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黄美锦

挑选一件适合自己的衣物,对我而言是非常消耗脑力的选择题。因为选择范围不是只有一般试卷上的ABCD 4个选项,而是从一间购物广场里所有时装店的所有衣物,万中挑一。自己从事漫画创作,经常感叹为何现实中人们不能像二次元里的主角,累月经年穿同样的衣服也不会有人投以异样目光,自在度日。 像是鸟山明绘制的孙悟空、高桥留美子笔下的犬夜叉、哆啦A梦的野比大雄……或许是漫画家想要强化角色形象,也可能是疲于设计一件又一件的新衣服,这些漫画角色只需专注执行目标,极少有更衣需要。即使孙悟空因为激烈战斗而让衣服破烂不堪,但之后换上的也会是同款橙色武道服。比较起彩色动漫,在我看来身处黑白漫里的角色更占便宜,他们无需纠结自己是暖色肌还是冷色肌来挑衣,因为世界处在恒久的黑白灰状态。甚至于那些看似深浅不同的灰色网点,放大检视也只是间隔密度不同的黑点组成罢了。 遗憾的是自己并非身处二次元的平面人,所以还得依循繁琐的规律行事,根据不同场合及身型变化,调整衣饰颜色造型。而这还没提到衣物事前事后的洗涤熨烫收纳等。 对买衣服这种堆叠个人形象的日常,固然有像自己一样的不擅此道者觉得抓狂烦躁,但必定也有人不厌其烦沉溺其中。一直觉得享受选购衣服之人,必然目光如炬,一眼能从成千上万衣堆里,相中最合乎品味的那一件。怎料后来和友人聊起买衣服的话题,她却咯咯笑说:“女人挑衣服,享受的不只是结果,还有过程。看中一件从未试过的衣服,即便穿上后觉得没预想好看,但穿上后从镜子里看见一个崭新的自己,这宛如毛毛虫蜕皮成蝴蝶的一瞬间,最让人无法自拔。” 听了友人这番话,倒联想到美式英雄的超人与蝙蝠侠。不晓得他们在危机降临时,选择由头到脚更换另一套服饰,而非更省时省力戴个面具或头套来隐藏身份分,是不是就如友人说的——在捍卫和平的迫切中,偷偷享受变身的快感。 “变身”是少女之爱 “变身”是最受欢迎的经典戏码。西方除了拯救世界的漫威英雄,迪士尼卡通里灰姑娘被神仙教母轻轻一点,碎光洒下就身着华丽礼服的一幕,是无数女孩的童年美梦。神仙教母的魔法棒,帮助的可不只是灰姑娘,也是时尚行业的永动机。万千少女对“变身”的趋之若鹜,让衣饰潮流不断轮替运行,进而让繁华多变的时尚成为无数信徒不朽的追求。不过在追逐时尚这门课上,自己永远都只是吊车尾。 或许是刚迈入探索自我的青春期,许多初次尝试购买的衣款,往往穿了一两次便被雪藏封印,真正适合自己的少之又少,于是买衣相关的记忆,大部分都是不堪入目的悔恨交加。连带破罐子破摔,潜意识里就觉得衣服样式愈简单愈好。 透过镜像看自己的方式,每个人选择不同。像七龙珠的孙悟空以一套战斗服,从开局到结尾历经所有,曾是我最向往的择衣之道。这但日日月月坚持同一套本色依旧的战斗服、不惧他人碎言的雄心壮志,早消散在青涩年少时不羁的岁月中。 徒留的,只有一柜子纷杂凌乱的衣物。
2月前
我一直认为买书是件好事。因为它是你步入阅读这件事的初级门槛。借来的书当然也行,但因为自己感兴趣的书,难以第一时间在图书馆找到,所以自掏腰包购买就成为必然选项。即便真的在图书馆里见到自己心心念念的书籍,借回来阅读的时间也有限制。作为社会打工人,平日能够挤出阅读的时间其实少得可怜,在时限的催促下,原本打算细嚼慢咽的美味文字,也仿佛食之无味。 而向人借阅,则有更多忌讳。身边会买书看书的人,大多也是爱惜书本的人。要是阅读过程中不小心弄脏了书,即使可以买回同一本书给对方,那也不是原来的同一本书了。也或许当初对方买下这本书,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又或是这是别人赠送对方的书籍……鉴于上述种种理由,买书自然成为我的首选。 曾听闻在日本某些特讲究的看书人喜欢一书三购。即是同一本书买3本,一本拆封随身携带又或放在办公室,一本摆家里书桌上,一本则不拆封置在书柜作收藏。自己没有这种买了又买的癖好,只是当书本越囤越多,偶尔也会出现买过的书又误买的疏忽,但当中也有少数是自己特意重购的书籍。 少年时期对书本原来有正版翻版之分毫无认知,工作以后才知道原来自己之前收藏的漫画或文字书,有一大半都是翻版。从那时起便养成买书只买正版的习性。甚至有些自己非常喜爱的漫画,像是羽海野千花的《蜂蜜幸运草》,虽然已经买了整套翻版摆在家,却因为太喜欢这部作品,回头又再买了正版来收藏。