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黄玟颖

有段时间,我经常把各种在偶然间听到的歌记录下来。 抱着“这歌写到心里了,有空一定重新翻出来听听”的想法,我把这些歌名一个个打进手机的备忘录里面。 事实上我没有听歌的爱好,所以很难理解那些花很多钱买贵价音箱,或是传说中音质很好的头戴式耳机的音乐发烧友。我很少为某件事发烧,尤其是那些会使我本不乐观的资产更加难堪的爱好,我一概尽量避免。 有次我和一个朋友走进商场的3C数码店,他指着一个外观看起来像是金属材质制成的长方形盒子,跟我说这是音箱界的爱马仕,叫马歇尔。 我原本已经伸出去想要触碰的手顿时不敢再往前。这个会发出声音的小东西竟然这么贵。 朋友说这是最小款的,一千多,现在在做促销。 “所以你要买吗?” 朋友说不买。我还想问为什么,却先一步听见他说家里已经有了。 “我有最大号的那个。”他说这句话时很得意,还恶心地朝我眨了一下眼。 我常会遇到别人问我关于听歌的问题。比如有没有听歌的习惯。喜欢听谁的歌。一般用什么软件听歌。最近谁或什么乐团出了一首好歌,你有没有听过……诸如此类的关心,而我总带着歉意摇摇头。 我一个人开车时不听歌也不打开电台。非常偶尔,当某种感觉突然涌上心头时,我才会自己意思意思地唱几句烂熟于心的歌曲副歌。 为什么唱副歌?因为我只记得副歌歌词。 有时也会碰见极力想要推荐我歌的一些人。他们眼神带着“21世纪烂透了,唯有歌能拯救啊”,这种莫名其妙的巨大热情,向我展示或是极致忧伤,或是可以冲破耳膜的硬式摇滚歌单。 后来我就直接以“不好意思啊,我不听歌的”,谢绝艺术硬销,同时杜绝了有些人想要拼Apple Music、Spotify或YouTube Music的隐晦邀请。 有天我和另一个朋友一起吃饭,她随口问起我有没有关注最近网络上重新爆火的一个音乐综艺节目。她说里面有个素人,原本学的是护理专业,毕业后在医院工作了一段时间,但是很喜欢弹吉他,所以就辞职来参赛了。 “他也不像其他人那样,跳舞或者耍帅什么的,就站在舞台上面边弹边唱。” “我听他唱歌会想流泪。” 你已经在流泪了。 我看着她不自觉的样子,不知道可以说些什么,和应该说些什么。我猜想最近她一定过得很不好,所以才会少见地在大庭广众的餐馆任由情绪外露。这时服务员端上餐食,礼貌地留下“请慢用”三个字,马上朋友就像一个正在泡澡的少女忽然听到门被打开般,惊慌失措。 她回过神来的第一反应是叹气。第二个反应是对着我挤出一个难看的笑容。 我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她只是摇头,一句话也没有说。 她点了炸鱼排。像往常一样和我分享,只是这次她选择对半切开,接着放进了我黑椒鸡扒的碟中。她说自己不大有胃口,我的那份不要给她。 她不是一个十分关注综艺节目的人,绝大部分的生活围绕工作和家人,一小部分留给还没有结婚的伴侣,以及像我这样每逢节假日才会相约见面的几个老朋友。距离青春期那种每天待在一起上下课的日子已经太久太远,此时她就近在眼前,两颗曾是负间隔的心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停止了共振。 各人有各人的课题。各人有各人的生活。 等我们把最后才上的甜品也都干净地吃完,她还是不说。 没关系,我想到了其他的办法:“他唱的歌叫什么名字?我有空去听一下。” 朋友露出意料之中的惊讶表情,她知道我从来不听歌,去KTV也只会唱固定几首老掉牙的歌。但是她仿佛意识到了我的心情,了然地笑笑,打开手机里的Apple Music给我看。 “你也和别人一起拼Apple Music的家庭账号吗?” 她说是啊,好多人都是这样的,自己买多贵啊,也不划算。 那些难以启齿的话,就请歌代替我们说。 就是这天之后,我经常把各种在偶然间听到的歌记录下来。其实坚持记录大约有大半年了,可截至目前备忘录里就只有16首歌。很遗憾地,我依旧没有养成听歌的习惯,但是开始愿意听别人分享他们听歌的心情和心得了。遇到面部表情特别真诚的分享者,我还会特意搜他说过的歌来听。 不再排斥同事给我介绍歌单 被我写进备忘录里面的歌种类很杂,我没有特别偏好的,选择它们是因为它们所携带的某些东西,在某些时刻精准地击中了我。 高强度连续上了5天的班后,躺在床上一整天的周末,陈奕迅〈今天只做一件事〉的歌名击中了我。看完Melo韩剧男女主甜到发腻的恋爱历程后,高姗〈遇见你的时候所有星星都落到我头上〉的旋律击中了我。经前综合征准时到访时,吴汶芳〈孤独的总和〉的歌词击中了我,我在挤满了人的捷运里幻想偌大的城市就只剩下我。