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鱼菜共生

1星期前
(居銮20日讯)以“低成本,低价格”为营运模式,一个小小的园地,在默默地推动社区农业发展,从最初的牛刀小试到如今的规模,间接促进了本地蔬果种植业的成长。 长隆城(Taman Kiaramas)睦邻计划透过鱼菜共生计划(Projek Akuagro)协助当地妇女及即将退役的军人掌握技能,推动种植蔬菜及养殖鱼,并在物价飞涨的时代创出一片天。 该计划得到了居銮市议会基金、农业局、睦邻计划和团结局的支持,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在有限地段以低成本种植各种瓜果蔬菜的机会,并以低价格售卖给当地居民,成为一项惠民计划。 售农产品收入助社区发展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今日到访长隆城,并在该计划主席再纳阿比丁的带领下,深入了解各类蔬菜的种植,以及鲗鱼(Ikan Tilapia Merah,又称非洲鱼)的养殖情况。 园地内共种植了10种不同的瓜果蔬菜,包括哈密瓜、辣椒、MD2黄梨、茄子、空心菜、鲍鱼菇等。 待农作物收成后,他们将农作物加工,制成自制辣椒酱或其他产品,并放到市场上售卖,所得收入用于协助社区发展。 退役军人种植当兴趣 再纳阿比丁是园内的顶梁柱,每天在园地里从早忙到晚,有时甚至工作至凌晨1时才回家。 他早年是在马哥打军营(Kem Mahkota)服役的军人,于2000年退役,后来从事化妆品生意,不时在国内四处游玩,直到2020年行动管制令期间,他因为不能出远门,开始拿起锄头,研究种植。 他说,土地是他向市议会申请的,面积为四分之一英亩,最初只有他和妻子种植包菜和茄子。 “种植是兴趣,目的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主要以便宜的价格将农产品卖给本地居民。” 聘居民工作补贴家用 随后他们夫妻二人的耕地被市议会基金会发现,该会提供给他们400棵辣椒树,以及一笔款项作为周转资金。 他继续努力经营,于6个月后收获700公斤的辣椒,送到附近市场上去售卖,随后园地逐步拓展,越种越多蔬菜种类,吸引该区附近的居民前来帮忙照顾园地,其中包括社区妇女组(Komuniti Wanita )的3名成员。 她们1天工作3个小时,赚取薪水来补贴家用,而剩余时间则可回家做家务。 他说,园地的每月开销约为6000令吉,若盈利不足以补贴园地开销,他便自己出钱补贴。 暂有14鱼池共7千条鱼 再纳阿比丁透露,园内从2023年开始养鱼,他喜欢养鱼,但从不吃鱼。 据了解,目前园内共有14个鱼池,每池约500条鱼,总数达7000条鱼,鱼池的水每4天换一次,养殖鱼死亡率为10%。 另外,他也提到,曾与团结局官员一起赠送免费植物及肥料给有需要的居民,协助他们渡过经济难关。 职业延续计划保障退役生涯 另一方面,上述计划也响应“退役大马英雄”职业延续计划(VETERAN MyWIRA),为退役军人提供技能培训及就业配对,提升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之余,确保他们保有尊严的退役生涯。 在大马人才机构(Talentcorp)及前军人事务机构(PERHEBAT)的推动下,军人在退役前能透过上述计划,免费参与三个月的农业课程,从中掌握园艺,协助他们进一步规划未来的退役生活。 目前在园地里学习园艺的军人包括玛列、惹兹万、史蒂芬,他们皆来自皇冠军营,他们将于今年退役,分别来自登嘉楼、麻坡及砂拉越。 提供技能培训就业配对 玛列(40岁)受访时表示,透过前军人事务机构(PERHEBAT)获悉上述课程,退役军人在正式退役前的六个月,该机构会提供名单,让军人去规划退役后的生活,从中选择所想要掌握的技能。 “因为住在附近,同时也因为喜欢农业,所以选择来园内学习,目前已有计划回到家乡后从事农业方面的工作。” 他说,他从早上8时起在园地里工作至中午12时45分,目前仅剩下前军人事务机构的事物需要处理,已不再到军营报道。
