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快讯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你得明白,有些事情,你只要 “知道” 就好,例如首相是谁;然而,你也应该知道,有些事情你压根儿不需要背;而有些事情,你除了知道,还需要更深入了解。 信息爆炸已经无法形容我们日常生活所充斥的信息量有多高了。同样的,在信息如此丰富的时代,相信许多读者都看过不少关于财经的资讯,例如房价和股市的涨跌。 除此之外,社交媒体也在推送各种让你在财务上愈加焦虑的资讯,例如看到你的昔日同窗如今吃香喝辣,或者各种痕迹过重的 “刻意低调炫富” 。可以说,许多人原本的生活都挺正常的(安分守己也挺好的),不过看了这些让人焦虑的财务资讯后,整个人都开始急躁起来,恨不得马上动手改造自己。 于是,你自己开始琢磨,想到那句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故此,发奋图强去买各种理财书籍来看,或者上网找找有哪些影片或者文章能够马上让你打通任督二脉;开始去看各种晦涩难懂的财经新闻,希望可以变成理财达人。 很可惜,这些努力,绝大部分都不怎么见效。 一般来说,如果只是亏了一些教材费倒还好(例如买书),如果是把血汗钱都赔上了(例如上了骗钱的课程),那就真的让人捶胸顿足。 老实说,很多财经新闻,或者说大部分的财经新闻和我们的日常很难产生重大联系,就好像那句 “GDP成长这么多,但与我无关” 。 你得明白,有些事情,你只要 “知道” 就好,例如首相是谁。至于更加深入的资讯,例如首相经历了什么坎坷,价值观是什么等等,其实不知道也无所谓(你又不是时事评论员,在咖啡厅听其他人高谈阔论就好)。我小时候很佩服那些在常识比赛能够对答如流的同学,他们能够马上说出珠穆朗玛高峰有多高,让人感觉他们非常博学。 然而,你也应该知道,有些事情你压根儿不需要背。现在如果有人问我珠穆朗玛高峰,我会谷歌找答案。你可以就此说我没有常识,不过我会用BBC版福尔摩斯那套说辞:“我为什么要懂太阳系?这对我的工作根本不重要!”来回答。 当然,如果福尔摩斯是天文学家,那就另当别论。 而有些事情,你除了知道,还需要更深入了解。举例来说,如果你是保险业,那么你不能告诉客户说你不知道最近医药保险费用上涨闹得沸沸扬扬,你也不能说你不知道原来客户首次购买一家公司的保单有冷静期,是能够全额退款的。 如果你在银行的销售部上班,那么你应该看看其他银行到底出了什么配套来抢客户,利率差别、贷款金额比例、抵押物要求的高低、审批速度的快慢、以及其他。如果你有闲暇,那么就该观察银行最近的配套变动,问问你的上级,看看是不是国家银行在政策上或者在指示上有何改变,例如是不是要调整OPR了等等之类。除了这些,许多事情或者新闻报道都很难与你沾上边。 这只是一个例子。我相信各位读者都有自己的专业,而每项专业都有自己的门道和核心知识点,大家理应去关心这些事儿。国家GDP成长率是4.5%还是5.0%,理应不会动摇你的基本工作。 看资讯讲究有门道,也就是说,你要学会看适合你的资讯。我们的注意力非常珍贵。 那么,像GDP成长率,这种资讯是给谁看的呢?我认为是 [vip_content_start] 给决策者看的。就像我之前见过一位公司创办人,问及公司未来发展时,他说过:“国家GDP成长率是5.0%,意味着将会有多少财富(一个金额)会被创造,而我的公司只是这个规模,那么意味着我要获得5.0%或者更高的营业额增长,是完全有可能的。” 也就是说,决策者会看这些宏观经济的资讯,因为他们要知道大环境是顺风还是逆风、今年的投资支出该增加还是维持、哪些业务要保留等等。国家GDP在他们眼里相当于是泳池的深浅,如果池子的水变少了,自然就不能任意畅游。国家GDP增速放缓,该焦虑不是你,而是那些大公司的老板们。 至于政治新闻就更妙了,该焦虑是政客,而不是你我,何必为这些政客而和朋友或亲人吵得面红耳赤? 所以,你大可不必为财经新闻而感到焦虑。把注意力拉回自己的工作,多想想怎么做出更好的业绩,或者更有效率。那个,才是真正影响你饭碗的重要之事。
6小时前
纳吉很可能都没想到,早前透过儿子纳茲夫丁向各界热烈声援表达了感激与感动,会因为两件事而如今打脸了自己。 一场声援前首相纳吉的集会,结果是狠狠地打脸了纳吉。 纳吉就居家服刑特赦令附录上诉案,原本巫统明知会让团结政府陷入尴尬,也必须硬着头皮和伊党比拚人数和阵仗,而且不能输人也不能输阵。 随着国家元首发表了谕令及总警长指集会违法后,巫统找到了下台阶,直接宣布取消动员党员参与集会。 尽管明眼人都知道伊党是要利用纳吉捞取政治利益,但也奈何不了伊党“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依然出动來声援纳吉。 纳吉很可能都没想到,早前透过儿子纳茲夫丁向各界热烈声援表达了感激与感动,会因为两件事而如今打脸了自己。 第一件,伊党说集会照跑没有违宪也没抗旨,因为元首沒有叫取消集会。 伊党甚至还打出集会是要“捍卫国家元首的特权免受操控与缺乏透明度的影响”旗号。 然后,国盟伊党和土团领袖与支持者,如约而至,人多势众。 反观一直高喊要为纳吉平反,争取释放纳吉的巫统,不但早早宣布了取消集会,巫统主席阿末扎希还叫全体党员不要出席,若有人坚持出席就自行承担风险。 扎希这一番话,固然政治正确,可听在纳吉家人耳里,心里会怎样想? 更別说,纳吉心里会有何滋味? 第二件,2012年和平集会法是纳吉政府在国会通过的法令。当时这项法令对集会的诸多限制,引起在野党,还有许多非政府组织抗议。 但是,纳吉政府坚称,这集会法令能保障和平集会的权利。 当年连续几场Bersih的集会,还有声援安华“抗争到底”集会,人们用行动向政府和警方表达了坚持拥有和平集会的权利,丝毫不畏政府和警方的警告。 