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快讯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1星期前
编按:你看过烹饪节目《甄能煮》吗?这档在美国与加拿大播出的节目,主持人是位华裔厨师,每集都会为观众示范一道中国菜的做法。《甄能煮》自开播起一直维持在高收视率,今年已是播出的第46年。一档讲中餐的节目在北美地区深受喜爱,离不开主持人高超的厨艺还有充满创意的食谱。 这期的【非常人物】,就一起来认识这位华裔厨师——甄文达吧。究竟他为何烹饪?今年75岁的他在烹饪这条路上又有何计划? 报道:本刊特约 杨林宜 摄影:本报 黄安健 全球知名烹饪节目《甄能煮》(Yan Can Cook)主持人甄文达(Martin Yan),是一位成功将中国饮食文化带入美国和加拿大主流社会的华裔厨师。尽管他走遍各国,尝遍了无数美味佳肴,但他始终怀念小时候母亲经常做的煲仔饭。 “小时候母亲经常做煲仔饭,一根香肠3个人分着吃。米饭上盖着香肠、菇,还有切丁的鸡肉。当香肠的油脂溢出,整锅米饭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对他而言,这是一煲诚意满满的饭菜,因为砂煲相当保温,当一家人围坐一起分享美食后,砂煲仍散发着余温。饭菜吃完后,锅底还贴着锅巴,加入点茶或汤汁,便又成为一道美味佳肴。 直到现在,他依然很喜欢做煲仔饭,笑言“一锅熟的煲仔饭可以省去洗碗的麻烦。”然而,他真正珍视的,是那份母亲手煮的家常菜,那个深藏在心底的独特味道。他说,绝大多数人最难忘的味道,往往来自父母的家常菜,那道味蕾记忆成为许多人永恒的心灵慰藉。 让厨房成为快乐的地方 甄文达在国际饮食界享有地位,但他依然保持谦逊,热衷于学习新事物。《甄能煮》节目播出至今已46年,累计超过3500集,并在全球数十个国家播放,观众数以亿计。这是他坚守餐饮业的动力之一,除了将推广中餐文化视为使命,更重要的是能为他人的生活带来正能量。 “我希望这档烹饪节目既有教育性,又富有娱乐性。”他说,烹饪应该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如果烹饪对人们来说太无聊,谁会愿意在家里做饭呢?“所以我想让厨房成为一个快乐、有趣的地方,这就是我常说的:‘If Yan can cook, so can you.’偶尔我也会说:“If Yan cannot, don’t even try.” 全力追求美食是对儿时生活的补偿 甄文达于10月初访马,出席第6届《世界顶级美食大奖》颁奖礼(World Top Gourmet Awards 2024),并荣获“杰出高级厨师特别奖”。他在活动前夕接受媒体访问,尽情发挥搞笑本色,但当谈及自己的人生际遇时,显得格外认真。 甄文达1948年出生于中国广州,成长于中国近代历史上极为艰难的时期。在他出生之前,父亲经营着一家餐馆,母亲则是杂货店的东主。从小“近厨得食”使得他的嗅觉和味觉尤为敏锐,能够分辨出各种味道的优劣。进入19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匮乏,为了解决全民温饱问题,中国开始实施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民间生意逐渐转变为国有或集体经济,甄文达父母的生意也被国有化。 当时,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依赖于配给制,日常所需的粮油和肉类都靠粮票、油票、肉票等来维持。甄文达小时候常常饿着肚子入睡,因为每个月他的家庭只能分到4盎司的油和两斤肉。那时的肉多是肥猪肉,没有牛肉和鸡肉,因为猪能吃剩饭,好养活。 “因为没有足够的食物,我小时候总是很难过。如今我们可以自由地走进商场,买到售价高达200美元的补丁或破洞牛仔裤,但在那个年代,中国人的衣服全是补丁。我总是提醒自己,如果有机会走出去,我一定要全力以赴去追求美食。” 生活艰苦也没放弃烹饪 父亲在他5岁时不幸离世,母亲未曾接受教育。13岁时,甄文达有机会前往香港求学,并在亲友开的烧腊店学艺。1967年,他获得了香港海外烹饪学校的文凭,其后受推荐赴美深造,于1975年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取得食物科学研究硕士学位。 初到美国时,由于经济拮据,他无法住在学校宿舍,只能与5名同学合租一间偏远且廉价的公寓。那里没有床,他们席地而睡,轮流烹饪。尽管生活艰难,他并没有因此而沮丧,也没有让后来的成就蒙蔽自己的双眼。他始终记得自己的初衷,惦记着世上还有许多孩子仍然饿着肚子入睡。他不曾过于安逸,尽管工作忙碌,从未聘用助理,凡事亲力亲为。 他寓工作于娱乐。疫情前他的工作几乎满档,每个月工作25到26天,参与各种活动,从未感到疲惫。疫情时,各行各业受到沉重打击,他肩负起社会责任,积极与当地餐馆合作举办义煮,为前线人员提供免费的膳食。 “人的一生中只能做到有限的事情,影响有限的人……有许多年轻厨师告诉我:‘我小时候看过你的节目而受到启发,现在成了厨师。’这让我感到满足,知道自己为他人做出了一点贡献。我并不是为了赚钱而工作,我相信只要做好厨师的本职,人们自然会被吸引而来。我不是救世主,无需拯救每个人,但如果能帮助和启发一些人,那就很好了。” 挑战不同身分 甄文达在餐饮业的旅程中从未止步。他因对饮食和餐饮业的研究与推广获得了约翰威尔斯大学颁发的美食博士学位,以及科罗拉多厨艺学院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他还荣获多个重要奖项,包括由太平洋海岸厨师协会颁发的安东尼·卡雷姆荣誉奖,入选《世界名人录》和全美华裔人士十杰,并在2022年获得被誉为“饮食界奥斯卡”的詹姆斯·比尔德终身成就奖。 2004年,甄文达应导演毕国智之邀参与电影《海南鸡饭》,饰演餐厅老板,开启了演艺之路。2015年,他在马来西亚录制了美食节目《马来西亚味之旅》,2018年再次来到马来西亚拍摄农历新年特备节目《厨神驾到》。此次再访马与媒体交流,虽然好友“Chef Wan”(旺师傅)没到场,但甄文达不断地打趣对方,活络现场气氛。 不得不提甄文达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一项技能:20秒内给鸡去皮拆骨。这也“奠定”了他在家仍然“掌厨”的地位,因为他调侃自己的妻子处理一只鸡要5小时。 当被问到自己与大马喜剧演员黄瑾瑜(Uncle Roger)的炒饭哪个更好时,甄文达故作严肃地说:“Uncle Roger,我是Uncle Martin,我比你 [vip_content_start] 年长。你做蛋炒饭才20年,但我做蛋炒饭已经60年了,所以我觉得我的蛋炒饭,可能比你的更好!” 保持热忱才能走得长久 其实,甄文达的人生哲学是互相提携,他总是提携后辈,也鼓励年轻厨师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但他坦言,厨房工作非常不易,只有梦想还是不足够的,必须要保持热忱,才能走得长久。 他说,许多父母往往将厨师视为地位不高的“厨房佬”,反倒希望孩子完成学业后选择体面的工作。然而,这种刻板印象亟待改变。“我想告诉大家,我们这些‘厨房佬’中也有硕士甚至博士学位。我常常在不同场合中强调,行行出状元。许多父母不鼓励孩子从事厨房工作,却不知道很多师傅的收入远超许多大学生。” 甄文达谈及中菜未来的挑战与发展时,他认为,未来的中餐发展必须脱离传统的师徒制,应该与不同的师傅学习,吸收多元的经验。 他也说,中菜制作较为繁杂,尤其粤菜需要很高的技术,讲求“手势”,但“手势”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厨师的用心。同时,粤菜对食材尤其是海鲜的要求特别严格。虽然新鲜的食材至关重要,但成本往往难以控制。 此外,许多海域的污染问题也影响了海鲜的质量,包括河鲜。许多工厂设立在河边,导致河水受到污染,从而影响了河鲜的安全。 至于人工智能(AI)是否会取代厨师,甄文达不否认生活需要与时俱进,适应变化,每个人都在追求不同的事物,包括美食。尽管市面上出现了炒菜机器人,但菜单的创作和料理的灵魂仍需厨师来掌握。厨师是主导者,而机器人也并非美食家,但随着越来越少年轻人选择当厨师,饮食行业需要科技的辅助,来减轻厨师部分的劳动负担。 边探索在地美食边学习 作为一名烹饪老师,甄文达总是乐于四处寻觅美食,以丰富自己对不同地区饮食的体验。他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并指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像马来西亚的榴梿,因得天独厚的土壤和气候,其品质难以超越;又比如我国著名的肉骨茶,正是历史文化与地理环境交织所形成的独特饮食特色。