4月前
智能农业是一种农业技术和管理的进步方法,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IT)和自动化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可持续性和盈利能力。智能农业虽是一个相对新的概念,但它在农业领域已取得显著的进展。 报道:陈咏琪 摄影:丁祖兴 智能农业是一种农业技术和管理的进步方法,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IT)和自动化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可持续性和盈利能力。智能农业虽是一个相对新的概念,但它在农业领域已取得显著的进展。 QIU首采用智能农业技术之一 QUEST国际大学(QIU)是首批采用基于传感器智能农业技术的大学之一;该校更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两个单项上,位列全球高校前300之列。 QUEST国际大学的智能农业,是由综合生命科学系与电脑与工程系共同合作参与的大学项目,成立了可持续农业研究中心(Sustainable Agri-Research Centre)。 郑翠瑶:探讨将科技应用于农业 QUEST国际大学应用科学院高级讲师郑翠瑶指出,可持续研究中心最初成立的目的并非商业化,而是探讨如何结合研究与精准来进行农业。 她说,该校有来自各科系的学生,包括电脑工程系及生物科技,借此想通过研究中心提供平台,让学生引用在课堂上学得的专业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我们的讲师和教授有机会获得国内外的研究基金,学生可在老师们的领导下,在研究中心进行各式各样的实验,然后把学术成果或研究所得发布或刊登在学术周刊或论文等,造福社会。” 她指出,成立研究中心亦是为了响应联合国颁布的“永续发展计划”,所以可持续发展目标更是该大学的宗旨之一,着重永续经营的大方向,运用电脑或生物科技把这个项目给予学生作为一项研究,探讨如何把科技应用到农业里。 郑翠瑶披露,可持续农业研究项目于2016年在校园附近一块0.6英亩的土地上启动,随后引入了智能耕作系统,以进一步加强该项目并展示现代耕作方法,由其院负责管理。 学校餐厅现摘现煮 她说,该项目的实施计划基于“从农场到餐桌”的理念,即农场种植的蔬菜和水果将用于该大学的餐厅或出售给学校员工,以确保为学校人员提供健康的产品。 “我们这里是现摘现煮,园丁采收完毕后即刻送往学校餐厅烹煮。” 她表示,可持续农业研究项目采用创新的现代农业系统,可克服土壤污染、过度使用化肥和杀虫剂等难题;这些系统包括水耕法、滴灌法和鱼菜共生法(该校暂未采用),通过施用有机肥料和有效微生物等天然安全制剂,减少花园中化肥和杀虫剂的投入。 她说,这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系统,有助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如此可消除食用因滥用化学品而可能含有毒残留物的农产品的风险;也利用间作和轮作来保持土壤肥沃,减少病虫害的感染。 她指出,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合成投入品的使用、减少土壤侵蚀、保持水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农业实践将环境管理放在首位,这些方法支持健康的生态系统、资源保护和减缓气候变化。 “我们的耕作方法不使用化学农药,而是依靠其他更安全的方法来减少病虫害,对减少环境污染有一定的影响。” 了解各植物必需养分作调整 郑翠瑶表示,该校种植的蔬果类可分成短期作物的叶菜类、瓜果类,以及长期作物的水果类,因蔬菜生长周期不一样,成长与对于养分的需求也不一样。 她说,叶菜类蔬菜如小白菜、菜心、蕹菜及苋菜等,从种植到收获一般需要30至45天,大多数叶菜适合采用不同的种植系统;瓜果类如羊角豆、茄子、苦瓜、黄瓜、长豆等则需介于3至6个月之间才能收成,一般上采收期较长,并非只有一次,如长豆可持续采收一个月。 “至于水果如百香果、火龙果、香蕉、木瓜,它们的生长周期多过一年才可以采收,需要较长的培育时间。” 她指出,叶菜类蔬菜注重氮肥、瓜果类则因要开花及结果,需用开花肥帮助开花结果;需要了解植物本身必需的养分,以及每一个养分的作用,适时作出调整,达到理想的效果。 水耕法需了解实践 郑翠瑶指出,水耕法如今较适用于叶菜类蔬菜,对于瓜果类技术尚未成熟。 她说,水耕法需要用到水溶性化肥,虽然可选用有机肥料,但必须是水溶性,养分必须溶解在水里供应,因水溶性有机肥料的技术尚未成熟,所以想要减少化肥的使用,可能需要花更多金钱,属于整个商业链的瓶颈。 她指出,水耕法需用电力,也需维修费用,对于比较少资金或没有这类知识的农民而言,较难让他们投入这个智能农业领域,除非有技术指导。 “如今这个技术(水耕法)已趋向成熟,所以不会太贵,只是需要去了解并实践,一般上没有接触过的农民不敢轻易尝试,担心付出后没有收获。” 研究基础知识让商业伙伴推广 郑翠瑶指出,该校接下来会逐步把可持续农业概念完善,尝试利用新科技探讨有什么办法达到更高的效率,减低对环境的损害。 她说,现阶段依然关注在研究上,先把基础知识发展出来,让商业伙伴推广出去,共同把项目解决及整合。 郑元培:智能技术远程监控农场 QUEST国际大学科技总监及电脑工程院高级讲师郑元培指出,智能农业技术是指将先进的传感器、无人机、人工智能和物联网(IoT)设备集成到农业实践中,通过数据驱动决策来优化作物生产、监测牲畜健康和节约资源;能使农民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实现可持续和环保的农业实践。 他说,在该校的可持续农场,传感器可提供全天候监测,包括土壤养分水平、酸碱值(pH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菜园的室温、湿度和光照强度等,所有这些参数对植物的健康生长都至关重要。 “智能农业技术可实现远程农场监控,让我们触手可及。所有农场参数都会通过Q Farm操作系统仪表板显示在平板电脑上,让农民能优化和控制农场。这将减少劳动力成本和肥料浪费,因养分会以正确的剂量精确供应。” “农民无需亲身到菜园,通过手机或电脑即可远距离观察数据变化,若是有一个蔬菜的养分指标很低,可通过直接联系农场工作人员告诉他情况。这将为拥有好几个农场的园主带来便利,因他们无暇分身巡查每个农场,可借此科技远距离观察,执行实时监控。” 他透露,传感器部署了两年,因需调整系统及经过软件开发,并使用人工智能作数据的分析、推测等;目前只适用于水耕法,在行管令时无法到来学校查看蔬菜情况,就只能靠这个系统来监视。 “我们的学生一直在使用人工智能(AI)、集群智能(Swarm Intelligence)试验他们的创新解决方案,以解决农业问题。” 询及这项技术面临的问题,他说,农场的互联网连接和电力供应是主要挑战,使用太阳能和卫星宽带如星链(Starlink)可解决这一问题,使更多偏远农场能够快速部署智能农业技术。
1年前
1年前
