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4天前
主持人: 你好。我今年40歲,談了幾段戀愛都沒有成功。一年半前,我認識了一位男生,他43歲,為人老實並且很勤勞。交往4個月後,我們很相愛就同居了。 最近,我覺得我們也應該結婚了,就通過朋友的介紹找到了一家輔導中心做婚前輔導。在輔導過程中,我的男朋友坦誠他之前交過26個女朋友,也和每個女朋友發生過性關係。 有一次又到了輔導時間,由於我遲到了,我的男朋友就在櫃檯等我。那時候他一面等我一面用手機看成人電影,不小心被那位輔導員看見了。 後來在輔導的時候,輔導員就一直用暗示的方法問我男朋友,過去交過26個女朋友是否有性癮的問題,我男朋友叫他不要再問,可是那位輔導員一直把話題轉回來,還好像陰陽怪氣地暗示我,我男朋友在公共場合看成人電影是不自愛的行為。 那天結束時,輔導員還問我對結婚是不是應該再慎重考慮,我狠狠地白了他一眼。婚前輔導就專注地探討婚姻課題,看將來的事就好,為什麼他這麼雞婆要探討我男朋友過去交過幾個女朋友,還有他看A片的興趣,我是未來老婆我都不介意。 我覺得這位輔導員一直在挑撥離間,輔導不是應該教人如何勇敢去愛的嗎?我想徵求第二個不同的意見。 愛情勇士 完善婚前輔導 全方位探討婚姻課題 愛情勇士: 你好,謝謝你分享你的經歷。 年屆40,經歷了幾段曇花一現般的感情後,於一年半前你終於遇見了一生所愛。短短4個月內,這份感情便情深如海,你和男朋友彼此承諾,願意廝守未來。 然而就在你們用心地為婚姻做準備時,婚前輔導的經歷卻如同一盆冷水當頭澆下,原本還在熊熊燃燒的愛火,立即化作嘶嘶作響的水蒸氣,讓人倍感掃興。 情深之人,理當步入婚姻,也理當接受萬人祝福,因此我完全可以理解你現在的不服氣和困惑,尤其是當你的男朋友坦白了他過去的26段情史。 這對你們而言只是一池淺水的漣漪,卻引起了輔導員的警覺。過程中,輔導員的眼神和語言,就像一支冷箭,穿透男友的過去與現在,穩穩地刺在兩顆情濃意蜜的心靶上。 在他的提問間,你感到的不是溫和的指引而更像是審視和挑撥,彷彿執意要在你們之間找到不可原諒的罪證才肯罷休。 你護愛心切,不禁怒火中燒。對於那位雞婆輔導員你雖想除之而後快,但你仍懷揣著對愛的憧憬,想聽聽另一把聲音,以讓希望之火重新燃起。 愛情需要勇氣婚姻需要智慧 是的,愛情需要勇氣,婚姻卻需要智慧。愛情靠兩顆飛躍的心碰撞,婚姻卻是兩顆理智頭腦一生的合作。 因此,婚前輔導的目的不僅是幫助你們更好地愛對方,也在於確保你們的婚姻建立在牢固的基礎上。即使輔導過程可能涉及到探討一些敏感或難以啟齒的問題,但其目的是幫助你們更加透徹地理解彼此,而不是破壞你們的感情。 通常來說,完善的婚前輔導是全方位地探討婚姻課題,包括雙方過去的經歷、現在的狀態以及對將來的展望。婚姻是一場兩個人一起長途跋涉的旅程,旅途中,越早知道對方的行李箱裡裝了什麼,越能少經歷一些不必要的波折。 那位輔導員的提問,看起來像是“管太多”,但換個角度想,這些討論只是提前打開那些可能會帶來困擾的小匣子,識別潛在的風險,並提前做好準備。而且他的提問難道是空穴來風,完全沒有依據嗎? 婚前輔導非盲目撮合 婚前輔導也並非盲目的撮合,若是在這個過程中偵測到了潛在的危險信號(所謂的redflags),那麼這些問題都需要被反覆討論和深入思考,而非蒙起雙眼不看,選擇性忽視。 情深固然令人動容,愛情勇士也令人欣賞,但若一副沉溺情愛的模樣而少了幾分清醒與自持,目中唯有愛情,對好壞是非皆不聞不問,甚至把旁人的好意與關懷,當成了調侃,這則是愛情賭徒了。 [vip_content_start] 其實,大部分受過專業訓練又有經驗的輔導員,通常抱有更寬容和理解的態度。由於接觸過形形色色的案例,他們反而不太會對來訪者的人生故事定罪或過多幹涉。 可考慮另尋輔導員 然而你對這位輔導員的談話感到不適,也覺得他對風險相對地保守,並無法信任他的評估,這確實會影響輔導效果。