛起,确实对文学创作与出版造成了一定的打击。但也好在还有大力支持文化文学的个人与组织,在为力量单薄的马华文学加油打气,好比雪隆中总、留台联总、雪隆嘉应会馆、南大校友会、雪隆福建会馆、雪隆潮州会馆等,他们都以实际行动支持马华文学,让马华文学节持续举办。 坚持比放弃更难。不论是冰谷的创作,还是华人社团对文化、文学、艺术,有永续的支持,才得以让华文华教华文文学薪火相传。 昨日还得知,冰谷在《胶林纪实:冰谷自传》出版两年后,继续携手有人出版社,在2024年岁末带来了全新著作《荒野惊奇:冰谷自传II》。很幸运的是,我先接触到这本新书了!
2天前
星云
读家
王晋恒 / 纸页留影,大城小镇的时光印记
你对故乡有怎样的记忆?是充满市井人情的小巷、儿时嬉戏的老街?《昔日儿童皆长大》、《隆情岁月》、《温暖琐碎生活在南边》,从不同角落勾勒出地方书写的独特风貌。就让我们在这篇文章里,跟着3位作家的笔触,重温属于他们,也属于我们的故乡故事。 逛书局看见陈志鸿的《昔日儿童皆长大》(以下简称《昔日》)、李系德的《隆情岁月》与蔡兴隆的《温暖琐碎生活在南边》(以下简称《南边》)齐整并列,势成北马、中马、南马三地的在地书写。除了地方特色、风土民情,由于作者出生时代相异,读者亦能借他们的书写重温这些地方的往日掠影。 陈志鸿的《昔日》围绕“童年,家族,乔治市”而写,自传性质较强,以故乡乔治市作为据点,梳理自我与家庭史,带我们见证上个世纪的华人,大都出生在大家庭,作者谓之:“那是一张编得太紧密的家族邻里关系,到处碰见亲戚,到处都是监视。”这类亲戚间品头论足的氛围,曾让作者活得十分压抑。篇幅颇长的家族书写,同时聚焦了父母之间的可爱互动、与亲生哥哥关系不亲的原因、及至其他亲戚的生命佚事。 《隆情岁月》的作者李系德出生于1951年,以白描手法重塑记忆中的吉隆坡,那些地方同样热热闹闹——比如作者出生的榕明茶室楼上,那里“‘七十二家房客’般有许多板房,房客各有一些花样百出的怪异行为”;小小单位蕉赖路522B曾经围聚着他与一众媒体人,聊天吹水听歌打麻将;圣淘沙花园公寓,是作者与聚少离多的大姐相聚话旧的所在。 《南边》的地方书写企图没有前述两本来得强,它所回顾的时态,也相对近期。蔡兴隆,人称蔡老板,在居銮经营On The Road Café,定期举办文艺活动,给地方捎来文学星光。蔡老板建构文学上的居銮,〈小城之心〉回忆起这方水土曾经是黄锦树、廖宏强、锺怡雯的发迹之地。他笔下的On The Road Café富有人气,洋溢文人风采,一如其同乡学弟谢明成笑言,这家café,因为曾接引李永平、黎紫书、曾翎龙、龚万辉、许裕全等大咖文人,就快成为“龙门客栈”。 ◢镌刻地方的繁荣与变迁 心理学有个奇妙现象名曰“门口效应”(The Doorway Effect),当我们穿过门口从一个环境进入另一个环境,会突然忘记了原本想做的事情。大脑根据情境来对记忆进行分区,反过来说,空间替我们记住了一段回忆。 《隆情岁月》的吉隆坡在岁月辗转中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书中谈起很多地方轶事,读者通过李系德的追忆,了解Desa Petaling缘何取名大城堡、Jalan Hang Lekir原名为Cecil Street、苏丹街附近的鬼仔巷、榴梿巷、烟铲巷等小巷的历史背景……齐克果:“生命要往前看,却要向后才能理解。”当我们理所当然地穿梭今时今日雪隆区的大街小巷,这一本书能让我们慢下步伐,从层层掩映的历史迷雾中,照见隆城的旧日光彩。 当然所谓的过去,也不尽然只是光彩而已。李系德拾忆五一三那一夜,半山芭的大华戏院正播放着《负心的人》,而他则到金华戏院看《窗》,书中以第一人称记载当年的险象环生:“戏还未放映完戏院就开门放所有的观众出去了,我还蒙查查,不知大马发生了种族冲突暴乱,失魂落魄随着人群乱闯赶回家去。走到半路,就听到身后响起连串机关枪声!真的是险死还生,执番条命!”作者也耳闻当夜,他的嫂嫂娘家所有人都逃到默迪卡体育场的看台避难,而嫂嫂妹夫还在逃命路上遇见暴徒翻车烧车,所幸求救镇暴队才捡回一条命。全书写得不多,但这些记叙无疑是历史的证言之一。 那些被时代淘汰,被今人遗忘名字的旧地,通过作者的文字逐一回归鲜明。套一句作者的话来说:“五十年来的沧海桑田变化,简直变到连佢阿妈都不认得出了!”曾在网上看过一系列摄影作品,将不同时代,同一个地方同一个角度的相片,通过技术加工、重叠,起到古今对照的效果。如果以这种形象思维阅读《隆情岁月》,我们可以看到如今的IKEA与MyTown是Cochrane Road School未搬迁前的原址;星光熠熠的Pavilion以前是广艺戏院(戏院的英语招牌正好也是Pavilion);Concorde Hotel原名是Merlin Hotel,改名后竟然迎来天王巨星迈克·杰克逊;半山芭监狱拥有世界上最长的壁画,从高处可以摄得男囚犯露天集体洗澡的“肉照”,如今监狱成为LaLaport购物广场,李系德笑称——会不会有“阴魂不散”的隐忧呢? 镜头转向北马,陈志鸿又是如何在《昔日》描述岛上的往日景象呢? 善于写生的陈志鸿,通过仿若细笔画的笔触,重新布置记忆现场,让读者重回岛上那些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战前老屋—— 那老印务厂是屋身深长的战前老店屋,屋里有一条乍看显得陡峭的长梯,却又充满仁慈的考量,中间设有仿佛休息站的平台,让人可以稍微停步一下,再爬未竟的梯程。手沿着楼梯扶手上去,一路都是精致的宝藏栏杆,到了楼上的L字栏杆,都还不忘应该坚持着一份庄重典雅。楼上共有三四间房间,他们只用挂有布帘的一房,一个安有一张单人沙发跟一张双人沙发的小偏厅。跨过屋尾一道门槛,那是有遮棚的阳台,附有厕所浴室,还有一个小厨房,里边有一张原形云石饭桌(这是后来记忆才补上的物件),她去世的16年后,我造访于姨婆家惊见古雅的一桌,就听她马上说,这是从姨婆家搬过来的。 ◢浓郁喧闹的市井气息 学者杨彩杰为香港作家黄可伟《伪双城绘图志》写的序中提到:“时代步伐下,人和事不可避免地急速转变,甚至消失,用怀旧把这些消逝之物放置在记忆之中,这可以是一种抵抗。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那句:记忆,就是一种抵抗。而且,怀旧不仅仅是记住了那些消逝之物,它还让人们从过去之中汲取温暖而坚强的人性力量,以此作为对城市文明及其衍生出来的价值观之反拨。” 在地书写的意义之一,便是通过成长经验与环境的紧密扣连,让未来读者想像往日的生活场景。 《昔日》回顾了许多在地事件,比如1983年光大失火;同时也聊到从前的社会风气。作者形容,80年代的槟岛,毒品与私会党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从前,在德顺律的童年,我妈喊了一声,快关窗关门,即知外头又是私会党械斗了。风雨过后,可以开门验收街上车窗被砸碎多少。” 〈一日五餐的市民〉则生动刻画槟岛的美食文化——一个T字路口,往右转有咖喱面、炒粿条、曼煎糕;左转则有炒果角与粿条汤。作者以古鉴今,对庶民文化的改变提出观察,认为以前一条街就能承载一个人所有的生活需求,如今的社会则是“将家居工作购物三分化,让自己在不同时段出现在不同空间里边”,所以人们需要一直开车,少了童年的市井气息。 