科技带来变化,同一空间下种菜又能养鱼,万浓科技农场的水产养殖不断开发新技术,未来养鱼将离不开科技化、数据化及人工智能化。 报道、摄影:甘国隆 科技带来变化,同一空间下种菜又能养鱼,万浓科技农场的水产养殖不断开发新技术,未来养鱼将离不开科技化、数据化及人工智能化。 万浓科技农场为政府官联公司与私人机构的结晶,参与联营的单位包括大马纳米公司、联邦农业销售局及Inbaz公司,HAVVA农业科技公司负责科技创新及营运方针。 消化菌种作中介媒体 HAVVA农业科技首席营运员陈建楚对《大霹雳》社区报说,水产养殖系统是鱼菜共生概念的一部分,这套系统必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这里涉及到鱼、消化菌及菜彼此间互惠互利的关系,如果有一方无法达致平衡,鱼会大量死亡,当然菜也无法良好生长。 他说,消化菌种作为中介媒体,负责分解鱼的排泄物即氨(ammonia),并将其转化成蔬菜的养分。消化菌种虽然来自大自然,但它需要培养,养殖系统从开始到出现消化菌需要1个月的时间。 “养殖场每天需要进行水质测量,观察水中的数值确保可以处于最佳状态,比如ph值、氨、二氧化氮及硝酸根等,养殖场应用到生物科技及物联网接受传感数据,养鱼的最主要目的是透过鱼的排泄物转换成营养给蔬菜吸收。” 他说,在一些小型的鱼菜共生系统,曾经有人试过在蔬菜上喷施叶面肥,结果受污染的水质循环进养鱼池,导致大部分的鱼死亡。 自然环境中健康生长 他说,万浓科技农场的鱼菜无需任何附加养分比如肥料或荷尔蒙催促长大,鱼菜都是在自然环境中健康生长。 他透露,养殖场里的鱼完全无需使用抗生素及荷尔蒙,菜吸收了鱼排泄物转换成的二氧化氮及硝酸根等,鱼会生病是因水环境中氨等物质的含量过高,随着消化菌吸收这些物质,这里的鱼都很健康。干净后的循环水又重新回到鱼池内,充分彰显鱼帮菜、菜帮鱼的作用,两者缺一不可。 设计了3层过滤系统 “我们设计了3层过滤系统,第一层为过滤鼓,第二层为生化池,第三层为虹吸,虹吸除了过滤,也负责消化菌的繁殖工作。现今的过滤系统已经重新优化,6年前我们还要使用14个圆池来过滤,现在只需要3层过滤即可,大大节省空间及安装时间。整个养鱼系统耗资10万令吉左右,主要费用用在3个部件组成的过滤系统。” 只购买平均2吋长鱼苗 万浓科技农场的鱼苗购自珠宝鱼苗场,每次只购买平均2吋长的鱼苗,超过2吋的鱼苗往往在运输过程中容易缺氧而死。农场有6个鱼池及2个育苗池,每个鱼池虽然可以养500尾鱼,但一般上都不会养太多鱼导致拥挤,反之让鱼能有更多的活动空间。 “鱼需要养殖10个月才能达到A级(800克),鱼苗先在育苗池度过2个月,然后移去其他池再养8个月。我对鱼的口感及肉质的密度比较有要求,这里的鱼肉质紧实,拿来清蒸只需放简单的姜葱就能尝到鲜甜的味道。” 研究将菜余做成鱼饲料 为了更加符合环保理念,陈建楚正在研究将菜余部分比如根部等做成鱼饲料,菜余其实也是有鱼所需要的蛋白质。同时,希望透过研究提高鱼排泄物转换成蔬菜营养的巴仙率,目前理科大学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除了一般的水电费及工人费用,养鱼或种菜最重要的成本就是时间和空间,业者必须用最快的时间及有限的空间生产更多的鱼菜。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传统的种菜模式将被颠覆,现今年代可以耕种的土地越来越少,而且土地也越来越贵,而政府非常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并出资大力扶持万浓高科技智能农场,以期加快农业改革转型。 报道、摄影:甘国隆 传统的种菜模式将被颠覆,现今年代可以耕种的土地越来越少,而且土地也越来越贵,而政府非常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并出资大力扶持万浓高科技智能农场,以期加快农业改革转型。 本期《农的传人》系列介绍处在农业科技前端的气耕方法,让读者对它有更深入的了解。 