你們不妨考慮另尋一位能與你們價值觀契合的,可以在輔導路上共舞,也能讓體驗更加有趣和輕鬆。 但是請記得,輔導不是為了聽悅耳的話,而是為了得到誠實的意見。人生有些課題本來就很難有好看又得體的包裝,在順耳的話與誠實的意見之間如何取捨,本就不易。 不過,你男友對過去的坦誠,以及你豁達接受的態度,都是構建婚姻的重要基石。誰都帶著一些過去的故事或是傷疤,既然你們的愛情可以超越這一些,那旁人的議論,也不必頻頻在腦海裡播放了。 無論你作何選擇,我都祝福你們的愛情能夠迎來更加幸福的未來! 博愛 ■小啟: 生活中,難免有不如意、不愉快;人生的道路上,偶爾會跌倒、甚至受傷。《讓心亮起來》願意聽你的細訴,並安排輔導機構為你排憂解難。 讀者無論在親子、生活、學習、職場、家庭、愛情、友情、感情、人際關係等方面,遇到困擾或感到迷惑,都歡迎寫信來交流,尋求心靈諮詢。 不過,《讓心亮起來》並不是一個來函必答,有求必應的專欄。主答機構有絕對權力拒絕答覆不宜在報上討論的議題,或是性質類似的問題。希望讀者予以諒解。 來函請寄: 《讓心亮起來》負責人 12, Jalan Maju, Taman Maju Jaya, 80400 J.B. Johor. 或電郵至:johorbahru@sinchew.com.my 博愛輔導中心新山分會 地址:02-45, Jalan Masai Jaya 1, Masai 81750 Johor Bahru, Johor 臉書:新山博愛 電郵:agapejb@gmail.com 電話:016-275 9195 工作時間:星期二至星期六(9.00am – 5.30pm ) 服務收費:半津貼制 如有任何疑問, 歡迎您撥打 016-275 9195
4天前
5天前
5天前
4月18日,火星從巨蟹座轉入獅子座,一直到6月17日,整整兩個月。火星象徵行動力、決策力和動力所在,而獅子座則充滿熱情、創意與自信。兩者結合,將為我們帶來一段充滿活力和機遇的時光。   這兩個多月,不再是偏向溫馨、安全感的氛圍,而是更鼓勵我們活出熱情、展現自我、追求夢想和勇敢嘗試的階段。通過以下5個關鍵提示,幫助你在這段時間裡更好地把握機會,活出精彩人生! 1. 創意帶頭:靈感噴發,勇敢表達自己! 火星本身就帶有一股往前衝的幹勁,而獅子座更是自帶創意滿滿的特質。 相較於4月18日之前偏向保守、傳統的氛圍,這段時間非常適合你發揮創意,尤其在以下方面: 文案撰寫 圖片設計 視頻創作 寫作與音樂創作 你的腦中可能會時常冒出點子,甚至覺得創意源源不絕。如果你一直想要做一些創意作品或表達個人風格,現在正是好時機! 這裡,給你3個實用建議: 一,每天記錄靈感:創意靈感稍縱即逝,隨手記下任何閃現的點子,不管是畫面、文字還是旋律。 二,多元嘗試:不侷限於熟悉的領域,挑戰不同風格或新的創意工具,可能帶來意外驚喜。 三,勇敢展現:無論是發佈在社交媒體、參加比賽,還是分享給朋友,別害怕秀出你的創意。 2. 戀愛滿城:大膽愛,盡情投入! 火星帶來行動力,而獅子座象徵熱情與愛情,這段時間特別適合談情說愛、結識新朋友。 相較於4月18日之前較偏重家庭、顧家的氛圍,這段時間更適合主動外出、結交新朋友,甚至可能快速萌發戀情。 如果你正在尋覓感情,這兩個月會更容易遇到吸引你的人。若已有伴侶,不妨安排浪漫的約會,增添情感火花。 這裡,給你3個實用建議: [vip_content_start] 一,主動出擊:不要只是等待緣分敲門,主動認識新朋友、參加活動,機會會更多。 二,大膽表白:若對某人有好感,不妨趁火星帶來的勇氣,主動示好。 三,共創回憶:嘗試與伴侶一起規劃新鮮有趣的活動,例如旅行、運動、手作等,感情會更升溫。 3. 純心決策:聽從內心,果斷行動! 火星掌管決策力,而獅子座代表純真和善良。此時,你的決策往往會更傾向於“我真正想要什麼?” 不同於之前以家庭、情感安全為考量的時期,這段時間更鼓勵你從“個人初心”出發,去爭取理想和目標。 