这3本书的作者当中,以李系德的资历最老,我们从他的分享中回到上个世纪,窥探首都人的娱乐生活。那年代的电影院公告是用毛笔书写的,而夜总会竟然可以请来邓丽君、梅艳芳、谭咏麟、费玉清等巨星。读到南苑可以观赏脱衣舞,或是看马来舞娘跳Ronggeng舞时,难免要感慨社会风气日趋保守。 George Eliot(乔治·艾略特)曾经写过:“如果我们没有在童年时与大地共处,我们不可能如此深深爱着这片土地。”书写土地者因为生于斯,长于斯而对一片土地爱得更加深沉,想要穷尽文字之记叙能力,留住一座城。然而,当一条老街被迫让路给发展工程,就像传统文化逐步被肤浅的娱乐消遣所取代,除了回味,我们还能替一个地方展望什么样的未来? 台湾有河book店长曾在槟城的某个讲座说过:“如果你不知道要开怎样的书店,不如先想想你要在哪里开。”一个地方总是需要一家书店的,《南边》的蔡老板经营的正是这等文化事业,On The Road Café除了卖蛋糕与咖啡,同时也卖书,举办艺文活动比如“南边有光在居銮”与“居銮起风了”。 人到中年的他开始思考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如何描述一座和伴侣和孩子日夜生活栖息热爱的小城,也就是在描述我和这世界的关系了。”因此,他的文字承载的,更多是他对目前生活与居銮这座小镇的热爱。他39岁迁回居銮,就是为了“老茶室的小食手艺、新村巴刹的人声鼎沸、各类社区文艺活动的蓬勃”。 他对居銮这座小镇始终保持展望向前的姿态,所以继续深耕这里的文艺气息,以期“让散落四处的星子趁机回来小城一趟呢,回来触碰小城的心灵脉动,或仅仅只是回来向比我们更年轻的孩子们,说一则远方的故事,也行。” ◢我们都背着故乡上路 或许我们都得离开,但正如香港作家叶梓诵读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后所感:“原来不论我们走到哪里,也躲不过这件事,我们总得要从原初的城市出发,总得将她与游经的城市并置,从对比中看出差异,才了解新的城市,新的故乡。”我们终究逃不过家庭,逃不过故乡在我们身上投射的阴影。陈志鸿离乡多年之后感叹:“我终究活在陈家的传统里边,所有的反抗只是迂回的回归。” 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回来,或是敢于回来,因为近乡情怯,无法接受毕生珍爱的旧城终将面目全非。少小离家老大回,故乡成他乡,一切都不一样了,更叫人伤感的是,我们彻底与这片土地断绝连系,就像陈志鸿母亲离岛多年后回到乔治市点了卤面,吃后竟然腹泻。 所以,故乡书写是不是恋乡者凝定旧城风貌的重要手段之一?好似那个由马哈迪1987年埋在The Mall的时光胶囊,一百年后重新挖出来,其中信息对当代的人们还有意义吗?在时光的轮转中,其所回顾的内容会否与现实有所出入? 关于这些问题,想起王盛弘早就写过——我想到记忆,记忆也像雪佛,终究要坍塌,毁灭,消融于无迹,我却用我的文字,不知靡费地为它妆点璎珞,为它打造佛龛,为它起建院寺,到最后,雪佛不见了,只剩下文字,文字取代了雪佛,成为记忆本身。 相关文章: 【马华读立国】王晋恒 / 愤怒的权力 · 复仇的正义 文创新商机/王晋恒(双溪大年)
3星期前
读家
读家
【马华读立国】王晋恒 / 愤怒的权力 · 复仇的正义
向来耕耘少儿文学的红蜻蜓出版社,借由创办人许友彬脸书公告读者即将出版具有情色和暴力情节的小说,同样引起两极化的反应。 “So may I introduce to you The act you’ve known for all these years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谈马土土及其出道作《仇丝》以前,或许可以先从60年代传奇乐队披头四聊起。1967年他们推出《比伯军曹寂寞芳心俱乐部》这张概念专辑,转换身分成为某一虚拟乐团成员,大玩迷幻风格的摇滚乐,停唱欢愉浅薄的口水歌。《仇丝》的出版,情形也大约如此。红蜻蜓官方脸书的标志配合宣传,转换为愤怒的黑蜻蜓。向来耕耘少儿文学的红蜻蜓出版社,借由创办人许友彬脸书公告读者即将出版具有情色和暴力情节的小说,同样引起两极化的反应。 小说围绕少女丽娟被强暴这一事件开展,设定于上个世纪60年代,揭示没有话语权的女性面对性暴力时的无力与不公。丽娟母亲讨论电影《蓝与黑》的强暴情节时,持有“跟人家做了,就应该娶人家做老婆……要让人家过好生活”的立场。我们见识到父权主义的语境之下,强奸犯的“负责任”向来漠视女性的性自主权。那个时代,每家每户虚掩着门,“如果你家把门锁了,就是你家对村民不信任……”看似夜不闭户的风气,其实也意味着人们没有个人隐私。每个人的私人领域彼此重叠,流言蜚语轻易流传开来。 于是丽娟只能把事件往心里藏深,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作者以象征手法,描写丽娟内心深处养着一只蝴蝶,若要飞向美丽的天空,就必须越过老黄这一道高墙。长年的压抑使得丽娟变得神经质,至终引发一段红蜻蜓创社以来最血腥的情节——丽娟用大剪刀剪下老黄的蛋蛋,用筷子夹起蛋蛋喂狗,“狐狸狗张嘴就吃,囫囵吞枣”。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曾言:“忍耐不是一种美德,把忍耐当成美德是这个伪善的世界维持它扭曲的秩序的方式,愤怒才是美德。”丽娟并没有把复仇工作交给公权力,而是自行把老黄这道墙推倒。反对《仇丝》的读者认为小说有“教坏人”之嫌,但我认为阅读小说,从来不能止于中小学教育那类“学到什么教训”的读后感习作,只为寻找正面价值那般简单。 “可以恨,可以杀”(引自蒋亚妮讲座“女性与文学的故事,在台湾”,谈论当代小说的创作取向)的《仇丝》,无疑是更具现代精神的小说。“正向健康”的小说可以避开色情和暴力,但不代表世界美好,人性单纯。是以,马土土并没有媚俗地采用“果报笔法”,追求大快人心的结局,真相永远沉没在谎言的泥泞之中。 《仇丝》以器具作为篇名,仿佛都是破案线索,巧设悬念,勾起欲罢不能的阅读欲望。情节推进的功力媲美红蜻蜓创办人许友彬,难怪许友彬愿意落力替马土土宣传新书,出席对谈会,甚至代表马土土为读者签名。然而,除非许友彬承认,否则马土土永远只能是马土土…… 身分成谜的马土土玩起了后设,现身说法,阐明自己以化名写作是为了保护真实世界的丽娟,末了还为这段正义得不到伸张的故事写了心目中的理想结局。这番操作,让读者更加确信丽娟的故事真实发生,而所谓“理想”,意味着不可得,最终只是马土土心中正义感的阐发。真实世界和小说中的丽娟都无法被救赎,善恶未必终有报。 相关文章: 【马华读立国】王晋恒 / 哨音刚落,故事才要开始 王晋恒 / 迷失在诗意的迷宫
1月前
读家
新教育
台湾学者兼诗人杨宗翰/我喜欢刺一些最极端的问题