当年有多位在野党领袖被控违反2012年和平集会法令,其中不乏如今已经在 [vip_content_start] 团结政府当官的希盟领袖。 如今,执政的团结政府祭出了2012年和平集会法,警方也直指声援纳吉的集会是违法的。 这么一來,出席集会国盟领袖,会否受到对付和提控?同样出席集会的纳吉家人包括夫人罗斯玛,会否受付对付和提控呢? 纳吉可能也没想到,自己当年通过的2012年和平集会法,有一天会报应在自己身上。 再说一次,明眼人都知道伊党是要利用纳吉捞取政治利益。 不论政府提控不提控,不论巫统对付不对付,伊党都会用声援纳吉事件大作文章,挑拨巫统党员支持者的情绪。 伊党的这些伎倆,扎希可能不会太在乎。 毕竟,扎希现在已经牢牢掌控巫统,在政府的地位也稳如泰山,甚至认为国盟绿潮已经减弱到需要靠炒作声援纳吉课题來攻击巫统。 或许,扎希不在乎,但纳吉会不在乎吗? 纳吉跟扎希的情谊,还是否如同扎希自称的亲如兄弟?纳吉心里应该有数。
1天前
我们终日在虚拟世界中奔忙,身边也许还有许多值得珍视的人事物正等待被我们发现,谁知道呢? 年末,清年假的季节,我亦回乡度过了5天4夜的假期。若没记错,应该是距2024农历新年以来回乡最多天的一次。 我不喜欢开车,而家乡距离工作地点雪隆区又有将近4小时的车程,因此,每次回乡我都选择搭火车。坐上位子,设好闹钟,阖上双眼,便可轻松度过近4小时的通勤时间,无需担忧在公路上发生意外或塞车等恼人烦心之事。 来回的火车票价对打工人并不便宜,为了能“回本”,我通常会趁至少有3天连假时才回乡一次。这次逗留时间变长,相伴家人的时间也变多,在我也没注意的时候,接触手机和社群媒体的时间同样减少了许多。 回首过去两三年,无论是在电视台还是报社工作,因职务需要,我的生活几乎离不开社群媒体(当然,我本身也是个社群媒体成瘾者),时常沉浸其中吸收资讯,以至于偶尔会感到有些厌烦。说来好笑,小时候父母总不让我长时间上网,说这对身心以及未来无益,而如今,离开社群媒体,我的饭碗或许分分钟不保。由此可见,虽然老人言还是得听,但有时也不能全信。 这5天4夜短暂地放下手机,我意识到,新闻报道和社群动态或许正是现代人焦虑的主要来源之一。我意识到这点时,是在回程的火车上,当我时隔多天再次长时间浏览社群媒体,各种新闻和资讯通过视线涌入脑海的当下,一种难以明状的焦虑与窒息感渐渐袭来,但这感觉并不陌生。细想之下,这不正是过去每日所经历的日常吗? 新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回顾过去一年,儿童失踪、柴油和保费飙涨、政治人物种种荒唐行为,无不令人生畏。 出社会前,我是个对政治时事极为冷感之人,更关心社会看不见的另一面,如少数族群的权益等。大学期间,一位同学与我恰恰相反,他对政治新闻极度热衷,政治新闻可说是他每天的精神食粮。某次和他闲聊,因实在不关心政治时事,看着他对我的无知感到困惑,我坦言自己对政治毫无兴趣,他听后对我说:“你可以不理会政治,但你无法远离政治。” 当时的我只把这句话当放屁。直到离开校园,步入社会,才逐渐体会到其中的道理。 试想,柴油涨价、保费飙涨、伊斯兰化,种种政治人物的决定以及看似白痴的行径,分分钟都可能影响我们的日常作息,每天浏览这些讯息,怎么能不焦虑? 除了新闻,社群媒体还是人们分享生活的主要平台。朋友亲戚各奔东西,虽不常联络,但通过动态仍能关注彼此的近况。看到对方发布的好消息时,我也会发自内心替他感到高兴,这或许正是社群媒体创立的初衷。 只是,不知何时开始,分享生活的本质逐渐变质,炫富文案层出不穷。纵然明白“人比人,气死人”的道理,但,我终究是个普通人,并非圣贤,也不是抛下七情六欲出家的和尚,说完全不会被影响,肯定是骗人的。 作为华人,我曾是有点“非主流”的存在,觉得话题总离不开钱的朋友超不酷,世上明明还有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值得关注。但,随着步入社会的时间渐长,体会到生活方方面面离不开物质、人与人之间尊重建立在地位之上后,我也市侩了不少,慢慢变成自己曾经认为“不酷”的存在。 别以为攀比心只会内耗,它还会让人误入歧途。我有个相识多年的朋友,因不甘于平凡的生活选择铤而走险,如今在 [vip_content_start] 某国从事非法勾当,对金钱的信仰以及价值观已经几近扭曲、癫狂。即便自身言行对他人造成苦难,他也无动于衷,似乎已完全将良心抹灭。正是他让我深刻意识到,攀比心若无法有效调节,不仅影响心理健康,还可能让人走上极端。 特别是年末,“好日子”扎堆,婚宴接踵而至。婚姻,在我的同龄层似乎已经成了事业有成的象征。无论是婚礼或婚后,其所需的高昂经营费用令人生怯,若非意外搞出人命,事业尚未熟者的人根本不敢轻易步入婚姻。 如今我虽享受着单身的自由以及不用为他人事物负责的轻松,但每逢参加友人婚宴时,即便理智上明白自己现阶段不适合婚姻,但婚宴的场地魔法难免还是会让人短暂萌生想婚的念头;即使未被邀请,单是浏览社群媒体看到熟人结婚,亦是如此。前面提到,婚姻如今在同龄层属事业有成的象征,年近30的我也会因此隐隐产生攀比心态,自然的,焦虑也随之而来。 这次回乡短暂放下手机,远离社群媒体,虽没特别做什么,却感受到一种难得的宁静,我想,这或许就是暂别社群的正面影响吧。少了新闻和动态干扰,我也减少了焦虑和攀比,尽管睡眠时间并无显著增加,但我却睡得比平时更加安稳。 只是,处于现代社会之下,人终究难以完全离开社群媒体。资讯多通过社群媒体获取,稍不留神,或许就会被时代远远抛下。我也依旧热衷沉浸于社群媒体,成为某些话题的旁观者、参与者,甚至发起者。 但,若你也感到喘不过气时,不妨稍微放下手机,暂时离开社群媒体,看看真实世界的广阔风景。我们终日在虚拟世界中奔忙,身边也许还有许多值得珍视的人事物正等待被我们发现,谁知道呢?