因此,每到一个地方,他总是第一时间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 “去泰国就只吃泰国餐,去韩国就吃韩国餐,若到访德国仍执意找中餐,对我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我想,当我试着去欣赏当地的食物,这样才能回来与观众分享我的旅行趣事,例如,韩国泡菜不仅限于腌制的大白菜,它实际上指的是任何经过佐料调味和腌制的食材。这些食材在发酵后能够产生有益菌,带来健康益处。” 甄文达说,每个地方、每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饮食文化,促使他不断地探索与学习。“没有哪道菜或菜系是我的终极追求。我一直在学习不同城市的在地饮食文化,并不断期待遇到让我心动的美味。” 甄文达注重养生,他还特别主持了一系列与养生饮食相关的节目,并请教中医师教导观众如何健康烹饪和养生。 在疫情期间,工作受到影响,甄文达决定在美国旧金山的家中打理果园,种植各种蔬果和香草,随时就地取材,烹煮健康的菜肴。 “最重要是吃得健康,不要暴饮暴食,均匀饮食,还有每天坚持做运动。”甄文达每天都坚持一定要做力量训练,若是在家,他早晚饭后会出去遛狗。 他希望自己保持健康,并且长寿。“看看那些总统候选人,都要80岁了,所以我觉得他们能做的,我也能做到。世界卫生组织评估人类的寿命不断延长,未来人类活到120或以上并非不可能。医学不断进步,人们对食物的认识也不断增加,我们懂得如何均衡饮食,也会选择更好的饮食方式。我希望我能活到110岁,但能否实现并不重要,至少这是我的目标,才能继续为社会作出贡献。” 更多【人物】: 影视界里的侠士毛尖 为人民看烂片 书法家王冬龄/乱书是自己的艺术语言 创作歌手戴佩妮/不给自己设标签 叛逆玩音乐
1月前
41岁的王耀毅,当初放弃在新加坡经营得风生水起的手机维修与买卖事业,回国后投身农业领域,创办富农贸易有限公司(Michael YY),专营肥料买卖。从初期独自开车沿街拜访寻觅客户,到现在拥有10间工业厂房面积的仓库、10辆不同规格的送货交通工具…… 报道:本刊特约 黄佩玲摄影:本报 林添喜、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靠一包肥料,扭转命运与人生;再靠智慧与远见,奠定事业的原则与方向。 以上这句不是抄自小红书的爆款文案,而是切切实实取自王耀毅实实在在的创业故事。年仅41岁的他,健硕俊俏,早早成家、生子并立业;放弃了在新加坡经营得风生水起的手机维修与买卖事业,回国后投身在陌生但他认为潜力无限的农业领域,创办富农贸易有限公司(Michael YY),专营肥料买卖。 从初期独自开车沿街拜访寻觅客户,到现在拥有10间工业厂房面积的仓库、10辆不同规格的送货交通工具、超过20名忠心专业的送货工人;王耀毅靠一己之力用10年的时间,组建了自成一格的生意模式。 “这个市场的竞争很大,我们步步为营、坚守诚信、交货及时、性价比高。对这行来说,我的年纪尚算年轻,因此我很看重一步一脚印、待客至上的原则。” 王燿毅的办公室很干净整齐,桌上除了一台手提电脑,只有几张纸及几支笔。他穿着一件合身的T shirt及牛仔裤,整个人散发清爽、干劲的气息。他一边招呼我们,一边嚷着桌面有点凌乱、要赶紧收拾一下。环顾厂内四周,一包一包50公斤肥料、一桶一桶20公升草药剂,都是整齐排列、毫无杂乱。 “我是处女座,有点洁癖,无法忍受太混乱的环境。” 毫不畏惧投入新领域 毕业自电子工程专业,他随后到邻国工作。从小就独立、备好计划的他,一直都向往从商。在新加坡10年,他维修、买卖手机的业务稳健成长。在年纪轻轻的二十几岁,他就结了婚、开始养育小孩,心里同时酝酿着回国重新开始的契机。 “我有两个朋友在巴生设厂自产肥料,机缘巧合下,我向他们了解及学习。马来西亚是农业国,不管大环境与大趋势如何变化,农业依然是最重要也最具潜力的领域。尽管过去我不曾涉足农业,但凭着过去从商的经验,要在一个新领域从零开始开疆辟土,应该不是一件难事。” 尽管有信心,但王耀毅步步为营,踏实地从底开始经营。回到了柔佛,他四处去探寻及了解市场、观察顾客的需求,自个儿开着车寻访顾客。时机成熟之时,他开设店面,打开门户让顾客上门买货。 业绩逐年节节攀升、每日都有新顾客登门,他愈发肯定自己的选择与眼光。 [nonvip_content_start] 店面位置绝佳,还有专属送货车队 富农贸易有限公司位于柔佛州的新邦令金,虽然那是一座小镇,但店面的位置极具战略性,南北大道出口约一分钟即可抵达。 王耀毅坦言,选择把基地设在新邦令金,主要是这附近园区与农地居多,再来,北上南下也非常方便,一分钟即可进入南北大道。而他的事业得以稳步发展,取决于他当初一个很重要的方向:设立专属的送货车队。 “小园主打理园区或农地,如黄梨园、油棕园等,都是看天气进行。也因此,当他们购买肥料时,很常是当下就有需要,但他们未必有自己的运输工具或搬货工人。因此,我们必须要及时送货,让小园主得以顺利地立刻展开农耕工作。” 很少同行会经营自己的车队与人力,因为成本不低,但王耀毅决然打造极具优势的生意模式,掏钱组建自家的送货车队。目前备有4辆四驱小货车、3辆小罗里、2辆大罗里,可根据顾客的订货规模,风雨无阻的精准送货。 另一个该公司的极具优势的所在,则是价格非常有竞争力。尽管富农贸易有限公司很少做促销,多数顾客精心比对数家公司的价格之后,仍然选择在他的公司消费。 “我很在意诚信,也信仰生意长做长有,因此会跟顾客维持良好友善关系。我们这一行的竞争很激烈,生意模式也会被模仿或抄袭,但我坚守顾客至上的原则,除了服务,我们的货也主要是品质受到保障的大牌肥料,尽可能让顾客感觉物有所值。” 人性化管理公司,将心比心对待员工 人力是这一行最重要的资产,王耀毅考了考我们:“你们知道一包肥料有多重吗?” 答案是50公斤。 “要在艳阳高照下搬动一包又一包重达50公斤的肥料,其实是一件非常吃力地工作。有时候,两个工人需要一次性搬动200包,非常辛苦。我觉得,做人做事要将心比心,因为知道不容易,因此我愿意付给他们比较高的薪资。” 跟在王耀毅身边工作的工人都相对资深,他赋予了他们足够的弹性,要休假、要起薪,都可以谈,但对工作、对顾客,要有足够的专业与责任。 “我喜欢阅读,很常阅读报章或是在机场买书。从书中我学习很多,以前看过李嘉诚的传记,牢记双赢的重要性。我做生意赚了钱,也应该给工人比较好的待遇,这是我对员工的原则。” 语毕,他拿出了一张报纸。那是他早上还没读完的报纸,特地带到办公室,趁着空挡时间继续阅读。他指出,报纸是他的精神粮食,帮助他理解社会动态、市场脉动,让他可以更快应对、调整商业模式。 天灾是农业领域最大挑战 除了经营门市零售,富农贸易有限公司也批发肥料到霹雳、彭亨、登嘉楼等,但主要的销售市场集中在柔佛。 询及这10年遇过最大的挑战,王耀毅说,去年的南马大水灾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也直接导致他的生意额猛跌超过50%。而几乎每年都无可避免的印尼烟霾,也带来重挫。由此可见,农业最大的挑战仍然是天灾。 “几年前的冠病疫情对很多商业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但对我则是还好。当时我紧贴时事,当机立断先大量进货,封城锁国时期反而有货可卖,倒是也妥妥地撑过了疫情。” 尽管如此,王耀毅还是感叹,农业的挑战很多,比如赊账问题、工人管理等,成本也不低。他直言,这需要累积了一些人生与商场经验,才可以踏进来。他认为自己足够幸运,才能够在这10年持续扩充及发展。 未来几年的计划,希望购置地段建设独立厂房,并研发专属品牌的肥料产品。 给年轻创业者的建议 王耀毅: 没有原则的东西,不要做。信用与思维都很关键,而时机不常有;遇到了,一定要把握。 创业成本:两三千令吉
2月前
