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黄梦诗

2024年第六届二十四节令鼓国际鼓节暨全国精英总决赛,在9月底集合各州中学好手及国际鼓队于一堂,呈献了一场盛大的鼓乐盛宴。 二十四节令鼓,源于24种既定花式,经过岁月的锤炼,如今已发展出更多花样,展现出更大的可能性。它不再仅仅是一项文化活动,而是朝向创意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透过青少年的创意发想,今天的二十四节令鼓已经变得更加生动,甚至融入了生活的元素。 成功夺得金奖、最佳创作和最佳队形三料冠军的宽中二十四节令鼓队,透过《征》在豪放的鼓艺节奏、薄雾缭绕与灯光中,展示了生活勇者不畏惧困难前行的精神。 吉隆坡循人中学带有马来色彩的《幻镜》、古晋中华第一中学展现异乡劳动人民风情的《异乡》、沙巴崇正中学以农夫们辛勤耕作而丰收美好生活面貌的《穗》等,所展现的不仅是鼓艺,还带有对生活深刻思考与体会。 今年18岁的新山宽柔中学二十四节令鼓队队长谢劼叡受访时透露,小时候目睹过二十四节令鼓的演出,即深深被那震撼人心的气势所吸引。长大后得知宽中是世界上第一支成立二十四节令鼓的学校,便慕名而来。“我选择报读宽中,完全是因为对二十四节令鼓的热爱。一开始,我觉得二十四节令鼓非常帅气、充满震撼力,但随着深入学习,我获得的却不止于此。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和有效沟通,这些都是我在加入鼓队后的宝贵收获。” 谢劼叡自初中一开始学习二十四节令鼓,至今已经6年。这段时间里,他的自律性、合作精神和自信心有了明显的提升。许多队友在加入后也展现出惊人的改善,行为模式变得更加成熟,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避免给鼓队带来负面的影响。大家对鼓队的热爱,让他们更加关注自身形象,珍惜这份团队的荣耀。 他指出,许多人加入是因为觉得打鼓很帅气,后来才发现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和坚持,方能成就。随着对鼓艺的深入学习,团员们更加注重自己的生活习惯,努力精进自己各项鼓艺。这一切,都是为了能在舞台上展现最好的自己,也为了能在这个大家庭中继续成长。 对于这次鼓队可以获得金奖,谢劼叡表示,虽然对自己的鼓队充满信心,但当获奖的那一刻,他仍然感到无比震撼与不可思议。 艰辛训练换来的成长 担任新山宽柔中学二十四节令鼓队教练一职的梁士杰,曾是宽中鼓队一员,自16岁起便开始学习二十四节令鼓。对于鼓队的团队生活,一直充满热爱。因此,当学校邀请他回校执教时,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机会,希望能将自己的经验与心得传承给学弟妹们。 他指出,在团队训练的过程中,大家共同经历着挑战和辛苦。在烈日下练习,不仅锻炼了体魄,也促进了学生的个人成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自律,理解了服从的重要性,并体会到了团队精神的价值。 “训练的初期往往是最艰辛的,这一阶段包括基础步操和乐理的学习。学生们需要从松散的状态转变为自律,从不注重仪容到重视自己的形象和穿着。经过至少3个月的基本功训练后,才能有机会学习到真正的鼓艺。” 他透露,过程中会有半数的学生选择放弃,这也是鼓队的一种筛选,让真正热爱且有耐心的鼓手能够留在队伍中。“每年,我们吸引了二十多名学生参与,目前整个团队约有百人。在表现优秀的队员中,有些能够成为参赛鼓手,而另一些则转为工作人员。” 获奖作品《征》寓意着远行,象征著正面思维和面对困难的勇气。他说,这是一部描述生活中的斗士,为了追求目标而不断奋斗和前行的作品。“创作与准备始于今年6月,而早在3、4月就开始的训练,是这部作品的重要基础。” 二十四节令鼓带出生活道理 二十四节令鼓经过三十多年的蓬勃发展,已在这片蕴含多元文化的土地上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马来西亚二十四节令鼓协会会长吴圣雄表示,二十四节令鼓文化传播至全国各地,甚至拓展到海外。马来西亚作为发源之地,也是全球二十四节令鼓队最密集的国家。 “二十四节令鼓并不单纯只有华裔的鼓艺,实际上也融入了巫裔及印裔鼓艺的节奏、敲击方式等元素。”他叙述,由于马来西亚没有四季,二十四节令约两个星期更替一次的节气,像是我们的生活节奏,在更替的时节就是一次的过渡,在积极生活之余也要懂得休息,养精蓄锐再重新出发。“一如竹子般一节一节,人生漫漫长路需要有顿点,才能长久。”听此叙述,二十四节令鼓除了炫目的鼓艺,还蕴藏了人生态度的内涵。 吴圣雄续道,中学鼓队的成立使得这项活动变得极具吸引力,虽然易学,但要精通却不易。“这项运动在全国蓬勃发展,许多族群都开始参与,尤其中学生的参与人数显著上升。”他分析,父母也希望孩子能够摆脱手机的诱惑,二十四节令鼓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增进团队协作,成为一种强大的团队活动。“现在已知最小的学员年仅4岁,通过节奏的引导,他们开始接触这项传统艺术。” 最初,鼓队常常被人忽视,人们更多地关注舞龙、舞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二十四节令鼓逐渐为更多人所熟知。 今年的二十四节令鼓赛事经过系统性的改进,首先举行区域赛,分为北马、南马、沙巴、砂拉越、东海岸及中马区。各区的冠军队伍将在总决赛中一较高下。评审团也跨领域邀来戏剧及肢体老师、马来敲击老师,增添了专业视觉以外,也注入更加专业的知识和经验。