4天前
伊党已经号召国内穆斯林于1月3日参与“捍卫穆斯林尊严”大集会,此时刻提到“杀人”,即使言者主观无意,也未必不会客观上“感召”部分人士,从而付诸行动。 伊党主席哈迪阿旺,元旦日在党报《哈拉卡》发文,标题为“世俗化的罪恶,远超越诽谤与杀人”。 内文阐述,人类信奉真神的必要;基督教违背“正信”,崇拜主外之人,真主必降灾之。 哈迪还引述,马太福音“凯撒的物归凯撒,上帝的物归上帝”,随后就论述“世俗化”之恶。 中间没有逻辑推理,但看得出,哈迪是要指出,基督教乃“世俗化”的根源。而世俗化让人类迷失于比动物更糟的欲望与暴力之中。 哈迪进一步申论,西方为马来西亚引进“世俗化”,而主导希盟的行动党延续推广。哈迪提出证据:行动党党章里列明,党目标的第二项,就是“建构世俗主义”。 实际上,行动党党章,党目标的第二项的全文是:“重申并复原马来西亚宪法作为国家世俗法律的最高架构,…”。 无论宗教政客如何硬掰,马来西亚联邦宪法显然就是一套世俗法律,最低限度,其并非一套伊斯兰法。 行动党捍卫立国宪法的原本面貌,本就合情合理,人们甚至还要质疑,晚近行动党在抗拒宗教化的实践方面,做得不足。 哈迪原文提出行动党“建构世俗主义”是顺应李特委员会(Reid Commission )的意愿。这就更有趣了。我国建国宪法,本来就是依循李特委员会的建议起草。 由当时联盟政府,与统治者高度参与的宪法“工作委员会”(Working Committee), 对李特报告书建议作出重大的修订。这包括撤销马来特别地位,在建国15年后,需要检讨以决定存废的条款,以及华淡语可作为立法议会用语的条文。 就伊斯兰地位问题,工作委员会增加了宪法第3条,“伊斯兰乃官方宗教”的条款,但工作委员会报告明确指出:“这(“纳入伊斯兰乃官方宗教”)将不会改变联邦世俗国的现况。” 可见,马来西亚是世俗国,乃各族立国时同意的基本原则。如果马来亚独立是建基各族协调后的社会契约,“世俗体制”就是这契约的最根本条件之一。 单方面改变我国“世俗体制”,就是对建国承诺的最大背叛,也必将撕裂我国多元族群的和善关系。 然而,宪法毕竟还是可以被更改的。如果伊党追求议会通过修改宪法,改变国体成伊斯兰国,那自然是其权利,但这要国内穆斯林与非穆斯林选民的共同认可,才有可能。 然而,哈迪文章的标题“世俗化的罪恶(dosa),远超越诽谤与杀人”,就令人极为不安。 哈迪文章中,其实没有引用宗教教义,直接合理化诽谤与杀人,而是抨击“世俗之恶”。 但结合对世俗化的批判,在文章加入“比诽谤与杀人更罪恶”,很难不引起人们解读:是否,如果是为了对抗”万恶”的世俗敌人,诽谤与杀人,都是可以接受的? 哈迪特别提到诽谤,脉络可寻——“表亲论”诽谤案。伊党甲抛峇底国会议员茜蒂玛斯杜拉败诉后,发动“圣战捐款”协助赔偿。 人们质疑,“诽谤”本身就是伊斯兰教义禁止之恶。伊党以“圣战”名义,加以捍卫玛斯杜拉,是否玷污本身宗教? 哈迪的论述,似乎就“漂白”了玛斯杜拉的行为。因为被诽谤的是“万恶”的“世俗化“一方,诽谤似乎就是可以接受的。这就是妥妥的,“只要对付的是敌人,手段可以毫无下限。” 哈迪陈述如果仅限于此,人们固然愤慨,国内政坛乌烟瘴气,谎言成风,病态污蔑泛滥,皆来自这些以宗教之名行恶的极端分子。 但为何哈迪除了诽谤,还要提到杀人?温和的诠释可以是,哈迪不过是要强调世俗势力罪大恶极,比杀人还可恶,属于“夸张修辞法”。 不过,结合穆斯林在世界各地的状况,如果有人将此作为哈迪在合理化暴力,看来也不为过。 伊党已经号召国内穆斯林于1月3日参与“捍卫穆斯林尊严”大集会,此时刻提到“杀人”,即使言者主观无意,也未必不会客观上“感召”部分人士,从而付诸行动。 伊党号召集会的理由,也凸显 [vip_content_start] 其无的放矢、凭空炒作的本性。其中,房地部进行圣诞庆典,被伊党强烈批判。 有心人还散播,庆典牵涉吟唱基督教意味的圣歌,以及穆斯林部门官员被迫参与。这些是否属实?一个合理化诽谤世俗敌人的族群,其耸动言论,可信度多少?人们心知肚明。 集会的另一借口,就是青体部长杨巧双起诉前警察总长丹斯理慕沙哈山在高庭败诉的案件。 杨部长起诉慕沙,指控慕沙污蔑杨有意建立基督国,形成诽谤。高庭宣判杨败诉,但完整的书面判决依据,至今尚未公布。 在完整判决依据公布前,保守势力就有意无意,指责慕沙哈山的指控属实,这当然是荒谬的。 有媒体报道,法庭在宣判时,口头提出,杨未能证明两项关键诽谤要素,即言论整体指向原告本人,以及被告需为言论的传播负责。 根据第一要素,倘若慕沙指责“建立基督国”的人物不明确,在判决后就咬定杨要建立基督国属实,这显然毫无根据,甚至这本身就构成新的诽谤,甚至触犯煽动法令。 至于第二要素,慕沙在公开场合发言,就已经是传播言论。法官如何诠释,还是要看书面判决,以及案件在上诉后的辩论。 伊党炒作宗教课题,还在登嘉楼执行伊斯兰法鞭刑,又在吉兰丹强制业者进行清真认证,宗教化排山倒海,不把非穆斯林看在眼里。 伊斯兰化,是动摇国体之事。全国人民应该回归独立建国的精神,明确但有礼的拒斥。 团结政府见到伊党(土团可以不看了)剑走偏锋,确实是时候理解,竞争保守是无法超越伊党的。 如此,倒不如借机稳固化中间的政治位置,引领各族拒绝宗教极端的力量,这个多元民族的国家,才有稳定的未来。
5天前