从影片、播客听过毛尖说话以后,见字闻声。她的文章有声,读着仿佛能听见她以机关枪似的语速,以及不带情感的冷血讽刺。直到见到真人毛尖,又觉得闻声见字。哈赤哈赤速记她说的话,敲出字来就是一串名句。例如,她说少时家里那本不停被传阅的金庸武侠小说: “从薄薄的一本,被翻成厚厚的一本,都是因为很多人的抚摸痕迹。这是一本书的成长史,也是一个年代的金庸阅读肉身体验,就是一本书被活活看得很厚……” 报道:本刊 白慧琪 摄影:本报 陈敬晖 毛尖家的那本金庸几乎24/7为读者服务。毛尖从傍晚6时读到晚上9时,上床睡觉后交给姐姐读到晚上11时,因为高中生可以不用那么早睡。大人更有资格熬夜,所以11时后妈妈接着读,读完小姨继续读。 “书如果是有生命的话,它就会被我们家累死!”毛尖说,“因为它从6点被接力到早上6点,整整12个小时没有被关上过。”不仅如此,早上6点上学去,那本金庸还会在班上继续接力读,最终还给同学带回家去,继续它的传阅旅程。 那是读书最好的年代 毛尖1970年出生于中国浙江宁波,成长于1980年代,1988年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她形容,那是怎么可能不成为文艺青年的年代。曾经文革时期被批判的“灰皮书”,各种西方世界名著开始流通。《基督山伯爵》(又译《基督山恩仇记》)凭票供应,“你知道,任何书一旦凭票或一旦被禁,它就会让人涌起更强烈的欲望。” 某一天父亲朋友送来一套《基督山伯爵》,那晚晚餐就吃得特别丰富,外婆劏了一只鸡招待人家,谢谢那份厚礼。“因为我父母那一代太匮乏了,让他们人到中年的时候还如饥似渴地读名著。”曾经匮乏,才有后来汹涌的阅读热潮。 毛尖说,宁波图书馆里的名著被写上许多旁批,“就像弹幕一样,今天的弹幕不是新的东西。”她又用“激情”来形容那个时代的读者。好比《茶花女》的故事被套用在各自县城,旁批上各种结局,又被下一个读者替旁批再旁批,最后索性夹一张纸,批个过瘾。 “那真的是一个读书最好的年代。”虽然书籍被弄得脏兮兮,“但我们真的在那些脏兮兮的书上收获了人生最丰美的滋养。中国流行语内卷指过度竞争,现代人“卷”习题、考题,毛尖的年少时代“卷”课外书,在课堂上读名著,老师也不揭穿。 就连写〈我的理想〉,毛尖写想当作家都会被同学质疑,被父母笑话“作家这职业是你能高攀的吗?”1988年她上大学,学校里的讲座都是关于文学的。她还记得,“先锋作家”马原来演讲,一整个队伍浩浩荡荡跟在后头。 文学、文艺是在1990年代跌落神坛的,也就是影视剧《繁花》演的商战,那个经济起飞的时代。毛尖感觉到校园氛围变了,同学纷纷出国,没出国的就去外资企业打工。“金钱这个维度进来了。”清贫年代大家都穿得差不多,有了钱以后就会攀比,金钱慢慢变成社会新的衡量标准。“以前作家有很多稿费,但稿费很快在外资企业的工作面前不值一提了。” 和烂片死磕到底 当然,小时候的作家梦没灭过,不然就不会有眼前的作家毛尖了。《一寸灰》《夜短梦长》《非常罪非常美》《凛冬将至》,多是她的影评、影剧笔记、杂谈。很多朋友鼓励她也去写写小说,但毛尖直言,批评的激情始终还在,压制了创作的欲望,所以还是专注于写专栏、批评文章。 批评文章始于大学时期跟着老师做文化研究。2000年开始,毛尖在香港《信报》写专栏,写对社会的批判和文化观察,25年来练就自认比较讽刺,但被他人认为很刻薄的风格。 去年底开始,毛尖在B站(哔哩哔哩视频网站)开设频道《影评人毛尖》,延续专栏“短平快”的风格。 [vip_content_start] 见字闻声或闻声见字,就是这样来的。她解释,专栏只有差不多1000字,学究气的书面语是不可能吸引读者的,所以需要短平快,对不满的东西直接表明。 “我这么快这么直接地讲,或者说有时候甚至被人家认为是刻薄的表述方式,也是来自于我对当代一种批判生态的强烈不满。”毛尖不客气说道,明明是一个很差的电影硬被说成是比较好的文本,包含了对观众的误导。“即便是做广告,你也不能黑的说成白的。” “你不能用非常曲折的各种话语包装成漫长的文风,让读者不知道你的立场到底在哪里,也不知道你到底是还是不是推荐这个电影。” 把烂说成好于毛尖而言简直天理不容,但直肠直肚的批判,下场就是得罪人。在弹幕、留言区被骂,被很多朋友“拉黑”也就罢了,可电影是门大生意,批评可能会坏了别人的生意,让她妈妈担心得劝她“不要再去骂人家的电影了”,生怕她被上门寻仇。“所以有时也觉得挺对不住我妈的,我那么大年纪了,我妈还在为我的生命安全操心。” 所幸,切身的生命威胁不曾发生过,但那些言语上的恶言从没阻止过毛尖。“大家都各种表扬,说真话的人挺少的。我不说好像自己是那几个说真话的人,但至少我摆明了要和烂片死磕到底的决心。” 久而久之,毛尖批评出了名,剧组求她写剧评,还说“没关系,你骂好了。”烂片找上门,令她有感影评人已经到了那么卑微的地步,说好说坏都没关系,人家要的只是流量,曝光就是一切。 批评了,一票人又冲着烂片之名买票入场;不批评,她又想中国电影的批评声音真是太少了。朋友多说她把生命中最好的时间拿去看烂片,“如果放在为人民看烂片的位置上,我又觉得是值得的。” 看烂片也能看出成就,毛尖自认,这些年中国影视剧把饭菜拍好,有她千万分之一的功劳。宫廷菜总不能每次拍得像塑料一样,霸道总裁不会天天吃牛排喝红酒。她真切地认为,把影视剧中的衣食住行拍好才是最好的国家宣传,“菜拍好了,饭拍好了,主旋律就拍好了。” 把电影看成时间度量衡 毛尖脑子里有个影视资料库,好比在谷歌或百度输入关键字,就能匹配出相似系列、风格、年代、套路等相关资料一起比对,然后洋洋洒洒地分析批判。说是膝跳反应,她又觉得没那么快,“我大约能完成时间地理风格的拼图,否则的话也不敢在江湖上谈电影,而且说实在现在的影迷段位都非常高。” 毛尖本来自觉是看很多电影的人,但1997年到香港科技大学念博士时,一踏进图书馆就被震撼到了。“看到那些收藏我一下觉得好惭愧,里面有好多好多电影,可能说80%的电影我都没看过,我一下觉得这个世界在等待我。” 她那时候差不多每天十几个小时都待在图书馆,平均每天看5部电影,看到电影都成为了她的时间度量衡,看到图书管理员以为她是哪个老师的小孩没事干在馆里待着,看到毕业离校时特地去向馆员告别。 电影资料库是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郑树森(William Tay)所成立,毛尖在那里建立脑袋里的电影知识坐标,而且到现在她还是一直保持看片。后来回到上海,拜盗版猖獗所赐,她的电影阅读面又拉开了。虽然这话说得奇怪,但她挺感谢盗版。 “而且那时候盗版的老板都特别懂电影,会给片子打分。”当毛尖有点质疑,老板会头头是道讲片子好在哪里;当她拿起一张通俗的片子,老板还会看不起,美学鄙视一番。有些盗版老板看起来就是专业出身,多少让她意识到自己本是玩票性质,不是念电影专业科系。这就让她更积极,要把电影看得比专业还好。 影视剧已走到文化C位 从当年有份把书翻肿的文艺青年,到现在成为阅览影视万千的影评作家,毛尖说,影视剧已经走到文化C位(center,中心位置)。在她生长的年代,饭桌上、同学间谈的都是长篇小说,现在谈的都是影视剧。“影视剧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载体。” 那个变化表现在,以前作家去写影视剧还得偷偷摸摸不用真名,现在是影视剧来改编文本,作家开心得不得了。影视剧能随便改,王家卫改编的《繁花》骨肉、气质还在,但已不像原来的小说,大量故事是编剧写的。 “有人敢反对吗?只要你拍得好,影视剧就是可以予取予夺的,因为影视剧已经走到文化C位了。” 是好是坏?电视剧《繁花》一开播,小说一下多卖几百万册;《我的阿勒泰》一拍好,李娟的书即刻销量大增。这样的文化倒流,毛尖是挺认可的。相辅,“也不一定相成啦,有时候也会做出一些反面宣传。” 那个B站里冷面的影评人毛尖突然又出来了,说影视改编有时也会做成反面宣传,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影视剧(《红高粱》)拍得多烂啊,要是影视剧先拍出来,我说莫言那个诺贝尔奖都拿不到了。” 更多【人物】: 书法家王冬龄/乱书是自己的艺术语言 创作歌手戴佩妮/不给自己设标签 叛逆玩音乐 双金歌手黄子轩 / 回乡谱唱客语文化,却走了更远的路  
2月前
“佩妮,你有没有写过诗歌啊?” “我爸其实有写好稿的,你们让他讲完……我中学有写过,爸爸你有写过诗吗?” 戴佩妮和父亲戴文光的幽默对话,引起台下观众的哄堂大笑。在刚过去的10月,她回到老家柔佛,担任花踪文学奖的表演嘉宾,更与父亲同台颁奖。典礼当天,亦是她的第12张专辑《双生火焰》开放预购的日子。   近几年,戴佩妮学会专注在自己的身上,感受生命当下的瞬间,不再是观察者的角色,而是深入体验一个个最真实的感受。 报道:本刊 陈星彤 摄影:本报 林明辉 视频:本刊 林佳莹 2000年,戴佩妮在台湾出道,5度获得金曲奖,并在2014年成为金曲歌后。出道至今24年,创作了多首炙手可热的歌曲,无论是给自己的,还是为别的歌手。 “一直以来都有人希望我出翻唱专辑,只不过我当时没有想要。想说,除非我真的哪一天写不出歌,我才会做这件事情。但在做完上一张《被动的观众》后,我一直不断的接收到,希望听到我翻唱这件事情,我又有点被说服。” 而真正让她“动起来”的关键人物,就是戴文光,“我爸,他也提了这个东西,我就觉得‘好,就做吧’。”对她来说,音乐更像是服务业,为大众提供娱乐服务,提供情感价值。 改以服务的心态歌唱,她坦言近几年轻松许多,“在做音乐上,我还是有自己的坚持。但服务业,客户最重要嘛。如果大家听了能够开心,我爸爸很开心。满足了长辈,也满足一直在敲碗的朋友,那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吗?” “变是唯一不变的事,我现在做翻唱专辑也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是,生而为戴佩妮能够做音乐,用音乐让大家开心、快乐、掉眼泪。”