你的內在可能會萌發強烈的慾望,渴望追逐夢想、突破現狀。不要壓抑這種渴望,它可能正是你內心真正的指引。 這裡,給你3個實用建議: 一,理清內心的渴望:靜下心問問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二,列出目標與步驟:明確自己想追求的方向,並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 三,大膽行動:一旦確定目標,別再猶豫,立即採取行動,火星的推進力會助你一臂之力。 4. 體驗生活:走出舒適圈,擁抱新鮮感! 火星象徵生命的熱情與動力,而獅子座代表玩樂、享受和體驗人生。 這段期間不再適合“躺平”或“縮在舒適圈”,反而更適合走出去、探索新鮮事物,體驗生命的多姿多彩。 無論是戶外活動、聚會,或挑戰新事物,都能讓你感受到生活的熱度和活力。 這裡,給你3個實用建議: 一,嘗試新活動:如舞蹈、攀巖、烹飪課,或任何你以前沒嘗試過的體驗。 二,結交不同圈子的人:新朋友可能帶來全新的視角,甚至打開意想不到的機會。 三,安排微旅行:哪怕只是一天的小旅行,也能帶來滿滿的新鮮感和愉悅體驗。 5. 照亮他人:分享熱情,傳遞正能量! 火星象徵活力,獅子座如同太陽般閃耀,天生具備感染和帶動他人的力量。 相較於之前的“以家庭為重”的階段,這期間更適合走出去,成為他人生命中的一束光。 無論是職場、朋友圈,甚至社交媒體上,你的熱情和信念都有機會感染更多人,成為正能量的傳播者。 這裡,給你3個實用建議: 一,積極參與活動:主動參加社團、團隊合作,甚至發起一個聚會,都能讓你在人群中脫穎而出。 二,分享你的故事:你的經歷、觀點、創意,可能正是他人需要的啟發。 三,給予鼓勵與支持:當身邊有人陷入困境時,你的鼓勵和肯定會為他們帶來莫大力量。 總結:讓火星在獅子座的2個月,成為你的閃耀時刻! 這段時間,活力、熱情、創意、冒險和人際互動都會成為生活的主旋律。 【1】勇敢發揮創意,釋放內心靈感 【2】大膽投入戀愛,擁抱情感火花 【3】跟隨內心渴望,果斷追逐夢想 【4】走出舒適圈,盡情享受生活 【5】分享熱情,點燃他人生命的光 記住,火星在獅子座的時光不是安逸的時候,而是屬於那些願意邁出步伐、積極嘗試的人。願你在這2個月裡,活出更耀眼、更自信的自己!
7天前
(芙蓉日訊)愛吃,也愛煮,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陳奕美不僅學會了用味蕾感受食物的滋味,也悄悄點燃了她對烹飪的熱情。 對她而言,烹飪不只是技能的傳承,更是一種連接家的方式,而那份熱氣騰騰的溫暖,從最初的興趣變成認真鑽研的動力,也成為她成長路上的獨特印記。 來自柔佛居鑾的陳奕美(57歲)從小就與廚房結下不解之緣,受到父母精湛廚藝的薰陶下,她逐漸掌握了各種料理技巧,尤其精通娘惹菜和傳統娘惹糕點的製作。 回憶起自己與廚房的“結緣”,陳奕美在受訪時透露,她所住的村莊當年沒有售賣熟食的檔口,若想吃到糕點或小吃,就得特地跑一趟市區。為了方便一家人的生活,也為了補貼家用,母親溫貴媚乾脆在自家樓下襬起小攤,售賣經濟米粉、傳統糕點、糖水等。 也就是從那時起,陳奕美與哥哥開始協助母親張羅生意,6歲起便在廚房忙進忙出,每個步驟都親力親為,而這一賣就是將近二十年。 她說,母親一開始並不擅長製作糕點,但她有一股不服輸的勁頭,總是買來各種糕點回家研究,甚至主動請教其他擅長的人,靠著不斷嘗試與摸索,漸漸掌握了各種配方與技巧。 “原本攤子只賣兩三種糕點,後來逐漸增加到最多可達三十種,像是九層糕、芋頭糕、白糖糕,還有最熱銷的椰絲番薯蛋(Onde-onde),母親後來都能輕鬆做出。” 正是這段經歷,陳奕美從小就打下紮實的廚藝基礎,並把這份熱愛延伸到求學之路,大學時毅然選擇了酒店餐飲管理系。 畢業後,她進入餐飲業深耕,繼續專研與研發各類料理與糕點食譜,一步步從廚房小幫手成長為真正的烹飪達人。 