今年的赛事首次从南马的新山移至吉隆坡会展中心议会剧场(KLCC Plenary Hall)举行,形成了一场殿堂级的演出。值得一提的是,来自新加坡、台湾及中国的国家级鼓队也参与了演出,体现了“天下鼓手一家亲”的精神。 吴圣雄说:“学习二十四节令鼓,不受身材、年龄或种族的限制。这项文化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下一个目标是在202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这一珍贵的文化。” 采访随笔:二十四节令鼓:跨越年龄界限的文化有氧运动 在人们的既定印象中,认为二十四节令鼓是年轻人的活动。但近几年已逐渐改变,打鼓作为一项传统艺术,已不仅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也是一种极佳的保健运动。随着人们对休闲生活方式的重视,打鼓风气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推崇。 二十四节令鼓作为一项富有文化底蕴的传统艺术,在演奏和创作过程中,青少年被鼓励去探索和表达自己的创意。这种创造性的思维不仅体现在音乐上,也能延伸到学习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他们不仅学会了鼓艺,还理解了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增强了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 打鼓需要良好的体力和耐力,这对青少年的身体发展有很大帮助。在鼓队中,青少年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协作,理解团队的重要性。每一次的演出和训练都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这些经验对他们日后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工作中都大有助益。 打鼓作为一种富有活力的运动,正逐渐成为现代人保健生活的一部分。随着这股保健风气的兴起,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打鼓不仅是艺术的表现,更是一种促进健康、增进幸福感的生活方式。打鼓通常是在团队中进行,不仅增强了社交互动,成员间的相互支持和交流,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二十四节令鼓是文化与运动的完美融合。过去的学习者多为中小学生,而现在的年龄层愈发多元,涵盖了4岁到70岁的参与者。二十四节令鼓正在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各个年龄层的人们。   2024年第六届二十四节令鼓国际鼓节暨全国精英总决赛成绩 金奖 新山宽柔中学《征》 银奖 芙蓉中华中学《元壹》 吉隆坡循人中学《幻镜》 铜奖 加影育华中学《筑》 沙巴崇正中学《穗》 大山脚日新国民型中学《破晓而生,踏浪前行》 登嘉楼中华维新国民型中学《火·炎·焱·燚》 古晋中华第一中学《异乡》 最佳创作 新山宽柔中学《征》 最佳鼓艺  吉隆坡循人中学《幻镜》 最佳编曲 芙蓉中华中学《元壹》 最佳队形 新山宽柔中学《征》 国际表演团体 中国华侨大学 潮州潮响鼓社 衢州立春鼓社 台湾众击坊 新加坡ZingO Festival Drum惊鼓人   相关报道: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话说】馬大燈籠節:文化傳承與新生力量的結晶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 有活动】周若濤×梁馨元:談一首詩的發聲方式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话说】让韵律操星光熠熠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活动】朗诵以前,先认真读懂一首诗 诗人林健文与国赛朗诵冠军刘巧晴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制服团体聚会 第二届全国政府中学华文学会干部研习营
3星期前
马大灯笼节作为一项重要的学生文化活动,随着年岁积累,已成为国内标志性的华人盛会之一。自去年起,马大灯笼节正式成为马来亚大学行政旗下的注册学校社团,筹委们希望能够推广至更多大学生及年轻一代,甚至欢迎华裔以外的同胞参与,以使活动更加包容多元。 然而,马大灯笼节的盛大成就并非一帆风顺,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其背后饱含着无数的努力与坚持。本期专题采访了现任及前任的灯笼节筹委,跨越时代的刻度,可以看见一代代的青年对于文化传承的坚持与革新。 今年的马大灯笼节筹委会,由精算系的赵羽彤担任主席,陈嘉咏担任副主席。在受访时,她们首先表达了对学长姐的感谢,正是前辈们的无私帮助和指导,才能让活动得以延续与发展。 赵羽彤透露,马大灯笼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宿舍中的中秋晚会。当初,宿舍的华裔学长姐们会在中秋节期间,聚集学弟妹们提灯笼共庆节日。随着活动的扩展和各大宿舍的参与,这个活动逐渐演变成全校性的灯笼节。 