结果重读了台湾尖端出版的《蜂蜜幸运草》后,因为两套翻译大相径庭,于是重阅时就像是在平行时空里和同部作品重新邂逅,细心对比两者翻译的过程,颇有意趣。 还有《小王子》这部家喻户晓的经典书,第一次阅读是在懵懵懂懂的中学时期。《小王子》故事虽简单,但有好几个性格鲜明的角色以及充满意涵的童趣对话,让我留下深刻记忆。某天兴致一来,决定购买不同语言版本的《小王子》,让自己书柜上有除了阅读功能以外的收藏品。甚至还热血上头地计划:只要学会一种新语言,就去买一本相关语言版本的《小王子》。最后自己也只收了寥寥数本不同出版社的中文版本和一本意外在马来书展里发现的巫文版《小王子》。这之后当初犹如要征服星辰大海的豪气万丈,就像漏气的气球悄悄瘪下去。偶尔翻找书柜看见它们,也不由觉得好笑。 不过重审过往这些年的购书经历,也越了解真正的喜好和方向。自己感兴趣的题材虽然一换再换,但对于只纯做摆设不阅读的收藏,则无法在自家书柜上占一席之地。 想知道更多自己原先不知道的事,才是自己买书阅读的动力。 纵然现在网络发达,想要知道的事情,似乎只要上网输入关键词,就会出现海量的相关资料。但这些未经整理的巨量资讯摆在眼前,如何消化整理成自己专属的知识库,是需要阅读能力的配合才能完成。现在许多的年轻世代,会把接触过许多资讯,误认为自己拥有了许多知识,有人甚至会把看了标题等同读完整篇新闻而大放厥词。 日本出口治明在《书的使用法》里慎重提及这句话:“只看目录和标题不等于读书” 虽然很多教导如何阅读的书本都有提到——要想速读,就先看目录和标题,把握一下整本书的内容。但平心而论,我的立场和出口治明是一致的。 出口治明认为读书是对作者思考的一种体验,只看目录和标题,根本称不上是读书。知识体系的建构,不能只仰赖碎片化资讯的堆积,还需要进一步整合与消化。一本书在编辑前,必然会经过严谨的资料筛选和编辑,然后以完整的脉络呈现其内容。这也是懒惰整理海量资料化为己用的我,虽然身处于方便搜索的网络时代,还是选择了买书阅读的理由。 网络上当然存在系统性整理知识后售出的服务平台,像是语言学习平台之类,所以自身也不排除透过网络平台来获取相关知识技能。但同一时间,来自网络的干扰和诱惑也真的太多太多了。一旦打开Wi-Fi,荧幕时不时就会出现无数通知(notification)来打断你的专注力。脸书好友上载了一张旅游打卡照、银行户头的某笔收款、购物平台的促销宣传、信箱里又收到了新邮件……(当然要是你想,还是能关闭相关功能,只是要知道这些窍门,就需要花一点点时间去搜索或是询问擅长科技应用的朋友) 于是最后,我还是选择了买书阅读。 虽然买书的速度真的赶不上阅读的速度,但每当知道出版了一本自己感兴趣题材的书,就会把它摆在心里一段时间。要是赶巧遇上书店有促销,就想都不想直接掏钱下单一气呵成。不过最难熬的也是在下单后等待书本送到的那段时光。要是这本书在实体店没有库存,而需要等待从海外运来马来西亚,虽不至于茶饭不思,但那隐藏的期盼难耐,唯有拿到书本的一刻才能疏解。 所以除了上网买书,我更享受去书店或书展买书的体验感。看到心仪的书,无需折腾等待即可拥有。 但同时我也害怕去书店或书展。因为失控买书的几率远比上网买书高太多。 曾经一度起过断舍离的念头,试图效仿风靡一时的日本收纳专家——近藤麻理惠,将家中杂物极简化。而显然易见的,自己积存最多的物品就是书。在整理过程中,每抽出一本书,自己却不断找出各种各样手里的书必须留下的理由,最后清除的书本,也不过寥寥。还好在整理衣柜时,却是秋风扫落叶的气势。这一件没怎么穿过,丢!这一件穿了不好看,丢!书本比对衣裳的待遇,孰轻孰重可谓一目了然。 重投买实体书的怀抱 随着年龄渐长,对未来搬家和居住空间的顾虑,多少有影响自己买书的决定和次数。 于是自己开始购买起不占空间的电子书。 要说电子书的使用体验,不同平台有各种不同优势,有些在价格上较廉宜,有些则在阅读体验上花心思。虽然购买电子书要比实体书的价格便宜,但在买了一阵电子书后,自己又重投回买实体书的怀抱。 原因在于自己的眼睛太不争气,长期对着屏幕容易疲劳不说,还出现老花眼的迹象。而且作为资深阅读人,不能一页一页掀翻的电子书,始终还是欠缺了一些手感。不过在即刻付款即可阅读这点上,电子书还是值得推荐的。 为阅读而买书,也是因为我深信生活中除了苟且,应该还有诗和远方。 