不再hard sell自己,她离开了唱片体系,戴佩妮说自己继续“蠢蠢的做音乐”。 于她,这份职业的意义,便是创作的音乐能和听众产生共鸣。 自认是个执拗的人,说出口的话,所想的事不容易改变。 “只不过,这件事因为有更的大意义盖过我的执拗,所以我决定放弃我的执拗。再加上我也很开心,所以不觉得做这件事违背我的本意。”   学会顺着走出生命   曾经,她花很多时间回首过去和未来,如今却更相信“顺着走”的人生。对于生命发生的所有,她坦言不会过于抗拒,“顺着走不是说随波逐流,而是事情该怎么发展的时候,它就怎么发展。” 像是专辑之所以命名《双生火焰》,便是她偶然接触到,描述关系的术语“双生火焰”而命名。 “我在翻唱这些歌曲时,感受到和作品的一致,就像是双生火焰的最后一个阶段中的‘合一’状态。 现在反而没多想,很多事情就这样自然地走到今天。当然,也可能是此时此刻很多东西都记不住,因为年纪比较大了嘛,未来我也不会去想太多。”     她认为把握当下的瞬间,最重要。 “以前,我大部分时间开着车,望着后镜开车。特别在创作上,都在用过去的东西创作,甚至揣想未来在创作。但当下的那个moment,我很少真正用心体会。我当然会观察,但观察的东西就只是观察,我不会有太多的体会或感受。” 现在的她,在学会更着重当下的情感后,随之而来的情感更强烈,“比如说吃一个很辣的面,我以前觉得好辣,但现在就觉得超级无敌辣。我觉得此刻的感受太重要,我不想过了明天、大后天、一个月后再去回想。” 由此,她学会更专注在自己身上。 人生最好的状态:专注自己   从前,戴佩妮认为的专注,离不开“专心吃饭”“专心做事”。 [vip_content_start] 近几年,戴佩妮学会专注在自己身上,学会感受生命当下的瞬间,“我在上一段专辑跟大家分享过,其实我还在整理,还在跟自己讨论开会,以至于知道怎么握手言和,怎么样知道活得像小孩一样的单纯跟开心。” “这三到四年我才懂得专注,慢慢地将思绪整理出来。”她接着说:“从前提到的专注都是对外的东西,我却忘了专注自己是不是很难过?有没有很开心?我有多开心?没有,因为别人开心的重要性永远大于我。” 但作为一个必须时刻面对大众,承担外界眼光的创作歌手,又如何完全专注自己身上? “就关掉啊,弹幕关掉,私信关掉,不看,卸载。”未有一秒的迟疑,她给出了答案。但这并非表示,她害怕被批评,只是分不清这些评论是发自真心,还是带着偏见。 “我对自己的要求本来就不低,对自己的苛责度绝对不会小于大家。从小到大,能够让我感到自卑、没有信心的人,就是我自己。但你必须知道,在这个大环境,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权利。你再好也会有人讨厌你。” 正因为深知自身的不完美,才会时不时精进自己,她说:“真正对我好的人,再难听的话我都会听进去。”     戴佩妮身为歌手的坚持   在时刻追求曝光的时代,戴佩妮显得低调许多,社交媒体更新次数以月为计算单位。也是最近在宣传新专辑,才发得勤些。 因此,2021年,她陆续在中国音乐综艺《我的音乐你听吗》、《我们的歌》以及《时光音乐会》的嘉宾名单中出现,粉丝可说是又惊又喜。 “我大部分都在玩嘛,在唱自己的歌之余,也能以学习、好玩的心态去翻唱别人的歌。但如果从头到尾只是翻唱,我也许就不会考虑去了。”   她直言录制音综对歌手的负担大,玩得开心又得保持表演水平,对歌手来说挑战不小,“录影时需要一直讲话,很耗声音。若真想要把歌唱好,其实很违背。”     参加音综快3年,加上新专辑的发布,她与团队商量后决定重复性高的节目,不列入演出考量,“特别是翻唱,大家都知道我一开始很怕。但之后跟很棒的音乐人合作产生不同火花后,我发现原来可以是这样子的,像是在学校交作业后,觉得自己做得不错。” 如今,她回到自己的轨道上,但也不排除未来在节目中,“若是有支持原创音乐人的节目,我会义不容辞参加。” 后记 采访安排在戴佩妮演出前,之所以看起来“很知性”“很冷静”,她自嘲,因为待会要唱歌。 “我情绪不敢太亢奋,但基本上我是一个非常吵的人,我可以非常E(外向)的,但我现在感觉很I(内向)。” “所以你是个I人?还是E人?” “我不知道,我觉得没所谓,更多时候就是要看一个感觉。氛围比较重要,人本来就不应该要有标签,这样比较自在吧,不设限。我可I可E,可甜可盐。”语毕,戴佩妮爽朗的笑声回荡待机室。 在一旁的我,突然紧张起她的喉咙,眼角余光也不小心看到,经纪人投射出为她操碎了心的眼神。 或许,在演艺圈24年的她,仍能在媒体前自在地展现自己,走自己的路。这也是大家以“叛逆”“自由”来形容戴佩妮的原因吧。原谅我就是这样的女生,耳边响起她2009年的创作曲,异常贴切。 戴佩妮专访精彩片段:因为他,所以翻唱 更多【人物】: 双金歌手黄子轩 / 回乡谱唱客语文化,却走了更远的路 独立媒体人冯小非/不靠业配文,在农业新闻路上坚持走到底 穷小孩变并购大师,黄日灿成就壮阔人生
2月前
8年来专注在有机护肤品调研的温惋诊,自创护肤品牌Skin Roots及SummerCole Origin。“用了这么多年才研发出了区区五六个产品,还提供为每一名客户客制化护肤品配方与使用的服务;这些年我听了不少那些说我傻、说我这样做生意赚不到钱的话……但我知道我是专业的,而且我投入、热爱、有成就感,这样就够了…… 报道:本刊特约 黄佩玲摄影:本报 林晓慧、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选购护肤品时,你会比较在意功效?成分?配方?包装?还是品牌? 你是否知道,一个再怎么优秀的护肤品,都无法百分百迎合你的肌肤在不同时间、气候或年龄中所面对的挑战?你可曾想过,你的肌肤对护肤品的需求、使用护肤品的模式,也是一直处在变化中? 13年前开始累积护肤顾问经验,这8年专注在有机护肤品调研的温惋诊(Nicole,38岁),多年来持续推广精简护肤、坚持客制化护肤品的初心。尽管这一路免不了被质疑、被打击、被否定,但她先是认真修读有机护肤品配方调研课程,接着自创护肤品牌Skin Roots及SummerCole Origin,费尽多年心思推出了自己调研的原创护肤产品。更在没有打广告的前提下,靠一己之力收获了一批又一批的忠实客户。 “用了这么多年才研发出了区区五六个产品,还提供为每一名客户客制化护肤品配方与使用的服务;这些年我听了不少那些说我傻、说我这样做生意赚不到钱的话……但我知道我是专业的,而且我投入、热爱、有成就感,这样就够了。” 温惋诊原来是一名曾在英国深造、在会计界BIG 4(马来西亚四大会计所)工作的年轻会计师,享有高薪的她前途无量。后来,从大都会回到槟城工作,她却发现薪水被扣了五分之一。心有不甘的她,在台湾旅行时认识到一个优秀的面膜品牌,毅然掏出5万令吉拿下了代理权。 “当年,我才25岁,没有做生意的经验,却是一个做决定很快的人。” 凡事亲力亲为、边做边学的温惋诊,凭借热忱自学摄影、行销,还身兼产品的模特儿,在十多年前刚刚热起来的脸书上销售面膜。 “那时候听到了很多闲言闲语,像是爸爸供我去英国念书,但后来怎么会在网络上卖东西呢?而且,因为欠缺资金、利润不高,我没有架设网站或设立店面,也没有打广告或组建团队的预算。在很多人的眼中,我是在做着一件很不靠谱、没有前景的生意。” 疫情期间,成功研发推出防晒霜 小时候的温惋诊,特别喜欢阅读沐浴露瓶后的成分表,也会偷偷用大人的护肤品。长大后,她一度想专研医学美容,但后来还是按照社会的期许,循规蹈矩地选修了会计系。 半途转行卖面膜卖得还不错时,一天,做生意的先生对她说:“你不可能一辈子卖面膜吧?” “离开会计界、卖面膜,其实都是先生的鼓励,而我觉得他总是在关键时刻给我很重要的建议与指引。其实,要找人代工创办自己的品牌,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我也确实去接洽了厂家,但我不满意产品与成分的水平。把心一横,我亲自去上课,花了几年时间完成了有机护肤品配方调研的专业文凭课程(Diploma),为自己的梦想铺了一条很长、走得很慢但很踏实的路。” 2019年,万事俱备,她终于推出自创品牌Skin Roots。自己研究与确认配方,然后找厂家原版制作与生产,拿到成品后,再在自己的肌肤上反复亲自测试。最终,推出的第一个产品是为四季如夏、空气湿度较高的马来西亚而设计的防晒霜。 市面上有很多号称是针对亚洲肌肤而打造的防晒霜,温惋诊说,事实上,日本、韩国、中国或台湾,都是空气湿度较低的四季国家,与马来西亚炎热及潮湿的气候并不一样。Skin Roots防晒霜的配方,是按照新马泰气候与肌肤需求而特别设计的,里头添加了植物性成分、没有香精,质感不油不腻。 “研发一个产品真的要花很多时间与心力,自己写配方、测试、研究质感、确认稳定性、再反复品测。或许是因为多年来用自己的脸做了很多测试与实验,我现在的肌肤变得很敏感。这也算是一种职业伤害吧,哈哈。” 只是创业才没几个月,就迎来了震惊世界的冠病世纪疫情。