伍佰的〈Last Dance〉反复击中我,方大同的〈Love Song〉接着治愈我。歌制定了逃跑路线,只要思绪放空,我们就会去到任何想去的地方。 读一个人的文章,就是在这个人的文章中短期居住,然后再走出来。听歌应该也是这样的。 带我认识马歇尔的朋友热衷使用Instagram的便签功能。这几天他都发一些伤心语录,可能是意有所指。当他连续3天都分享同一首歌时,我点开了和他的聊天框,“失恋啦?” 马上就收到他的回复:“你怎么会知道?!” 因为你发的歌啊。这首〈Secret Love Song〉的歌词不就在讲失恋吗?“咳咳,Every time I see you I die a little more?” 他已读,再也不回复。也许是害羞,也许是恼羞。我终于也恶心了他一次。 我再也不排斥同事给我介绍歌单,我隐约地感觉到这是建立人际关系的一种隐性新方式,让刚开始只晓得彼此名字的一群陌生人,迅速找到拥有相似人生经验的朋友。人与人之间有一座歌做的桥,走上去以后桥就会自动播放歌曲,如果你不是90年代至尊苦情歌的受众,那就走隔壁的桥,那边正在放〈伤心的人别听慢歌〉。 又是一年的圣诞,我又和朋友聚到一起。这次她看起来好多了,面色红润有光泽。我问她还在听〈像我这样的人〉吗,她说早就不听了。但她还是喜欢这个歌手,最近在循环播放他和别人一起合唱的〈如果有一天我变得很有钱〉。 我们还是在上次的餐馆,点了一样的餐食。这次她连一小块也不给我切,她说她刚下班,快要饿死了,叫我把自己的那份给她分出来一点。 更年轻一点时,以为不媚俗是一件很酷的事,发誓绝不做为了钱庸庸碌碌的大人。几年过去了,在认清世界没有绝对的悲剧,但也没有英雄主义后,才发现拼Apple Music一点都不丢脸。 我们不再像个内心满是创伤的小孩,尖锐又骄傲地说“你懂什么,你什么都不懂”。我们在走到人生的某个节点时,突然听懂某句歌词,也听懂了彼此迂回却带着关心的话外音: 最近有听什么歌吗?(最近心情怎么样?) 想不想知道我最近在听什么歌?(想不想知道我最近过得怎么样?) 你猜我喜欢听什么类型的歌。(在你眼中我是谁。) 21世纪烂透了,唯有歌能拯救啊。(21世纪烂透了,互相推荐一首歌,暂且度过这段难挨的日子吧。)
7天前
在MBTI流行以前,互不认识或彼此不很熟悉的人,大多以黄道十二宫打开话题:你是什么星座的。 水象。那你应该有点多愁善感吼,天蝎座除外。风象,你一定很爱自由!土象。那种吃早餐前一定要刷牙,做练习一定要从第一题开始做起的人,就是你吧。火象。你不要生气啊,我就是随便说说而已。 在我长大的小地方,大家也会问:你是什么宗教的。这里有很多人传福音,基督教堂也很多。我中学附近的一个基督教堂甚至建在清真寺旁边,每个周五提早放学时,可以看到教堂的门口敞开着,欢迎穆斯林暂时停泊车子。据说这个现象不可能会在半岛出现。 十字架和新月从远处看,离得非常非常近。 小时候我在家里做功课时,偶尔会听到外面有人说“Hello”。 探头出去往往会看到一对结伴的外国人男女。也不知道怎么称呼他们才好,我学TVB里面的人说“红毛的”,跟母亲说红毛的又来了。 母亲说直接朝他们摆手或摇头就好,如果他们坚持不走,再把门关上。以前这些方法总是奏效,我想不礼貌的行为在各个文化里是相通的。但某天突然就没用了。 这天只来了一个男人,但依旧是红毛的。高大男人的背后是个比他高出一个头的登山包。我已经摇头了,他却温柔地笑笑,接着朝我露出8颗白净的牙,很诚恳地说“just a minute”。 我想了想还是走出去。隔着篱笆门,决定给他一分钟的时间。他的手臂穿过门的缝隙之间,把一张宣传册放进我手里,问我叫什么名字。 我说我的名字是Cristy。 然后他说原来你已经是主的孩子。那没什么事了,宣传册留给你吧。主保佑你。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自己的英文名字会被误认为与某个宗教相关。考马来西亚教育文凭考试之前,学校会举办知识祈祷会。伊斯兰教的人用中型礼堂,基督教与天主教留在大礼堂,佛教、兴都教和没有特定宗教的人去图书馆旁边的小会议室。 第三拨人是最少的。东马的印度人少之又少,大部分学生都是信仰佛教的华人,主持祈祷会的外来师兄师姐干脆直接说中文。 说是祈祷会,但不知道为什么就介绍起了佛教的起源和释迦牟尼的身世。当时老师们也都在,他们是来监督学生有没有专心听讲的。我跟生物老师打招呼,听见她小声说:“你不是基督徒吗?” 我不是。 我们不被允许说话,我只能摇头,但心里很想问老师为什么会这样觉得。是不是因为我的名字。 有时我觉得自己的名字很陌生。我在没事做的时候经常思考:我怎么是这个名字。