陳奕美曾在多家酒店的飲食部門工作,之後轉戰旅遊業,自2000年起帶領“美食團”走訪世界各地,不僅品嚐各地美食,也深入研究料理技巧,甚至學習糕點的製作方法。 然而,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迫使她停下腳步,經歷了一段迷茫期後,她迎來了新的轉機,憑藉在餐飲業逾30年的經驗,成為一名健康食品研發人員,展開了人生的新篇章。 但在此之前,她早已開始開設烹飪班,也出版過多本食譜,而樂於分享的她,總是把對料理的熱愛轉化為生活的力量。 本次受訪,她也毫不保留地分享了四道充滿對家庭回憶的料理,包括兩道娘惹傳統糕點——椰絲番薯旦及香蘭糯米糕、娘惹咖喱排骨,以及古早味牛油蛋糕。 陳奕美的父親是來自檳城的峇峇,但有趣的是,她製作娘惹糕點的手藝卻是跟母親擺攤的經歷學來的。 她說,雖然父親鮮少下廚,但偶爾一展身手時也不容小覷,畢竟他本身就是個“很會吃”的人,而陳奕美最愛的料理,就是爸爸親手煮的古魯瑪(Kurma)。 “雖然父親平時在家不常下廚,但只要村裡有筵席(Kenduri),他總會熱心參與幫忙,而每次我放假回家,爸爸都會特別煮上一鍋古魯瑪,就像是在用這道菜歡迎我一樣。” 除了古魯瑪,還有一道讓她念念不忘的,就是這次她特別分享的娘惹咖喱排骨。 她回憶起小時候家裡的廚房情景,那個年代沒有攪拌器,而娘惹菜又講究香料,必須一一搗碎,於是她和兄弟姐妹便圍著杵臼,一起出力幫忙,爸爸則在一旁準備其他食材。 長大後,廚房的角色輪轉,由她和哥哥輪流為家人煮飯,而父母則坐在一旁,看著孩子們接過這份味道與愛的傳承,並適時給予指導。 [vip_content_start] 由於從小接觸娘惹菜和娘惹糕點,陳奕美在製作傳統糕點方面累積了豐富的心得與技巧,也希望能讓初學者輕鬆上手,享受烹飪的樂趣。 在眾多娘惹糕點中,陳奕美認為椰絲番薯蛋是最容易上手的一款,不僅材料簡單,製作方法也相對容易。 不過,要做出好吃的椰絲番薯蛋,秘訣之一是要在麵糰中加入蒸熟的番薯塊,這樣不但能提升香氣與甜味,口感也會更加細緻柔軟。 她補充,如果手邊沒有番薯,也可以在糯米粉團中適量加入番薯粉,同樣能讓麵糰更加緊實、有彈性。 另一個小秘訣則是在將包好椰糖的麵糰放入沸水中煮時,一般看到麵糰浮起就可以撈起,但她的做法是,在麵糰下鍋後加入適量清水,再繼續煮至水再次沸騰,確保番薯蛋完全熟透,口感更佳。 由於父親常常外出工作,陳奕美從小與母親相處的時間更多,母女感情非常親近,她們常常一起看烹飪節目、抄下食譜,然後再一起動手研究嘗試。 其中最令她難忘的,是母親親手製作的牛油蛋糕,因為在她小時候,蛋糕並不普遍,懂得製作的人更是寥寥無幾,母親也是通過向村裡其他婦女請教做法,才學會了這項手藝。 她說,每逢孩子生日,母親都會親手做這個蛋糕,而陳奕美也在一次次的製作中,從母親手中學會了這份特別的味道。 “那個年代沒有奶油等裝飾材料,為了讓蛋糕看起來更精緻,媽媽會用彩色紙包裹蛋糕外層,再在表面撒上彩色巧克力豆,簡單卻充滿心意。” 如今陳奕美偶爾復刻這款蛋糕時,總覺得彷彿回到了無憂無慮的童年,那是一口咬下就能嚐到回憶的味道。 娘惹咖喱排骨 材料A: 排骨(剁塊) 500克 濃椰漿 120毫升 清水 1000毫升 材料B: 小紅蔥頭 10 粒 酸瓣 3粒 紅辣椒 5條 生薑 4公分 南姜 2公分 香茅 3支 姜花 1支(Bunga Kantan) 蝦米 13克 馬來盞/蝦醬 1小匙 豆醬 1大匙 辣椒幹醬 2大匙 咖喱粉(肉類) 2大匙 食油 4大匙 香料: 桂皮 1小支 小豆蔻 2粒 八角 1小粒 小茴香 半小匙 黑胡椒粉 半小匙 班蘭葉 2片 調味料: 鹽 半小匙 椰糖 1大匙 做法: 1.將所有材料B放入攪拌器搗爛至滑,倒出備用。 2.鍋裡燒熱4大湯匙油,倒入搗爛的材料和所有香料,以慢火炒香至辣油滲出。 3.加入排骨翻炒5分鐘至排骨轉色,注入清水和班蘭葉以大火煮沸,蓋鍋改用中火燜煮45分鐘至排骨鬆軟入味。 4.