2024年花踪文艺营,在南方大学学院举行。台湾学者兼诗人杨宗翰,是其中一场讲座主持人。走在南院校园,他忆起首次来马的旅程,曾在南院学生宿舍落脚,“那次经历奠定我和马新朋友的友谊”。此后说的种种,似乎都绕不开他与马来西亚的关系回圈,“都是很深的缘分”…… 报道:本刊 李淑仪 摄影:本报 陈敬晖、受访者提供 2003年,杨宗翰还是在籍博士生,首次随指导教授杨松年来到马新一带进行学术交流,旅程从新加坡一路北上至槟城,记忆犹深。往后十年间,杨宗翰与马华文坛来往密切,曾光临神州诗社的“试剑山庄”,是陪伴李永平走完生命最后旅程的其中一人,也曾两次担任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得主(余光中、黄春明)的引荐人。 还没问,他就先说了:“很常听人讲,台湾是马华文学的养分,这话其实很可笑。我的体会是,这是互相的。”在他的成长过程中,马华文人给予的刺激、启发向来不少。 马华文学没有落于人后 大学时,杨宗翰在1994年创办植物园诗社;同时,马来西亚的赵少杰也在组织魔鬼俱乐部。“我没见过他,但彼此知道。我们一个在台北,一个在大马,两个在读大学的人同时出发,自主搞了现代诗社,仿佛有一种兄弟般的情感。”当年两人的事迹得到关注,台湾学者李瑞腾曾以两个诗社为主题发表演讲,给了杨宗翰很大的鼓励继续搞下去。 后来投稿文学奖,“包括陈大为、锺怡雯、李永平、张贵兴,他们或是评审,或是同场竞技者。”说不上什么理由,他在硕士班开始研究马华文学,发表相关论文。 “其实我受益很多,所以我很反对所谓的母奶论,我觉得这种说法复制了殖民母国对殖民地的思维。台湾和马来西亚的关系不可能是这样,也不应该是这样。我们的起点是一样的。” 来到今天,“母奶论”还有很大的穿透力吗? “很幸运的,台湾大多数文学系所的重要老师,都是马来西亚来的,或是对大马有相当了解,所以我们不会有这种荒谬的说法。”以往,马华文学研究在台湾,在他看来,常常止于同乡会式的游戏,“都是同乡在研究同乡,这很可惜。”乐观的是,近几年,他开始看到台湾研究生自主投身马华文学研究,“这很好,应该鼓励更多人去做,播种的结果是意想不到的。” 纵使熟识,马华文学始终不是杨宗翰主要的研究领域。 2022年,杨宗翰与孟樊耗时20年,合作出版《台湾新诗史》。这是台湾人撰写的第三部新诗史,念头起于2003年,“也是来马来西亚那一年,我跟孟樊一起来的,他也在,”杨宗翰语气变得亢奋,仿佛为自己找到多一个与马来西亚的连结而真心高兴。 文学史研究 拒绝排资论辈 言谈中,但凡提到其他学者或作家,杨宗翰总习惯在这些姓名后边补上年龄和辈分的注释——“他比我大一辈”“他比我略大几岁”……,长幼分明,主客有序,如呼吸般自然。在《台湾新诗史》序言里,杨宗翰主张这是一本拒绝排资论辈,拒绝面面俱到的新诗史,有志破除史著历来常见的分类法,树立“文本主义”史观。 两件事看似相互倾轧,其实或许不然。正是因为太熟悉了,才会有强烈意识拒绝落入自己早已看得明明白白的陷阱。 他解释,研究文学作品,“学术界有分外源研究和内源研究。研究角色人物、情节意象,这些是内源研究。而我是资料控,我对外源研究非常熟悉,比如作者创作的理由、发表的地点等等,正因如此,我才发觉我们不要被外源因素绑架、遮蔽。如果你因为名气、辈分、国籍、荣誉,你就给他无上地高或无下地低(的评价),这不公平。 “到最后,难道不是因为文字感动我们,我们才会变成他的读者?” 不管是台湾的年级论,或是马华的字辈论,这类以10年为一节的竹节式分期法,他并不认同。“在文学世界里,辈分这个东西是很虚假的。年轻人可以老气横秋,老一辈也可以很前卫。生理年龄只是方便我们学者做研究、划分时期,但它不能代表什么。我比较赞成,以文学作品的诞生年,或是文学事件的发生年,这两者作为切分点。” 他笑说,自己不会带花篮,也不怕得罪人,年轻时讲话写字更冲,比如曾在国际会议举手发言,直说某某教授论文发表不足诚意,“常被修理,但都过去了。” 早在第一次来马之前,杨宗翰曾到菲律宾执教,作为兵役的替偿。逗留时长原本只有一年,“我自己又延长一年,因为太有意思了。本着研究精神,神农尝百草,自己去教一教。”两年内,他成为菲律宾尚爱中学(Philadelphia High School)首名台籍中文部主任。教书之外,“也从事行政工作、参加校园组织。临走前,我写了一篇论文,题目叫〈菲律宾华文学校的四大病兆〉,公开在马尼拉酒店宣读,每个校长脸都绿了。” 目前,他正着手筹划台湾文学杂志《文讯》12月号专题,“我把题目定为‘文学奖作为问题’,这很挑衅,我喜欢刺一些最极端的问题。”他想调查,台湾到底有多少文学奖,并找出各个岗位的关键人物,从得奖者、评审到制度规范者,让他们写文章、参与座谈会,直击痛点。“我喜欢做这种事,希望透过这种策略性的编选行为,改变台湾文坛现状。” 有时,犀利或调皮的神色会跑出来,都是关心的一种面目。 “我一直觉得,如果你不敢做得罪人的评论,那就不要评论。那评论工作我还做得下去,是因为至少我不是一个立场非常强硬的人,我有我的观念和想法,但我不会把它套用在所有人身上。而在必须的时候,我不会在文章中吝啬给予任何评价。” 诗要去做诗才能做到的事 用了20年完成《台湾新诗史》,杨宗翰也在隔年出版个人首部诗集《隐于诗》,收录80首曾发表的诗作。 自高中、大学已在写诗,为何人到中年才有心思出版诗集? 长年从事学术研究,他自觉,同揽两个身分或许不妥。“我很喜欢当学者和编辑,写论文发表意见,对我来说是很平常的事。 我很早就跟自己说过,先把新诗史写完,我才出诗集,不要又是裁判又是球员,这太过分了。”只是连他自己也没想到,忙碌拖沓,20年转眼就过去了。快写完之际,诗人好友林群盛嚷嚷着要协助杨宗翰编辑、出版诗集。“只是很遗憾,他罹癌过世了,但我已经答应他要出版诗集,我就要做到。” 诗里隐藏的,是哪一部分的自己呢? 杨宗翰笑说,“情感,不能讲的。”他一直主张,诗应是婉转曲深的文类,“水至清则无鱼,隐晦难辨、意象模糊暧昧的诗,可以给人无限多的解释。我觉得人的脑袋千变万化,只有诗才能把这个‘千变万化’关在一个笼子里面。很直白很口语的诗,也许可以给你一时的愉快,但这种感觉散文也可以做到,我觉得诗要去做诗才能做到的事。” 不能讲的情感,真的不能讲吗? 他又笑了,“人都有过去,各种过去,就是用诗歌去追悼各种情愫,个人小小的情爱,亲情、友情、爱情,透过诗把它放大,给更多人去感受,也许读者因此得到一些共鸣、收获,我觉得那就很足够了。” 人到中年,接手《台湾诗学学刊》主编、中华民国笔会秘书长等职务,几乎每周都有活动策划。接下来,杨宗翰还打算出版一本文集,“把我可以讲出来的东西都写出来”,他两手一挥,笑说,“不会藏了,把话交代清楚,该骂就骂,该批就批……” 杨宗翰简介: 台湾学者诗人杨宗翰,现任台北教育大学语文与创作学系副教授、中华民国笔会秘书长、《台湾诗学学刊》主编,著有多部评论集,并在2022年与孟樊合著出版《台湾新诗史》,也在2023年出版首部个人诗集《隐于诗》。 更多【新教育】: 新加坡诗人林艺君/对身分感到混乱时 写诗找出口 游走在剧场与文字间,新华作家梁海彬:未知是坚持的动力 黎乐怡《WAShhh》洗不净的血迹,嘘不静的禁忌
1月前
新教育
全国综合
张聪:写出“只此一家”故事 马华文学绽放独特花卉
世华媒体主席张聪说,虽然马华文学处于华文文学边陲地带,但却以其独特的属性逆流而上。我们的文学作品,不但拥有自己独立的生命和内涵,也树立起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并傲然屹立在世界文学的殿堂,写出“只此一家”的故事。
1月前
全国综合
星云
【花踪回响】花开一万朵/蔡兴隆(居銮)