回忆这一段时光,温惋诊说,这对当时只推出一款产品的新创小企业来说,那真是挺艰难的,不只市场与销售全面停摆,连原料、运输、生产等都无法正常操作。 然,转个念,那也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原本就不太喜欢社交的温惋诊乐得在家,一边专注研发新品、一边陪伴孩子,同时持续加大在网络销售的力度。皇天不负有心人,她的努力与用心在刚起步时就积累了不错的口碑与业绩,靠着一罐刚刚研发面市的防晒霜就撑过了整个疫情。 [vip_content_start] 旗下产品不加人工香精 坐在我眼前的温惋诊打扮优雅大方,只是看起来有一点疲惫。然,以一名育有3个孩子的妈妈来说,肌肤状态可谓是相当杰出与稳定。她强调,要让肌肤维持良好的状态,贵精不贵多是关键。 “所谓的精,有两个层面,一是有效,肌肤要有明显改善。二是我多年来的原则,即是‘精简护肤’。Less is more,对我来说,瓶瓶罐罐根本不需要。只要日常把肌肤基地顾健康了,肌肤自然显得健康漂亮。” 顾好基地的本质,就是定期清理毛孔、掌控好肌肤日常的油水平衡。这也是Skin Roots这名字的出发点:“A good SKIN always comes from healthier ROOTS”。 除了首先面市的防晒霜,Skin Roots旗下的产品目前有洗卸脸霜、牛油果涂抹面膜、纸片修复面膜及唇膜,如此而已。另一个投注手作热情的品牌SummerCole Origin,则专注在手工客制化少量限量的护肤品,其明星产品就是回购率长期榜首、将精华液融入其中的玫瑰纯露爽肤水(Rose Toner infused Serum)。 温惋诊坦言,市面上很多爽肤水的主要成分就是水,但健康的肌肤需要建立强大的屏障,油脂是不可缺少的。耗费多年心思调研的玫瑰纯露爽肤水,加入的是护肤价值很高的有机纯露,吸收快、高效达到保湿紧致。客户随时可以用一张真实的肌肤照片,获得温惋诊为其量身调整爽肤水的配方。 “我调研的产品,全都没有添加人工香精,所采用的原料都是有机认证。每隔一段时间,我也会重新检讨产品的配方,精益求精。” 尽管产品的品项不多,但温惋诊认为只要使用得宜,这已足够应付不同状况的肤质。Skin Roots与SummerCole Origin不是悠久老牌、没有名人代言,客户仅仅在网站或社交媒体下单,却总是一买就买3瓶。这对自己调研、自己包货、自己寄货、自己也担任客服的温惋诊来说,是最好的反馈与鼓舞。 创业虽累,但幸福感满满 “想要创业的决心与目标对我来说很简单,就是把孩子们都照顾好,然后我又可以有一些收入。” 3名孩子目前尚算年幼,处于2岁、4岁及8岁,正是非常需要妈妈投入大量时间关爱与扶持的时刻。难能可贵的是,身为一名创业家,温惋诊依然坚持亲自带娃。日常照护、上下课载送、餐饮打点、功课指导等,她都不假手于人,孩子也没送安亲班。 每天安顿好3名孩子各自熟睡之后,深夜时分,就是她忙于产品调研、答复客户的“工作时间”。 “我对创业的向往,是自由与热忱。手作很累、客制化也很累,但这是我热爱的事,从来没想过要放弃,也不在乎奖项与头衔。经营这个业务,我赚到一些钱,可以承担生活费,也能有余裕带孩子去旅行。我有车有房,每天都做热爱的事、跟可爱的孩子在一起。这样的日子对我来说,就是幸福、已经足够满意。” 她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专属的人生剧本,根本不需要去攀比。凡事尽力而为、全力以赴,靠自己的能力与努力,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已足矣。 给年轻创业者的建议 温惋诊: 创业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很清楚自己的理念,同时长期坚持、真诚用心。我一步一脚印,慢是慢了点,但最终还是可以达到目标。 创业成本:15万令吉
2月前
搭配一身模糊性别界限的华丽装扮,台上的Kumar说话机智刻薄,笑话日常也笑话自己,更不怕游走禁忌边缘,戳刺新加坡政治与社会议题,解构两性关系,洒落性隐喻处处,让观众在漆黑中放胆大笑。 下台后,花蝴蝶旋即退化成一只蛹,搞笑并非本色,细看身上还有不少结痂的伤痕。 从小就是难以归类的存在,历经坎坷重重,如今蜕变成新加坡无可取代的文化符码。面对新世代翻涌而来,Kumar淡定自如。这名新加坡脱口秀开山鼻祖深知自己在观众心中享有专属特权——“有些话题只有我会说,也只有我能说……” 报道:本刊 李淑仪 图片:LOL Asia提供 马来西亚人对这位邻国笑匠并不陌生,也丝毫不吝啬。 “这里的观众随时准备开怀大笑,不需要暖身的时间。‘我来这里就是为了大笑一场’——你们是带着这个认知来的,而不是一副‘你要想办法让我笑’的姿态。当我说了一个笑话,你们真的尽情在笑,这让我感觉良好。” 56岁的Kumar携着最新脱口秀《Beats, Rhymes & Punchlines》巡回澳洲、纽西兰、印尼和泰国后,不忘踏足马来西亚,流连槟城、吉隆坡、亚庇和新山4座城市;尤其吉隆坡场次快速售罄,主办方临时追加一场,可见人气高涨。 这一次,Kumar轮番以粉红套装与鲜红西装上阵(没有裙子,当然),结合脱口秀与音乐剧的形式,带领各族观众重温80年代与90年代的怀旧氛围,借此剖开世代隔阂与现代生活的荒谬之处。 “这场演出是我献给80后与90后的一封情书,也是给当今世代的一记警钟。我们并不只是在回忆过去,同时也在衔接过去与现在,再笑看其中所有的荒唐。是时候教育年轻人,也提醒老年人,我们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用很多幽默、几首好音乐,也许还有一些艰苦磨难。” 台上的Kumar顶着自己亲手化好的妆容,有时像是热爱八卦的姐妹,有时像是看不惯年轻人作风的长辈,一番讽刺调侃后,又化身温暖知心的朋友,叮咛你生活里什么才是最重要。 出道30年仍坚守原则 同样因为世代观念不同,Kumar表演脱口秀时,也有自己三十多年来的坚持。 尽管大胆作风已成标志形象,“我从来不会在表演时说脏话,因为我这一代人不会在公开场合这样说话。当然现在很多脱口秀表演者总在说F字眼,但这是他们的风格,我会坚守自己的原则。” 还有什么是坚决不说的呢? “当我到国外巡回演出时,我只会说自己的在地经验,比如什么是新奇的,什么是有趣的,或是为什么我讨厌这个地方;但我不会触碰那个国家的政治或敏感课题,就像我到马来西亚,我不会说安华的坏话,这很愚蠢,不管我喜不喜欢他都好,因为我没有完全了解,这不公平。” 回到新加坡,一个谈论政治的自由尺度不会太过于宽松的国度,Kumar却是少有的,敢拿政治或时事课题开玩笑的脱口秀表演者。与同行的距离,也因此拉远。 “很多新加坡表演者不会这么做,时事题材不是他们的强项。我会吸收很多新加坡新闻。”阅览早前新加坡媒体的访谈,可见Kumar把各类新闻的细节和数据信手拈来——家暴发生的比例、年轻人在家里种大麻的案例、70岁老太太扒窃被捕的事件等等——荒诞就发生在我们的周遭,晚上便成了演出的笑料。 “为了与年轻表演者竞争,我必须时刻提高自己的水平,因为我不想变得自满。” 除了笑别人 更要懂得笑自己 不自满,却也清楚自己的定位难以取代。 Kumar的脱口秀生涯,起步于1992年的一间夜店里,当时并无前车之鉴,一切靠自己摸索,甚至台下观众或许也不知道该不该笑、该怎么笑。如今30年过去,时代早已不同,伴随社交媒体崛起,以及开放麦场合的拓展,人们已经熟悉“脱口秀”这套表演形式,马新两地都可看见新世代脱口秀表演者陆续蹿起,而Kumar并没有因此受到动摇。 “不像年轻表演者,如果你表现不好,大家不喜欢就是不喜欢;而我已经累积一段历史,大家都知道我的风格,这是年轻人没有的。观众会说:噢,这个你不行,只有Kumar可以。” 在新加坡观众心中,有什么是只有Kumar可以侃侃而谈的?“比如,我可以说性笑话,”若是年轻人开相关题材的玩笑,则观感不好,不被观众接受。“我也可以说已婚伴侣的笑话,我有很多自己的观察,也有很多朋友跟我分享他们的故事,观众可以找到共鸣,但很多年轻表演者做不到,也不会做,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很难将这个题材说得好笑。” 要将脱口秀生涯走得长远,除了笑别人,更要懂得笑自己。 残酷是笑话的本质,好笑的人生往往充满疮疤,而幽默是我们可以紧握的武器,它强大又温柔。三十多年来,Kumar在台上几乎把人生的颠簸都笑过一遍了。 “我是一只斗鸡” 出身管教森严的印裔家庭,父母离异那年,Kumar只有4岁。母亲离家后,阿姨后来成了继母,父亲也逐渐生出酗酒、家暴的面向,把婚姻失败怪到孩子头上。去到学校,有时因为肤色,有时因为性别气质,同学纷纷丢来带刺的称号。刚刚成年,却已是一个被强暴了 [vip_content_start] 两次的人。 Kumar可没有乖乖忍受。10岁加入学校里的印度舞蹈社,心里想的是:我要做到其他男同学做不到的事。