我并不否定苟且,毕竟即便是圣贤也需要吃喝拉撒。更何况如你我他的一般人。只是在着重解决现实问题,像是缴清每个月信用卡账单和车贷房贷日常开销之余,人生应该还需保留一些不被鸡毛琐事捆绑的清醒和自主。而阅读就是其中途径。 在《小王子》一书中,小王子在第四个星球遇见的第四位商人,终日埋头计算夜空里星星的数量,并且自认发现并计算了这些星星数量的自己,便是它们的拥有兼管理者。“计算并占有星星”就是他人生的全部重心。而当小王子问他作为星星的拥有者会如何处理这些星星时,商人只是一味地强调他认真计算了这些星星并把写着它们数量的纸张放进抽屉即是全部,而无法进一步为小王子解惑:人到底如何拥有星星? 小王子对商人说:“我拥有一朵玫瑰,我每天为她浇水,我还有三座火山,我每个星期都会把它们全都清通一遍。我连其中那座死火山也会清得干干净净,说不定哪天它会复活呢。我拥有火山和花,这对她们都有好处。可是你对星星并没有好处……” 自认拥有很多很多星星的商人,一辈子也无法理解,在小王子的观念里,和一朵玫瑰的互动、清理活火山这些看似“不重要”的事物,要比计算星星的数量并占有它们更为重要。 一直以来不断买书囤书的我,或许在某层面上也和计算星星的商人重叠。但还好除了想拥有这些书本,我更渴望去阅读书里承载的知识,让自己知道更多不知道的事,架构独立思考的能力,而非人云亦云的随波逐流。 我不喜欢强逼不喜欢阅读的人读书,因为不是自愿或发自内心感兴趣的事,即使做了也不会有对应的收获。阅读不应该是被强制的行为。 但如果某天从未想要阅读的你,打算去找一本感兴趣的书籍,买下它,带回家翻开,读它。 点亮阅读技能的你,或将发掘出一个崭新的世界。 相关文章: 梁文聪 / 拥有黄山料……是否一件羞耻的事? 成安然:我乐于做山料粉
4月前
为了深入研究黄山料,我需要一个山料粉,而且是言之有物,智能正常以及不会一语不合就跟我吵架绝交的人。说真的这还真不容易,但还是被我找到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喜欢黄山料的朋友:成先生。 “哪一些书你们觉得光是拥有就是一种羞耻?” 当然,羞耻只是玩笑话,纯粹咱们这些自命清高、恶毒文青对畅销作家、通俗文学的戏谑与自嘲。 我想,耻感清单上大抵就是《爱情教主的三十六计》、《人生的一百个必胜法》、《姐就是女王自信放光芒》……诸如此类的,封面是作家的脸的系列吧。 近年则多了一个名字——黄山料。 最初看到此人是几年前他在做自媒体的时候:鲜肉、童颜,很有特色的瞇瞇眼,挺有辨识度的,看起来温温吞吞人畜无害,但不知为何总觉得有点装、有点端,总是讲着故作高深的话,好像已经看透人生历尽千帆,但内容空乏,既不精辟,亦无韵致,更没有什么说服力,不明白怎么那么多人转发他。 然后看着他走红,也开始看见有很多人骂他,好奇之下阅读他的文字,顿感无比惊讶、困惑…… 什么?就这? 我怎么好像看了什么却好像什么都没看? 甚至觉得像ChatGPT生产出来的东西,似是而非,有形无神。 这种神奇的感觉,让我想起当年黄小琥的那首:“相爱没有那么容易,每个人有他的脾气……”那时候市面上痴男怨女都集体感动,说歌词写得太有深度了那般让我“黑人问号”…… 等等,就这? 你们是没听过林夕方文山黄伟文吗? 难道不想吃些好的吗…… 但黄山料就是红了,还越来越红。红到已然成为一种现象,成为当代的一个符号。无论我们喜欢他还是讨厌他,都无法避开他。他总会流传在社交媒体,称霸在各大畅销排行榜上,风风火火地出现在每年的KLCC书展里。 他的文字我无法理解,他讲的那些悬浮干话(例如:“月薪25万及3万的人烦恼是相同的”)也着实让我翻白眼。庆幸的是不喜欢他的人很多,在岁月流淌中奚落他嘲笑他已成我辈中人的休闲日常。 有时候也会觉得自己好讨厌,偶尔也会抿心自问——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文人相轻吗?难道就不能Shut the fuck up 开心地看着人家享受你不屑的吗?非得要say something不可吗? 我想,或许是时候该踏出同温层,放下批判、偏见,尝试去理解另一些人、另一个世界。 与山料粉的倾情对话 为了深入研究黄山料,我需要一个山料粉,而且是言之有物,智能正常以及不会一语不合就跟我吵架绝交的人。