回程时,已经是漫天风雨了,但文字的热汤,依然在心里滚烫着。 这10年来,数度和钻研写诗的学弟们驱车数百公里参与花踪文学奖颁奖典礼,渐入中年的学弟们正职是道路工程师,农地小园主,拥有个人事务所的律师,软体公司老板,兼职是写诗,雕刻文字的纵深。近几届,学弟们轮流入围决审,越级闯关准备打倒大魔王。 都不是文绉绉的人物,都是生活大于文学的各路平民,平时生活环绕各种维生话题,但又不至于无聊沉闷到只有柴米油盐。高谈许多农地与天气的争斗,阔论婚姻关系中男人们的生存话题,这样的平凡人物组成了类似秘密结社的文学奖入围者联盟,用文字的火焰,诗句的闪电,一瞬即逝的灵光,在刚刚起雾的田野试图呼风唤雨一番,饶是有趣,过瘾非常。 这样的一批人,一样渴望在文学星光灿烂的夜晚,借着呕心沥血或灵光速成的文字登上高峰。这样的文学奖吸引力,显得格外迷人,仿佛撬开文学子弟兵的同温层,异星球的天将神兵也暂时搁下赚钱的器具,前来花海赴会。 我乐当一名旁观者,虽然上不到擂台,但一整晚总有各年龄层的文学伙伴或寒暄或拍肩问候,就像寒夜在广袤密林中行走多时几乎忘路之远近,忽然遇上一农户住处,且有人老早热了一壶茶在等候,主人邀你坐下共饮取暖,密林夜行积累的满身寒气顿时消散,这样温厚的相遇,去除了人间众多的杂念与恶意。 后来发现,我特别期待第一次夺奖的人物,像近距离目睹一个又一个新人王的诞生,他们缓缓致词,时间的轴线曲直交错,有时带你跃上云海俯视众生,有时领你潜入深海仿佛在他的内心世界同哭同笑,纯文学或许可以很深奥很拗口,但登上巅峰奖台的那个人,通常很亲切很透明,几分钟的致词时间,总是在慌张中显露出久违的孩子气,短短几句话就像千锤百炼过尽千帆,也像一轮汹涌的海浪拍打,直击众人之心。 感谢名单里头通常除了情真意切的亲人,偶尔会听到启蒙的灵光人物,我也曾经不害臊的预想过如果让我上台一次,我会感谢谁?当然,亲人孩子会排在前面,之后呢,之后会感谢村上先生,因为是村上的小说让我知道小说的世界充满生活的隐喻和幽默,即使你现在走向一条无人之境,被困在一个暗无天日失去时间感的深井中,你还是可以借着心里头的小说世界,继续对话,对抗扭曲恶意,继续独特而执著的活着,像世界上最勇敢的15岁少年,会说人话的乌鸦在树枝上驻守,你还是可以无所畏惧。 文字世界 充满无心插柳的奇遇 1994年开始阅读《国境之南,太阳之西》后,我仿佛接收到类似村上在明治神宫棒球场因为一支漂亮的二垒安打,而决定写小说的讯号,喔那应该不单单是讯号那么简单,那是神谕。我后来也开始写作,写小说与散文参加旅台文学奖,撰写舞台剧剧本,学习勾勒不做作不忸怩的对话。 此去经年,回流吉隆坡进入报馆,近水楼台获得颂勤主任赏赐城市男女专栏,练笔也练眼界,那一年是2004年,30岁了才在工作中寻获轨道运行的窍门,运气看起来不赖,写字读字在工作与生活中占据愉快的比重。 接下来的20年时光,焠炼文字的漫长旅程中遇上许多新朋友,文字的世界充满无心插柳的奇遇,像在银河铁道上因为握有无限畅游劵,看到顺眼的车厢就上车,于是崭新的旅程就展开了。 两年一度参与花踪颁奖典礼也是文学旅程之一,看响当当的海外文学名家如何看待这里的文字,颁奖前的各位入围者又是如何忐忑与期待,单单颁奖礼门口众多老将新兵齐聚,有人内敛优雅,有人花姿招展落落大方,就像极好看的电影花絮,所以我每次都尽可能一小时前抵达。这次刚过斑马线就看到藏书家祥锺兄和写出绝美丰盈文章的李天葆同行,距离会场还有小段路遇上的是两座大山,写散文的许裕全和大胡子诗人方路,久别的叙旧,后来加上这次文学盛会的操盘手毓林主任,又是一阵笑谈。来到门口,和宽柔中学前校长谢秀权寒暄打招呼,瞥见文学圈相守一干人等排成一列潇洒吹风,用著作来称谓的话,是《在我万能的想像王国》的吕育陶,是《散散步》的李宣春,是《文字烧》的翁菀君,是《人工少女》的龚万辉,这几位朋友,当时还不知道其中一位得了梦寐以求的散文评审奖,另一位得了年度大奖,闪亮亮沉甸甸的马华文学大奖。 当然,最有滋味的还有散场后的各路酒局,此回沾新诗组新人王亦斐学弟的光环,请大伙喝酒谈文论艺到凌晨3点半,新柔海峡的微风吹得众人微醺又畅快,我们的文学朋友龚万辉老早就说过,写作是永远的单打独斗,即使是最亲密的人也走不进那种孤独。 但写作之外,可以互相摇旗呐喊,可以拍肩问候,可以探问各自的文学之路,有人悄悄退下了,有人计划攀越更险峻的山峰。两年一度的花踪之约,早就花开一万朵,开在宽阔无垠的原野上了。
1月前
星云
焦点
【花踪文艺营03】出版:中心与边陲
如今,马华文学已经在汉语文学形成一条支流,流入汉语文学的中心地带,流向更广阔的文学世界。
2月前
焦点
花踪
【花踪17.本届特设】童诗得奖作品特辑
第17届花踪文学奖|童诗奖得奖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每人获得奖金2000令吉,及奖牌一面 方路〈我在菜園找到婆婆的假牙〉 劉雅琳〈掉下來了怎麼辦?〉 黃其和〈記憶中的年糕〉 馬願越〈魔法夢〉 招曉華〈自由〉 馬明傑〈時間表上消失的課〉 李採芠〈碗淨福至〉 符詩綺〈天空的衣裳〉 王振平〈陽光在爺爺胡椒園游走〉 蔡妮臻〈寵物夢〉 第17届花踪文学奖|童诗奖得奖作品| 01 方路〈我在菜园找到婆婆的假牙〉 ☉水井 婆婆说 一口井是一环镜 只有虔诚的人才能对照 因为必须俯首 甚至跪在井圈外 看自己圈起来的倒影 有时,微风吹过 我的脸就会绉得像婆婆,且掉了半副牙的蜜蜂之洞 那是我和婆婆保留的一张最美好的同框 照片 ☉白菜园 婆婆的背 像一蹭蹭慢行在菜园的骆驼 双凸的肩挑着两端木水桶 一桶是井里 瓢出来清晰的水 一桶是井外 浇在菜圆心上我和婆婆的秘密 在这里 可以看到早晨的雾 替婆婆抹上最柔的白面膜,我喜欢 ☉找到了假牙 我蹲下身 和婆婆说 要保留永远的同框照片 再皱也无所谓 我在菜园找到半副假牙 仍保持洁白 整齐 婆婆躺在灵堂棺木里 用睡在遗照上的笑告别 我手持的假牙,想叫微风为婆婆细细套上。 02 符诗绮〈天空的衣裳〉 天空是世上最幸福的孩子, 因为她的衣裳又多又美, 多得让我羡慕不已, 美得让我想要拥有! 早上,为了迎接太阳的第一道阳光, 她换上浅蓝色的衣裳, 还有白色的云朵来搭配, 变成青春可爱的公主装! 下午,大风和乌云大驾光临, 她立刻穿上灰色的衣服, 早上的公主装消失了! 就像午夜十二时的灰姑娘, 魔法消失了,天空从公主变身成仆人。 傍晚,太阳要离开了, 天空穿着橘黄色的裙子, 欢送太阳往西边落去。 直到太阳完全离开前, 裙子上还有橙色的云朵作点缀呢! 晚上,天空准备睡觉了, 她穿了神秘的黑衣裳, 上面还镶着亮晶晶的钻石。 连睡觉也要穿上那么好看的衣服, 你说,天空是不是世上最幸福的孩子呢? 03 李采芠〈碗净福至〉 我吃了什么? / 早安 / 小茶包 要泡热水澡, 泡了一池脏兮兮。 ——红茶 / 午安 / 调皮蛋 滑过白草丛 溜了一趟蛋花河 ——滑蛋河粉 / 下午好 / 小蛋黄 呆坐汗蒸房 流了一地金黄汗 —— 蛋挞 / 晚安 / 小米饭 跑呀跑呀跑 奔了一圈黄梨园 —— 黄梨炒饭 咦…… 我的小肚子怎么又饿了呢? 04 王振平〈阳光在爷爷胡椒园游走〉 阳光在爷爷胡椒园游走 露珠还在叶子赖床 就被阳光接走 送往天空 由云姐姐收件 阳光在爷爷胡椒园游走 胡椒藤蔓拉着阳光金绳子 一步一步往木柱攀爬 于是,阳光静静观赏 草儿争着胡椒园地盘 爷爷一把锄头 锄尽野心的草儿 虫儿密谋摧毁爷爷心血 爷爷一喷壶杀虫剂 除尽坏心的虫儿 串串椒实 在阳光晒染下 展露成熟色彩 阳光看到胡椒藤蔓在做梦 梦见椒实累累 阳光看见椒实在做梦 梦见爷爷笑声在园中回绕 阳光在爷爷胡椒园游走 爷爷汗珠一滴一滴掉下来 咸咸的,热热的 阳光不嫌弃,收走 当作珍宝来收藏 05 刘雅琳〈掉下来了怎么办?〉 