果真表现出色,得到上台表演的机会,成功堵住同学的嘴。服兵役期间,Kumar独自刻苦练习,终于在跑步测试中,用少于8分钟的时间跑完2.4公里,刷新队上最好成绩。 “我是一只斗鸡”——Kumar总是如此形容自己。 服兵役之前,Kumar曾在便利商店和工厂打工,19岁起开始流转夜间娱乐场所端盘、表演,4年后跳槽到业界标杆“Boom Boom Room”夜店,负责在节目串场时讲笑话暖场。起初没有抓到窍门,暖场变成冷场,后来抛开束缚,大胆踩踏禁忌界线,才把客人逗笑。 当时是1992年,新加坡颁布口香糖禁令那一年。 隔年,Kumar成为综艺电视节目《The Ra Ra Show》主持人之一,创下高收视率,却因节目中含有大量新加坡式英语和性隐喻笑话,受到猛烈抨击,开播短短10个月便夭折。在2011年面世的自传中,Kumar认为,节目组当年冲撞社会禁忌的时机不对,太早了。 8年后,Kumar才重返电视荧幕,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期间,脱口秀现场表演不曾中断,从酒吧餐厅,扩展到剧场舞台,再走出海外。 下了台做回自己 笑话残酷,但也疗愈人心。脱口秀可以拯救人,Kumar曾分享,有观众在看完演出后打消自杀念头;有女儿将Kumar的表演片段播放给中风后的妈妈看,更把坐在轮椅上的妈妈带到表演现场,让她在笑声中忘记病痛;也曾有妈妈表达感谢,因为上帝忘了在患有残疾的女儿脸庞加上笑容,而Kumar做到了。 在台上,Kumar花枝招展,是新加坡人口中的“国宝”;下了台,花蝴蝶退化成一只蛹,内向寡言才是本色,非常珍视私生活的完整。 海外巡演行程若是宽松,Kumar会光顾当地发廊打理秀发,也会到商场闲逛。“有人会认出我,而他们不理解这是我的个人时间,但没关系,我也习惯了。” 喜剧艺人最大困扰莫过于,大众往往要求他们时刻都要风趣幽默,很多表演者因此迷失自我。而Kumar从来懂得切割两者。 “保护好私人生活很重要,人才会活得清醒。没有人在施压你要一直搞笑。下了台,你就做回自己,很多表演者不懂得掌握这个开关,他们把娱乐社会的责任看得太重,承受很大压力,直到忘了自己。这很可悲。这是教不了的,你必须自己去找到方法。” 几年前,Kumar从乌节路的高级公寓,搬到政府组屋居住——一个远离名牌商店,却有真实人间烟火的地方。“是完全不同的环境。在这里,邻居都比较友善,也会跟你说话,”这是住在公寓时看不到的景象,“也是一种让我保持清醒的方式。” 家里有狗相伴,偶尔在Netflix上看恐怖片消磨时光。在这个年龄阶段,对Kumar来说,维持内心平静,似乎比一切重要。 问及逗留吉隆坡的难忘瞬间,答案无关舞台的五光十色。 “我每次都会光顾一家酒吧,我很喜欢那里的长岛冰茶。” 更多【人物】: 独立媒体人冯小非/不靠业配文,在农业新闻路上坚持走到底 穷小孩变并购大师,黄日灿成就壮阔人生 波萨诺瓦吉他手李鸿昌Xiong/遨游Bossa Nova韵律 找回享乐的慵懒姿态
3月前
对于出生不到7天就被丢弃在胶林、从小挂着红登记(MyPR)长大的徐日栽(Joseph Chee,38岁),在追求自由、财富和成就之前,他需要尽比一般人更大的努力,才能确保自己的温饱与生存。“过去这三十几年,我在自我怀疑与没有安全感的汪洋中浮沉。在创业的这段日子中,我认可了自己、接纳了自己…… 报道:本刊特约 黄佩玲摄影:本报 苏思旗、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创业,是为了什么? 有志于创业的人,不外乎是为了追求自由、财富和成就。 然,对于出生不到7天就被丢弃在胶林、从小挂着红登记(MyPR)长大的徐日栽(Joseph Chee,38岁),在追求自由、财富和成就之前,他需要尽比一般人更大的努力,才能确保自己的温饱与生存。成长的岁月中,伴随着他的是无尽的自我怀疑,呵护与扶持对他来说是种奢侈。 26岁首次创业,年少得志的他疯狂开辟多个不同领域的创业赛道,最终因拍档中途下车、个人经验不足而黯然退场。34岁二度创业,他更显沉稳,在人力资源及培训这两个领域持续深耕,在新马两国终于闯出了自己的天下。 “每个人都值得一次更好的机会(Everyone deserve a better opportunity),创业让迷途中的我找到了自己。我接纳了自己的过去、认同了自己的价值。在我参与创造的Nala Berhad,我是一名领导者、一名决策者、一名创新者,然而,从更深层的意义来看,我是在通过这些身分的进程中,建立及实践了我在生命中极为重要的价值观、信念与使命。” 我们不时在报章中,阅读到白发苍苍的长者等了大半辈子,才拿到蓝登记、被认可为马来西亚国民的新闻。而80后的徐日栽,持有的却是同龄罕有的红登记。 “或许很难令人置信,但,这就是我的真实人生故事。养父母是贫困的农民,他们在胶林中发现了我、领养了我。养母很爱我,但她很老了,没有能力继续照顾逐渐长大的我。5岁时,我辗转住进她女儿的家。身为一名孤儿,寄人篱下的我常有一种世态炎凉、孤独寂寞的感受。” 徐日栽的生命议题,无疑就是安全感与被认同。 “我总在想:为何我要被生出来?为何我会被丢弃?我活在世上是为了什么?” 无数个自我怀疑、差点放弃自我的年少岁月,庆幸被教会温暖接住。 “青少年时期,我一个礼拜在教会服侍三四天。如今回想,那是一段很关键的日子。教会的长辈都知道我的身世,也很照顾我,常常偷偷塞钱给我,确保我有得吃、有得穿。大概是待在教会的时间很长,我不敢变坏。其中一个最照顾我、深深影响了我的长辈,就是王先彪(Alvin)。他买书给我、教我正确的金钱观,第一份工作也是他介绍给我的。” 10年前,徐日栽终于跟亲生父母相认,也才有了个机会转成了蓝登记。 “那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就像是没有身分的人,终于有一天等到了国家的接纳。那时候,我觉得应该要为自己做一些事。我去了新加坡,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出国。接着,我买了一栋房子,有点像是终于名正言顺可以在马来西亚扎根的踏实感。” 人生低谷时常常边开车边哭泣 徐日栽的梦想,其实是当一名房产经纪。 “我没什么大志,只想安安稳稳过日子,从来没想过要创业。中学时期,很多长辈跟我说,做房产经纪可以达到经济稳定,我就以此为目标。在半工半读中,我得到了专业文凭(Diploma)的资格,然后曾分别在银行业及房产业就职。” [vip_content_start] 房产经纪只做了半年,徐日栽就有了个机会,跟朋友一起开了房地产经纪公司。不过,只经营了半年,朋友却率先退场。由于当时已建立了团队、有了员工,毫无创业与管理经验的徐日栽只好硬着头皮撑下去。两年之后,意气风发的他,陆续进军其他行业,同时经营着土产、品牌管理等不同业务。最高峰时期,他同时在新马拥有5家公司。 回忆当年,他说年轻的自己年少轻狂、贪婪无极、不够专注,短时间内开拓太多赛道。自以为八面玲珑,岂料,钱赚得越来越少、生意伙伴开始有微言,他也自顾不暇。最终,只好黯然结业。 “那是我人生中的低谷,很无助。我不是一个爱哭的人,但那段时期,我常常会一边开车一边哭泣。当时我已经结婚,太太总是安静地坐在我身边、默默支持着我,这反而令我愧疚。” 说着这番不堪的过往,徐日栽显得有点过于平静,就像是在说着的,是别人的事。 昔日同学邀请一起合开公司 或许是自带运气与福气,也或许是才华与干劲藏不住,2020年,徐日栽的中学同学黄金玉(Alice Wong)捎来了个邀约,请他跟她一起联合创业合股开公司。Nala Berhad这个品牌,从此进军人力资源领域。 事实上,Nala Berhad的母公司在新加坡,在这个行业深耕已有10年,曾被上市公司献议收购。徐日栽的主要任务,是在马来西亚另辟疆土,同时加深新马两国在人力资源上的对接与融合。 “Nala Berhad聚焦在白领阶级,为新马两地的各类型企业寻觅人才。在我们的人才库中,备有上万个优秀的数据,同时也积极跟不同的求职平台合作。我们的客户除了上市公司与中小企业,还包括外企如韩国及中国公司。这在马来西亚是蓝海,我很有信心地认为,Nala Berhad的成长与扩大拥有很大的空间。” 他坦言,在马来西亚的人力资源市场,其实一直都不缺客户,皆因每家公司都在寻找人才。然而,老板却有个迷思与盲点,希望用最低的薪水、聘雇到最好的人才。他建议老板重新检视他们开出的薪水与福利,看重人才的能力,而不是年龄或其他主观因素。 至于找不到工作的求职者,他则指出,一般是自视过高。 “很多人会抨击,刚毕业的社会新鲜人要求很高,在我看来,他们不是愚昧,只是不晓得行情。我建议在找工作的年轻人,除了薪水与福利,应该更看重公司的未来整体发展,以及自己在公司内的发展,那会更具有前瞻性。同时,也要厘清自己的职务,持续精进自己、为公司创造价值,让自己的升值空间更具有竞争力。” 即将迈入第5年,Nala Berhad目前稳健发展,员工人数约有70人,仍在不断扩大团队。 