说真的这还真不容易,但还是被我找到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喜欢黄山料的朋友,成先生。 我:“Tell me everything.” “阅读他的东西时,有一种同伴感,虽然生活依然孤独,但是至少在孤独里有个伴。例如他说过:没人有义务懂你,也没有人应该照顾你的情绪。每次我情绪发作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没有人在乎你长大了该自己学会包扎自己的伤口,不需要在那边唉唉叫……或许对你们“大人”来说,这不是很简单的道理吗?但是情绪失控的时候,总是想要撒娇,哪怕是没关系有我在啊之类的废话也好……你这个鄙视的表情哈哈哈哈,好啦他的书就是生活小品,也不适合成年人。”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奇怪,你不是那种没看书的人,不是没见过市面的,若说温暖疗愈、主打陪伴和提供情绪价值,不是还有很多更好的选择吗?” “的确有其他选择,但是吃不下啊!现代人都怕说教,讨厌居高临下的教主和智者。” 我:“我理解如今的读者、年轻人不喜欢看长文而倾向金句,但要说金句,一针见血无过于李碧华,哪怕如今许多人不屑的张小娴,光是她那句——恋爱让人变回小孩,而分手却让我们学会如何当一个大人……就足以让她名垂千古。黄山料有哪个金句可堪同列?” “对我来说是:有时分开,是为了让彼此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就这?这不是我日常会讲的话吗?” 这现象很有趣,我们每每苦口婆心对身边的朋友讲一百万个金句他都没反应,然后不知哪来的抖音、IG网美的什么智慧疼痛、扎心伤感语录,他却突然醍醐灌顶,奉若神明……我的真的是白眼翻到上西天还看见如来佛祖并与他对视一眼。 “哈哈哈,要配上时间地利人和,还有催情的音乐。” 我:“我知道了,以后我说话前会布置环境和开背景音乐。” “太不符合你的人设了,而且以你的好笑对方只会笑场。” 我:“也是,最近手机萤幕裂了,人们看见都会问我手机怎么了,我都说:不小心摔碎了,跟我的人生一样,然后大家就会大笑……我想要是黄山料,他应该会说:有时候人生的裂缝不是坏事,反而会带来莞尔一笑,因为有裂缝,光才能照进来……” “黄山料会更浅白。” 我:“他会怎么说?” “人生碎了也没关系,总有人心疼,最重要的是你要心疼自己。人生不是努力变得完美,而是努力让不完美变得有趣。” ……我又看到佛祖了。 鄙视黄山料,了解黄山料,成为黄山料 “我有努力去尝试拿起他的书阅读,但很奇怪,好像生理本能的会 blank 掉,我看他的文字整个画面是糊的,而且又很多赘字,絮絮叨叨。” 我还是不明白为何我就是Get不到,明明每个字都浅到一个爆可是组在一起我便眼前尽是迷蒙,难不成是需要破译方式还是有什么阅读门槛。 “说真的我也不觉得他写得好,但是情绪价值这件事是跟写得好不好无关的。可能是他会给到粉丝一种朋友般的温暖吧,例如他会跟粉丝在网上聊天,在书展会主动抱抱每一个读者,给受了伤却不敢讨拍的读者一个借口。我曾在签书会观察读者的反应,他的读者很多我看到就是眼神空洞,像重病伤患,感觉风吹一吹就要散的那种。这些人都很需要被温暖,生活中却遥不可及,无法拥有。” 我:“蒋勋、陶杰、董桥、刘墉要抱你呢?” “你说这些高大上的人会抱我们吗?” 说得也是。 我想,应该是一种茫茫人海中遇到“同类”的感觉吧?一种互相扶持,一起成长的陪伴。如果人生就是不断在修行练功,有时候一个比自己高一、两班的师兄手把手教你,会比一代宗师站在高处对你仙人指路、拈花微笑来的好。 “好比求学时代我们不会找老师做功课,而会找同学,哪怕他糊涂搞错,那就交叉感染要死一起死呗。” 听到这心中扑哧一笑,岂不是《甄嬛传》齐妃给富察贵人讲考题,考试十分的帮五分的补习。 不过,我也逐渐理解了。在这个菁英社会,让底层老百姓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连多愁善感、脆弱迷惘的权力也被剥夺。人在受伤、痛苦的时候,往往会变成孩子,只听得懂最浅白的话,只吃得下软软糯糯的东西。但有时候恰恰是这软糯的东西,在某个时候能给人力量,甚至救人一命。 比起网上流传的各种有毒的思维,隐藏在糖衣里的PUA,阴骘诡道的厚黑学以及那些“狂情贝勒侨格格”、“霸道总裁爱上我”……罢了你们还是奔向黄山料吧。 是不是可以说,山料虽可耻,但有用……?(日剧《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我问你最后一个问题,你给我说实话。如果黄山料是个邋遢猥琐中年大叔,你还会粉他吗?” “毁灭吧,直接灰飞烟灭。” 更多文章: 作家黃山料 / 被骂亦是被看见 成安然:我乐于做山料粉 脸书文章3则/梁文聪 那一晚,他因为一扇门而哭了/梁文聰 网友 / 梁文聪(自谑:“败坏青年”)