牙齿掉下来了 我们都知道该怎么办 天上的东西掉下来了 怎么办? 如果月亮从天上掉下来 海洋会伸手拥抱它 轻轻摇晃哄它进入梦乡 如果星星从天上掉下来 海星会迎接新伙伴 一起谈天说地玩到天亮 如果彩虹从天上掉下来 河流会跟着潮流换新装 素颜彩妆各有各的好看 如果云朵从天上掉下来 马路会瞬间变得洁净温柔 小娃娃摔跤也不怕 如果天空掉下来 谁也接不住它 一块又庞大又轻柔的棉被 缓缓落下 盖住了 你我他 我们拿起小剪刀 轻轻剪它一个小洞 再一个接一个…… 从洞口爬出来 躺在那碧蓝的天空上 看看没有天空的世界长什么样?! 06 黄其和〈记忆中的年糕〉 壹。浸泡 一粒一粒一粒 的米 阿母细选精挑的 每一粒 都得沐浴斋戒 呵呵 然后一夜长大 变得白白胖胖 贰。挨米 阿母要我握着石嬷 嬷的手 以逆时针的方向 转圈圈 嬷嬷 没力气 走不动 阿母喂了她一口又一口的米 嬷嬷就开心的和我一起 转圈圈 嬷嬷累了 身上流出许多的汗 有米香 是白色的 叁。 压粿浆 被闷在棉布袋里的粿浆哭着说 我不是齐天大圣 为什么要把我压在石舂下 好难受 眼泪不停地流 阿母说 泪流乾了 才会变得结实和坚强 肆。 蒸粿团 雪白粉嫩的粿团 光溜溜的身体 只围上香蕉叶 害羞的躲进了蒸笼 橡木在外头热情地呼唤着 过了好久 粿团才探出头来 整个脸蛋都是红彤彤的 吃一口黏黏念念的年糕 想妈妈了 07 招晓华〈自由〉 你看,你看 瓢虫披着满身的欢乐 在绿毯上走秀 咦,那粒大圆石怀孕了呢 会不会迸出一篇神话 你看啊 是谁在天上与地球拔河 气球被拉了过去 我们也把游乐场里的昨天拉回来 你看,你看 猫咪舔着一身黄昏 阳光是雪糕的味道吗 噢,影子躲在左边 它那么黑,是晒到怕了吧 你看喔 是谁在墙上留下了春天 那些缤纷的字 是彩虹与花朵的孩子吗 你看啦 我可以站成一棵树 也可以绿成强大的巨人,吼 我可以鼓动翅膀 咻,所有的过去和未来都在我脚下 你看,你看 我可以变成蜘蛛人 粘着地面 整个世界就这样倾斜了 08 蔡妮臻〈宠物梦〉 鲸鱼是我宠物多好 我就不用害怕海洋的深度 骑在它脊背上 乘风破浪地去探访灯塔 不让灯塔在海上孤零零 长颈鹿是我宠物多好 我会紧紧粘附在它最高的颈项那儿 像一只乖乖的树熊 与高高在上的椰树比高下 不让它目中无人 大象是我的宠物多好 我绝不让它辛苦当劳力 它只需要不停地扇动大耳朵 把酷热扇到九霄云外去 还原世界的清凉 恐龙是我宠物多好 它坚硬的外皮凶悍的嘴脸 就是我最强大的保镖 在没有妈妈的日子里 不怕坏人入侵 仙鹤是我宠物多好 我会迫不及待地骑上它 直奔天堂寻找妈妈 告诉妈妈没她的日子 我的悲伤还是多过欢乐 如果它们都是我的宠物多好 09 马愿越〈魔法梦〉 我和梦打勾勾 每晚十点魔术表演 小床是舞台 被窝是帐篷 梦挥起魔术棒 变出一团又一团的棉花糖 还有嘴角的冰淇淋 沾到小臭臭,好香 梦带我到游乐园,爸爸还在等我 一起玩摩天轮和旋转杯 啊——云霄飞车快停下 一阵哗啦啦 湿了小被被,真羞 梦带我去电影院,妈妈还在买票 开场却是恐怖片: 狗狗死掉了、蟑螂爬来爬去、牙医叔叔拔掉我的牙…… 我哭着喊姥姥 快拍小屁屁,按停 梦今晚去哪了? 我在被窝里等呀等, 十一点、十二点…… 突然外头乒乒砰砰 梦的魔法飞上夜空 开出一朵又一朵绚丽的花 好了 —— 你们别在孤儿院外倒数了 快点 回家,把梦还来 我还等着它带我见爸爸妈妈呀! 10 马明杰〈时间表上消失的课〉 虚弱的风扇转啊转 转出了冷风吹在白板上 那些沉默的乘法表好冰冷 老师啊,我好想摸一摸 我留在草场那温暖的太阳 玻坡摸佛得特讷勒 白板唱着快乐的儿歌 标点符号在跳舞 生字新词要和我当朋友 大家要我吹首歌 可是我的笛子在家里睡觉呢 我只带了瞌睡虫来上课 我知道的我也明白 我们要赶上学习进度 就像吹笛子要跟上拍子 可是我喜欢的课都消失了 乐谱没有音乐只有汉语拼音 草场没有脚印只有蜻蜓 我那重重的书包在问我 什么时候要出去走一走 请你一定要相信 太阳可以赶走瞌睡虫 笛子会吹来快乐的风 当风吹起了书页 我便是飞奔而来的音符 和蜻蜓赛跑后就会去读书 当足球跃过了龙门,老师啊 我会在考卷写上 美丽的答案
2月前
花踪
花踪
|花踪17|第17届花踪文学奖得奖感言——文学之路不寂寞
|马华文学大奖|龚万辉《人工少女》(奖金2万令吉及“花踪”铜雕一座) 〈人工少女〉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我心目中好的小说,它必须和现实保持一个距离。而正是这个距离,小说可以接下你的慌张、不安、忧伤,和痛苦。而你又同时感受到了文字的美。正是这些被创造的文字,组合起来,变成了柔软的什么,让你可以安然落地。 我投注了太多时间和情感在这部长篇小说里,〈人工少女〉里头有我自己人生的挫折,有我对未来的想像,对亲人和往日时光的怀念。如今它得奖了,我也希望这本小说,能为马华文学带来一些新鲜的题材,新的想法,和新的可能性。 因为这个奖,我有了信心再写下一本长篇小说。创作而有回报,是一件幸运而幸福的事。 |马华小说奖| ●首奖:颜家昇〈土〉(奖金1万5000令吉,及“花踪”铜雕一座) 拿到这个奖项是很意外,因为看到入围名单之后我已经绝望,觉得我没有机会了。这个作品对我很重要,因为它写了我的家乡、家人、父亲。我尽可能把他们那一辈的经历,对于这片土地的感情,或者很复杂的感情都写在里面,同时也是我对父亲的一种照见。因为这个人物原型就是我的父亲。我看到了父亲那一辈,那么努力为了孩子却像徒劳,最后什么都没得到,就只有我们这群孩子而已。所以我想把这个奖送给父亲,还有我的家乡——彭亨明加叻,一个很小的城镇。 ●评审奖:赖威竣〈云之国〉(奖金5000令吉,及“花踪”锡雕一座) 这是我第3次参加花踪文学奖,之前两次是参加新秀组,这一次是参加公开组。这次蛮开心,也蛮意外。因为我出国读书到现在已经3年,这些年都没什么接触华文书籍,更多时候是在阅读英文书籍和课业资料。蛮感谢花踪评审,包括之前几届的评审,因为让我得到鼓励,所以我才想继续写下去。小时候我有当作家的梦想,可是没有那个勇气。现在得奖了,感觉或许可以当作副业,总之还是会继续书写。 ●|马华新诗奖| ●首奖:丘亦斐〈阿尔茨海默的雾〉(奖金1万令吉,及“花踪”铜雕一座) 这首诗写给我两位弟弟和妈妈,感谢他们在父亲患病的最后一年,每天每时每分都以无比巨大的包容、耐心来照顾爸爸。感谢所有帮助、包容及栽培过我的老师。我还要感谢我太太,因为她一个人独自在美国照顾两个小孩,我才能圆梦——回来领奖。这应该是我离花踪最靠近的一次,我不晓得能否再入围,所以一定要回来出席颁奖礼。我从没想过会得奖,但入围就是肯定,所以也要和所有入围者一起分享奖项。写诗不为得奖,而是想把自己的想法,用可能隐晦或旁白的方式写出来。希望可以借着这首诗触动大家,发现生活中一些美丽或让自己感动,却又难以说出口的事。 ●评审奖:辛吟松〈屎记〉(奖金5000令吉,及“花踪”锡雕一座) 获奖是个意外,毕竟〈屎记〉是四年多前的作品,写作时并不为文学奖而作,只是从法国早逝的天才精神分析学家多米尼克‧拉波特(Dominique Laporte,1949-1984)一本博论《屎的历史》阅读后得到的启发。这本学术著作从宗教和精神分析学去探讨,我的诗则从社会现象去思考,从个人到社会,变异从众的粪化过程是必然的存在状态。