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聯絡我們
登廣告
關於我們
活動
熱門搜索
大事件
本網站有使用Cookies,請確定同意接受才繼續瀏覽。
瞭解更多
接受
您會選擇新界面或舊界面?
新界面
舊界面
簡
本網站有使用Cookies,請確定同意接受才繼續瀏覽。
瞭解更多
接受
您會選擇新界面或舊界面?
新界面
舊界面
星洲人
登廣告
互動區
|
下載APP
|
簡
首頁
最新
頭條
IG熱文榜
熱門
國內
即時國內
封面頭條
總編推薦
暖勢力
熱點
全國綜合
社會
政治
教育
我們
專題
發現東盟
帶你來國會
星期天頭條
華社
求真
星洲人策略夥伴
星洲人互動優惠
國際
即時國際
天下事
國際頭條
國際拼盤
帶你看世界
坐看雲起
言路
郭總時間
社論
風起波生
非常常識
星期天拿鐵
總編時間
騎驢看本
風雨看潮生
管理與人生
綿裡藏心
亮劍
冷眼橫眉
財經
股市
即時財經
焦點財經
國際財經
投資週刊
娛樂
即時娛樂
國外娛樂
大馬娛樂
影視
地方
金典名號
大都會
大柔佛
大霹靂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馬
花城
古城
東海岸
體育
大馬體育
羽球
足球
籃球
水上
綜合
場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專題
優活
旅遊
美食
專欄
後生可為
東西
時尚
新教育
e潮
藝文
護生
看車
養生
家庭
文藝春秋
星雲
人物
影音
讀家
花蹤
亞航新鮮事
學海
動力青年
學記
後浪坊
星洲人
VIP文
會員文
最夯
鄭丁賢
林瑞源
時事觀點
深度報道
投資理財
非凡人物
族群印記
身心靈
VIP獨享
百格
星角攝
圖說大馬
國際寫真
好運來
萬能
多多
大馬彩
熱門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黃美錦
讀家
【讀家說書】黃美錦 / 詐騙太猖狂,我們還能有信任嗎?
愛情包裹、下載可疑APK程式而讓銀行戶頭款項被盜光、回報率200%的投資詐騙、KK園賣豬仔事件……這些詐騙新聞,你都有聽說過吧?尤其是後者更是導致人心惶惶,很多人都不敢再到一些東南亞國家旅遊,擔心自己“一去不復返”。為什麼世間會有人騙人的現象?人類還值得我們信任嗎?本期【讀家】介紹的書有給出答案。 隨著網絡和數位技術的推動,我們的日常生活,除了被便捷省時的發明給圍繞,身邊也暗藏愈來愈多的陷阱。 近期上映的中國電影《孤注一擲》,就把網絡詐騙產業鏈不為人知的面貌,投放在大銀幕上。這部電影的許多片段,取材自現實中上萬起案例,甚至可以說電影裡揭露的,僅僅是真實世界的冰山一角而已。 馬來西亞近年來報道的許多詐騙案例,像是早些時候的愛情包裹、下載可疑APK程式而讓銀行戶頭款項被盜光、回報率200%的投資詐騙、駭人聽聞的KK園賣豬仔事件……層出不窮的詐騙手段,讓人防不勝防。 身為一個普通人,要如何才能辨識陷阱,躲開不法分子的惡意捕獵? 以下將介紹的3本書,不約而同都是環繞“詐騙”為主題中心,從不同角度探討日漸嚴重的社會詐騙案例。值得一提的是3本書作者的身分,他們分別是前詐欺犯、抓捕詐騙犯的刑警,以及社會學學者。前兩位是違法者和執法者的對立身分,而後一位社會學家則跳脫出議題涉事者的角度,以歷史宏觀的超然視角,解析詐騙“古今皆然”的文化面向。 ◢史上最強詐欺犯,教你防詐騙? 《詐騙交鋒》的作者法蘭克·艾巴內爾(Frank W. Abagnale)被稱為史上最強詐欺犯,在本書發行期間擔任著美國FBI安全顧問。他傳奇式的過往,還被導演史蒂芬·史匹堡(Steven Spielberg)執導拍成電影《神鬼交鋒》(Catch Me If You Can)。當中飾演主角(即是作者)的演員,便是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 由前詐欺犯來書寫防詐騙的書,聽起來很黑色幽默。但也因為他前科累累的資歷,反而讓他在書裡教導的防詐騙知識,更具說服力。 作者在書中重點強調的一條準則是:保護好自己的身分資料。 比起銀行戶頭或信用卡被盜用,身分盜用更具殺傷力,也會對未來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書裡有一位名叫海倫·安德森的64歲婦人,便是因為身分被竊取盜用,在不同信用卡公司設立新賬戶,申請信用卡消費。以她名義消費的金額高於3萬美元,連自己已付清房貸的屋子也差點被抵押。即使後來逮捕到犯人,金錢成功討回,但整個過程中所承受的壓力與耗損的時間,對這名可憐的高齡老人已造成無可彌補的精神傷害。而因為海倫的個人資料曾被竊取外流,未來很可能還會有下一個騙子再利用她的身分資料行騙。 看到這裡,筆者想給大家提個醒,務必在身分證(IC)複印本上劃線並標明用處,而不是隨便交給有關機構或陌生人使用,否則海倫的遭遇可能會在你身上重演。 除了錢包裡的身分證件,社交媒體也是身分竊賊的另一個目標管道。 