新的一年是一本空白的书,我们都是自己人生的作者。用我们的目标和行动为这本书写上一个精彩的故事,用我们的坚持和努力为它增添深度。无论最终呈现的是怎样的一个故事,都将是我们独一无二的成就。 午夜时分,窗外的烟花劈啪作响,虽不至于震耳欲聋,却仿佛宣告了地球绕着太阳完成一圈公转的旅程,新的一年也正式启航。 每当此刻,我们总会回首与过去的自己“碰面”,在重新定义与规划中寻找生命的新起点。不论过去的一年充满挑战还是收获满满,新的一年始终是一个崭新的开始,给我们机会重新审视自我、调整方向,以更坚定的步伐迎接未来。 在踏上新旅程之前,天哥认为回顾和总结过去一年,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反思我们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有提升的空间,从而让自己在未来的一年继续保持着自我成长与进步。 唯根据天哥之前无意间阅读过,由市研公司汇编美国斯克兰顿大学(University of Scranton)的一份研究,发现很多人其实都会在每一年为自己制定一个新的计划,但是却仅仅只维持了三分钟的热度,并且也只有8%的人能够真正达到自己的新年计划。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何成功率只有8%?难道大部分人真的那么不济?其实天哥认为,真正的问题是很多人都想要在新的一年做个全新的自己,所以往往会设定一些难以实现的目标。 例如一个大胖子想说今年要每个星期去跑步多少次,不再吃油腻的食物,或者一个经常熬夜的人说新的一年要早睡早起,但问题是这些习惯都已经刻在骨子里了,而改变都是日积月累的,要立马改变几乎不可能,这也是为何大部分的人都无法达成自己的新目标。 那么天哥自己又如何?去年2024年的目标是否达标呢? 天哥去年设定了6个目标,包括要帮助自己的基金团队成员达到目标、帮助自己的顾客达到目标、帮助自己达到目标,以及控制自己的贷款比例、个人投资组合和投资回报等。排除最后一环的投资回报需要视行情好坏而无法达标之外,其他的大部分还是达标的;即便没达标的部分,都有确保其保持进步。如果要天哥给自己打分数的话,天哥会给自己80分,意指还有进步空间,但也算挺高分的。 其实嘛,总结不仅仅是列出得失,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从成功中汲取经验,从失败中找到教训,才能让我们在新的一年更好地避免重蹈覆辙。俗话说:“没有目标的人,就像一艘没有航向的船,只会随波逐流。” 设定目标是让我们保持动力和方向感的关键。 那么,应该怎么去设定目标,才能达到更高的效益呢? 一个有效的目标,需要符合S.M.A.R.T.原则。而这个原则总共包含5个重要的元素: 具体(Specific) 目标越明确,越容易实现。例如【我要减肥】【我要发达】,这就是个不具体的目标,毕竟要减多少公斤?如何减?发达的定义是什么?变相就是设了等于没设,那么最后失败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可衡量(Measurable) 目标必须是可量化的,以上述例子,要减多少公斤,要每个星期做运动多少次,要存到或者赚到多少钱,如何存等,设定可以量化的标准,方便跟踪进展。 可实现(Achievable) 目标需要现实的,例如我要禁食一个月减重,或者我每个月收入5千,我要每个月存5千等,都是不现实的。 相关性(Relevant) 目标要与你本身的需求有关联性,例如我减肥是希望达到健康的体魄,我要存钱是因为我要为退休做准备等,必须跟自己有所相关,才能更有动力去完成,而不是半途而废。 时限性(Time-bound) 给目标设定一个明确的截止日期,避免因为拖延症而导致最后不了了之。 例如,可以把【我要减肥】的目标,改成 “我计划在未来6个月内通过每周至少3次、每次30分钟的锻炼(跑步和力量训练)以及控制每日热量摄入(1500-1800卡路里),减重5公斤,并提升健康状况。” 至于【我要发达】,可以改成 [vip_content_start] “我计划在2025年1月至12月期间,每月存入1,000马币到储蓄账户,通过减少不必要支出和优化预算,在12个月内存下12,000马币,用于明年的欧洲旅行旅费,或者作为3-6个月的紧急后备金。 有了目标之后,行动是成功的唯一途径。许多人在新年伊始充满激情,但随着时间推移却逐渐失去动力。这种现象常被称为“新年决心衰退”症。要克服这种现象,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1,制定详细的计划 将目标分解成具体的每日、每周任务,确保每一步都清晰可行 2,定期回顾进展 每月检查一次自己的进度,持续提醒自己,可以让我们的动力更为长久一些。 不过说到底,还是得看个人的性格与心态,在追求梦想或者目标的路上,我们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这时,积极的心态可以帮助我们化压力为动力,逆风飞翔。 心态积极者,遇到挫折会通过努力和学习,把失败转化为成功;消极心态者,即便一切看似顺利,他们都会认为,我还是不行的了,算了吧之类的,他们往往认为自身能力不足,害怕失败,但是,最坏的结果就是推倒重来而已,又有何惧?对吗? 所以,当我们遇到挑战时,不妨问问自己:“我能从中学到什么?这次的经历如何帮助我变得更强大?” 尝试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学习一项新技能,或者简单地每天读一本新书,都会为我们的生活注入新鲜感和活力。不要害怕失败,因为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新的一年是一本空白的书,我们都是自己人生的作者。用我们的目标和行动为这本书写上一个精彩的故事,用我们的坚持和努力为它增添深度。无论最终呈现的是怎样的一个故事,都将是我们独一无二的成就。 正如那句名言所说:“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重要的是从今天开始行动。” 愿我们在新的一年中,不负时光,不负自己,书写属于我们的精彩篇章!