如何维持独一的自我,不群不党,不组织化以营私,是我写这首诗用以警惕自己的意旨。因此参加花踪,旨在参与,并不觉得这首诗可以获奖(毕竟内涵有些隐晦),而今旧作能获奖,也只能算是意外。 |马华散文奖| ●首奖:林日锦〈换花〉(奖金1万令吉,及“花踪”铜雕一座) 感谢评审肯定。刚开始写作时被编辑退稿,提醒我写作还需要磨练。这篇作品故事跨越20年,是成长的故事,也提及和母亲的关系。所以写作时好像时光倒流,回到过去,完成后觉得非常完满。 花踪非常善待我,第一次入围是第15届的新秀奖,第16届就拿到了新秀散文奖。这次第一次投稿公开组就拿到首奖,所以我真的感到非常幸运。我要感谢家人,特别是母亲。没有她就没有这篇散文,她或许不知道文学是什么,但她生下了我,才产生了这篇作品。 ●评审奖:黄俊明〈归去来辞〉(平分奖金5000令吉,及“花踪”锡雕一座) 这是我的第二座花踪奖座,第一座是新诗组首奖。我觉得这次我写的散文并不正规,能够得奖有些意外。对我来说,一部作品有了读者,那作品就活了过来。作品要是有读者回馈,或是评审老师指正,那对作者来说是很大的鼓励,让我可以继续写下去。 ●评审奖:李宣春〈Pulang,The Road与野东西〉(平分奖金5000令吉,及“花踪”锡雕一座) 没想过今天会拿奖,因为已经很多次没有入围,所以这次能够上台非常感动。以前觉得自己写散文,现在却觉得散文写我,越写越难。这篇文章写的是与家人(祖母)的关系,写完几个月后她就过世了,所以我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能力重读这篇文章。无论如何,现在这篇文章还是被大家看见了,希望它发表后,大家能有所感动,也会喜欢。 |报告文学奖| ●首奖:黄子珊〈绝望的时候,我们演戏—— 流亡中的难民导演〉(奖金1万5000令吉,及“花踪”铜雕一座) 我是第一次参加花踪报告文学奖。那时刚好接触到这一群难民,也接触到难民剧场。我觉得他们的故事非常有意义,因为可以让大众用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在马来西亚的难民。文章中的难民导演沙列(Saleh Sepas)如今已得到第三世界国家的收留,离开了马来西亚,但Parastoo剧团仍在运作,所以大家可以继续支持他们的剧团。 我觉得我很幸运,因为一直遇到很信任我的受访者。他们愿意把生命中的苦难创伤都坦诚、无私地跟我分享。没有他们,我相信就不会有报告文学这样的作品出现。马来西亚有很多故事,可能我们还欠缺一些平台和资源。所以我真的非常珍惜花踪这样的平台,让我们的作品有机会让更多人看见。 ●评审奖:丘颖瀚〈木薯战争:马来亚“紧急状态”与霹雳州木薯业者〉(奖金5000令吉,及“花踪”锡雕一座) 感谢花踪评审给我这个机会,也让我得到了激励。最想感谢的是家人,尤其母亲黄瑞盈。我的母亲是在新村教课的老师,她也是我生活中的老师。她引领我走上写作的道路,由于在新村教学,使我开始关注乡土、社区和新村,这也是让我开始创作的奇迹。我也想感谢外婆张谷妹,还有毑婆太蔡增。我的外婆在一年前过世,所以有点遗憾,她没能看到我拿这个奖。毑婆太则是我报告文学中的主角,她和我外婆一样都是传统的新村女性,在那个时代展现出草根的坚强不屈。我也想把这个奖献给新村的女性。 【花踪新秀奖】 |新秀散文奖| ●首奖: 谭钧泽〈工〉(奖金3000令吉,及“花踪”锡雕一座) 我在高中时代就参加过花踪,但是一直没有入围,更别说要得奖了,所以这一次能够得奖,对我来说意义特别大。〈工〉说的是我大学毕业以后第一份工作。由于全职在工地,和我以前的舒适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给了我很大的冲击,所以想要记录下来。感谢评审老师,感谢花踪筹委会和星洲日报。我会继续努力。 ●评审奖:张容瑄〈杀死那个优秀生〉(奖金1500令吉,及“花踪”锡雕一座) 感谢每个陪伴我的人,不管是文学路上还是人生路上。18岁那年我在备考,经历了很多事情,所以写出了〈杀死那个优秀生〉这篇对我来说有点私密的散文,回顾18岁的整个历程,是我对于教育制度的反思,以及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感慨。可以得奖,很开心。 ●评审奖:孙靖斐〈葬猫〉(奖金1500令吉,及“花踪”锡雕一座) 散文一直是我比较擅长、有在耕耘,也是比较自剖的体裁。一直以来,我写的题材都会比较自我,比较贴近个人生命历程,包括家人的关系。我的家人有些并不是非常文学的人,但是他们会以不同的方法支持我,非常感谢他们。我觉得在写作以外,回归到生活,那个可以及时接住你的人非常重要。我也觉得写作同好很重要,每个人的花期不同,今天有很多熟悉的文友,他们可能已经是评审,可能是观众,跟我坐在不同的席位,但只要大家一直还在这条路上走,就值得开心,很感谢。 |新秀小说奖| ●首奖:黄伟綝〈我见青山〉(奖金3000令吉,及“花踪”锡雕一座) 〈我见青山〉是写我毕业后到新加坡工作、当马劳的故事,有很多辛苦和欢乐,我也曾进急诊室两次,所以这次的奖金可当作是医药费的补偿,非常谢谢。文章里提到我的大姨,在我到新加坡工作两个月后离世。大姨小学都没毕业,但如果她知道我写小说写到她,还赢了3000令吉,她应该会非常开心。谢谢所有我读过的书,还有未来即将读的书,是它们在我小时候没有网络、智慧型手机还未普遍的情况下,给我精神养料。谢谢我所有的华文老师,谢谢他们让我可以一直写下去。希望以后能少写一点亲人去世的题材,而写更多开心的事。 ●评审奖:赖威竣〈闷雷〉(奖金1500令吉,及“花踪”锡雕一座) 非常感谢历届花踪评审,尤其是第15届花踪评审的肯定。16岁的我初次参加新秀组,如果没得奖,我或许就不会写下去。从2019年至今已5年,3届花踪,我也在两国三城中寻找生活的轨迹。逐渐离开以华语为主的环境,在异域中我曾水土不服,像脱水的鱼。我太年轻,只看到世界的一角,于是重返自己的童年,用回忆的碎片去填补这个年纪缺乏的人生经验。我希望透过重写与虚构记忆重新与自己对话,寻找错失的可能,也为如今自己的面目找到轨迹。不断把记忆打碎,在裂缝中重生。 ●评审奖:黄馨旋〈阳光普照〉(奖金1500令吉,及“花踪”锡雕一座) 谢谢家人的支持和评审的肯定。我在看多了男性凝视的故事后,迫切地想要打破一些东西,尤其每一天都生活在各种错综复杂的权力所构成的社会中,这股迫切变得更为迫切。这篇小说是我观察了周围一些华人家庭后写下的,即使结局依然被理想化。小说被定义成虚构的文本,然而假作真时真亦假。甚至当它真假参半时,又有谁知道呢。我用文字堆砌成小说,眨眼它就变成了一面镜子,有时我看见自己,有时看见别人,有时看见这整个社会。 |新秀新诗奖| ●首奖:林良〈素描:作为生活指南〉(奖金3000令吉,及“花踪”锡雕一座)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新秀奖,也是最后一次,我戏谑自己是迟到的,压线的新秀。”这段话写在典礼之前,如果能有兴奋的感觉,也必然是到了典礼之后。 与文学邂逅得晚,知悉获奖的喜悦也来得晚,我好像是擅于迟到的人,这样也很好,期许自己可以是个“历久常新”的写作者。历久,是希望可以继续写下去;常新,是希望永远保持谦卑与好奇。谢谢花踪,谢谢文学。 ●评审奖:章楷治〈于是我看着一滩深沉渐浅——致罗兴亚越狱事件〉(奖金1500令吉,及“花踪”锡雕一座) 书写,总启始满述念却无处宣泄的愁绪,曾经如此,现在亦如此。 初始被诗歌中如秋蝉般暗荡世界每一处阴影的爱意所感动,草草将其仿成诗句,但那种感动曾被敷衍,未曾获得重视或换来轻飘飘的看不懂,说话的欲望就这样被抹灭。 诗人把一切重要与绝美用文学诗之歌之,而未曾尝试理解的总与美与智慧脱节,尽管曾被歌颂。感谢花踪,让我意识到在这人如激流的世间,仍有人愿意慢下来倾听一无为青年的牢骚。 ●评审奖:陈玟璇〈手机微日记〉(奖金1500令吉,及“花踪”锡雕一座) 很荣幸获奖,我从中学开始就知道花踪,这也是我梦寐以求的奖项。这是我第二次参赛,上一届入围新秀小说组,没能得奖,所以这次拿奖是蛮意外的。 这首诗是我在疫情期间,关在房间百无聊赖时创作的其中一首诗。我从中挑选了这一首我觉得最好的作品,经过多次修饰才拿去参赛。真的很感谢评审、星洲日报及花踪,提供了一个参赛平台。 这个奖项鼓励我继续写下去,期望得到更多的奖项。
