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黄秀仪

2星期前
走进新村的哪家餐馆或哪摊食档,或许也是与新村美味相遇的时刻。而那不单是一方的滋味,也是厨师的杰作,带给饕客一顿身心享受,回味再三。甚至可能是“镇村之宝”,是村民的生计来源,并令默默无名的偏乡起死回生。 话说在加亨新村有一道小吃,颇受乡亲父老欢迎,就连中学生及外地客亦趋之若鹜,即炸鸡脚。这本来是店家自己爱吃的下酒小菜,可随意请食客吃几支之后;他们大呼好吃过瘾,啃得不亦乐乎。 然后,这虽没列进菜单,但识吃者都会自动上门吃,一张又一张的订单使店老板忙起来。常常,这也是第一道疾速卖完的小吃,足见受欢迎的程度。 他不吝分享如何做炸鸡脚,毕竟这还需功夫跟经验才能事半功倍。总结来说,整个烹制过程实在很花时间,但为了宠爱自己的味蕾却很值得。 以下是他分享的炸鸡脚诀窍: 1.先是要清理和剪掉一支支鸡脚上的指甲,洗净,洗净,再洗净。 2.接着下锅,倒入适量清水,水量要盖过鸡脚。开炉火煮大概15分钟后,浸泡冷水一会,借此避免鸡脚粘贴成团。 3.然后捞起沥干,加入适量的盐、微量辣椒粉等拌匀,静置片刻后才下油锅炸熟即成。 更多相关文章: 【重拾新村生活法】黄秀仪/花大色艳的火炬姜花 【重拾新村生活法】黄秀仪/香气逼人的百香果 【重拾新村生活法】黄秀仪/瓜类里头的青蛇:蛇瓜
4星期前
1月前
2月前
2月前
农历新年前一个月,会做年饼的新村人多数先去杂货店找大饼桶,看看店老板是否能割爱。无论是租或买都行,这样才够装下自家的蛋卷、炸虾饼、炸鱼饼、炸菜饼等年饼。 这种大饼桶便是店里卖各种饼干的铁制桶,向来耐用;装饼或取饼也方便,又可节省空间,是新年的万能容器。而有经验的店老板,也会在卖完饼干后囤积饼桶出租给熟客,算是一种额外服务,又赚多一些利润。 在加亨新村(Kahang),早在三十多年前,杂货店就有这样的“服务”,一个饼桶的租金是一块钱,用完归还即可。由于租金相当经济,如果谁需要几个饼桶装年饼,得赶紧抢先来给租金拿饼桶。不然,肯定早就给早来者租去了。因此也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此外,这些饼桶不但在农历新年派上用场,开斋节跟屠妖节等佳节前,亦有友族也前来租饼桶,目的一样。这对彼此来说,可谓是一个省钱或生钱工具,皆大欢喜。 随着时代改变了,租饼桶也跟着成为过去式,换成饼桶得卖断而不再出租又回收,因为没有人力来处理。目前,村里的裕隆杂货店还有卖饼桶给熟客,一个两块钱,依然很受落。 更多相关文章: 【重拾新村生活法】黄秀仪/可菜、可果、可谷的白豆 【重拾新村生活法】黄秀仪/新村里的亲民人参 【重拾新村生活法】黄秀仪/新村的翡翠:鸡屎果
3月前
4月前
日前读到编辑靖芬书写的〈看专栏〉(2024年12月2日【星云】),勾起不少看专栏的回忆。特别是一直感恩报章副刊有专栏可读,那是编辑对版面的设计跟构想,逐渐丰富读者的视野与经验。而无论那些专栏内容如何,总有一些料想不到的收获。即便有一两个句子或标题让人细细咀嚼,便是一种享受。 回溯10岁开始学看报纸以后,着迷于方块字的我实在好奇,一个个方块字如何构建一篇500、800甚至1000字文章?这些文章宛如版面上的一亩亩文字田,一眼望去赏心悦目,读了更觉得作者的文思巧妙多元。所以,看专栏追专栏是必然发展出来的阅报节奏,即使一时看不到,也会先存起来等有空再看。浩于豪(画家翁文豪)、李系德、梅淑贞、继程法师、张木钦、游枝、张景云和跳舞兰等等是我比较熟悉的本土专栏作者,各有所长。 然后,我有了与专栏作者电邮交流的经验。那是我初中二追看的《南洋商报》星期天周刊专栏“南方的窗”,作者是(已故)赖瑞和先生。他行文深入浅出,文笔流畅亲切,常常能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得生动有趣。我读得很愉快的同时,学会好些生活知识。比如怎样选购芒果,红茶的品牌有哪一些及英文翻译的一些眉角。自然慢慢喜欢他的书写,过后不仅追看他的专栏,连他在文艺版的文章也是读得津津有味。 多年之后,他出版著作《杜甫的五城——一个火车迷的中国壮游》等书籍,自然是我的必买品。书里头的出版讯息附上联系电邮,我看到就很快寄出电邮,表达自己对他的感谢。谢谢他乐于书写,让我获益不少。教学和学术研究忙碌的他抽空回函,意外自己当年的专栏有“15岁的读者”。后来的我们断断续续地联系,聊着一些阅读跟书写的问题或资料,或是生活的一点小事至他书写《人从哪里来》时,我无意间提到单德兴教授的专栏提到哪些人的进化史,促成他与对方联络,有更多的讨论。