加入調味料和椰漿拌勻,繼續燜煮5到7分鐘至咖喱汁濃稠,即可上桌。 備註:排骨可事先焯水,將血水洗去;椰漿可用油扎椰絲幹(Kerisik)代替。 椰絲番薯蛋(Onde-onde) 材料: 糯米粉 100克 白肉番薯(蒸熟) 150克 普通麵粉 2湯匙 班蘭汁 40毫升 油 1湯匙 椰糖(切成小塊) 200克 白椰絲 適量 鹽 適量 做法: 1. 將椰絲蒸熟約5分鐘,加入適量細鹽拌勻備用。 2.將蒸熟的番薯加入糯米粉和麵粉,加入油拌勻,並搓成柔軟的麵糰。 3.將麵糰分割成小團並壓扁,在中間位置放入適量的切塊椰糖後,封口搓圓。 4.水煮滾後放入完成的小麵糰,等到麵糰浮起,撈出再沾上適量的椰絲即可。 備註:番薯可用黃肉番薯,或可使用兩湯匙的番薯粉代替。 香蘭糯米糕(Kuih Serimuka) 糯米材料: 糯米(用清水浸泡隔夜) 330克 濃椰漿 200毫升 清水 100毫升 班蘭葉 4片 香蘭精 3小匙 鹽 1/4小匙 粉漿材料: 粘米粉 50克 粟粉 90克 細砂糖 150克 濃椰漿 300毫升 清水 280毫升 班蘭汁 80毫升 雞蛋 1個 少許 食用青色素 做法: 1.準備糯米飯:將隔夜浸泡的糯米盛起後瀝水,鋪在蒸盤上,加入椰漿、清水、鹽、班蘭汁和班蘭葉,以大火蒸煮25分鐘。 2.將蒸過的糯米飯用叉子拌勻,然後把飯倒入一個已塗抹食油及鋪上香蕉葉的8寸圓形蒸盤裡。 3.把糯米飯壓緊,繼續蒸5分鐘。 4.準備班蘭粉漿:將班蘭粉漿拌勻,攪拌至糖融化,過濾。 5.將班蘭麵糊用中火煮至稍微稀狀濃稠,倒在糯米飯上後放入蒸爐,以中火蒸35分鐘至熟透,取出冷卻後即可切塊食用。 牛油蛋糕 材料: 牛油 250克 細砂糖 180克 雞蛋 4個 自發麵粉 250克 牛奶 50毫升 香草精 1小匙 做法: 1.準備一個7寸的圓型模具烤盤,並在內部塗上牛油及鋪上油紙,同時預熱烤爐至175°C。 2.將牛油和細砂糖打至松白,先加入一個雞蛋,攪拌至蛋液與牛油完全融合後,再加入第二個雞蛋繼續攪拌均勻,剩下的兩個雞蛋也需逐個加入。 3.倒入牛奶與香精攪勻,隨後加入篩過的麵粉並拌成麵糊。 4.將麵糊倒入烤盤裡,抹平表面,也可搖一搖烤盤,讓麵糊均勻的填滿空間。 5.放入已預熱的烤箱,烘烤50分鐘或至金黃色即可取出。
1星期前
2星期前
  主持人: 你好! 我近日對自己的生活深感無奈,每天像殭屍般活著,覺得人生活著無意義。我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會不會是自己太孤獨了呢?會不會是其他原因?我真的找不到! 我是一位四十多歲的青年,單身。我十幾歲時爸爸就不在了,一直跟著媽媽生活。我是獨生子,目前跟媽媽住在一起,照顧她。我有正常的社交圈子,朋友也不少。 面對工作感焦慮害怕 我有一份薪水不錯的工作。其實我不太喜歡現在的工作,甚至可以說有點討厭。我經常會感到莫名的焦慮和害怕,尤其是面對工作時。 我常常擔心自己做錯事、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擔心別人怎麼看我,甚至擔心再這樣下去我老來的生活應該怎麼辦。 雖然疫情已過,我還是居家辦公,除了買一些生活用品,我基本上就是關在家裡。每天除了工作,我就是躺在床上滑手機,有時會感覺心情鬱悶和低落。以前我會跟朋友出去喝兩杯、吃吃飯、上健身房或者去爬山等,現在什麼都不想做。 我其實前一段時間也看過醫生,吃了醫生給的藥,但看起來並沒效果。我偶爾也想不活了,這樣會不會比較好?以前我不是這樣的,我是真的不知道自己怎麼了?你可以幫幫我嗎?我真的不想這樣過日子! 阿升上 學習調整心態走出困境 重新尋找生活意義 阿升: 謝謝你的來信,願意將自己的困惑寫下來,透過細述,感受到你的無奈、焦慮和孤單。這向外尋求幫助的意義,更體現了對自己的珍惜。 單身的你,在工作之餘,也負起了照顧媽媽的責任,這份孝心實為珍貴! 