5月前
编按:你是颜控(或称:外貌协会)吗?英文有一句: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毕竟外在不代表内涵嘛。尽管如此,编辑还是得把版面编得好看一些…… 2024年农历新年期间上映的一部中国喜剧《热辣滚烫》,核心内容传递出女儿当自强的独立精神,但戏外的绝大部分观众,更乐于把注意力聚焦在导演兼女主贾玲减重100斤后的苗条身段上。比起内在,人们似乎较容易为外表所倾倒。 颜择雅《向康德学习请客吃饭》里收录的〈美貌是修行〉就一语道破:比较起需要深入调查才能知晓的财富或才智,美貌就是毫无门槛一目了然的优势。 文中提及2013年巴黎知名的乔治餐厅(Le Georges)离职员工爆出餐厅秘不外宣的规则:餐厅带位人员以客人容貌为指标,俊男美女享有顶级座位,相貌长得抱歉者则被带到角落。老板若不满意某些客人坐窗边,还会斥责:“是谁让那丑八怪坐那里?” ◢“美”并不稳定 美貌会抓住眼球是不争的事实,但作者也揶揄:“眼球却很容易上当”。只要有丑男丑女陪衬,长相普通的人就会瞬间拉高颜值。这样的对比显现出美貌的不确定性。美貌无法像财富能够实体转赠他人,也无法像才华一样可以创造新事物,美貌的不安定要素太高,就像白雪公主的后母每天追问魔镜自己是不是最美的女人,当某天魔镜终于吐出刀刃:“你不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白雪公主才是。”紧抓美貌不放的继母就原地黑化了。 尽管如此,对美貌趋之若鹜依旧是人类本能。现代人拿起手机拍照前,打开美颜滤镜设置已成常态,尤其所谓“颜值网红”,直播出镜时若忘了开滤镜,极大可能引发史诗级公关灾难。温和点的观众只会关掉视频取消关注,暴躁点的观众恐怕就是实施网暴了。 这样的“颜控行为”,难道是现代才有的现象吗?非也非也。接下来这两本书《魏晋有美男》与《颜值》将佐证对外表的重视,无论东西方,颜控是古往今来全人类的共识与偏好。 《魏晋有美男》文笔通俗,语调活泼,带领读者认识魏晋时代流帅百世的13位美男子:竹林七贤其中两位名士阮籍与嵇康;传说中帅得惨绝人寰而被吃瓜民众活活“看死”的卫玠;被洛阳妹子丢瓜果示爱而留下“掷果盈车”佳闻的潘安;被誉为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的兰陵王高长恭……(其余人恕笔者不一一列举) 为本书撰写序言的萧牧之认为,对颜值的热爱自先秦以来就史不绝书,只不过到了六朝(尤其魏晋),人们对美貌的执着超乎寻常。东汉时期的乱政以及战火连绵之下,知识分子对经学框架的信仰有所动摇,于是转而把心神投入在个人本身,放大自我感官,尽情享受声色之欢;从此魏晋的审美从儒家赞扬的谦谦君子开始扩展,民间对美的标准变得百花齐放。原本用在女性身上的貌美形容:“唇赛点朱”、“肤如凝脂”、“面似月下白玉,腰赛风中杨柳”……这些偏阴柔美的特质,魏晋时期却在男性间成为名士风流的外挂。从现代视角切入,就跟娱乐圈受人追捧的花美男系明星有些类似。 ◢在魏晋当美男,有好有坏 换成是中国其他朝代,要评论一位男性,关键在他是否具备忠孝仁义等品格特质,但在魏晋只要你貌美肤白,即便本质上是草包或小人,也会收获来自粉丝的瓜果手帕来肯定你的颜值。潘安便是一例,此人美则美矣,但他实际是个趋炎附势的谄媚小人。因为拼命巴结当时的权相贾充,与他标榜高洁的诗文作品大相径庭,一千年后元代诗人元好问也不由感叹:“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不过跟潘安同居洛阳城的颜控民众来说,甭管潘安皮下长啥样,他们就是纯粹爱着他那张好看的皮囊。 不过处于魏晋这个动荡不安的朝代,美貌有时是加持,也可能是带来灾祸的根源。