今年的马大灯笼节主要分为4个阶段,包括中秋节期间的灯笼游行、校内团体及受邀艺人参与表演的开幕典礼,展现古今中外历史文化的嘉年华与文化展览,以及以华语进行的文艺晚会舞台剧演出。 赵羽彤表示,与过去主要以庆祝中秋节为目的的灯笼节不同,现今的灯笼节已经不再限于中秋节的庆祝,而是成为学校全年的活动。 去年,灯笼节成功吸纳了谙华语的巫裔工委参与,今年则希望能有更多友族的加入,将文化活动推广到其他圈子。 陈嘉咏表示,他们希望社会能够看到新一代年轻人在努力传承文化,并没有因社会进步而忽略文化推广的重要性。马大灯笼节的持续举办,不仅是对华人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全体学生文化交流与多元融合的一次积极探索。 通过这些努力,马大灯笼节不仅继承了过去的精神,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成为马大校园中一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文化盛事。 复办线下活动充满挑战 在疫情暴发之前,马大灯笼节一直是线下举办的盛大活动。然而,自从因疫情实施的行动管制令后,这项活动被迫转为线上形式,导致活动的规划和执行变得异常困难。赵羽彤透露,如今要重新回到线下,活动的过渡几乎是从零开始的。参与人数减少、人手不足、时间紧迫,这些挑战成为了举办活动的主要困扰。 她指出,面对这些困难,团队只能重拾过去的资源,联系之前的学长姐们。学长姐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积极提供帮助和支持。此外,资金方面的挑战也不容忽视。虽然部分资金来自学校资助,但大部分资金仍需依赖赞助商。幸运的是,上一届的学长姐们留下了赞助商名单,现任筹委正重新联系这些商家,商讨赞助事宜。 陈嘉咏感慨,担任工委是一种享受和学习的过程,这让她的大学生活变得异常充实。“这不仅是一次文化活动的策划经历,更是个人成长的宝贵机会。” 马大灯笼节在面对挑战的同时,仍然在努力保持其传承和创新的精神。未来,随着活动形式和规模的不断调整,它将继续成为马大校园中一个充满活力和文化意义的重要盛事。 学长学姐话当年:由小型联谊会到年度活动的变迁 身为2004年马大中文系毕业生,笔者当年亦曾经历马大灯笼节的草创时期。在采访两位学妹时,不禁回忆起当年筹委们几经波折的筹办经历。 2001年,对马大华裔生而言是个重要的里程碑,马大首次将有关华人传统文化节日的中秋节活动,正式列为校园大型活动之一。在此之前,马大并没有中秋节相关的活动,而是个别宿舍的华裔学长姐,在中秋节期间,带着学弟妹在校园内低调地提灯笼及进行小型联谊会。 记忆中,在没有获得校园或宿舍批准下,是不允许学生群聚的。因此这类活动,当时笔者的感觉像是“参加不合法活动”似的。如今回头再看,就只不过是一群思乡情切的学生,趁着中秋佳节举办的怡情小聚会。 灯笼节一开始举办时,并非一帆风顺。从学长姐口中得知,配合华人中秋节举办的活动,在不断修改活动名称及海报设计的情况下,活动名称最终定为马大灯笼节。海报设计方面主要是中文字型的大小的调整,经过多次修改及调整后,最终才获得大学行政单位的批准。 马大灯笼节始于中秋节,但往往都在过了中秋节月份才获批准。随着举办时间的推迟,以及活动的延长,经过二十多年的岁月洗礼,如今马大灯笼节的中秋节意味也逐渐淡去,延展成大学的常年活动之一。 马大灯笼节活动能够延续至今,学弟妹们的付出与坚持不可或缺。在科技网络发达的时代,感恩还有年轻的学弟妹愿意为文化传承做出最大的努力与坚持,务实地投入心力与体力,举办这样大型且长时间的活动。 祝福学弟妹们圆满举办 挥洒青春 笔者同届的中文系同窗吴竟纲应邀受访。他曾参与第一届及第二届的马大灯笼节舞台剧演出,提供了他当年演出时的珍贵旧照,实属珍贵。 吴竟纲提到,在国立大学举办中秋节活动多年后,2001年马来亚大学才正式踏出第一步,举办了有关中秋节大型活动。 他说,如果没有记错,在马大读书期间,中秋节活动最初只是个别宿舍华裔联谊会的一个小活动,后来才转为大型活动。第一届及第二届的马大灯笼节的舞台剧,他与另一名中文系的刘晋同学都有参与。当时的舞台剧导演是马大工程系的学长颜永祺,至今仍活跃于舞台剧领域。 大学是一个荣耀学习的殿堂。吴竟纲表示,这段学习旅程中,大家挥洒汗水,不仅是为了更新认知与知识,也包含了推动文化的传承。二十多年后,感恩还有机会在此将点点滴滴的青春回忆一番。他说,过去的已经过去,皆付笑谈中,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更替。 在此祝福新一代的学弟学妹能够享受青春的荣耀、知识的荣耀、传承的荣耀,继续挥洒无限的热血。 相关报道: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话说】让韵律操星光熠熠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活动】朗诵以前,先认真读懂一首诗 诗人林健文与国赛朗诵冠军刘巧晴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制服团体聚会 第二届全国政府中学华文学会干部研习营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跨越种族藩篱 丘淑霖说声 早安 Kawan!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為自己贏一次 930公里 徒步朝聖的救贖  
3星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