卢斌禄:不含泥土减少细菌污染 HAVVA农业科技首席执行员卢斌禄表示,万浓农场是政府官联公司与私人机构的结晶,参与联营的单位包括Nano Malaysia、联邦农业销售局及Inbaz有限公司。 新科技的蔬菜种植方式有别于传统的泥耕方法,这里的农场提倡气耕法,将蔬菜所需要的空气发挥到最高效率,因此也长得更有营养。 他说,气耕蔬菜的种植完全不含泥土,在没有接触到土壤的情况下可以减少细菌污染,所种出来的菜口感清脆爽口,也对身体有益。气耕蔬菜,除了符合美国农业部的USDA认证标准,种植过程也没有施打有毒性的农药。 蔬菜种植过程可分为发苗期及移苗期,发苗期需要4到18天,移苗期则是20到28天,这两个工作都能平行进行,大概一个月就可长成摘下卖给顾客。 用陶粒作为载体 除了垂直方式,农场也使用陶粒作为载体来种植蔬菜,这些陶粒将会经过过滤、养菌来提高增氧度,然后把蔬菜移植陶粒上即可。 “农场搭建的塑料用品都是本公司的发明专利,自己生产及组装。主要组装的方法有垂直方式,工人安装时就好像在玩乐高积木,简单易学,只需几天就可完成工作。” 垂直方式善用空间 HAVVA负责农场设计、建造及管理,垂直耕种系统目前已进入第4代,一组器材所种出来的蔬菜,等同传统种植的5到10倍土地才能种出来。在现今土地越来越少下,这将成为一种新的耕种趋势。 他说,垂直方式的优点是尽量善用有限的空间,毕竟现今年代可以耕种的土地不但越来越少,而且也越来越贵,气耕方式非常节省空间,往后的商业价值非常大。 “现今各国也越来越关注粮食安全问题,而且人力短缺问题也导致粮食生产出现危机,人工智能耕种蔬菜成为各国大力投资的重点开发项目,人工智能能带来更精准及更有效力的生产力,它也能大量复制及通过遥控方式完成任务。” 他说,万浓农场还有一个优点,即它只需要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设计就可完好的营运,无需任何相关农业耕种知识及经验。负责人只需依照标准作业程序就可完成整个种菜过程。 感应器自动收集蔬菜成长数据 农场使用物联网及纳米科技的AI技术,农场的感应器会自动收集蔬菜成长的各种数据,包括水的酸碱值及空气中的温度、湿度及气压等,AI将会根据这些数据针对各种环境做出不同的调整。 农场也有安装纳米科技的光伏板,它所吸收到的太阳能比一般的光伏板更有效率,太阳能过后将运用在农场的各种供电设备。 奉行鱼菜共生理念 气耕蔬菜都是在暖棚内培育长成,目前已上市的品种有芥兰、菜心花、小白菜、黄金白菜及奶白菜等。 气耕农场也奉行鱼菜共生的理念,农场内养殖了不少金凤鱼,鱼儿的排泄物会经过处理变成有机肥料。农场的水源也是永续循环,符合节省用水的环保概念。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龙引20日讯)新文龙中华中学日前在该校鱼菜共生基地后方,举行农科教学实验场开幕礼,借此鼓励学生在学校学习农业技能。 开幕人是笨珍华人社团联合会会长兼柔佛农民合作社主席拿督陈振福,他在会上宣布报效3000令吉,充作该校农科教学实验场的活动基金。 出席者包括:马来西亚果农总会长拿督陈绍厚;马来西亚菜农总会长林仕伟;大会主席兼副董事长陈锦洲、总务林建、董事陈顺南、校长郑振华等。 陈振福致词时希望该校签署合作备忘录后,家长能鼓励孩子在学校学习农业技能和重视这项新科技,以应付未来新时代农产品的需求。 他说:“我刚成立柔佛州农民合作社,里面有很多福利能协助农民,该合作社是一间多元种族的合作社,希望接下来能和果农公会及菜农公会主席多多合作。” “我们不要一直怪政府为何没有外劳,而是应用新的农业科技代替外劳。我们应改变自己,要如何改变自己呢?就是在农业方面提升,让农业科技走向现代化。” 陈锦洲:发展华教需大家合作 陈锦洲致词时说,该校今年的校庆由校方主导,比起往年更热闹,这证明华教是光明的,需要大家的合作才能继续走下去。 