更意外的是,他问我有哪家出版社愿意出版这本书?我建议台湾的几家出版社,并说明理由为何,他接纳及稍后告诉我一些后续进展。 这些情况显现阅读专栏的因缘转变是难以意料,却又如此奥妙可喜,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另一个没想到的是,当记者之后的我,写专栏是每月必做的工作之一。那是写给读者的“读者Blog”,内容主要是新闻的漏网之鱼或延伸,或是不能以新闻呈现的背后故事。这亦是比较柔软轻松的小文章,能给读者发现新闻中的另一面。当我在最后一篇文章告别读者之后,竟有读者拨打电话来祝福我,令人感动。 还有一个体验是,从专栏读者到专栏作者是从来不曾想过的事。不过,因缘使然,离职后的我接下海外一本佛教杂志《人生》的专栏,尝试在书写内容添入一点“佛学”。这样的经验也让自己能有机会与国外编辑交流,增长对海外出版及书写的一些面向的认识。 MCO之后,由于随手记录母亲的手作故事,《活力副刊》编辑邀请我开设“重拾新村生活法”专栏,书写新村的一些东西,每月两篇,我答应试试看吧。初始,我琢磨“新村”能写什么?从手作、植物、籍贯食谱或食品、器物等等,如何写才不会浪费编辑和读者的时间?期许如是的书写能言之有物,留下一点老一辈的生活经验给新一代参考,而不只是凡事都问谷歌。就这样写啊写,迄今刊载第71篇。 这段时间,我不时会遇到老乡亲问道:“这次你写这个怎样怎样怎样,下一期是写什么呢?我太太叫我一定要问,她很期待呢……”接着,他很热心提供我一些书写题材,就看适不适合了。再后来,我发现也有老年读者不太记得我的名字,但封了个绰号:“那个写Kampung/新村专栏的”给我,坦然接受。 其实,若谁愿意继续书写下去,谁乐意持续追读下去,均是双方的一种幸福,我们从中润养彼此,实在是一件美事。而这个过程的背后尚有编辑这位妙手的穿针引线。非常感恩。
4月前
4月前
5月前
5月前
6月前
7月前
8月前
新村人不时喜欢互相调侃道:“谁谁谁好像都不用买菜,只要在屋外的小菜圃、河边野地,山丘上或沟渠旁等地总会找到哪些野菜能当一餐的配菜呢!” 这段话的意思是指,乡亲父老不但对各种植物的认识多;而且是很珍惜地适量采摘,确保这些植物,包括野菜可源源不断地生长,如此才能永续地吃得到。 比如有人不喜欢吃苦瓜,可偏偏就有人偏爱苦瓜嫩叶做出来的“沙拉”,味道甘苦,清凉解暑。 苦瓜嫩叶可以吃? 可以啊!而且还是相当不错的滋味呢。 那怎么煮苦瓜嫩叶? 有的喜欢把苦瓜嫩叶加入指天椒和攀鲈(Ikan Puyu)同煮。或是与腌马鲛鱼及小辣椒同炒。有的是加入咸鱼和参巴“峇拉煎”一块炒或是煮椰浆,这些煮法均是很下饭的一道菜。 还有,想不吃辣的话,苦瓜嫩叶拿来炒豆腐,再加点酱油也行。有的是苦瓜嫩叶跟沙丁鱼捣烂成泥再煮一煮。有的是鲜品与热腾腾的白饭佐在一起吃,也很好吃,就如吃乌兰(Ulam)那样。 麻吉(Macik)邻居口若悬河地说个不停,我却已经惊讶于她们对苦瓜嫩叶的“天马行空”,煮法变化好大啊。惟仍多少也学到食材的一点新知识,果然是姜为老的辣。 更多相关文章: 【重拾新村生活法】黄秀仪/营养级别果然是“皇帝”的皇帝叶 【重拾新村生活法】黄秀仪/亦花亦菜亦药的夜来香 【重拾新村生活法】黄秀仪/孝男拐杖 日渐式微的丧葬习俗
8月前
20年前迄今,每逢光顾马来杂饭摊吃午餐时,习惯吃一些由蔬菜瓜果香草组成的“生菜”(Ulam)。而“皇帝叶”(Daun Raja)是我很爱吃的一种,即只要食摊上有这种绿亮亮的叶子便一定是先拿为快,且是不沾酱的吃法。纯粹是喜欢其清新的香气宜人,人生吃这叶子之后也很精神。 不过,当年也没特别去查资料,看看这种叶子有什么作用。倒是记得有些马来档主对我会吃“皇帝叶”感到惊讶,因为他们罕见华裔懂得吃,不免问我怎么会吃?有些友族是极喜欢叶子的味道而对之“上瘾”。 我说,就是爱吃,想念时便会吃马来杂饭,不然,就去农民市集找。但在城市是可遇不可求,还记得好不容易在某家超市找到时,价钱三级跳,却没打退堂鼓,照样付钱带回家吃个痛快。 多年以后的今时,我从阅读植物资料中慢慢知道,这“皇帝叶”何以称为“皇帝叶”?就是营养丰富多元,如高抗氧化、能降血糖血压血脂、抗菌和保护骨头等等,难怪友族同胞捧为珍宝,封为“皇帝”。 2022年,本地国立大学(UKM)的临床研究显示,“皇帝叶”还能抗失智及改善思觉失调等问题,是具有很高医疗价值的植物呢。 更多相关文章: 【重拾新村生活法】黄秀仪/亦花亦菜亦药的夜来香 【重拾新村生活法】黄秀仪/孝男拐杖 日渐式微的丧葬习俗 【重拾新村生活法】黄秀仪/千菜万菜,不如芥菜
9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