5天前
在圣诞节当天,逆行中的木星处在双子座,与驻守双鱼座的土星形成正四分相(90度相位)。此四分相相位带来的能量将持续影响到明年1月16日,是一个具有张力和挑战性的星象。事关双子座的逆行木星放大了沟通和思想层面的问题,而土星在双鱼座则要求我们直面无边界感、责任和限制。总结以下三大提示,帮助你在这段时间内更好地调适和利用它的潜能。 一、沟通不良导致背黑锅 首先,双子座主宰沟通、思维和交流,木星的逆行放大了这一领域的挑战,如误解、信息不对称或表达失误。而双鱼座的土星则强调承担后果,特别是在模糊的环境下容易因为沟通不良而背负不必要的责任。这种星象在职场或创业中较为显著,比如沟通细节遗漏导致项目失误,或因未能明确表达而被误解为疏忽。 此时,给你的应对建议便是: 1. 清晰表达: 无论是团队会议还是客户沟通,建议先记录重点内容,确保逻辑清晰后再表达。 2. 留下证据: 使用邮件或会议纪要记录沟通细节,以便在需要时追溯。 3. 主动寻求帮助: 如果遇到技术性问题或关键决策不确定,应及时向专业人士或团队成员求助,避免单打独斗导致错误放大。 例如,你和事业伙伴在2025年开启全新项目时,要把每一个细节谈清谈好谈满,尽可能保持沟通开放性。遇到技术性困境时,更要及时提出来,共同谋策。 二、学习困难导致无力感 接着,双子座掌管学习和信息获取,木星逆行可能使我们在吸收知识或掌握新技能时感到停滞或反复受阻。而双鱼座的土星带来的无奈情绪可能加剧学习中的挫败感,比如不知从何开始或难以坚持。无论是学生、职场人士还是自主学习者,都可能在这一时期感受到学习过程中的无力感和拖延症。 此时,给你的应对建议便是: [vip_content_start] 1. 聚焦有用知识: 不要盲目追求信息量,而是选择对当前目标真正有帮助的内容进一步学习。 2. 分步骤掌握: 梳理学习目标,分解为小的、可执行的步骤,逐步完成。 3. 实践验证: 学习不仅是理论,更要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亲身体验才能真正掌握。 例如,如果你在学习理财知识,不妨从制定预算、追踪花费开始,而不是试图一次性掌握所有投资技巧。边学边运用,信心也就可以一步步建立起来。 三、无边界感导致思想困顿 最后,双鱼座象征着无边界感,而土星驻守此地提醒我们设定明确的框架和限制。与之相对,双子座的木星逆行可能放大思想上的混乱感,导致重复思考和卡顿。没有边界感的情况下,很容易陷入过度承诺或分心的状态,以致最后搞得自己内耗不堪。 此时,给你的应对建议便是: 1. 明确能力范围: 在接受任务或承诺之前,先评估自身的能力和资源,不要轻易超负荷。 2. 专注核心事务: 确定最重要的目标,筛选出次要任务,避免分散注意力。 3. 向导师求助: 遇到难题时,不妨请教更有经验的导师或专业人士,通过他们的指引找到解决方案。 例如,在工作中,如果你感到任务繁杂,可以通过列清单的方式将事务分类,然后集中精力完成优先级最高的工作。在家庭生活中,你也可划分出自己、另一半和孩子们所负责的事项。切忌一个人扛完全部职务。 必须要补充的是,这次木星与土星的四分相并非完全负面,它其实为我们提供了回顾和调整的契机。 通过反思自身的沟通方式、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我们可以找到突破瓶颈的路径,为下一年就是2025年的成长奠定基础。更要记住,星象的能量不是宿命,而是提醒我们如何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变化和挑战。愿你在这段时间中,保持觉察并活出更有力量的自己!