你有不錯的工作、朋友,也有責任在身,但卻覺得人生活著無意義,甚至偶爾想過“如果不活了會不會比較好”。或許你不是對生命本身失去興趣,而是對眼下的生活方式感到倦怠,甚至有些迷失,你盼望日子回到從前。 認清事實狀態 接納情緒 我們的生活模式可能影響了心理狀態。缺乏運動、社交、長期困在家中,或許加劇孤獨感和焦慮感,讓人覺得日子和以前不一樣了。 當我們感到焦慮、害怕,甚至偶爾有輕生的念頭,這些情緒都是真實的,也是值得被看見的。雖然說在我們感覺無助的時候,我們覺得痛苦是挺可怕的,更可怕的是我們對痛苦的處理方式是逃避與壓抑。 認清了情緒的事實狀態,我們就算在無助時也要先接納自己的情緒,允許自己感到焦慮、孤獨、無助,是邁向療愈的第一步。 我們可以試著對自己說:“我現在感到痛苦,這是正常的。我允許自己有這樣的情緒,但我不被它控制。”通過這樣的自我對話,或許會發現自己逐漸從情緒的漩渦中解脫出來。 以正向心態應對問題 接著,我們應學習逐步調整心態,以正向和積極的思維應對問題,因為正向心態是增強內心力量的基礎。也許過程會不順暢,只要堅持和努力,就一定能走出困境。 樂觀地想想,當我們覺得人生活著無意義時,表示我們開始覺察和思考一些事情了,至少我們有了探究人生意義的動力。對生活深感無奈是否因為暫時失去了對生活的熱情與目標。 其實,生活的意義並不在於外在的成就,而在於內心的自我接納和認可。我們可以學習如何透過從小事開始,重新尋找生活的意義,過有意義的人生。 比方說,嘗試每天做一件讓自己或他人感到快樂的小事,例如為母親做蛋糕、給朋友打一個電話、或者寫一篇日記。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可能會讓我們重新感受到生活的溫度與意義。 當然,想要內心強大,我們就要有度眾的思維,把生命變成奉獻,那麼我們的人生將變得更有意義了! 專注產生強大的精神力量 面對工作的焦慮與恐懼,可能源於對未來的不確定感,也可能是我們沒覺察,一直在拼自己要的生活,慢慢變成慾求不滿或過滿,以至用消極的態度換取一些心理平衡。 所以,我們不妨以正向心態調節期待和降低慾望,專注問題讓自己成長,更自在地生活和工作。先了解不喜歡目前的工作的真正原因是什麼?自己是否可以通過學習增強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夠調整心態改變,也許無形中壓力會減少。 過度的擔憂只會讓我們陷入更深的痛苦。此時,可以試著放下對結果的執著,專注於當下的每一刻。只要能以專注的心,觀察自己的需要,凡事堅持付出努力,不過分苛求完美,就能產生強大的精神力量應對問題。 [vip_content_start] 我們也可以考慮轉換新的工作環境,思考是否有其他職業選擇或興趣可以發展,為自己的未來打開更多的可能性。 以智慧處理問題 只要內心有力量,我們才能以平和的心分析方法,以智慧處理問題。 比如說,居家辦公對人們造成的影響不盡相同,就算有孤獨感也並不一定是因為身邊沒有人,而是因為缺乏深度的情感連接。這時,除了家人,不妨嘗試主動找朋友溝通。 交友之道莫過於以誠待人,持續相互關心,不能過度干擾朋友的生活,平時也要學會傾聽理解朋友的想法和需求。 當我們分享感受與困惑後可能會發現,別人也有類似的感受,彼此的支持與理解會讓我們感到溫暖與力量。 來信提到曾經看過醫生並服用藥物,但效果不明顯,這可能是因為心理問題的療愈需要時間與耐心。不妨繼續與醫生溝通,調整治療方案。同時,可以考慮心理諮詢,通過與專業人士的對話,找到問題的根源與解決的方法。 在面對逆境時,嘗試以正面的心態釐清問題的根源,學習利用困境來改變自己的人生。培養內心的力量,適當的給自己打打氣,慢慢的摸索出一條自己舒坦的方式,眼前的困境將會慢慢的緩解。 祝福你。 主持人上 ■小啟: 生活中,難免有不如意、不愉快;人生的道路上,偶爾會跌倒、甚至受傷。《讓心亮起來》願意聽你的細訴,並安排輔導機構為你排憂解難。 