2月前
花踪
花踪
【花踪荟萃】集体筑梦/梁海彬(新华作家)
这会是我第一次参与花踪,所以对花踪有很多的想像,一如没有到过富士山的人,或是耳闻而思之,或是观画而得知,或是听歌而认知,于是对富士山便有了一点浮想。 我想像,花踪是座高山,供人攀爬却非让人征服,那是由所有文字爱好者们为书写与阅读这回事一步一步共筑,终于使之有岭有峰。 我亦想像,花踪不正是武林小说里的英雄大会么,英雄大会是为了推出英雄,推出的英雄如指路明灯,让武林同道看到某种可能性,一齐趋前。而花踪之意义,便是每两年让大家看看,前方有路,大家可往什么方向,或正往什么方向前去。 我亦想像,花踪的本质是“开放”:关注马华文学,放眼世界文艺。且历来花踪颁奖礼皆有歌舞音乐书法等多种艺术表演之呈献,可见花踪不仅局限于文学创作,而是将文学的范围打开,思考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碰撞、对话。花踪扎根于文字创作,伸出触角与其他艺术形式相连,于是花踪是艺术生态(ecosystem)的一部分,而非一个机械的“产业”(industry),所有人在里头共生共荣,关注的是如何使这个生态蓬勃。 花踪若梦,有了花踪,书写不再是寂寞的,书写从个人的探索变成集体的探寻,写作人实实在在地意识到,书写是一件大家一起完成的事,写作人要为社会负责。 这是一场集体的梦,花踪过后,大家抱着梦回到现实,便有了一点领悟,一点启发。在案前写作,会频频抬头,望出窗外……知道自己是为谁而书写。 我遥遥注视花踪,总觉钦羡。那么多年来大家不忘初心地去进行着一件事,这大概便是书写的理由。 相关文章: 【花踪荟萃】花踪的海啸/许裕全 【花踪荟萃】花踪1999及其他/希尼尔(新加坡第7届南洋华文文学奖得主) 【花踪荟萃】集体筑梦/梁海彬(新华作家) 【花踪荟萃】 彼岸开花此岸香/ 林得楠(新加坡作家协会荣誉会长) 【花踪荟萃】一程繁花一路歌/刘育龙(马华作家)
2月前
花踪
花踪
【花踪荟萃】与“花踪”的一段缘/文征(马华作家)
我年届古稀,参加花踪文学奖不知不觉已经是34年前的陈年旧事。 那些年,非常热爱写作,在创作投稿之余,也经常参加征文比赛,借此磨砺文笔。《星洲日报》在1990年举办第一届花踪文学奖,我当然也不会错过,于是废寝忘食写了短篇小说、散文和新诗各一篇投寄出去。虽然不敢抱太高的期望,不过竟然意外以〈漫漫长路〉获得了散文佳作奖,并在天后宫礼堂上台捧了一座沉甸甸的木雕花踪奖,当然乐不可支,兴奋了很长一段时间。 之后的每一届花踪文学奖征文,我也一定会兴致勃勃写文章去参加,结果在1993年第二届花踪以〈过节的心情〉入选新诗10强,在1999年第五届花踪以〈憨子〉入选短篇小说10强,虽然最后并没有获奖,不过成绩也不算很差,足堪告慰自己的一番苦心,所以也相当开心。 这三趟的参赛成绩,让我对文学创作充满热忱和信心,所以一直笔耕不辍,在文学殿堂里流连忘返,不知年岁已老,文思逐渐枯竭,即使尽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无法再写出“花踪”文学水准的文章,于是到了前两届,就正式偃旗息鼓,不敢应战。 虽然不再参加花踪文学奖,但是我依然十分关注这项活动的动向,报章上的任何有关报道,绝不会错过。因为我认为花踪文学奖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文化活动,足以媲美中港台的文学活动,值得推崇和支持。 但愿花踪文学奖能够长久主办下去,栽培文坛人才,发扬马华文学,让文学的花朵永远绽放,吐露芬芳。
3月前
花踪
花踪
|花踪17|2024年第17届花踪文学奖 新秀奖决审入围名单
◆ 新秀小说奖入围名单 首奖:奖金3000令吉,及“花踪”锡雕一座 评审奖(二位):每位奖金1500令吉,及奖牌一面 黄伟綝《我见青山》 赖威竣《闷雷》 黄于殷《双重否定》 赖晨芳《跳河》 黄馨旋《阳光普照》 白湘怡《锯脚》 刘恺璇《旮旯》 许颐蘅《失业者》 ◆ 新秀散文奖入围名单 首奖:奖金3000令吉,及“花踪”锡雕一座 评审奖(二位):每位奖金1500令吉,及奖牌一面 梁嘉琪《琐碎》 金睿瑜《团圆的祖先牌位》 刘欣薇《那是一直以来平静的街道》 陈煜澔《头痛》 陈德兆《我们之间》 谭钧泽《工》 林良《答问——给重逢的一封信》 张容瑄《杀死那个优秀生》 孙靖斐《葬猫》 ◆新秀新诗奖入围名单 首奖:奖金3000令吉,及“花踪”锡雕一座 评审奖(二位):每位奖金1500令吉,及奖牌一面 章楷治《于是我看着一滩深沉渐浅——致罗兴亚越狱事件》 黄丽芯《掉队》 陈弘毅《那些年我们选的不举》 陈德兆《龙在何方?》 胡嘉敏《朽木》 傅译萱《双唇交接之残暴》 林良《素描:作为生活指南》 吴彦燊《前途》 陈玟璇《手机微日记》 |成绩揭晓|星洲日报第17届花踪文学奖新秀奖颁奖典礼 日期:2024年10月12日(星期六) 时间:10AM 地点:柔佛新山南方大学学院4A大讲堂 *凭票入场,请受邀者于9:45AM前入场;服装:端庄。 |第17届花踪文学奖新秀奖评审委员会| ◆ 新秀小说奖 决审评委:牛油小生、方肯、杨隶亚(台) 初审评委:关丽玲、丘凯文、吴鑫霖 ◆ 新秀散文奖 决审评委:蔡晓玲、黄子扬、赵晓彤(港) 初审评委:郑铂豫、陈凯宇、王晋恒 ◆ 新秀新诗奖 决审评委:杨嘉仁、周若涛、罗乐敏(港) 初审评委:梁馨元、胡玖洲、管伟森 *备注:第17届花踪文学奖新秀奖只限1998年1月1日或以后出生,且为马来西亚公民,或曾经在马连续居留10年或以上的青少年参加。
3月前
花踪
全国综合
陈育青杯翻译赛 即起征稿至年底
由马来西亚翻译与创作协会(译创会)主办、理科大学人文院翻译研究中心和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联办“第三届陈育青杯翻译比赛”,今年首次开放国际组别,让国内外中马语文与翻译爱好者提供交流及竞赛平台,欢迎踊跃参加。
3月前
全国综合
副刊短片
【还是要读书】EP5(完结篇):好读店小二 | 廖文烈