1星期前
    为了去旧迎新,也或许是要实现孙中山只过元旦新年的愿望,于是从1929年开始废除农历和禁过农历新年,也禁贴春联放烟花爆竹,禁互相拜年等民俗活动,连假日也取消,要照常上班和营业。 先说一个跟元旦相关的故事。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滿清政府后,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商谈组织新政府。 孙中山提出,要中国改用阳历,不再用阴历(又称农历);由于中国人用农历已是数千年的习惯,骤然全部改用阳历,不少人担心会出问题。 尽管面对质疑和反对,孙中山态度强硬。他说,改朝換代都会大改变,现在是推翻专制改建共和,因此要向西方学习,改用阳历是革命成功后第一件最重要改革,必须办到。 民国政府就大力推动过元旦新年,不再过农历新年。于是,政治领袖和公务员都在庆祝元旦新年。 那么,小老百姓呢? 话说有个名人叫何芳洲,他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过起元旦新年。元旦这一天,他就带着家人祭祖吃年夜饭,还做好准备等亲友上门拜年,结果都没人來。 >等到了农历除夕时,何芳洲的家人要准备吃年夜饭。他问道,不是之前吃过了吗?家人说,那一次是吃着玩的。他无可奈何,于是全家又正式隆重地再吃年夜饭,正式过年。 尽管政府大力推动过元旦新年,不再过农历年,可是小老百姓心中,过农历新年才是真的过年。 袁世凯当大总统时,就采取兼容的做法。元旦新年还是元旦新年,另外再把农历大年初一定为春节,从1914年开始实行。 后來,袁世凯想当皇帝,只是他恢复帝制招致全国臭骂和反对。最终,袁世凯取消了帝制,他死后还连累了春节。 因为,春节是袁世凯当权时定的,因此孙中山在1924年就主张废除春节。 北代成功后蔣介石当权,就下令不准过春节,全国只有一个元旦新年,就是阳历的1月1日。 为了去旧迎新,也或许是要实现孙中山只过元旦新年的愿望,于是从1929年开始废除农历和禁过农历新年,也禁贴春联放烟花爆竹,禁互相拜年等民俗活动,连假日也取消,要照常上班和营业。 尽管民间一片哗然,但这个社会从來不会缺少,为政府和政策辩护缓颊的人。 除了官方媒体大力宣传,不少政商名流、社会贤达和名人文豪,都拥护政府的新政策,要过元旦新年不要过农历新年,彷佛过农历新年就是封建观念。 现实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于是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小老百姓就是觉得过农历新年才对味。 最后,这个废除农历禁过农历新年的一纸政令,也不了了之。 这个元旦新年的故事,也反映了三个政治现实。 [vip_content_start] 一,传统文化不适合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虽然我国没有禁过农历新年,但曾经政治人物闹过的生肖图像、派发白包、禁挂灯笼等的争议,还是不要再发生了。 二,为政府政策说好话,该有个底线,尤其是涉及到传统文化和教育的政策。 对这类政策一味的漂白,其实伤害更深。 三,传统文化在民间有旺盛生命力,不会因为政策的打压而突然消失,但会因为人们不再重视而逐渐消失。 当我们在感叹年味少了,当年轻一代对传统和文化,越來越冷淡和陌生时,或许就有一丝丝消失的危机了。
1星期前
政府目前正在研究着 “诊断相关组” (Diagnosis-related Groups,简称DRG)的可行性,试图让医疗机构在诊断和给出医疗方案时更加谨慎。不过,我不认为这政策可以在短时间内问世。 不久前写到了保费涨价的 “错觉” 后,果不其然,许多网民并不能接受这些事实。纷纷觉得保险机构在 “吃人” ,要求政府出手干预。 当然,我们亲爱的政府自然也是有求必应。 国家银行也出了一份声明,软硬兼施地逼保险公司延迟保费调整速度。但在我看来这也只是缓兵之计,更别说,国家银行早就知道了保险公司调整保费一事(但还是架不住政府给他们的演出剧本)。 政府作为掌权者,确实可以用各种名义去干预,全都师出有名。 但是,我们还是要问,这就足够了吗?因为保费终将还是要调整的,医疗费用的涨价是压不住的,投保人的怨气就更别提了。 保险公司,医疗机构,和投保人之间的三角难题要怎么解决呢? 在这里,提一个名为 “马科夫过程” 的数学模型概念。 简单来说,学校在检讨老师的教学素质,希望能够让全部学生都不翘课,因此,校方对老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诸多要求。而有趣的是,这学校的学生总会按照一个固定概率翘课,翘课之后也会按一定概率重返学校上课。 马科夫按照这些模型假设来推演,然后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总会有75%的学生会认真听课,而有25%的学生翘课。 纵使老师在某天的状态极好,让 100%的学生认真听课。之后,还是会打回原形,达到75%的学生会认真听课,而有25%的学生翘课的均衡准状态。 因此,如果学校要改善这个问题,那么就要认真压低学生翘课的概率,以及提高他们翘课后重返学校上课的概率。而且是长期改变这两个变量。 这个数学模型概念就点出了一个很好的角度,那就是——我们需要从一个完整系统的方式去理解问题。关键的变量如果没有改变,那么就你怎么干预,还是做无用功。 我们回到正题,来试着模拟一些情景吧。 假设一个村子里有100人,每人一开始就交出1,000令吉出来,作为医疗保费。那么这里的保费总共会有10万令吉。假设每年有一半的人会索赔,索赔金额(也就是医疗费用)为1,500令吉(如果保费和索赔金额相同,那么保险机制就没必要了),总索赔金额为7.5万令吉,那么我们就会带着2.5万令吉进入第二年。 到了第二年,假设有2%的人觉得不划算,决定断保,那么这一年的所收集到的保费就会是9.8万令吉,新旧保费共有12.3万令吉。 如果医疗费用上涨了5%,而且同样有一半的人索赔。那么第二年的索赔金额为78,750令吉,剩余金额为44,250令吉) 到了第三年,有更多人觉得不划算,4人退出。 我们以此类推,到了第六年年末,不再有人退出,剩下的80名投保人都不会退出。这个时候,整个保费池子的金额也来到了高峰,年末剩余金额约为6.6万令吉。 随后那几年,因为还是有一半的投保人索赔,于是这个池子的年末金额越来越少。到了第十年,为3.9万令吉,80名投保人平均得到大约490令吉的保障。 以上也只是一个简单的模拟。 我在关键变量的选择都是很保守,如果我们把医疗费用的涨幅设为10%,那么这条村子的保险机制到了第七年就没钱了 。而且,我也没有调整索赔人数的比率。要知道,一个正常的保单里, [vip_content_start] 会退出的人们自然是索赔概率较少的群体。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推演,索赔人数的比率是会越来越高,而非一直维持在50%。 当然,如果我再做一些调整,例如保费每年都上涨5%,那么这个保险池子到了第十年还是有钱的,但还是难逃人均保额严重下滑的局面。 会用到这个模拟,是用来说明我们应该怎么思考医疗费用,保险费用,以及投保人之间的三角难题。 整个医疗保健系统里,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变量,分别为:保费调整幅度,医疗费用调整、投保人索赔率、平均索赔金额,以及断保率。 医疗费用涨价是一个难以避免的事实,此前文章已经提到了,不管是疲弱令吉、新型仪器和药物费用、医疗劳动力短缺等等。 政府目前正在研究着 “诊断相关组” (Diagnosis-related Groups,简称DRG)的可行性,试图让医疗机构在诊断和给出医疗方案时更加谨慎。不过,我不认为这政策可以在短时间内问世。所以,医疗费用的变量,很难调整(不厚道地说,医疗机构比保险公司好赚多了)。 那么,我们就只有另一个做法,那就是减少投保人索赔的概率。 这一点,国家银行的立场已经很明确,要求保险公司退出 “共同支付” 性质的医疗保单(co-payment medical insurance),关于这一点,我之前两篇文章有详细说明。简单来说,就是让投保人在索赔之前支付一小部分,类似象征意义的5令吉,乃至15令吉的费用。 这一点,或多或少能够改变投保人的索赔习惯,会更认真思考是否有看病的需求。有共同支付性质的保单,其保费也会比较便宜。因此,保险公司是能够在索赔率、平均索赔金额,以及断保率,这三个变量上做出调整。 这也是目前能够看得到的较好解决方案了。 不过,还是举步维艰,因为许多投保人都不喜欢这类保单,保险经纪也不喜欢卖。毕竟,大家都喜欢简单和容易的方案。 唉,不说了。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都身体健康,不需要有任何索赔需求。说到底,不管你是有钱,还是没钱,只有健康是真财富!