其中一位美男——慕容冲便验证了这点。慕容冲是前燕帝慕容俊之子,也是十六国时期西燕第二位皇帝。慕容冲12岁时,前燕被前秦所灭,一夕之间从皇子身分降为俘虏,更糟糕是当时秦王苻坚看上了慕容冲与其姐姐的美貌,将二人同时纳入后宫,少年慕容冲于是成了以色侍人的娈童。再看回每天被一堆路人围观导致精神压力过大的卫玠,颜值过高似乎也未必是件好事。 ◢古代面相学,靠不靠谱? 但无可否认,对长得好看的陌生人,人们都会不自觉产生更多的亲近感。看见陌生人的第一眼时,大脑就会从对方的外表搜集讯息,以判断如何回应对方。但问题来了,我们从对方长相搜集到的印象信息,是否准确呢?由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亚历山大·托多洛夫撰写的《颜值》直接给了当头棒喝——你从他人脸上看到的,不是对方的本质,而只是自己的刻板印象。 为了印证理论,亚历山大教授将西方面相学的盛衰历史梳理整合,更附上许多与脸部讯号相关的科学实验结果和导论(这妥妥就是要用一堆硬核历史和数据来砸醒颜狗之举)。 面相学的源头始于鼎鼎大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撰写的《面相学》被考证是最早的面相学著作。书中提出一个观点:人类外貌可以和动物的特性挂钩一起。像是鹿、野兔、绵羊等毛发柔软的动物,胆小柔顺;而狮子、野猪这些皮毛粗糙的动物则胆大勇猛。以此推导出——拥有粗糙和柔顺头发的人,也相对拥有勇敢与懦弱的反差性格。 亚里士多德的面相学论说雏形在16世纪被意大利学者乔凡尼·巴蒂斯塔·德拉波塔给扩展,其著作在欧洲有二十多种译本,并在后来获得面相学派的大明星——约翰·卡斯帕·拉瓦特极力推崇。 拉瓦特当时是颇有名声的神学家,他编写的《论面相学》甚至还找来歌德绘制插画(牛逼不?),著作一出版便成为贵族和顶尖知识分子的必读书,一度出现这样的传闻:若没有拉瓦特文字描述和书里的版画作为参考对照,人们甚至连个仆人都没自信雇佣。 遗憾的是,《论面相学》一点都不科学,内容更多是今日看来等同宗教与种族歧视的言论堆砌而成。当时许多有识之士以理性反驳拉瓦特的著作,加上因为拉瓦特对若干友人肖像的任意诠释造成身边人不满(连当初帮忙画插画的歌德也被拉瓦特的基督教狂热做派给吓跑了),此后拉瓦特就走下了神坛。虽然拉瓦特没能成功替面相学赋予科学身分,但他著作的内容思想却感染了19世纪文化,造就了普罗面相学的黄金时期。 ◢坏人有样子看的吗? 同个年代还有一位不得不提的人物——法兰西斯·高尔顿。这位提出“先天 vs 后天”(nature versus nurture),对地质学、气象学、生物学、统计学、心理学都有所贡献的知名科学家,却在下半生执迷于遗传与优生学而声名狼藉。他研究通过面孔与指纹来区分能干与无能之人。1905年德国成立了第一个优生学协会——“种族洁净协会”(Race Hygiene Society),高尔顿成为了此协会的荣誉主席。1911年高尔顿离世,之后纳粹党掌权德国期间,高尔顿的一本著作成为了所有德国学校的指定教材。某程度来说,纳粹德国实现了高尔顿生前的优生理想国。 虽然我们不知道如果高尔顿亲眼目睹大屠杀时会有什么感想,但他曾对“平均图像”(pictorial averages)这项以失败告终的试验给出以下结论: “我已经为许多犯罪群制作了无数张合成照,结果一反预期。他们的肖像创造出平庸的脸孔,没有一丝邪恶写在上面。他们个别的脸孔够邪恶,但邪恶的方式各不相同,而且当这些邪恶处结合起来,个别的特色就消失了,余下的尽是下等人的平凡样貌。” (备注:“平均图像”实验原理是把大量囚犯的照片影像重叠融合,最后拿出一个类似平均值样貌作为犯罪者典范脸) ◢别让印象妨碍你认识人 尽管种种实验证明了样貌和人格特质并不等同,但从远古至今,人们依旧对美好的外貌报以更多的善意。衣冠楚楚的骗子总是比一个衣着邋遢的乞丐更容易骗取我们的信任。人们总是学不会在做出决定前,把这些看不到几秒的视觉印象影响力减到最低。大多数人(包括研究脸孔的心理学家)会假定每张照片都是对相片中的人面貌的忠实呈现。如果这个假设成立,也就代表每张照片都能捕捉到相片中人的性格。而实际上静止图像捕捉到的,只是某个人生活中的某个特定片刻,而非个人特质。单是不同角度的光影投射,稍稍调整皮肤表面的状态,就可以让同一个人产生不同形象效果。