我怎么知道自己是这个名字。别人一叫我的名字,我怎么就条件反射地马上给出反应了呢。 虽然说名字是父母取的,但我忍不住猜测,是否有命定般的哪一刻,母亲在看见这个名字时突然想起她还没有出生的女儿,坚持要把这个名字给女儿。所以也不完全是父母取的,或许有某种肉眼无法企及的神秘力量,赐予了我名字。 我用这个名字生活至今。 我也尝试给自己取过好几个笔名。第一个姓蓝。我本来姓黄,但我觉得不好听,所以连姓都改了。第二个笔名借鉴了我当时很喜欢的一个作者名字。说是借鉴,其实更接近抄袭。作者叫顾西爵,我自己取的叫顾爵西。我喜欢“爵”这字的霸气,还把名字写在班级的桌子上。有天被曾经也看过小说的同学问起,我只好支支吾吾说自己把作者名字记错了,不愿意承认模仿笔名这种蠢事。 第三个姓闻人,单名霜,来自12岁时看的一本小说。闻人霜本体是一只白狐狸,他是书里一个不重要的配角。这本书是在学校附近的公共图书馆借来的。封面图是一个紫色长发的男人,穿着哥特式的衬衫。衣领那里有褶边,是白色的,被人写下“Super Junior”。留下痕迹的人很不文明,但我认同封面男人和Super Junior的颜值不相上下。 有人问我,书里有这么多角色,怎么就选了一只狐狸。我没能回答上来。这也许像父母给我取名,像月亮和太阳不会同时出现,也像人为什么要考试一样,本来如此。童年过得很漫长,每一天都像昨天的昨天,重叠了明天的明天。 我不是读书就是看书。 这本书很奇怪,明明是中世纪欧洲的背景,可是穿插了许多东方元素,狐狸竟然是九尾的。我记得里面还提到一个叫米迦勒的大天使,他是上帝御座前的七天使之一,最耀眼的天使长。他铁面无私地惩罚了书里所有犯错的人,就连心爱的人也不放过。 6岁时我就不相信世界上有圣诞老人了。可我却在12岁,童年快要结束时开始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守护天使。 不要犯错,否则会受到惩罚。 就这样,我无比虔诚地相信着这件事。甚至有天和母亲说,我觉得自己终有一天会去接受洗礼。 母亲不能理解青春期少女的胡言乱语,她只回复:“以后的事以后再说,明天先给我去佛堂上香,求阿公保佑你考试顺利。” 我后来就长大了。没有信任何宗教,但在大学时选修过一门“华人宗教”,听讲师一再提起同一句话:“这里只有学术讨论,不要强加个人的主观意愿。” 为了更理解课程,我翻看不同的书。看到《西方文学理论十五讲》时,发现作者提到了欧洲的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在这时最壮大,那时《圣经》里已经有完整的天使谱系了吗?我想知道米迦勒到底有多厉害。 但我始终没有去看《圣经》,我还有一堆论文要写。 写论文不是一件经常能顺利进行的事。卡壳或偷懒时,我常将它与小时候做不出数学题的烦恼相比。以大人的眼光来看,小学数学题肯定简单得多。但我也不想否认当初的痛苦。每个痛苦都是痛苦的,用现在的心境衡量过去并不会显得大方。 我在星巴克点了一杯星冰乐。店员叫我时,我拿过她递给我的饮品,上面正确地写着我的英文名字。 我花了钱,不想呆在宿舍,换了一个环境,却还写不出论文。塑料杯子顿时沉甸甸的,我突然产生某种奇怪的感觉,好像下单的结果是无限放大我这些天积攒的愧疚。 事后愧疚没用的,米迦勒会惩罚犯错的人。 米迦勒的英文是Michael。我记得当年那个想传福音,顶着大太阳站在我家外面的外国男人,他的登山包上简陋地缝着这个名字。 哪天我走在街上,听到有人喊出“米迦勒”这个名字时,我一定一定会停下来,也会回过头。那部电影《Call Me By Your Name》的名字取得真好。虽然他不记得我,但我知道他。 停止从星座或MBTI认识我,请从一个名字开始了解我。 所以,不管谁都好,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我会马上想起你瞳孔的颜色、你登山包的牌子、宣传册给到我时你用的是左手或右手。那天有很多很多功课,我已经不想做了,我跟母亲发脾气。你说没关系,总会做得完的,你是一个好孩子,主保佑你。谢谢你走出来,主保佑你。 米迦勒会惩罚犯错的人。但米迦勒最初是一个温柔的天使。 我已经有英文名字了,所以我不能叫米迦勒。 我为什么不叫米迦勒呢——我不可以的,我会犯错,再小心也会。可是我好喜欢天使,所以我选择了那只曾蜷缩在他脚下的白色狐狸的名字。 相关文章: 戴晓珊/如果人会死 露凡/听听那虫鸣 杨嘉婷/消失了的龙珠
1月前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