只要使用臉書或IG等社交平臺,一般人都會留下現實身分的蛛絲馬跡,像是在哪個景點打卡、到哪間餐廳用餐等等。這些分享出去的內容,很可能會被不法分子冒充你來做壞事。不幸的是,絕大多數社交平臺使用者都沒發現這一點。你的臉書賬號名字、自拍大頭照、家人朋友等其他社交對象的個資、就讀的高中與大學等等,一旦設定公開,便等同家裡門戶大開,等著騙子過來竊取財物(你的身分資料)。 你是否曾經在上載照片到臉書時,對自動標記功能讚歎不已?看似便利的臉部辨識軟件系統,不只是臉書,銀行和各大企業機構也在使用。這種臉部辨識系統,會精準測量臉部特徵,而一旦你的臉部特徵數據被輸入系統內,也意味著你的數據存在外洩的風險。現在已出現詐騙犯利用AI輸入大量臉部數據和語音素材,自動生成出另一張臉孔套在騙子臉上,進行視頻詐騙的案例。 看到這裡,若有人提出拒絕使用社交平臺來杜絕網絡詐騙,恐怕只是無稽之談。畢竟我們的社會結構與運行模式和網絡科技息息相關,科技已是無法倒退回溯(除非有顆大隕石撞落地球,又或者哪個極權國首腦一時想不開按下核爆按鈕);也可能你覺得犯罪之人應該交由執法者去逮捕歸案,讓社會秩序重回安寧。若果如此,《只是上網,竟變被害人》的作者樸重炫刑警應該會對你搖頭苦笑。 ◢只要有手機,就可能受騙 《只》書裡公開了作者過往的偵辦筆記,從內容可瞭解到韓國警方在追捕網絡罪犯的技術與人力匱乏問題。作者自述韓國警局裡的網絡犯罪調查組,一直是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燙手山芋”。在和紐約警察合力偵查一起跨國電子郵件商業詐騙案時,作者需要一個人把網絡犯罪案的貼文資料,截圖下來撰寫調查報告,而同一時期,美國則另設有社群媒體調查組,可以把接受調查的臉書賬號,利用Python等電腦程式語言編寫出程式,抓出網絡上高几率出現的詞彙或其他調查內容相關的關鍵詞,最後將之生成為一目瞭然的視覺化圖標,整理成智慧分析報告。 樸重炫刑警在書中記載了許多不同類型的網絡犯罪案。其中有一案例:一名遭遇求職詐欺的女大學生,原只是想要找暑期打工,卻被騙取使用自己名義開設的戶頭來洗電話詐騙受害者的錢。女孩找上作者諮詢的隔天,從自家公寓跳樓輕生,這也為作者心理造成無法磨滅的傷害。畢竟任誰也無法對一條年輕的生命就這麼消逝卻無動於衷。作者因此停下手上所有的調查,轉調至網絡犯罪預防教育專責部門。 樸刑警覺得,只要是手機使用者,都有可能成為網絡犯罪的受害者,需要透過教育,讓大眾具備篩選有害資訊、辨別真偽的能力,走入網絡的事先學習不可或缺。不僅是教育,作者也認為大企業的參與也是網絡犯罪預防的重要一環,畢竟他們擁有技術去刪除、隔絕和封鎖有害的資訊。但因為網絡犯罪如洪水般不斷湧來,所剩的解決方案並不多,唯一最好的方法,還是讓更多普通民眾自己成為網絡犯罪預防專家。 前兩本書的中心思想,都在談論預防教育的重要:不要輕易給出個人情報、對承諾零風險高獲利的投資項目保持懷疑、對陌生人保持警戒……這些條則其實都建立在“不要輕信”的基調上。 只要人人不給予信任,詐騙就會消失嗎? 《詐騙社會學》的作者,臺大社會學系名譽博士孫中興認為,這個前提不可能成立。 ◢沒有了信任,社會怎辦? 《詐》作者在第一章中直接引用許多東西方經典——從《論語》的“勿欺也,而犯之”、《孫子兵法》中隱含騙術的戰略,到明朝記載各式各類詐騙活動的《騙經》,還有西方的《聖經》談及大大小小關於謊言的故事、哲學中亞里斯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再到馬基維利的《君主論》……將人類的歷史等同一部詐騙歷史來觀閱。 從幾千年前直到現在,騙子和謊言依舊源源不絕,除非社會的每個個體都不再有相信他人的能力。但即使信任消失的確讓騙子無法下手,這也會讓社會運行機制崩潰。而這一點,也是社會弔詭矛盾之處。 即便如此,作者認為本書的意義,不是讓讀者認為詐騙無法根絕而心灰意冷。瞭解謊言的本質,檢視自己在生活中或多或少有意無意參與的“說謊”和“詐騙”,提醒自己有不能越過的道德底線,勿以“惡”小而為之,把未來可能形成的“大惡”,從“小惡”階段斬草除根,也是讓世間能夠減少詐騙的做法。 需要提醒的是,不能把預防(教育民眾)勝於執法(逮捕罪犯),理所當然認為受害者該被歸咎其責。教育大眾防詐騙知識固然迫在眉梢,但不應該成為民眾找不到犯罪者時,就轉身去譴責受害者為何如此粗心愚笨,進而讓受害者遭受二度傷害。這樣的風氣,不僅無法解決問題,甚至會讓更多受害者不敢報案,進一步讓犯罪分子更肆無忌憚地詐騙。 從各種知識面向多瞭解詐騙機制,保護好個人訊息,不要輕易透露個人情報予陌生人或任何機構,減少在社交平臺上打卡透露自己的當下所在地……做好這些必要措施,從概率上就能降低成為下一個受害者的可能。 雖然人生道路上似乎危機重重,但我們還是需要學會如何在保護自己的同時,勇敢接納這個不完美的世界,並給予信任。
1年前
7.4千点阅
讀家
更多黃美錦
下一個
結束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