像是打光塑造更立体的五官,让人显得性格更为坚毅。让人脸藏在阴影中,则让人看起来阴沉抑郁。而我们从对方的长相收获的讯息处理方式,更多源自个人经验、文化教育等固定观念,而非对方真正的一切。 虽然面相学研究最终已被认为是伪科学,但就外貌影响印象的效果而言,在绘画上可以产生有价值的辅助。漫画鼻祖鲁道夫·托普费尔(Rodolphe Topffer)虽然对于现实世界里脸部印象的准确度保持高度怀疑,但他支持把面相学当作创作漫画人物的工具。 对于虚构的创作,面相学提供了一定的逻辑作为基石。但也要记得,就像是一个优秀的演员,可以用同一张脸,融合演技与妆容技术,饰演出不同的角色一般。我们看到的每一张脸,未必眼见为实。 唯有谨记这点,我们才能在人际交往时,不会把第一印象的信息照单全收,以偏概全,而阻碍我们去了解他人真正的内在与价值。 相关文章: 【世界读书日特别企划】大书虫阿姨写给外甥的书话 【读家说书】黃美錦 / 毛茸茸私房书推荐 【读家说书】黄美锦 / 居者无其屋,怪谁?
5月前
编按:423世界读书日,无须特别提醒,资深读书人自然会一往情深地读下去。青少年呢?我们的孩子、外甥侄儿呢?本期特别企划,介绍大人小孩一起共读这几本书。 身为一个有阅读习惯的大人,自然也想让家中小孩培养阅读的习惯。 外甥上小学一年级时,我曾带着“恶趣味”给他送上英文数学等作业参考书(笑),但为了避免外甥接触太多硬绷绷的课本、参考书,从此“闻书色变”失去感受阅读乐趣的能力,我便常送他绘本、童话等趣味读物。   我买的书,外甥真的有读! 送给外甥的第一套绘本,是日本儿童绘本作家工藤纪子的经典著作《幸福小鸡系列》,画风细腻、故事充满童趣,成了我购置绘本时的首选。那时候正值新冠大流行,政府落实了全国行动管制令,导致外甥只上了一个月幼儿园,就必须蜗居在家不能出门。也就是那个时候,《幸福小鸡系列》成为了外甥最喜爱的读物,每次和家乡亲人视频通讯,都会捧着绘本,跟我讲述里面的故事,甚至会把书贴近镜头,指着书页上的每个小物件与我分享。看到外甥如此“捧场”自己选购的书籍,于是同样出自工藤纪子笔下的《野猫军团系列》、《小企鹅去旅行系列》陆续被寄回老家。 无法预知行动管制会持续多久,所幸工藤纪子的图文书,给孩子的童年稍稍增添一些明朗的色彩和自由的想像,让孩子透过图文,与小鸡一起去游乐园、与小企鹅一起搭乘火车轮船去旅行、与野猫一起制造美味的咖哩饭……是阿姨当时唯一能给外甥的快乐时光。 侄儿告诉舅舅:人就像水分子 此后,自己的阅读书单开始扩大,掺入以孩童或青少年为对象的书种,有时还因“这本或许可以给外甥以后上中学时看”的想法而买下某本书。 吉野源三郎的《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购入的。 今年3月宫崎骏凭借《苍鹭与少年》获得第二座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篇奖。这部动画内容是宫崎骏的原创作品,但原片名字——《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中文翻译即是: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是宫崎骏特意引用小说家吉野源三郎在1937年创作的小说书名。 虽然已出版83年,年龄算得上是一本爷爷书,但待阅毕,我才明白书腰上印着的“日本百年最爱书籍”、“老师最想推荐给国高中生的读物第一名”这些文案,并不是大放厥词。 全书围绕一名绰号为小哥白尼的少年视角展开,讲述他在生活中遇到的不同日常事件,透过舅舅的引导,慢慢建构起对“有意义的人生”的思考脉络。 书本开端,小哥白尼从高耸的建筑顶楼往下望,看着密密麻麻的人流,对自己也身置世界洪流其中这点有所触动,进而对舅舅感叹道: “人,就像水分子一样。” 在众多的人群中,个体本身是非常渺小的存在,但大部分人都不会觉察这点,经常抱着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模式,理所当然觉得自身的判断不会有错,也擅自认定自己有资格制裁看不顺眼的人(即便自己只是大河里的小小水分子)。如果每个人根据这种“理所当然”,以自己的利益喜好来抉择行动,那将是一个怎样的未来? 