每个人都值得一次更好的机会 “每个人都值得一次更好的机会”,这是Nala Berhad的口号,也是徐日栽的信念。 第一次接受媒体专访的徐日栽,全程显得相对寡言不多话,但句句诚恳。聊到创业给自己带来的收获,他的眼神与神态变得柔和。他直言,创业给他带来的,不完全是自由、财富与成就,更多的是让他找到了自己的认同与价值。 “过去这三十几年,我在自我怀疑与没有安全感的汪洋中浮沉。在创业的这段日子中,我认可了自己、接纳了自己,也收获了客户对我的认同与接纳。与其说是创业,倒不如说,我在这之中终于找到了自己。” 受到贵人诸多协助,徐日栽也期许用自己的经验和资源,帮助那些在创业和职场上渴望进步的人。就像是当年在教会中支援及帮助他的黄先彪,他也努力将这份恩惠传递下去。 如此积极投入到人力资源的领域中,也或许正是徐日栽疗愈自己、支持他人的生命事业。 给年轻创业者的建议徐日栽: 第一,让你的人生过得丰富饱满(Live your life to the Fullest),人生只是走一回,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失败了还是可以再来。第二,人生是一场游戏(life is a game),尽情享受其中,不要让自己留下任何遗憾。同时,也要相信开始的力量(The power of beginning),失败了重新再来,你是谁重要过你做了什么事、成了什么事情。年轻人,想要创业就去吧,虽然需要一段时间去探索,但这就是个过程。 创业资金:5万令吉
3月前
他是一个爱逛菜市场的男人,所以他写了《男人的菜市场》,从男性的角度去谈逛菜市场的乐趣。 他也是一个火车迷,喜欢搭火车走遍大城小镇,把旅途所见写了《11元的铁道旅行》。在低碳这个词还未为人所提起前,他已经实践低碳生活,他就是台湾自然文学作家刘克襄。 对马来西亚并不陌生的刘克襄,每次来马总会找一个巴刹逛,接地气的看看巴刹的道地食材,跟小贩聊聊食物的味道,感受本地巴刹的“热带风情”。 报道:本刊 张露华 摄影:本报 陈敬晖 这次应邀来马参加诚品吉隆坡书店主办的“台湾文学系列讲座”,趁着空档就自个儿从下榻的武吉免登区酒店,探险似的走路到半山芭巴刹,这样的路程恐怕也没有多少个本地人尝试过。 他形容,这是一段惊险的旅程,走着走着行人道会凭空消失,然后要与车争路继续走下去;走下走下前面又出现一个窟窿,必须绕道而过,让他印象深刻。 逛菜市场是他在台湾的日常,每去到一个地方都想了解当地的传统菜市场,因此就上网搜索,知道吉隆坡有这么一个传统巴刹,就决定冒险走一回。 被问到“到此一游”后,对半山芭巴刹印象如何时 ?他说:“半山芭的景象,是60年代的台湾菜市场才有,想不到这里还存在。走在这里面就对照着过去(台湾),所以更有所感,也让我知道要改革一个市场的困难度有多高!” 那有没有看过在半山芭巴刹取景的《富都青年》这部电影?他又说:“我知道《富都青年》这部戏,但还没有看,这次走了一趟,回去后我一定要看!” 最爱大马咖椰 大马被誉为美食天堂,多元种族也造就了多元美食,但刘克襄钟爱的大马美食,竟然是我们日常不过的烤面包里面的咖椰,第一次尝到后就爱上它,甚至发生了“咖椰爆炸”的难忘经历。 他回想起那次的“咖椰爆炸”事件时不禁笑了笑说,当他第一次尝试到南洋经典早餐烤面包,就迷上了那一抹咖椰味道,这是他在台湾从未吃过的面包酱。于是回国之前,他特地买了一罐咖椰,用衣服卷起来放入行李箱,打算回去后慢慢品尝。 当他回到家,打开行李时禁不住当场哀嚎,因为行李箱里那罐咖椰不堪高压炸开了,行李箱里的衣物都沾上咖椰,不必涂在面包上,就可以嗅到那股浓浓的咖椰香味。 “之后我把所有衣物及行李箱都彻底清洗,但衣物还是留着咖椰的味道,那次经验到现在还忘不了。虽然情况很惨烈,但我还是很喜欢咖椰!” 所以第一站带他到半山芭富都综合商业大厦(ICC Pudu)的美食中心吃早餐时,见到餐牌上有烤面包,二话不说就只点了它,搭配一杯海南咖啡,开始了他的吉隆坡巴刹游的第一餐。 他表示,虽然光顾过吉隆坡不少熟食中心,但ICC Pudu给他很特别的感觉,好像回到台湾八九十年代,而且台湾也没有这样的集合各种熟食的食肆,人气沸腾,充满生命力。 [vip_content_start] 他自言已经不会走一般观光旅游路线,比较偏向逛菜市场。 “也可能因为年纪到了一个阶段的关系,更明确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不会像几年前初认识马来西亚那样,四处找旅游景点。 这次知道自己要什么,是一种温习与更深入了解大马的状态比较多,游走得更到位,这对一个作家来说,会更有写作欲望及想要写更多的东西。” 与小贩对话 感受人文风情 当他来到第二个巴刹──蕉赖11哩巴刹后,这种想写更多东西的想法更油然而生,想写的话题是一根油条。 他说:“我回去想写一根油条。来到这个巴刹后,发现小小的巴刹就有3个卖油条的摊位,这种情况在台湾是看不到的。” 当天下午,他就在自己脸书专页上写了这么一段:技巧性开门见山地探问,是否有硼砂的使用。老板坚决表示,他们几乎不用硼砂,也不用碱水。加上,多人购买食用,委实无必要用硼砂延长食用的时间。 刘克襄表示,自己是安溪人,在台湾有读安溪历史,而蕉赖11哩巴刹是一个以福建人居多的社区,所以他在这里遇到安溪人,与小贩对话,让他对安溪产生更大兴趣,回去后会更想了解安溪与南洋的关系。 逛了两个巴刹之后,他发现一个有趣的人文现象。他在半山芭没有听到华语的对话,却听到日本人的对话及买菜,当下真的有被吓到,因为日本人素以爱清洁见称。在简单交谈下,才知道他们是居住在大马的日本人。 去到蕉赖11哩巴刹,听到熟悉的福建话,刘克襄顿时有种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小贩知道他是来自台湾后也备感亲切,更对他述说着对彼邦(台湾)亲人的思念。 “虽然是很小的事,却能够捉得到西马大都会里一些比较隐藏的庶民生活东西,对我来说走这么一趟就值得了!” “在我个人来说,吉隆坡的新地标只是一栋很冷的建筑物,我更喜欢来这边找一些人带风味的东西,这些人文风情常会让我对照台湾的风物。” 他也看过好些大马作家书写下的大马,写的是人物、自然生态,原始环境或过去的历史,但他还没有看到书写城市的作品,他很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作品来认识马来西亚。 惊艳邂逅老鼠粉 刘克襄在逛着蕉赖11哩巴刹时,经过一个卖面食的摊位时,脸上出现一个问号,想问又不知怎么开口,于是他问了记者:“我想问,什么是老鼠粉?我昨天在走路去半山芭巴刹时,也看到一些档口上写着老鼠粉,那是什么来的?” 解开疑云后,他恍然大悟的说:“原来是一种面食。昨天我看到那些档口上写着老鼠粉时,就很好奇到底是什么东西?是用来捉老鼠的吗?但它又出现食摊上,我也不敢去问人家这老鼠粉到底是什么,心里一直很纳闷。” 随后带他去一家餐馆用午餐时,刚好餐牌上有瓦煲老鼠粉这道面食,就点了这道食物,让他亲眼亲口验证。 当食物上桌时,刘克襄第一眼看到就说:“原来老鼠粉是长这样的,不就是我们台湾的米苔目吗?” 边吃边谈米苔目这个话题时,他说,大马的老鼠粉与台湾的米苔目有些不同,这里的老鼠粉是两头尖尖的,台湾的只有手工做的两头才会尖尖,大部分都是平头的机器做的,色泽也不尽相同。 “当你告诉我老鼠粉是一种面食时,我真的有种文化冲击的感觉,因为叫老鼠粉的东西,基本上应该是像辣椒粉之类调料,但被冠上老鼠这个词又觉得不是好东西的感觉,所以也不好意思问,怕被别人笑,没有想到竟然是米苔目!” 他表示,台湾米苔目煮法有炒也有汤,但有炒就不会有汤,有汤的通常不会有炒,当中客家人是以炒为主,闽南人则通常煮汤,还有一种米苔目冰的甜品,有机会去台湾一定要试一试。 谈起面食,他就提到在大马吃的福建面。这种粗大的面条在台湾叫做大面羹,是台中一种古早味食物。 “大面羹是台中农民做的传统点心。以前到了收成季节,附近亲友都会前来帮忙。收割完之后,农民就会用稻米根和韭菜做成大面羹来慰劳大家,在当时来说是一种便宜又有饱足感的食物。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了这种景象,但像我这个年纪的台中人都应该有吃过大面羹,如今台中还有人在卖。” 是榴梿迷亦是火车迷 刘克襄也很爱大马榴梿,并说吃过大马榴梿后,就觉得泰国榴梿味道相差太多了。 他吃榴梿还吃出个人心得,觉得最好能吃上4个品种,才能比较哪一个品种最好吃。 他还记得有一年来马出席活动,主办当局特地安排了一众人到榴梿园大饱口福。抵受不住诱惑的他吃到停不了口,殊不知却吃上火,导致口腔溃疡,接下来的行程可就辛苦了,四处找凉水降火,所以他对榴梿是又爱又恨,每一个品种都想吃,但身子却受不了。 刘克襄是一名火车迷,在台湾经常办火车游活动,带人搭火车走遍台湾的大城小镇,也书写了多本有关台湾火车的著作。 他也特别喜欢大马的旧火车站,极具英殖民风采,与台湾火车站很不一样,所以这一次行程他也特地抽空去参观吉隆坡火车站,他在诚品吉隆坡的讲座会上提到,台湾的火车路线是环岛型,沿着火车路线可以绕一圈台湾。而大马火车路线则是呈“Y”字形,从南马北上就分成东海岸与西海岸两条路线,无法串连成环岛路线。 “我很想走一趟大马铁路游,刚好9月我会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讲课,逗留3个月,所以我会规划来一趟大马火车之旅。” 更多【人物】: 台湾作家马翊航/边学族语,边写族群文学 演员万芳/演出不是最终答案,每天不同的感受会产生新诠释 军事电影务求逼真激烈 ,徐添发:As real as it gets