他是现实生活里的店小二,线上生活的阅读推广者。 “读书”不是指受过教育的人。 “读书”正是字面意义的行为举动,捧书翻面阅读,“读书的人”是指爱阅读的人。 《活力副刊》向来在本地推广阅读,此次找出各式各样“读书的人”,听听他们为什么, #还是要读书 ? #还是要读书 第五集主角 ▻ 廖文烈 活力副刊年度制作《还是要读书》 📅 日期 ▻ 8月27日至9月24日,每逢星期二 ⏰ 时间 ▻ 8PM YouTube频道 ▻活力副刊 温馨提示:点开 YouTube,享受更佳观影体验! 如果你喜欢这支影片,别忘了点赞、分享和留言,支持我们创作更多优质内容!想第一时间观看最新影片,一定要订阅活力副刊的 YouTube 频道! 相关影片: 【还是要读书】EP1:校对侦探 | 许钦斐 【还是要读书】EP2:阅读播客 | 芝士份子 【还是要读书】EP3:二手书店 | BooKu 【还是要读书】EP4:现代说书人 | 黄康伟
3月前
副刊短片
读家
杨焌恒 / 当逝去的人成为你的背影
在海凡的小说里,雨林作为客体,一直充当马共地下部队的背影,而马共的抗争精神和理念则是故事里背影般的存在。 马共成员解甲缴械,走出雨林,重新融入社会。他们脱离了革命共同体后,除了自己的背影,徒剩什么是他们拥有的? 《雨林的背影》的故事主轴围绕在“背叛与信任”的主题。中途离席的同志投诚敌方、泄密行踪的举动,不时挑动部队的敏感神经。“内部肃反”事件中,马共部队里尔虞我诈敌我不分的悬疑氛围,对成员之间的信任造成致命的打击。其结果是,秉持原则良心、坚持不诬蔑同志的“坏人”被处决,而“好人”以互相指控同志、写悔过书等方式来表示“改过自新”的方式求生苟活。 侥幸存活的成员原以为,结束征战生涯的那一天,他们会得到救赎。但他们发现,一部分的自己依然囚困在雨林里的某一处,在他们的余生里继续与同志的冤魂纠缠下去。革命革到自己的头上,这件事情不仅是部队里的禁言,在多年以后更是经历者和家属永恒的痛。 在海凡的小说里,雨林作为客体,一直充当马共地下部队的背影,而马共的抗争精神和理念则是故事里背影般的存在。海翎、宋峻、灵芝、小健等人物义无反顾,怀着奉献集体主义的精神,选择走入雨林的时候,但谁人能预测接下来的命运走向会是毁灭性的。 大历史之下,谁人又能置身事外 在这部公路小说里,雨林作为出发点和终点,对于同志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它是掩护部队安全的避风港,亦能随时变成血腥的杀戮战场。彼时彼地发生在这片雨林的历史片刻,会转化为一种永恒的定时器安置在同志的心中,每到某个特定日子,就会用这些悲喜掺杂的回忆狠狠敲打他们的心灵。 背影作为一种意象,在小说里有不同层次的涵义。伏击偷袭战中,负伤的北民牺牲小我,为其他同志争取逃脱存活的一丝生机,毅然立起孤独的背影迎战敌人。少勇转身离去的当下,留给阿安的是叛变的背影。秋净被处刑濒死之际,看见的只有梁清和其他同志贪生怕死的懦弱背影。 在战场上,敌人的背影是危机,亦是转机;同志的背影是信任,亦是背叛。 作者抽离当事人的身分,以全知视角的旁述者,引导读者进入事件的中心。不带批判的语气,不作评价的论述,我们却能在文字之中感受到那股无以名状的悲痛之情。但也许,亦只有通过书写,作者才能稍微排遣这种文字之外的情感。 最终,部队成员背对朝夕相对十数载的雨林,集体走出。于是雨林作为一种马共活动的场域,在小说的故事结束那一刻,成为众人回忆舞台上的布景。然而我们不可能遗忘,那些被抛下的、被埋葬树根下的人们,他们正在永恒地拥抱自己的背影,向千年以后下一个走进雨林的人哭诉史书上没记载的逸事。 人类的历史何不由此建立起来的? 相关文章: 李开璇 / 从雨林到新时代
3月前
读家
读家
李开璇 / 从雨林到新时代
编按:海凡写过不少马共题材的作品,去年出版的《雨林的背影》却是他第一部长篇小说。第一次尝试用虚构手法呈现的马共世界,会是怎样的呢? 海凡的14万言长篇小说《雨林的背影》读后,觉得自己跟着战士的脚步到森林里走了一圈,在死亡边缘捡回了一条命。最后大家汇集在村边,商量建村事宜,重新了解彼此。作者文笔优美,写情写景均妙笔生花,阅读这些美文也是一种享受。在男性阳刚主导的战场,作者作为男性,意识到艺术毕竟有异于战场,对女战士那些不轻易宣泄的声音,投入大量的关注。作者以写实的笔调为主,不时穿插意识流的时空交错,过去与当下相互交融,把马共书写提到新的艺术高度,无疑是一本具标杆意义的“马共文学”著作。 这里要谈的是另一件事:感觉上,这好像是一部未完成的小说。 是战士,还是革命者? 《雨林的背影》写的革命战争对生命的试验,然而结尾却乖离了这个主题,以致整篇不能一气呵成。前部分写尽马共游击战士的气吞山河、九死一生,彩笔描绘雨林的温柔与暴戾,最后结局的几篇突然出现变调。凛然大气消失了,主调嘶哑了,异化现象相继出现。作者想要暗示什么,肯定什么,无从得知。领导人变成了迫害者,要战士拿着火红的“焖鸡”去烙自己的老婆同志。“建立共和国”变成了建立自己的村庄,“敌人”变成了供应者,枪支在爆炸声中变成了废铁,理想不再挂在口边,关于生活的安顿、婚姻、生孩子、职业等等,成为切身的事物。 似有幻灭的感觉。 历史当然就是这样,我们都晓得,然而文学也必须这样处理吗? 小说应遵循自己的格式,发挥格式的力量,解答更深层次的问题。譬如,停战是否意味着目标已经达成?战斗是停止了,革命是否也不再前进?和平条约的签署,是否符合战士的期待?正义和平等也都解决了吗?停火是因为矛盾解决了,还是在战场上失败了?缴械下山是上头的命令,战士自然需要遵从,然而战士对战斗的诠释也是一样吗?他们没有自己的见解? 如果“革命”是指“反对一切不合理的事物,建立公平合理的社会。”那么,战斗显然不同于革命。战士离不开枪,革命者却可以没有枪。战士出现在战场上,革命者可以出现在和平的地方。战士靠武力取胜,革命家要以人格服众。 书中许多予人好感的战士,到底是战士还是革命者?他们下山后还有故事吗?如果还有,那么,下一本革命的故事该怎么写? 海翎上队前的丈夫林岳,在她下山后给她写了一封信。这封信,我认为,是本书最精华的部分。它提到殖民主义者退去后,马来亚已没有了武装斗争的条件。因这个观点,他当年备受批评,他也选择不上队,但也没当逃兵,而是继续留在农村搞“合作社”,预告战斗不会走很远,暗示还有另一种革命的方式。 海翎将它一读再读,并拿出来与战友灵芝分享。然而作者并没有写到她对林岳的观点是认同还是持批判态度,也没有见她检讨自己当年的决定,而是侧重写她陷入跟林岳破镜重圆的期待。这样的处理也许忠于他的模特儿,却错失了突出主题的机会。 马共的故事还有续集吗? 下山后他们渐渐走进了新时代,大多已经老去,然而也有不少亲眼目睹了新时代的绚丽。组织不在了,然而追求平等正义的大气并没有消亡。“革命”似乎也还没有消亡,然而不等于武装斗争,而是包含更广泛的消除所有偏见。朋友来了有美酒,敌人来了有猎枪。合作最好,要打也奉陪。 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如今可以调和了,种族的、宗教的、阶级的、国籍的均可调和。只有霸权和人民的对立似乎无法和平转化。游击战的主题落伍了,大同世界的理想迅速逼近。除了一小撮要称霸世界的狂徒,绝大多数人民被绑在“国家”的船上。所有的船又被绑在一个攸关全体命运的共同体内。文艺界这时也酝酿开出一朵新花,无比的美丽。那个在《雨林的背影》里落空的主题,已不是森林战斗的情节所可以承载,将在这里得到延伸。 相关文章: 杨焌恒 / 当逝去的人成为你的背影
3月前
读家
更多马华文学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