砍断自己和他人的链接,把自己的一切凌驾于他人之上,我们不能说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可也绝对不能说对人性的发展是有利的。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现在拥有的一切科技便利和服务,是几代人共同协作才能达到的境地。假设拿一碗面做例子,简单拆解开所有材料:菜、鸡肉、面、碗、汤匙和筷子,这些各自需要菜农、养鸡厂工人、面粉厂工人、制造碗和汤匙的工人、货车司机、超市员工……光是一碗面,就需要这么多人互助分工后才能做出来。细细深究身边每一样物件,才会发现人与人无形的链接网,其实要比肉眼所见更为繁杂绵密。 当然不是说服从集体是唯一的正解。在书里,舅舅给予小哥白尼的,不是非黑即白的道理或直接的答案,而是以大人的经验,从旁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想法,鼓励小哥白尼寻找出属于自己的答案。很显然,作者认为每个人需要拥有独立思考能力,才能为社会前进的脚步,找出更多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案。 日本民族一向崇尚集体协作,也认为每个职业都有其价值。这种价值观不仅体现在《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也烙印在另一本《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工作?》的字里行间(同样被我列为外甥长大后必读书单XD)。 孩子问大人:上学的意义? 有鉴于才上二年级的外甥已经会像哲学家苏格拉底那样,询问身边大人自己上学读书的意义何在?于是在见到这本虽然受众群为国中生和高中生的读物,就先买电子书看了一遍,最后拍案决定买下实体书带回家给妹妹。希望她读完后,可以给她儿子更完美无瑕的回答。 对我个人而言,这是一本即便已毕业了的大人,也值得一阅的好书。 本书以漫画穿插,讲述工作的意义为何,并且开拓一般人对如何工作的认知。如果询问身边的人,十之八九的人会以“钱多事少离家近”这三大原则为基准,但工作本身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若是只把工作用金钱单位量化取舍,而不把己身能力喜好等纳入考量,这样的人生走到尽头或许会有种空虚的失落感。当然,赋予工作金钱以外的更多意义,并不是认同资本对职工的剥削(貌似有社会意义的工作普遍上薪水较低,如义工、图书管理员等)。本书第四章里便有提到工作有分成“好的忍耐”与“不好的忍耐”,像是初期入职的累积经验,是属于好的忍耐,而过长的工时、工作环境太差则是不好的忍耐,这样的黑心企业在日本时有所闻,甚至也有了“社畜”这样的贬义词语来比喻为公司卖命的员工。 另外,本地青少年对工种的认知也非常狭隘。书写〈我的志愿〉此类作文,会发现来来去去谈的职业都是医生、老师、律师、工程师,更多的其他职业则是一问三不知。本书里从探讨个人兴趣,像是喜欢足球,并不只限于当足球员,还可以考虑足球用品开发人员、运动防护员、运动记者等,让阅读者了解到,某个兴趣点可以衍生出的工作种类其实五花八门,甚至因为AI的兴盛,许多新的工作应运而生。但可能因为缺乏周遭大人的指引,又或者家里大人强势的把自己过时的认知套用在孩子的职涯规划上,于是孩子就只能从传统认知里有出息的职业选择医生、老师等。 若是家里有青少年,建议不妨和孩子一起阅读讨论上面提到的书籍,或许身为大人的你,也将重新思考人生与工作的意义,并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延伸阅读: 相关文章: 【读家说书】吴惠春 / 阅读要主动出击! 【423读书日/我的阅读笔记】在笔记里阅读,在阅读里笔记/疯木圣上(马大中文系学生) 【423读书日/我的阅读笔记】走路与跳舞:我的两种笔记习惯/旺记(南方大学学院中文系硕士) 【423读书日/我的阅读笔记】谁在我的书上乱画?/谢敏洁(书籍编辑)
7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