1星期前
趁2024年结束之际,与伴侣来一场有爱的深度对话,向他道歉、道谢、道爱。再相约新的一年共赴幸福美满,请他多多指教。 莉敏和先生结婚20年却一直恩爱如昔,虽没有似年轻人般腻歪,但彼此眼里始终有对方,日常互动中自然流露出的呵护和关爱总让我们这群老阿姨𣊬间被塞满狗粮,忿忿离场各找各的老公讨安慰… 私下曾问起莉敏的幸福婚姻秘诀是什么,她说:“我们每年都会做一次情感年终总结。” 对于我们这些上班族,每到年底都会有大大小小的年终考核、评估和总结。我们被训练要反思一整年下来的个人、工作成果,然后制定新目标,在新的一年继续前进。这样的年度绩效评估在职场上已司空见惯,但情感年终总结…坦白说,我当时确实有一点点矇,就想说将感情也当作一项年度绩效评估似乎有些矫枉过正了。 虽然如此,我还是有把莉敏的话听进去,也有在这方面去多做了解和看了一些研究。后来我发现,情感年终总结的确对夫妻关系有显著的改善。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为何公司会要求每个人做年终总结?其实年终总结不仅是个人对过去一年的工作回顾,也是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环节。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评估绩效: 帮助管理层评估员工的工作表现,了解每个人在过去一年中的贡献和成就,从而为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2,设定目标: 通过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员工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在新的一年中设定更合理的目标和计划。 3,促进个人成长: 年终总结是一个反思和自我评估的过程,能够帮助员工识别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4,增强沟通: 总结可以促进员工与管理层之间的沟通,提供一个反馈机会,使管理层了解员工的想法和需求,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5,记录经验教训: 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经验和教训,可以为未来提供参考,避免重复犯错,提高工作效率。 6,文化建设: 定期进行年终总结有助于形成公司内部的学习和反思文化,鼓励员工不断进步和创新。 7,激励机制: 通过总结和分享优秀的案例和经验,能够激励其他员工学习和借鉴,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同样的,情感年终总结也可以依职场的评估方式做同等分析: 1,评估情感绩效: 帮助夫妻了解过去一年中的贡献和成就。 2,设定目标: 通过总结,夫妻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个性上的优势和不足。 3,促进个人成长: 帮助夫妻识别自己的不足,通过各方面提升学习。 4,增强沟通: 促进夫妻之间的沟通,了解彼此想法和需求。 5,记录经验教训: 总结过去一年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未来提供参考,避免重复犯错。 情感年终总结不同的是,它不是硬邦邦的结果导向,而是具有弹性的各种可能。所以建议,在与伴侣一起回顾今年两人关系的起伏之前,我们首先要先自己进行反思,例如: [vip_content_start] • 我对目前关系的状态感觉如何? • 在关系中,我需要更关注哪些方面? • 在关系中,我需要少关注哪些方面? • 我自己是否可以做什么或改变什么,从而提高我对关系的满意度? • 这段关系对我个人的成长有哪些帮助? • 在我的个人成长方面,我是否需要伴侣为我提供什么支持? 经过自我评估之后,就可以与伴侣进行对话,但对话前要先让他/她了解评估的重要,以及它对你们夫妻关系的好处和提升关系的满意度。例如: • 在过去一年中,我们的关系中最美好的部分是什么? • 在过去一年中,我们的关系中最艰难的部分是什么? • 我们要共同学习的是什么? • 在过去一年中,什么事、话、行为伤害了彼此? • 在过去一年中,什么事、话、行为感动了彼此? • 在过去一年中,我为什么事、话、行为道歉/道谢/道爱 以上只是提供大家其一的参考,不一定要依本照抄,而是可以从中变化成为适合自己的。它不一定要有格式,它可以只是两人平静、客观的对话。不做人身攻击也不站在高处指责伴侣有待改善的部份。 记住,这不是一场辩论也不是法庭审判,所以没有一定的对错。 趁2024年结束之际,与伴侣来一场有爱的深度对话,向他道歉、道谢、道爱。再相约新的一年共赴幸福美满,请他多多指教。 生命中有你,真好。
1星期前
我们告诉他:“结果或许无法完全掌控,但你可以掌控自己的努力。只要你全力以赴,即使所有顶尖学校都拒绝了你,那也没关系;但如果你现在就放弃,那才是我们无法接受的。” 我儿子曾一度怀揣梦想,立志申请美国常春藤盟校。高中九年级和十年级时,他非常努力,是学校里成绩数一数二的学生,经常受到老师和校长的夸奖。 他甚至一度觉得自己是最聪明的,不仅比同龄人优秀,甚至比我们这些父母更胜一筹。作为父母,我们虽笑而不语,但也为他的自信与动力感到欣慰。 然而,这一切在几个月前戛然而止。他在标准化考试中表现屡屡不佳,甚至在几次重考后也没有显著改善。接二连三的失利,犹如一记记重拳击碎了他原本强大的自信心,把他推向了一个他从未经历过的低谷。 美国大学申请的过程 在美国,高中生申请大学的过程可以说是漫长而复杂的。他们需要提交一系列的材料,包括高中成绩单、推荐信、个人陈述以及标准化考试的成绩,如ACT或SAT。这些分数是评估学生学术能力的重要指标,尤其是顶尖大学,对这些考试成绩的要求格外苛刻。 