4月前
林冠鸿(Hong Lim)创办了一家集合了线上云端服务及线下服务中心的会计公司,取名亚威会计公司(Advisirs plus – Digital Accounting Firm),为客户提供低成本、高便捷的会计服务。这是北马区第一家做线上会计的会计公司,更是全马第一家做新会计模式的会计公司…… 报道:本刊特约 黄佩玲摄影:黄冰冰、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会计是每个行业的刚需,年仅32岁的林冠鸿(Hong Lim),带头开启了新会计模式,颠覆了这个传统行业的约定俗成。 他创办了一家集合了线上云端服务及线下服务中心的会计公司,取名亚威会计公司(Advisirs plus – Digital Accounting Firm),为客户提供低成本、高便捷的会计服务。这是北马区第一家做线上会计的会计公司,更是全马第一家做新会计模式的会计公司。 网络时代快速发展,线上业务的需求不断提高,作为线上服务的开拓者,林冠鸿深知他们在这个赛道上占据绝对优势。目前正修读博士、专研会计人工智能的他,带着团队立足吉打亚罗士打、业务遍布全马,带着600万令吉估值的巨大潜能,立志要成为会计行业的“Grab”! “人生很短,我想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通常会说这句话的人,一般是稍有年纪、见过一些世面,或是经历过一些大风浪。然而,林冠鸿却早在年少时期就深谙这个原理。他喜欢阅读,尤其是企业家的自传,比如亚航创办人Tony Fernandes及香港首富李嘉诚的经商之道和处事哲学,这给他带来激励与冲劲。年仅十几岁的他,习惯提早做三五年的规划,也因为热衷创造,年纪小小就认定,创业可以让他实践有意义的事。 “我中学时就觉得,只有通过创业,才能在做有意义的事的当儿,同时达到财富自由。你问我怎样才算是财富自由?只要超过我的日常花费,还有剩余的钱,就叫财富自由。而我现在算财富自由吗?是算啦,但,人总想要更多一点。” 你以为林冠鸿这样说很狂妄自大?恰好相反,90后的他,沉稳、自信、拥有大格局,却也谦虚、踏实、客观面对现实。诚实面对自己想要拥有更多财富的欲望,同时也不断在精进与提升,他时刻紧密衡量自己的能力与市场的需求。 辗转尝试过不同行业,嗅出会计与科技结合有商机 带着Business language就是会计的想法,林冠鸿在选读大学主修时锁定会计。顺利通过14门考试、累积3年工作经验,他成为ACC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会员;这是国际学员最多、学员规模发展最快的专业会计师组织。 短短3年,他凭着自己的努力,踏入会计界BIG4(马来西亚四大会计所)工作,拿着同行羡慕的职位与薪水。他说,这起跑点看起来挺好,也达到了他的目标,但他不安于现状,他坦承他想要探索更多,因此裸辞、创业当讲师。 然而,他很快有感自己能力还不到家。随后花了2万令吉进修当时最夯的数码营销(Digital Makerting),最后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精专的方向。 “我很迷茫,有点不晓得该如何是好。我是家中唯一的男丁,父母的管教向来严格,他们认为裸辞是一件很叛逆的事,而我也没事先告知他们。我爸爸是经营铁厂的生意人,那时,我就从槟城回去吉打协助爸爸。只是我清楚知道,那也不是我想要的。” 重新检视自己的选择与方向,他重返职场。又再累积了5年工作经验,成了ACCA资深会员,也就是FCCA(Fellowship of Chartered Certified Accountant)。他一边修读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硕士会计、专攻税务,同时开始经营自媒体。 “我通过自媒体的形式在网络上创作,制作懒人包、解读年度财政预算案等,分享了很多有关会计及税务的专业知识。以前在BIG4工作的经验、会计师的心酸等故事,也引起了一些关注。我得以和同行做了很多交流,打开了彼此的视野。其中,我也曾创下一百万自然覆盖率(organic reach),累积了一些知名度、得到了很多满足感。” 这给了林冠鸿一个重要启发:会计与科技的结合,或许是创业的契机? [vip_content_start] 全马第一家结合线下线上会计服务的会计公司 线上会计,是企业数码化的重要一环。早在2014年,林冠鸿就察觉到会计行业转型线上的必要。在冠病疫情前,就在多数中小企业都还没建立相关思维时,他在任职的主管岗位上,已经率先带领公司与团队实践数码化。 随后,如众人皆知,疫情的肆虐,提醒了企业对数码化的迫切,也让林冠鸿把握到了创业的机遇。2020年末,他带着充分的准备再次离职,2021年3月,他二次创业。 亚威会计公司,是一家专注于会计、公司秘书、税务及商业咨询服务的线上会计公司。他们坚守并朝向3大服务重点,第一:为客户提供线上一站式会计服务,通过云端同步获取数据,即时沟通与反馈、消除一切沟通障碍。第二:设立招揽全马优质会计师的服务平台,就像是会计行业的“grab”,在网络世界建构会计师与客户的桥梁,实现简化、便宜又高效。第三:保障大规模业务的推进,计划全马开设100家服务中心,保持线下面对面的服务模式。 创业至今三年多,亚威会计公司设有10个分行、在全马有六十多个服务据点。目前的核心团队有15人,也跟60位会计师成为合作伙伴,是全马第一家做新会计模式的会计公司。 “新会计模式就是结合线下线上的据点与服务,这在我们做之前,没人做过。” 效率与创意,创业两大关键 效率,是林冠鸿推动自己的关键字。 “以前在BIG4打工时,我记得有一次加班,整晚我一直在打印。看着使用数量庞大的纸张,我就在思考,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会计师的工作变得更有效率?我想到的,是科技与人工智慧,还有教育。因此,新会计模式与自媒体,就是我的创业根基。” 创意,则是林冠鸿的思维根基。 “小时候阅读企业家的自传,我最喜欢亚航创办人东尼费南达斯的故事,搭机也首选亚航。我觉得他很有创意,将一个品牌做大、做深、做远,创造了自己的企业王国,连续那么多年还屹立不倒。” 林冠鸿有想法、也努力,同时够幸运。他遇到了贵人,也判断了对的时机,加速了创业里程碑。因为想做品牌的明确目标,他也着手做融资。作为第一家在Mystartr做股权融资会计师平台,短短1个月内融资50万令吉,令人激赏。 他也自我挑战,参加创业大赛,成功闯进半决赛。因着推动数码化的投入,他也获得多项肯定,包括得到马来西亚会计师协会(MIA)认证、CHT新晋领袖奖、入围吉打十大杰出青年决赛圈 (Finalist of Ten Outstanding Kedahan Awards)。 去年,因应政府准备执行电子发票(E invoice),他又再一次抓到了契机,独创了全马唯一的电子发票之孙子兵法策略,协助企业家企业数码化、落实电子发票。单是在6月,他就讲了15场,至今累计46场。从上市公司、跨国企业到中小企业,累计至今训练了1300名学员。 尽管如此,林冠鸿仍然觉得不满意。他自认面对很多挑战,如人手调配、团队打造、扩充市场等。 “我知道我对自己要求很高,但我觉得我应该可以做得更好。” 想打造一个新创但不忘根的幸福企业 林冠鸿高度认可人生智慧的重要,认为在打造创意的当儿,也不可以忘根。 “我们做的是线上业务,很容易会少了线下的温度。我想要打造的是一个新创但不忘根的幸福企业,因此,我把圣贤教育和了凡生意经融入企业,让员工学习弟子规。” 亚威会计公司是第一家把传统文化带入这个行业的企业,林冠鸿坦承,有人认同,但也有人不认同,挑战其实很大。尽管如此,这对他来说,还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也是打造理想企业的重要一块。 给年轻创业者的建议 林冠鸿: 我用了10年时间,来打造我的梦想,也因为我抓准时机、勇于尝试、不断创新。没人做过的东西,挑战会特别多;想要把一件事做好,不可能只靠一两天,需要多点耐心及坚持。 创业成本:5000令吉
5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