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黃面

婆婆家位於森美蘭州瓜拉庇朥的一個小鄉村。一間小木屋建在土著的土地上,左鄰右舍都是巫裔同胞。這凸顯了馬來西亞的團結精神。至今,每月的租金還是50令吉,從不漲價! 小時候,每隔一兩個月,我們一家人都會回鄉探望婆婆。還記得那年,爸爸駕著那新買的普騰威拉,我和哥哥坐在後座看著天空數星星,弟弟則坐在媽媽的大腿,一路威風地回鄉。我們兩兄弟都很喜歡回鄉,因為可以逃避補習和作業。但是,有潔癖的我卻擔心了起來。因為婆婆家那由木板搭建的廁所是在屋外的,讓我上大號有了一大難題。我不只是害怕門縫下鑽進來的蛇鼠,也怕被人偷看,加上那難聞的臭味,實在令人心驚膽跳。最終,我選擇醞釀個兩三天後,才回家上大號。除了白天擔心蛇鼠,我也很怕晚上被蚊子攻擊。 每次回鄉,第二天的早餐必是炒麵和炸肉圓。婆婆的炒麵是一大盤的黃面,加上蘿蔔絲和藏在裡面的雞蛋絲。小時候的我不懂事,時常嫌棄平淡無味和千篇一律的家鄉家餚。其實那是婆婆對兒子和孫子們愛的表現。剩下的炒麵就是婆婆的午餐和晚餐。我們離開時,婆婆還會端上一碗人參茶給爸爸補補身體。我也嘗過一口,苦中帶甘。雖然我在城市長大,但也體驗過喂小雞、撿雞蛋、爬椰樹、摘椰子和紅毛丹等等的活動。那都是我美好的童年回憶。 吃黃面就像吃榴槤,有些人吃得齒頰留香,有些人恨之入骨。我非常喜歡炒黃面。平時的便當裡除了黃面,還有那一些小蝦、包菜、蘿蔔絲和雞蛋絲。經過微波爐加熱後飄出來的味道,每一口都回味無窮。某一天,我在沒有預先通知的情況下急衝衝地趕回醫院值班。午餐時,我打開媽媽匆忙地為我準備的便當。除了黃面,就只有蘿蔔絲和雞蛋絲。我吃著那獨特的鹼水味,勾起了婆婆炒黃面的回憶。是的,那是我遺失很久的味道。 5年前走失至今未尋獲 為何說遺失呢? 那是因為,婆婆在5年前的農曆新年前失聯。那年的我還在砂州某家醫院值班。那天的早晨,接到了爸爸的來電,讓我頓時六神無主。電話中爸爸急速又簡潔地告知,婆婆從昨天傍晚出門後就沒回家。叔叔和姑姑們即刻離開各自的崗位,回鄉出一分力。我也向院長申請特假加入搜尋團隊。我們除了在報章上刊登尋人啟事,鄉親也號召大眾到處尋找,希望儘快尋獲走失的婆婆。有些熱心人士提供賞金,有些人則請大師做法事。大家齊心協力,不放過任何一絲尋獲的希望。 其實婆婆記憶衰退已經有一段時間。還記得,她最喜歡去離家不遠的覺華寺廟。“婆婆,你為什麼喜歡去寺廟?”某日,我隨口一問。“我去那裡做義工,向菩薩祈求閤家平安呀!”婆婆看著我,帶著微笑說。 有一次我們在回鄉的路途上看見婆婆的身影,就順路載她回家。後來我們才發現婆婆當時不認得我們,以為我們是路過的好心人。回想起當年,如果提早尋求醫物治療,可能結果會不一樣。 我們嘗試在屋後的小溪及附近的橡膠園尋找了很多遍。每一次都以失望收場。現實打敗了理想。搜尋團隊的人數也越來越少。親戚朋友也必須回到各自的工作崗位繼續生活。那小木屋從此安靜了。唯獨等待的是那電話鈴聲。可惜,卻再也沒響過。 每一年的農曆新年或清明節,我們一家大小都會到覺華寺祭拜婆婆身前安排好的靈位。心裡默默許下心願,希望婆婆是被一家好心人收養。如果不幸身亡,也希望婆婆可以提早入土為安。人生無常。還記得我的另一半說過一句話,死亡不可怕,怕的是死亡後漸漸被大家遺忘,就好像沒存在過一樣。而婆婆那一盤充滿鹼水味的炒黃面,是我永遠忘不了的味道。 ​
8月前
最怕標榜“沒有鹼水”的麵館。一看馬上掉頭。黃面的彈性來自鹼,無鹼面軟棉棉癱成一團,虛有其表,毫無個性,比太監不如。 中國現代四大發明,粥飯粉面,最愛是面。尤其“黃面”,在我國最普遍;和粿條及米粉三強鼎立,是餵飽全民的大眾主食。 潮州歇後語有句“憖過吃炒麵”最妙。先說什麼是“憖”:原意“願”,潮語通“癮”。酒憖、煙憖就是酒癮、煙癮。“憖過吃炒麵”指某人性慾特強,比想吃炒麵的慾望更大。可見面在生理需求上只僅次於性。 黃面標準名稱是油麵。除了大馬,常見於東南亞,甚至歐美唐人街都不難找到。正是“海水到處有華人,華人到處有黃面”。去到哪裡,我還是漂洋過海來吃你。 [nonvip_content_start] 黃面最療愈,不管咖哩、清湯、幹撈或炒麵,就是要看到黃面才心寬。尤其炒麵,一定要這種油麵,炒個烏黑,加把菜心就很美味。小時外婆家祭祀酬神,除了白斬雞、炸蝦卷、豬肚湯、炒芋圓,一定要來一大盆炒麵才圓滿。禮成眾人搶雞搶蝦,傻孩獨愛炒麵,讓慈母為其智商擔心了多年。 一般人吃亞三叻沙,都愛標準的“叻沙粉”。這是綠豆粉製成的半透明無味細條狀物體。咬不斷,嚼更亂,發明者該得個大獎。個人吃亞三叻沙只要黃面,還得一再交待,不然上桌的一定是標準的半透明膠條。 也有人以為這種“叻沙粉”是粗米粉。粗米粉是真正米制,帶米香,即咬即斷,不會和牙齒過意不去,還可飽吸湯汁。馬來同胞賣叻沙多用粗米粉,其他業者對這種不明物體不離不棄,原因待考察。 愛黃面,主要是它的鹼水味和韌度。 咬下麵條,感其爽韌,流行說法叫“口感”、“彈牙”;甚至棄中文不用,以字母“Q”字代替。無言。中華軟實力要真正抬頭,有待國際英文雜誌的飲食文章用漢字形容食物。 最怕標榜“沒有鹼水”的麵館。一看馬上掉頭。黃面的彈性來自鹼,無鹼面軟棉棉癱成一團,虛有其表,毫無個性,比太監不如。 除了韌度,黃面的亮麗色澤,來自另一“功臣”硼酸。和鹼水一樣,兩者都令保健人士聞之色變,堪稱絕代雙毒。 硼酸據知已被禁止廣泛食用。它在食物加工上功效很多,增加食品彈性和保水性外,還可防止食物迅速變壞。麵條不至淪為太監,就是靠它。 絕代雙毒過量食用,當然有害,輕者不適,重者致癌。本人身經百戰,渾身是毒,照吃不誤。只不過再愛吃,也不會常吃。生命苦短,好吃的太多,何必為區區麵條深陷毒海? 適量最美。少許毒物,有助加強免疫力。更何況,天下至毒,也不可能毒過人舌。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