初试ACT:信心的初步打击 我儿子为了准备常春藤盟校的申请,首次参加了ACT考试,成绩算不上差:英语和科学部分表现尚可,但数学拖了后腿,总分为30/36。这个分数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是很好的,但对于排名前20的顶尖学校,显然还不够。 我们建议他参加补习班或请家教,专攻数学。然而,他自信心太强,坚信只要自己努力复习,分数一定能提高。结果第二次考试成绩几乎和第一次一样,数学依然是短板。 转战SAT:反复的失落 他的同学们开始选择参加SAT考试,并且取得了足够申请好大学的成绩。于是,我儿子决定也尝试SAT。然而,他的首考成绩为1420/1600,与之前的ACT成绩相当。此时,他已开始丧失信心。 就在第四次考试前一周,他告诉我们他已经不再追求那些顶尖学校了。他说了很多理由,比如课程负担太重,或者“顶尖学校也不是唯一的选择”。但我们知道,这只是借口。他内心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成绩不足以进入梦想学府。 第四次的考试,他几乎是垂头丧气地走进考场,没有任何准备。最终,成绩是他所有考试中最差的一次。 父母的抉择:在支持与放手之间寻找平衡 作为父母,自然会为孩子的处境感到担忧。我们不仅想帮他走出困境,更重要的是思考:面对这样的挫折,我们该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去引导他? 孩子的成长道路上难免会有高低起伏,而每一次低谷往往是他们学习和进步的契机。然而,作为父母,我们的反应和方式会直接影响到他们是否能从中汲取经验,找到新的动力。是过度干预,替他解决问题,还是给他充分的空间,让他独自面对?这种平衡并不容易掌握。 我们意识到,仅仅给予建议和督促是不够的。他需要的不只是我们的期待,更需要内心重新燃起的斗志和信念。作为父母,我们必须找到既能支持他,又不会剥夺他成长机会的方式。我们也问自己:应该如何调整沟通的方式?如何为他营造一个不以分数论成败的环境?如何让他重新找到自信和方向? 这不仅是对孩子的挑战,更是对我们的考验。因为孩子的成功,往往不在于他避开了多少失败,而在于他学会如何从失败中站起来。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他需要的时候,始终站在他的身后,做最坚实的支持者。 挽救低谷中的孩子 面对儿子的低谷,我们决定采取行动,不仅仅是简单的鼓励,而是帮助他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我老婆主动联系了 [vip_content_start] 他的导师李教授,和我们一起分析问题的根源。我们发现,问题并不是他缺乏能力,而是屡次失利后信心的严重缺失。这份曾经支撑他一路走来的自信,如今摇摇欲坠。 我们和他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这次对话,不只是讨论考试,更是直面他内心的恐惧与压力。 我们先从分享自己的经历开始。我告诉他,我在中学时也经历过一次巨大的失望。那次考试本该拿满分,但结果却只是勉强及格。我意识到,自己并非没有能力,而是缺乏适合的策略。通过总结教训并努力改进,我最终取得了突破。我的妻子也分享了她曾经在考试中的失利经验,强调失败是成长的一部分,只要愿意坚持,成果迟早会到来。 我们反复告诉他几点重要的原则: 我们永远支持你,并相信你的能力; 不要和别人比较,只需要和过去的自己比较; 我们只希望你不留遗憾——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就好。   李教授也提出了一个方案,他愿意让我们的儿子“驻扎”在他的办公室,为他提供实时指导。与此同时,我们为他安排了一位数学导师,专门帮助他攻克难点,为即将到来的考试做最后的准备。 在对话的尾声,我们注意到他眼中闪动着泪光。他的声音颤抖地说,他最害怕的就是让我们失望。但我们明确地告诉他:我们不会因为结果失望,只有在你选择放弃、不去尝试时,才会感到遗憾。 我们告诉他:“结果或许无法完全掌控,但你可以掌控自己的努力。只要你全力以赴,即使所有顶尖学校都拒绝了你,那也没关系;但如果你现在就放弃,那才是我们无法接受的。” 这次对话不仅点燃了他心中的希望,也重新唤起了他的斗志。他决定再给自己一次机会,全力以赴迎接最后的挑战。 绝地反击:用尽全力迎接最后的挑战 这一次,他决心改变。经过深入的对话后,他全身心投入到准备中,特别是数学的提升。我们为他安排了一个月的密集辅导课程,找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数学导师,帮助他攻克了之前一直困扰他的难题。 第五次考试那天,也是大学申请截止日期前的最后一次机会。他信心满满地走进考场,不再畏惧分数,而是专注于展现自己最好的水平。 结果没有让他失望——他取得了ACT 34分的好成绩(满分为36)。虽然这个分数在常春藤盟校中仍低于平均水平,但已经达到了申请的基本门槛。这不仅是分数的突破,更是他信心的重建。 接下来的常规申请,他没有松懈,继续全力以赴完善申请材料,包括精心打磨的个人陈述和推荐信。最终,他如愿收到了多所优秀学校的录取通知。尽管常春藤盟校可能不是最终的归宿,还要等几个月,但这一刻,他已经从低谷中站起来,重新掌握了自己的未来。 反思:成长的意义 这次经历不仅是他人生中的一个低谷,也是一次成长的机会。 我们学到了: 改变必须源于自身。孩子需要经历失败后才能真正理解努力的重要性。 向他人寻求帮助不是弱点。这次经历让他意识到,无法独自解决问题时,寻求导师或教练的帮助是非常必要的。 父母的支持至关重要。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但只要我们耐心引导,机会就会出现。   最重要的是,我意识到,如果他没有经历这次挫折,或许他会过于自满,认为世界无难事。然而,面对挑战,他学会了谦逊、求助和自我提升。 人生的挑战才刚刚开始,而我们作为父母,也在这段过程中学会了如何更好地支持和引导孩子。
1星期前