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馬新邊界開放

3年前
(新山15日訊)長週末開始,新柔長堤塞不塞?新山人潮多不多?在新加坡的耶穌受難日連假首天,新柔長堤一度出現短暫的塞車景象,車龍雖在不久後消失,但新山市中心依然迎來猶如疫情前的熱鬧景象,新山商家喜迎老顧客。 今日入境新山的人士依然以在新加坡工作的馬來西亞人居多,他們趁著長週末回家與家人團聚,少數新加坡旅客則是把握機會到新山享用美食。 根據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的觀察,今早約7時新山和新加坡都下起雨,新柔長堤和新加坡兀蘭關卡的來往車輛“屈指可數”,到了早上8時30分,長堤車龍一度“見頭不見尾”,但通關速度依然非常快,長堤的交通在10時左右即已恢復通暢。 此外,由於選擇乘搭巴士入境新山者相對較多,蘇丹依斯干達大廈外相當熱鬧。 通關民眾指出,雖然乘坐巴士出入境的人密密麻麻,但提供長堤接駁服務的巴士數量很多,一輛接著一輛,所以他們等待的時間並不長。 曹明輝(47歲)是在新加坡工作的大馬人,他趁著長週末和家人團聚,乘搭巴士從新加坡來到新山僅用了30至40分鐘。 他說,兩國關卡櫃檯都“開到完”,從新加坡關卡乘搭巴士到新山一路上雖然人潮不少,但巴士數量多,流動率很快,所以等待時間不長。 “新柔長堤不會堵車,等待通關的時間也不久,已能像往常般正常通關。” 談起返馬之後最想做的事,他說:“我要回家看我的孩子。”   另一邊廂,新山陳旭年文化街人潮迴流,好幾家知名餐廳前都大排長龍,顧客多數是在新加坡工作的馬來西亞人,當中有少數是到新山享用美食的遊客。 受訪的新加坡旅客張先生(53歲)和張太太(51歲)兩夫婦今早開車來到新山一日遊,他們約8時30分從新加坡出發,花了40分鐘左右就抵達新山。 他指出,疫情前他們偶爾會帶孩子到新山散散心,今日是時隔2年後首次到訪新山。 他透露,今日來到陳旭年文化街,發現開了新的咖啡店,所以就嘗試一下,下午就會返回新加坡。 購物商場方面,記者於今日上午11時許到新山城中坊瞭解情況時發現人潮已迴流,一些知名連鎖餐廳更出現排隊人龍。 從現場所見,一些人推著或提著行李,在展開下一個旅程之前,先在商場遊逛。 58歲的印裔新加坡永久居民斯善今早就推著行李,先在商場內走走看看。 據他透露,他準備過後搭乘巴士北上巴生探望親人,以及處理事務。 他感嘆廣場內一些店鋪受疫情影響已關閉,而人潮雖已恢復,卻比高峰期遜色。 另外,商場內的涼茶檔員工梁友新(65歲)指出,他今天終於看到了久違的顧客人潮,而今天到來的老顧客特別多,大大推高了生意量。 他說,為了應付顧客人潮,涼茶檔特別多準備了10%至20%的涼茶份量。 另一方面,記者今早也到新山綿裕亭觀察,該處並沒因新加坡長假期而湧現掃墓人潮。 工作人員受詢時透露,大部分來自新加坡的人士和在新加坡工作的大馬人,已陸續於過去兩週到來掃墓。 根據現場觀察,停車場到了早上10時許陸續停滿車子,新加坡註冊車子並不多。 在新加坡擔任建築公司管理人員的鄭小姐,今早也聯同家人前來掃墓。 她透露,她已是新加坡永久居民,過去兩年受疫情所困,無法如過去般自由往返新加坡和新山,現在兩國邊界終於全面開放。 她表示,她老家在古來,她上週從新加坡回返大馬後,先北上吉隆坡掃墓,到祖輩墓園拜祭,今天則是到綿裕亭祭拜母親。      
3年前
3年前
3年前
期待的解封終於到來,馬新兩國開放邊界,來往也不需要檢測和隔離,節省許多上班族通關時間。 但在通關社交距離,還是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些人口密集儘量戴上口罩,可以降低感染綠,因為疫情還有可能會突發反彈的,大家還是需要自身保護好自己。 接下來,還有更大的經濟蕭條挑戰,經濟蕭條和通膨來得快,目前馬幣又走軟,如果國家銀行加利息,那市場就更加謹慎了。 市場物品價格節節上升,導致市場波動太快,政府又再次推動調高最低薪金制。在最低薪金方面,政府應該分類來執行,根據公司的情況來做標準,外勞等應該應分類來執行最低薪金,暫時不能一條龍來實行。 如果商家有計劃的分類,希望政府可以考慮接納,因為蕭條影響非常大的,影響至少6個月或更久。 國內一些實體經濟都需要外資企業加入推動,互相推動才有能效的解決問題。 此外,在外籍人力資源方面,需要靠政府增加和部署更多就業機會,農業、屋業、製造業、食品、服務行業都需要恰當的管理,讓一些公司可以順利完成作業。 相信大部人都有感而發,全世界都在主動推動經濟,我們不能用單方面思維來推動經濟。 如果單方面實行一些政策,那是會失去更多外資的信心,我們必須放下這樣的思維,要吸引外資注入發展經濟核心。 我認為,馬中友好經濟夥伴繼續走入深處,對我們一定有更大的各方面發展,如果保持強硬單方面態度,那一定會喪失經濟能力。商業是雙方利益委託,要知道經濟體稍微變動就會陷入絕境,要有效核心經濟,需大幅度綜合才有效。 國內有100多家公司準備上市,對市場來說是可能走強的,對工業也有所幫助,加上馬來西亞屬於發展中國家,有豐富的地理位置具備條件,只要核心競爭力存在,保守估計會有2.4%經濟成長。 就算經濟蕭條來襲還是可以維持經濟成長,加上政局穩定會讓國家儲備貿易走強,保持國內商業競爭力,帶動各方面的就業機會。 此外,當前是核心競爭市場,國家領導人不能有意稍微的轉向一方,因為在實力不允許和經濟資源有限下,並不會有保留特別的領域。 我們總是會面臨各種方面的選擇,只要善用共享經濟資源,經濟走出困境結對不是沒可能的。 更多報道,請留意星洲日報、星洲網。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