讀者無論在親子、生活、學習、職場、家庭、愛情、友情、感情、人際關係等方面,遇到困擾或感到迷惑,都歡迎寫信來交流,尋求心靈諮詢。 不過,《讓心亮起來》並不是一個來函必答,有求必應的專欄。主答機構有絕對權力拒絕答覆不宜在報上討論的議題,或是性質類似的問題。希望讀者予以諒解。 來函請寄: 《讓心亮起來》負責人 12, Jalan Maju, Taman Maju Jaya, 80400 J.B. Johor. 或電郵至:johorbahru@sinchew.com.my 新山佛光諮商室(佛光山新山禪淨中心) 地址:48, Jalan Sutera Merah 2, Taman Sutera, 81200 Johor Bahru. 心靈專線: 1)017-289 0635 2)017-289 2134 3)017-289 3250 開放時間: 星期二至六 7.00pm──9.00pm 星期日  9.30am──11.30am
2星期前
2星期前
趁著開齋節短假,將最近爆火的Netflix影集《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一口氣看完。看完後心情久久不能平復。也許因為我是媽媽,家中育有青少年(小禹正好也是13歲,跟劇中男主角同齡),也許因為一鏡到底張力太強,值得思考的點太多,讓人看完後仍感心有慼慼,難以平息。 這部劇的編劇和演員功底都非常深厚,不只深入探討了社交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更細膩地表現了霸凌事件帶來的心靈戕害。有人說,這簡直就是“家長教科書級別”的神級影集,每個家長都應觀看,都會有所啟發! 如果單挑一個最讓我深思的點,應該就是在這個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家庭壓力下,孩子內心的難過、壓抑和憤怒,該如何被及時發現?大人該怎麼做,才能將內心逐漸扭曲,逐步走向黑暗的孩子拉回有光的地方。在一切都還來得及以前。 我們的學校,課太滿,要趕的課綱太多,根本沒有縫隙容下情緒教育。但是我們每個人不都有情緒嗎?別說小孩,大人有時心情也會莫名沉到谷底,不想說話,做什麼都提不起勁兒,只想一整天都捲縮在沙發裡。 當我們生氣、害怕、憤怒、覺得憋屈……當這些令人不舒服的消極情緒來襲,該如何排解?當學校沒辦法教情緒教育時,父母是不是就得補上? 問題在於,關於接納與排解消極情緒的議題,父母也沒有學過。上個年代,大家也都是在壓抑、埋藏、無視、忽視與否定負面情緒下長成大人再成為父母的,突然要轉換成“引領者”,還真不容易!好在,我們可以在陪伴引導孩子時,一步步重新學,也是好事! 給家長與孩子的情緒主題繪本 這一期,就給大家推薦美國資深心理學博士黛博拉·塞蘭妮的繪本《媽媽,我好難過怎麼辦?》。這是一本給孩子(也給大人)提供面對和排遣難過的繪本。 英國著名育兒真人秀節目《超級保姆》製作人喬弗洛斯特就說了:“這本書簡直讓人眼前一亮!對自己的感受有所體察,是父母教導孩子走出積極人生的第一步。在成長過程中,孩子不光需要父母的溫柔以待,還需要能在精神和情感上實現自我重振的力量之源。” 是的,覺察情緒、接納情緒並加以消化排遣,是人生重要的功課! 情緒主題繪本很多,像《我的情緒小怪獸》《菲力的17種情緒》、還有由另一位美國知名兒童心理諮商師康娜莉雅·史貝蔓編著的《我的感覺》8冊情緒主題繪本,都是暢銷全球的情緒教育繪本。 這本《媽媽,我好難過怎麼辦?》算起來,內容不會讓人“太意外”,但是,能夠讓父母一步一步引導孩子,說出內心的感受,同時學到“方法”,這點很重要!(沒人給家長採編情緒教育教科書,感謝有情緒教育繪本。) 做什麼事都不開心 “我有時候好難過,難過得哭起來。” 開篇,左頁短短一行字,右邊手插褲袋垂首飲泣的傷心男孩。孩子應很快能共情。 作者表示,難過的時候,我們不只會哭,還會藏起來,會亂丟東西宣洩。 “我有時好難過,難過得做什麼都不開心。收到禮物不開心。吃冰淇淋不開心。看著籃子裡的小兔子,也不覺得開心。” 讀完這些,“具象化”,是我首先想到的詞。感受和情緒是如此細微而感性的,甚至往往無以名狀。如果我們想要教孩子覺察情緒,就得先幫助孩子,學會形容那股胸口裡的鬱悶感覺。 把悲傷趕跑的方法 這天,作者寫道——“這天,我見到了一位諮詢師。她能幫助我瞭解自己的感受。” 很多時候,固有的社會標籤,會讓我們停留在“去見輔導員的都是精神有問題的,我沒‘嚴重’到需要去見的程度”。我想因為作者本身是資深心理學家,所以能點出“諮詢師能幫助我瞭解自己的感受”這個重點。 [vip_content_start] 諮詢師告訴男孩:“有時悲傷會變得很大很大,大到把所有地方都佔滿,大到快樂沒地方可去。所以,怎麼能讓悲傷小一點兒,讓難過少一點兒?” 是的,悲傷和難過的感受,是真實的,而且會“變大”。我們不能再用打壓式教養手法:“這有什麼好哭的?有什麼好難過?” 而將自己的,和孩子的悲傷和難過硬生生壓下,彷彿只要說沒有,難過就會不見。 既然難過是真實的,我們就要允許凝視它、擁抱它、不批判它,再學習化解。作者指出其中的方法,可以哭、可以暫時躲一躲、可以說出來、可以畫出來、可以捏粘土、可以抱柔軟玩偶,同時也可以聽喜歡的音樂、聞聞花香或嚐嚐美味健康的美食。 “多花些時間接觸大自然,也能把悲傷趕跑呢!”排遣負面情緒,我們總忘了大自然!大自然裡的陽光、微風和綠色,真的很療愈,如果我們可以在心情低落,不想踏出家門的時候,說服自己或孩子,走出去,去一趟公園,深呼吸,或許就會好很多。 善用5種感官緩解低落情緒 繪本的後面,附有“成年監護人實用指南”,提醒家長該如何留意嬰兒與學齡前幼兒的低落難過情緒信號。尤其這個低幼階段的語言發展尚未成熟,但情感上又比較敏感,會通過哭喊、煩躁或抱怨身體不適如胃痛、頭痛、耳朵癢等來反映和表達,我們應該覺察並應對。 指南里也提出應對方法,建議家長要善用“5種感官”——視覺、嗅覺、味覺、觸覺和聽覺,來緩解低落的情緒,讓孩子能從低落和無精打采的沮喪感和無力感中,逐漸恢復生機。 當然,我們不必排斥難過的心情,不必急著將它趕走。負面情緒是情緒感受的一個部分,我們要教會孩子觀察與覺知,同時讓他們知道,難過時儘量不要自我封閉,讓自己越陷越深,要懂得走出來的方法。 我一直在想,倘若《混沌少年時》劇集裡那男孩,在被標籤與霸凌的時候,有內建的自我認同感和自愈機制,是不是就能避免後來的一場悲劇。 如果教養路上,我們能做對幾件事,其中一件必定就是,協助孩子建立穩健的內在情緒接納與自愈機制,而且是,越早越好。那是我們能給孩子的,最棒的成長禮物! 願我們都能與難過同在,又能及時走出悲傷,積極擁抱生活,向陽生長。 《媽媽,我好難過怎麼辦?》 文:黛博拉·塞蘭尼(美) 圖:凱拉·泰斯(美) 譯: 劉宣谷 黛博拉·塞蘭尼 她是心理學博士,美國艾德菲大學的教授,還是一位獲獎作家和心理學家。她擁有三十多年的執業實踐經驗,專門研究焦慮症、抑鬱症、創傷和產後疾病,為患者提供心理支援與治療。 她曾在多家學術期刊發表抑鬱和心理創傷的相關論述,並接受過《紐約時報》、美聯社和NPR(美國國家公共電臺)等多家媒體的採訪。此外,她還是走上TEDx演講臺的演說家,並曾擔任NBC電視節目《法律與秩序:特殊受害者》的技術顧問。 她出版過《您的孩子和抑鬱症》(Depression and Your Child)《康復信》(The Recovery Letters)《鼓舞人心的希望》(Inspiring Hope)等書。 凱拉·泰斯 她是童書作家兼插畫家,是圖畫小說家還是一位充滿蓬勃生機的服裝裁縫,出身於一個被藝術和音樂包圍的家庭。泰斯的工作室位於紐約州中部,工作室裡塞滿書籍和布料。除此,泰斯還會和丈夫一起為兩個女兒的足球比賽和音樂劇演出應援助威。
2星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