他说,今年校庆义卖的主要意义是让学生参与筹款运动,让他们明白独中一路走来的辛苦及感觉华教的温暖。 他说:“除了义卖会,7月30日的文娱晚宴筹款已突破20万令吉,希望能突破30万令吉。” 他也表示,校方已与果农公会及菜农公会签署合作备忘录,由该两个公会提供技术培训和供应果、菜苗,希望这项合作能成功,并吸引更多学生前来就读。 陈绍厚:栽培新人进农业界 拿督陈绍厚致词时说,该会为了提升大马果农自力更生,今年特别推动跟校方合作,以栽培新人进入农业界。 “在疫情下,未来的农业粮食都是全世界关注的课题,尤其在面对外劳短缺时,我们一定要自力更生,栽培更多年轻人进入农业。” 他说,新文龙中华中学是第一所跟他们配合的独中,因此他们会带领团队进来,希望能改变学生的观念思维,让学生对农业产生兴趣,并投入这个行业。 他强调未来将以6个区块的产业链发展计划跟学生配合,包括智慧农业、大数据和AI技术;培养更多学生参与种植水果和蔬菜;食品安全及加工技术;烘焙和餐饮;物流管理与服务;休闲农业发展潜力。 他希望学生能在这6大领域找到自己的梦想,这是一个开始,希望未来能与全国其他独中合作。 林仕伟:吸引有兴趣学生参与 林仕伟说,现今部分学生也许对上课没有兴趣,但对农业或养殖业更有兴趣,因此他赞扬该校董事部开设农科班对学生有帮助,可吸引有兴趣的学生参与。 “接下来农科领域的成本将更加重,需要做精致农业设计,而不再像以往的前辈乱施肥乱喷药,这是错误的。” 他说,现在要做的是精致农业,为果树或菜提供足够的营养即可,不能过量,这样将会节省成本,假如水果或蔬菜过剩就要加工,以保持新鲜及储藏。    
2年前
市政厅企业通讯及公关主任莫哈末沙林发文告对记者指出,推行鱼菜共生农耕法的都市农业园地,位于市政厅大厦3楼裙楼(podium)。这也是市政厅其中一项提倡绿色建筑物的倡议,期盼能抛砖引玉,成为沙亚南市内其他建筑物业主效仿的对象。 摄影:高建业(部分图由沙亚南市政厅提供) 在物价腾涨的今天,有政府部门善加利用大厦裙楼的闲置空间,用鱼菜共生原理,开拓成“都市农业”概念的绿色园地农耕区,还能把第一次的蔬果收成分发给职员,帮助减轻生活负担,俨然是现实版的“开心农场”。 蔬果收成派发职员 沙亚南市政厅善用由环境和水源部提供的“低碳城市催化剂奖掖”(GeRAK),成功于今年3月杪推动此都市农业计划,邀请沙亚南市长拿督扎马尼为“绿色楼顶”菜园主持开幕采收仪式。 [nonvip_content_start] 市政厅企业通讯及公关主任莫哈末沙林发文告对记者指出,推行鱼菜共生农耕法的都市农业园地,位于市政厅大厦3楼裙楼(podium)。这也是市政厅其中一项提倡绿色建筑物的倡议,期盼能抛砖引玉,成为沙亚南市内其他建筑物业主效仿的对象。 他形容,3楼的绿色园地不只是能把裙楼的闲置空间,改造成带来实际收成效益的绿意盎然耕地,更能产出新鲜、有品质和卫生的农产品,目前已晋入第三轮种植。 “这项理念也能赋予市政厅职员更了解,只需通过合理的成本投入,便可享有都市农业带来的食物资源。” 他说,有关园地的景观设计采用鱼菜共生理念,即结合养鱼和无地耕种的水耕种植方式,让养鱼产生的(鱼粪和有机废料)水质能为植物产生天然肥料、植物同时可净化养鱼的水质。 未来或售农产增收入 同时,沙林披露,成功种植出的农作物,有生姜、姜黄、仙草、蝶豆花、百香果、洛神花、闭鞘姜(Costus)和猫须草等草本植物;并且栽种了芥兰、青葱、茄子、羊角豆、葫芦瓜和菜心等各种蔬菜。 他形容,由于刚开发的绿色园地范围不大,因此市政厅只把蔬果收成分派给职员,未来或将扩大种植范围,届时有可能推动销售农产活动,盼能为市政厅带来额外收入。 当天出席首次采收仪式的嘉宾,尚有环境及水源部气候变化组秘书苏古玛丽、大马绿色科技及气候变化中心(MGTC)气候行动数据解决方案主任莫哈末芬迪及沙亚南副市长莫哈末拉希迪等。
3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